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

鎖定
《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是美國社會學家塔爾科特·帕森斯編著的社會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60年。 [1] 
《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收錄了作者撰寫的10篇論文,這些論文被分成四部分,即:正式組織分析、社會結構與經濟發展、政治系統的結構與過程以及若干社會功能的結構背景。在該書中,帕森斯運用其獨特的社會系統觀點,以美國社會發展情況為例,揭示了現代社會的結構及其發展過程,指出社會化是一種結構變化,結構變化是為滿足功能需要,並以帶來新秩序的穩定為目的。 [1-2] 
作品名稱
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
外文名
Structure and Process in Modern Societies
作    者
塔爾科特·帕森斯
類    別
社會學
首版時間
1960年
字    數
218000

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內容簡介

《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共十章,作者將全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正式組織分析,其由兩篇文章組成;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作者主要闡述了正式組織比較有影響的兩個功能領域——經濟和政治,在第三個部分中,作者又重點介紹了美國的權力分配和美國的社會張力問題;在該書的最後一部分,帕森斯分析了西方社會的其他結構特徵,包括社區的基本結構,醫療結構和宗教結構。在社區基本結構方面,作者論述了住宅、工作場所、管轄權和交通綜合體的關係。在醫療結構方面,作者分析了西方社會的精神健康問題,在宗教結構方面,作者分析了“教派多元主義”的發展趨勢,解釋了世俗化和宗教復興的社會現象。 [1] 

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作品目錄

第一部分:正式組織分析
第一章 社會學的組織理論研究
第二章 正式組織一般理論的若干部分
第二部分:社會結構與經濟發展
第三章 對經濟發展的制度框架的幾點反思
第四章 工業社會的若干基本特徵
第三部分:政治系統的結構與過程
第五章 權威、合法與政治行動
第六章 美國社會的權力分配
第七章 美國的社會張力
第四部分:若干社會功能的結構背景
第八章 社區的基本結構
第九章 美國社會變遷的幾個趨勢:在醫療教育方面
第十章 對美國宗教組織模式的幾點評論 [3] 

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創作背景

《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為帕森斯後期的一部著作,全書收集了作者撰寫的10篇文章。作為一個整體彙編進該書的10篇文章,以及導言中所提及的其他幾篇文章,在作者眼中“只是各式各樣探討性的研究”。其中每篇文章都“診斷”了現代工業型社會的基本特徵,故將該書定名為《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該書意在為理論“整體化”提供一個範例,即試圖將種類繁多的現象連結在一起,用一種或另一種方法在書中表述整合概念體系來分析的問題系統,而不是看成經驗上的整合體。 [1]  [2] 

