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班頓

(馬來西亞的詩歌)

鎖定
班頓是一種押韻的馬來西亞詩歌。它是東南亞沿海地區最廣為流傳的一種口頭文化形式。 [1] 
中文名
班頓
外文名
Pantun
作品出處
馬來西亞
文學體裁
詩歌

班頓背景介紹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她在歷史上與不同的東西方文化進行交流,如14世紀的印度文化、15世紀的阿拉伯波斯文化,以及16世紀的西方文化。通過這種碰撞和交匯,該國形成了其獨特的熱帶文化。詩歌作為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也突顯了這種獨特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底藴。
馬來詩歌可以分為兩大類,即古典詩歌和現代詩歌。對於最早的詩歌形式是如何在馬來社會形成並在當地進行傳播這一問題,學界還存在分歧,未能做出明確的解釋。大多數學者認為“班頓”(pantun)是馬來社會最早的詩歌形式。 [2] 

班頓發展歷史

馬來班頓最初是以口傳流佈於民間,據傳在二千年前已有。文字書寫的班頓可從西元十六世紀成書的馬來紀年裏找到證據;其書收錄許多優美動聽的班頓。現在班頓仍在蓬勃地發展,在馬來人的言談中,宴會慶典上,或者在歌唱舞蹈和朗誦會上,都缺少不了班頓。
雖然班頓的流傳已非常悠久,但延至十三世紀才正式被列到馬來人的文學裏去;這在“馬來紀年”那部唯一歷史文獻裏可以見及,惟可惜其中對於班頓的載述卻本臻完全。 [2] 

班頓基本特徵

班頓一般以四行詩歌為主,每行包含四至五個單詞,末尾以a—b—a—b模式押韻。達裏本則是四句以上的班頓,一般為偶數,如六行、八行、十行、十二行、十六行或更多。沙依爾也由四行組成,每行包含至少九至十二個音節構成的四個單詞,末尾以a—a—a—a模式押韻。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