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現代星雲説

鎖定
現代星雲説是20世紀內提出的太陽系起源星雲説的統稱。
中文名
現代星雲説
提出人
伯克蘭
最早提出的兩個現代星雲説是1912年挪威科學家伯克蘭(O.K.Birkland,1867—1917)的電磁力星雲説和1927年荷蘭氣象學家貝拉格(H.P.Berlag,1896—1968)的電場作用星雲説。已提出的各種現代星雲説有二三十個,而1972年國際討論會上一致公認較為完整而富有價值的是:(1)瑞典阿爾文學説;(2)英國霍伊耳學説;(3)法國沙茲曼學説;(4)美國卡梅倫學説;(5)蘇聯薩夫龍諾夫學説。中國天文學家戴文賽也提出一個具有特色的現代星雲説。現代星雲説認為在46億年前,原始分子氫雲在自引力作用下坍縮。稠密的內部區域在核心首先形成原太陽。外部區域慢慢演化成盤狀。雲中的塵埃分佈不均勻,密度較高的部分形成引力吸積中心,成長為*星子。內太陽系較高的温度蒸發了輕的化合物,由硅和金屬構成的固體星子逐漸集合成類地行星外太陽系蒸發少,富含冰的星子形成巨行星。原始木星的起潮力使小行星主帶區不能形成大行星。殘餘的較大的天體或被俘獲成衞星,或因碰撞而碎裂被大行星彈射到遠方。太陽熱核反應啓動後產生的太陽風吹走了剩餘的氫和氦雲,也帶走太陽的角動量。現代星雲説與太陽系實際觀測基本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