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作品思想

正式組織分析
作者在第一部分的總目標是:首先打破兩個方面之間的某種均衡,一方面是韋伯巴納德比較強調的“正式組織”;另一方面是傳統工業社會學和近來科層文獻比較突出強調的“非正式組織”。其次,嘗試對不同類型的正式組織系列的分析,以得出各個領域與某些基本概念之間的關係。作者首先對組織的定義進行了介紹,他認為組織是指一種被認為在現代工業社會里佔有特別重要地位的大型集體,它通常被稱為“科層”。“科層”理論深受“直線”權威這一概念的影響,以致出現了一種忽視在直線結構鏈條中出現的重要質裂。因此,作者提出了一種分析問題的新方法——分解法。具體地講,就是將某個組織諸方面功能和責任進行分解。然後考察各方面運行的背景以及與其他方面的外部關係。作者在給組織下定義的過程中,同時批評了正統的觀點即“實現專門目標的基本取向被確定為組織區別於其他類型社會系統的特徵”,作者認為這種劃分沒有區分組織的內部結構與外部環境的關係,他所提倡的“組織”則包含這兩方,把組織定義為被組織起來實現特殊目標的社會系統。作者認為組織等級結構中有三個層次:按其功能來劃分就是技術系統、管理系統和制度系統,這三個系統層次之間都有連結點。 [2] 
根據組織目標的類型,帕森斯將組織分成四類:(1)經濟生產組織,典型代表是實業公司;(2)政治目標組織,主要包括政府機關;(3)整合組織,包括法庭、政黨;(4)模式維持組織,具有“文化”教育和揭示功能,包括教會和學校。任何一個組織都具有可以觀察的結構,帕森斯認為它由四部分組成:(1)組織的價值系統;(2)獲取資源的機制;(3)以政策、部署和整合領域決策為中心的運行機制;(4)連結組織結構與社會整體結構的制度模式。帕森斯以此為分析框架,具體分析了實業組織、軍事組織和學院組織的差異,同時指出瞭解組織不能只觀其表,還必須涉及組織所處的社會環境。 [1] 
社會結構與經濟發展
第二部分總題為社會結構和經濟發展,作者基本的觀點可歸結為兩點:一是經濟這個概念,從社會系統分析觀點看來只是整體社會的個功能子系統;二是在理論層次上,經濟學理論與社會系統理論是個別與一般的關係。在這部分中,作者應用經濟系統與社會系統的關係的分析,討論了工業型經濟發展問題。首先,是關於政治機構在工業化過程中的作用,作者認為,早期工業模式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獨立於政治機構,因為後者基本傾向受制於相對短期內的利益。然而,工業經濟一且形成,它就作為一種模型與特定競爭壓力的中心,出現在社會政治組織單位之間,在這樣的環境中,正因為在短期內促進工業經濟發展的政治上主要因素的利益所在,政治機構很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在“不發達”地區較為明顯。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勝利與經濟政策的實施是政治機構推動作用的突出表現。 [2] 
作者在分析工業模式向現代科層化的工業義過渡時,繼承了韋伯的理論,其認為,西方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家庭所有控制權不斷衰落,社團單位遊離出來,資本主義的工作部門都實行了科層化。工業和政府採用相似模式的正式程度比以前更高,功能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是由職業角色來完成。這是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變化。但是,不應忽視,科層結構的頂層本身不可能是科層化的。 [2] 
作者特別分析了美國的經濟改造,他認為,美國從沒有世襲的貴族階層,“資產階級封建化”不會在美國發生。更重要的是,美國的最上層的羣體在實業的成功是那樣大,因而世襲原則得不到結構上的支持。作者指出,在現代西方經濟領域中,與世襲所有熔合的公司結構由於出現大型的、佔領導地位的現代資本主義的工業部門而瓦解”,古典資本主義已經被“科層”工業主義所取代,後者幾乎完全與較高層的世襲財產控制分離,並且成功地與民主科層政治組織整合起來。帕森斯認為這是從馬克思主義者對資本主義社會作出診斷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發生的重要的變化。 [1]  [2] 
政治系統的結構與過程
在第三部分中,作者主要討論了社會系統的政治方面,作者認為經濟負責行使適應功能,政體則負責行使另外一個匹配的基本功能——達標。作者還説明了三個頻繁使用的術語的用法,他認為:“合理”一詞,可用來指價值及其表現在制度層次的調節行動兩者之間的主要環節。也就是説,制度模式根據社會系統價值基礎被合法化了;“權威”一詞,恰當地用來表明主要與社會系統政治系統規範控制有關的具體類的制度模式。即是説,個人或官員承擔特定的政治責任,被認為給予得到支持或增進與集體目標有關的一定類型的系統整合的權利,包括在強化目標中通過一定類型合作的制裁、指定,實行或禁止對此類集體的一定類型的干預;“授權”一詞似乎適合於説明這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集體內作出的決策,允許指定或佈置與具體情境和目標有關的一定類型的措施,如果沒有決策,這個過程就不會在有關“權威”機構內發生。 [2] 
第三部分還談到了美國政治系統問題,評論了米爾斯的著作《權力精英》,作者在批駁中指出,米爾斯無視在過去半個世紀里美國社會一直進行着兩個重要過程。第一個過程是全面發展的工業社會的動態,這不僅包括高度工業化的經濟本身,而且還包括經濟的整個社會背景,尤其是政治系統階級結構及工業發展對其他社會的影響。第二個過程是關於美國在世界的地位變更。作者指出,美國世界中的權力和責任的巨大升級發生在相當短的時間內,並且一定對社會特性產生深遠的影響。現代經濟在所有重要的方面已遠離米爾斯所留戀的“傑斐遜的理想”。現代經濟起碼在三個層次上進一步專業化:(1)區別於其他功能的經濟功能的組織專業化;(2)經濟內部的功能的專業化;(3)組織由個人角色類型的專業化。在作者看來,米爾斯在分析美國社會的重大問題時碰到的許多困難是由於他未能擺脱美國的個人主義傳統和範圍更廣的西方思想通常固有的兩難境地。所以,作者指出,對現代社會的分析,不僅需要根據以往的哲學和意識形態的觀點來評價現存的狀況,而且還需要根據對美國政治諸如權力等問題開展廣泛的討論。 [2] 
作為一個例證,作者又對麥卡錫時期的美國政治系統的“戲劇”問題作了社會學的分析,尤其談論了若干股社會張力局勢在這種政治系統中的反映。作者認為這種緊張局勢直接產生於以下幾個方面:在中國對抗共產主義事業的失利;朝鮮戰爭的發生;在這種前提下,面對十分嚴重的國際政治動盪,美國作為一種主要世界力量出現導致的結構性變動。作者對麥卡錫主義持否定態度,他認為麥卡錫主義的內容絕大部分是消極的而不是積極的,它給美國社會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它使人民“恐懼”“氣憤”“緊張”。作者提出瞭解決問題的辦法,要求恢復傳統的自信心,並採取積極的步驟應付所面臨的情境。作者還認為社會身處的境況變遷要求社會結構發生變革,這種變革不僅需要政策與信心,而且還需要更多的條件:(1)修正公民概念,鼓勵普遍人接受更大的責任;(2)發展必要的實施機制;(3)擴充國家政治領導的含義,政治領導階層要包括實業要人。 [2] 
若干社會功能的結構背景
在這一部分,帕森斯分析了西方社會的其他結構特徵,包括社區的基本結構,醫療結構和宗教結構,作者指出,西方社會所發生的巨大變遷並不是基本價值的變化,而是社會結構的變化。作者重點分析了美國的“教派多元主義”系統,提出一種可以被接受的解釋,説明宗教組織與其歷史背景的關係,堅持這樣一種觀點:至少從18世紀後期以來,社會最一般的價值取向沒有發生改變。討論的是基調是強調結構分化過程的重要性,這個過程幾乎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有組織的宗教”的地位。因為這一點從本質上涉及到教會或教堂的“功能逸失”,所以顯然在一個重要觀念方面形成了“世俗化過程”。然而,這種意義上的世俗化並非價值觀的變化。 [1]  [2] 

