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同步採訪

鎖定
同步採訪,也稱“現場採訪”。是指節目主持人通過話筒或鏡頭在節目錄制或拍攝現場進行的同期聲播出的口頭採訪,也是最能發揮廣播電視的特長與優勢的形式之一。
中文名
同步採訪
別    名
現場採訪
含    義
指節目主持人通過話筒或鏡頭在節
特    點
內容集中、事實新穎

目錄

同步採訪定義

越來越多的主持人節目都把同步採訪作為節目的重要內容。不僅新聞類節目,社教類節目,就連綜藝娛樂類節目也離不開它。全國各地評選最佳節目主持人都把同步採訪作為評判主持人的重要項目。因此,同步採訪是主持人的必修課,是衡量主持人優劣的重要標準,也是充分展示主持人個性風采的窗口。

同步採訪採訪技巧

同步採訪的新聞篇幅短小、內容集中、事實新穎、時效性強,堪稱新聞報道的“輕騎兵”。它能迅速反映老百姓的心聲和他們最關注的難點、熱點和焦點問題。讓現場短新聞在老百姓中產生更大的魅力,就要靠新聞記者現場採訪的本領。在採訪中, [1]  記者要架起與採訪對象之間的橋樑,並能打開採訪對象的心扉,獲得人物之真、人物之善、人物之美。記者在採訪中須掌握一定的提問技巧。
宜短不宜長
提問,是記者在採訪活動中的主要實施形式,如何從不同的採訪對象口中得到記者想要獲取的信息,關係到採訪活動的成功與否,決定着記者能否得到真實準確的新聞事實。記者在採訪時,要突出短新聞的特點,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應認真推敲,精心設計,宜短不宜長。人的記憶力有限,如果提問拖泥帶水、含糊不清、籠統抽象,採訪對象就會邊聽邊忘、答非所問。
有的記者採訪時不分場合、地點、時機,動不動舉起話筒就問一些漫無邊際、大而不當的問題,這樣的提問往往會使採訪對象不知如何對答。還有些記者在採訪中,採用簡單的問答式甚至逼問式。你問我答的採訪使應有的相互交流成為硬梆梆的“答記者問”。而逼問式採訪則是採訪者出於寫作的功利性,企圖“引導”採訪對象按自己的意圖回答問題,這樣往往會引起採訪對象的反感。
開門見山,因勢利導
開門見山式的提問,是記者在採訪中進入話題快、採訪效率高的一種提問技巧。這種提問簡潔、通俗、直截了當,不拐彎抹角,不含糊其詞。
有話直説,不講客套,可以使採訪氣氛和諧、坦誠,但這不意味着只要記者一提問,對方就能像竹筒倒豆子一樣,把記者所要了解的事實全倒出來。這要看採訪對象的具體情況,有些人善於交談,口若懸河地談話,會使記者在採訪中失去主動性,這就要及時暗示、善於引導,逐漸把談話引入正題。有些人卻不善言談,不能很好地配合記者的提問,採訪中會“冷場”,搞得氣氛很僵。要打破僵局,記者就要善於尋找“突破口”,比如從採訪對象的興趣和愛好上打開突破口,也可以從拉家常開始,激發採訪對象的興趣,話多了,僵局就打破了。這時記者因勢利導,開門見山地提問,就會採訪到所需要的素材。
口耳眼手並用
記者採訪時,要學會用眼睛和耳朵觀察身邊的人和事。用眼睛和耳朵採訪是配合提問的,記者到現場採訪,能否捕捉到豐富的素材,使新聞報道有價值,不光要看記者的寫作水平,還要看記者的採訪藝術,比如,提問時能否發揮口、耳、眼、手並用的本領。
“看”是用眼睛採訪,這是把握新聞真實性的第一關,“眼見為實”就是強調觀察得深、觀察得細,看到的東西一般來説是比較可靠和真實的。一些生動的細節,往往是記者在現場經仔細觀察而取得的。
“聽”則是用耳朵採訪,是記者通過採訪瞭解和落實他人的“看”,瞭解新聞線索,“看見的”和“聽到的”都有助於記者掌握新聞事實。但“聽到的”有時候不一定是新聞事實,人們常説“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道聽途説”是採訪的大忌,容易發生新聞失實。這就要求記者通過現場採訪、提問來落實聽到的新聞,反映出事物的本質。
同時,在採訪中還要用好眼神、表情、手勢等體態語言,比如,關注的眼神、傾聽的姿態、善意的微笑、恰當的手勢,這些無聲語言與巧妙的提問相結合,能傳達出更為豐富的信息,收到滿意的效果。所以,只要在這幾個方面狠下工夫,就能在寫作時避免採訪到的素材帶有片面性或失實性。
有的放矢
俗話説“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提問要有的放矢,根據不同的人提不同的問題。反過來説,可以根據不同的問題選擇不同的採訪對象,或者同一類問題根據不同的人而採取不同的問法。如果選擇平民話題,就要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最底層,體驗平民生活,傾聽百姓呼聲,反映羣眾疾苦,敢於觸及老百姓特別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以引起社會的關注,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使之得以解決。
一次,筆者在採訪農村高齡老人的生活情況時,一位90多歲的老人問:“聽説政府對高齡老人的生活有一定的補助,咋辦理?”筆者就此問題專門走訪了有關部門,有關部門的主辦人員依據政策對老人的生活補助給予了落實,老人非常感激。事實證明,只要有的放矢地把鏡頭更多地對準普通人的生活,對準百姓的苦樂冷暖,才能使電視與觀眾的關係更加密切,才能使記者與採訪對象的距離更加拉近,才能真正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履行好新聞記者的喉舌作用。
態度和藹,氣氛和諧
記者和採訪對象無論是在語言交流上還是在感情交流上都是平等的,決不能有意無意地以一種居高臨下的架勢提問題,把自己看成是“欽差大臣”、看成是“無冕之王”。記者的言談、舉止、態度,不僅深深影響着採訪效果,而且也會影響到採訪對象對記者所代表的新聞媒體的看法。
比如,同一個採訪對象,同一個新聞事實,有的記者費了好大力氣還是得不到對方的配合,要是換一個記者,採訪的態度、語氣和方式改變了,也許採訪對象就能向記者敞開心扉,使記者獲得寶貴的素材。因此,記者在採訪時,首先要注意禮貌待人,尊重對方,態度要和藹。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通提高,個人素質也有很大提高,特別注重自我價值,對媒體不再有以前那種敬畏感和神秘感,也更懂得在媒體上如何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這就要求記者與採訪對象保持人格平等,從而達到心靈的溝通。自以為是、盛氣凌人、高高在上的記者往往會讓採訪對象避而遠之,甚至吃閉門羹。
其次,在採訪中一定要注意語言藝術,把握分寸。提問要自然得體,千萬不能用“審問”的口氣,不唐突,不魯莽,不咄咄逼人,不要不合時宜地提問,讓對方難堪。記者在對方回答問題時一定要仔細傾聽,不隨意打斷,也不東張西望、心不在焉,一定要把自己當做一個普通人,用平常心態和平等意識與採訪對象進行交流和溝通。
再次,記者在現場採訪時,要選擇百姓視角,在電視語言和語境創造上要體現百姓意識。記者是以新聞事件的目擊者身份或採訪者身份,在事件現場做報道的,這時,記者就是百姓的代言人,如何當好這個代言人?這就要展示記者的看家本領,運用提問的技巧,創造和諧氣氛,通過自然親切的交流,在短時間內和採訪對象一見如故,彼此信任,形成一種和諧的採訪氣氛。

