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班班多傑

鎖定
班班多傑,男,1952年生,青海宗喀人,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1] 
中文名
班班多傑
出生地
青海宗喀
出生日期
1952年
畢業院校
青海民族學院
職    業
教師
專業方向
藏傳佛教
職    務
中國宗教學會理事
職    稱
教授
任職院校
中央民族大學

班班多傑人物經歷

班班多傑教育經歷

1974年—1986年:中央民族學院政治系哲學教研室教員;
1986年—1999年:中央民族學院哲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
1999年—2004年: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院長;
2004至今: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二級)、博士生導師 [1] 

班班多傑學術兼職

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西藏文化發展與保護協會理事;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宗教事務局特聘專家;中央統戰部涉藏問題諮詢專家;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特邀研究員;國際儒聯理事會理事 [1] 

班班多傑研究成果

班班多傑科研項目

1、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藏傳佛教思想史資料選編暨藏傳佛教思想史論》,2014—2019年,項目批准號:14ZDB117,擔任項目主持人、首席專家。

班班多傑代表專著

1、班班多傑著:《藏傳佛教思想史綱》,上海:三聯書店,1992年。
2、班班多傑著:《宗喀巴評傳》,北京:京華出版社,1995年。
3、班班多傑著:《拈花微笑——藏傳佛教哲學境界》,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班班多傑主要論文

1、《佛教在藏地與漢地本土化歷史之再考察》,《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12期。
2、《和而不同:青海多民族文化和睦相處經驗考察》,《中國社會科學》,2007年,第6期。
3、《漢地佛教與藏傳佛教本土化之歷史考察》,《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4、《再論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中道觀》,《哲學研究》,2015年,第9期。
5、《從<句義藏>看寧瑪派大圓滿法的義理結構》,《哲學研究》,2011年,第5期。
6、《論藏傳佛教薩迦派“輪迴涅槃無別”之哲學思想》,《哲學研究》,2007年,第12期。
7、《一個西藏流浪僧人的叛逆思想——根登羣佩<中觀甚深精要之善説——龍樹意趣莊嚴論>解讀》,《哲學研究》,2005年,第12期。
8、《藏傳佛教“自空見”之源流考釋》,《哲學研究》,2003年,第6期。
9、《藏傳佛教覺朗派的獨特教義“他空見”考》,《哲學研究》,2001年,第9期。
10、《藏傳佛教史上的“他空見”與“自空見”(續)──論藏傳佛教的思想特點及理論淵源》,《哲學研究》,1995年,第6期。
11、《藏傳佛教史上的“他空見”與“自空見”──藏傳佛教的思想特點及理論淵源》,《哲學研究》,1995年,第5期。
12、《禪宗在藏傳佛教前弘期的傳播和對後弘期的影響》,《歷史研究》,2008年,第6期。
13、《一部填補空白的鉅著─—讀<中國少數民族哲學史>》,《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
14、《試論宗喀巴的判教觀》,《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3期。
15、《論藏傳佛教的價值取向及藏人觀念之現代轉換》,《世界宗教研究》,2001年,第2期。
16、《<山法了義海論>所引佛教經論藏漢譯文比較研究之十一》,《中國藏學》,2016年,第1期。
17、《<山法了義海論>所引佛教經論藏漢譯文比較研究之一》,《中國藏學》,2010年,第1期。
18、《藏漢佛教經論譯文異同之比較研究——以覺囊派根本經典<山法了義海論>為個案》,《中國藏學》,2009年,第3期。
其中部分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宗教年鑑》全文或摘要轉載 [1] 

班班多傑所獲榮譽

1993年,《藏傳佛教思想史綱》獲國家民委社會科學一等獎(著作);
1996年,《拈花微笑·藏傳佛教哲學境界》獲教育部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三等獎(著作);
2007年,《漢地佛教與藏傳佛教本土化之歷史考察》獲國家民委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論文);
2008年,獲得第四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2009年,《藏傳佛教思想史》課程被評為北京市精品課程;
2009年,《和而不同:青海多民族文化和睦相處經驗考察》獲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論文);
2010年,在北京教育系統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中被評為北京高校育人標兵;
2010年,《禪宗在藏傳佛教前弘期的傳播和對後弘期的影響》獲中國藏學研究珠峯獎漢文學術論文類一等獎。
學生嘉央平措的博士論文於2012年獲“北京市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14年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
2014年,獲“全國專業技術人才”榮譽稱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