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作品影響

帕森斯的《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有助於人們瞭解20世紀以來西方社會結構的變化動向,該書一經問世便被奉為經典,成為西方各高校社會學系的指定參考書。 [2] 

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出版信息

該書初版於1960年,中譯本由梁向陽翻譯,1988年光明日報社出版。 [1] 

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作者簡介

塔爾科特·帕森斯(1902 —1979),美國社會學家,結構功能主義學派和社會行動理論創始人之一。18歲進入阿默斯特學院學習,獲得文學士學位。後轉赴歐洲留學,先後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德國海德堡大學學習,在英國期間曾受業於人類學大師馬林諾夫斯基。獲海德堡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後,回哈佛大學從事社會學教育和研究工作。先後擔任過美國社會學學會主席等職務。著作主要包括《社會系統》《廣義行動理論初探》《家庭、社會化與互動的過程》《經濟與社會》《社會學理論與現代社會》《現代社會體系》等。 [4] 
參考資料
  • 1.    張靜,霍桂桓主編. 社會學[M]. 北京:華夏出版社, 1992.09.第228-231頁
  • 2.    鄭雪英主編;本書編委會編著. 領導經典濃縮書 9 社會卷[M]. 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2000.12.第873-877頁
  • 3.    (美)T.帕林斯著;梁向陽譯. 現代社會的結構與過程[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1988.05.目錄頁
  • 4.    金歌等編. 中外名著博覽 人文社科[M].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15.03.第20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