同步採訪案例

至善教育整合。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全球華語廣播網》年終特別報道--《我眼中的2010》,今天播出第二篇:“打工皇帝”唐駿眼中的2010。採製:中央台記者張綿綿、張宇。
2010年春,歲末年初,在網絡熱詞評選中:“學歷門”總能進入各大網站的榜單,“學歷門”事件也讓“打工皇帝”唐俊在2010年成為了備受爭議的人物,這也是唐俊自認為過去一年當中最尷尬但也非常坦然的一件事。
唐駿:我是唐駿,在過去一年當中本人也經歷了很多,更多的是一種感動,或者説讓我覺得看到了很多周圍的朋友以各種方式表達他們對我的一種關愛也好熱愛也好,所以過去一年我覺得雖然有些波動但是很充實,我自己也覺得是在我人生當中一個很重要的一年。
“踏入新年,回首2010之春”
記者:歲末年初在網絡熱詞評選中,學歷門總能進入各大網站的榜單,學歷門事件也為打工皇帝唐駿在2010年成為了備受爭議的人物,這也是唐駿自認為過去一年中最尷尬也非常坦然的一件事。
唐駿:確實網也有一些這樣那樣的報道,我覺得尷尬,因為尷尬的原因就是我覺得很多東西並不是大家所知道的,所看到的東西,但是我自己很坦然,雖然尷尬但是我很坦然。
記者:網上搜的時候發現您在微博上發了幾條短信是迴應學歷門那個事是嗎?
唐駿:與其説是迴應不如説我給它一個總結,過去幾個月當中我都是保持沉默,因為我覺得這個東西沒有必要跟大家來過分的進行對峙或者認證,但是不能沒有交待。我相信很多人也很關注,我就這件事做一個總結性的東西,把它放到微博上,因為我想看微博的人可能比較多一些,告訴他們一個真正的唐駿是一個什麼樣的。特別我當時強調的是我在日本攻讀博士五年的一段經歷,為什麼我會想要拿到一個博士文憑,我也知道這個博士文憑的含金量並不是很高,但是我想要強調一點就是,我不是靠博士文憑招搖過市獲得財富,獲得榮譽,獲得所謂的任何地位,我只是説希望通過這麼一個文憑,來給我五年辛辛苦苦讀書,勤工儉學有一個回報,這是最重要的目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