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班劍

(李勣班劍)

鎖定
劍是古代兵器之一,屬於“短兵”,秦有“百兵之君”的美譽。
中文名
班劍
所屬年代
古代的劍由金屬製成,長條形、前端尖,後端安有短柄,兩邊有刃。劍又稱“輕呂”、“徑路”。春秋末年,開始流行長劍。
劍古之聖品也,至尊至貴,人神鹹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至貴。以道藝精深遂入玄傳奇。實則因其攜之輕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歷朝王公帝侯、文士俠客、商賈庶民,莫不以持之為榮,劍創始自軒轅黃帝時代。
劍的種類很多,但班劍大家卻不太熟悉,今天讓大家欣賞一下李勣墓出土的班劍。
李勣,唐代政治家、軍事家。原姓徐,字懋功,因唐高祖李淵賜姓李,故名李世勣,後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遂改名為李勣。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一帶)人,後來被封為英國公,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在唐朝甚至在中國的歷史上,李勣都可以説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出將入相,位列三公,極盡人間榮華,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長城”。
李勣墓在今昭陵博物館院內,他的墓由3個高約6丈的錐形土堆組成,土堆下部合在一起,上部形成倒品字形的山頭,象陰山、鐵山和烏德鞬山,意思是為表彰他生前破突厥之戰功。1971年昭陵博物館對李勣墓進行了發掘清理,出土了一把鎏金銅柄木劍,即為班劍,全長1米,原放在棺牀上,劍柄及鞘外均裹鎏金銅葉,銅葉上鏨刻怪獸、瑞草紋飾,相當精緻,然劍體卻是木質,顯然這把劍非實用兵器。
那麼,何為班劍?班劍即有紋飾的劍,或曰以虎皮飾之。班通“斑”。漢制,朝服帶劍。晉易以木,謂之班劍,宋齊謂之象劍,取裝飾燦爛之義。後用作依仗,由武士佩持,天子以賜功臣。唐李白《天長節使韋公德政碑》:“羅衣娥眉,立乎玳筵之上;班劍虎士,森乎翠幕之前。”宋高承《事物紀原·旗旐採章·班劍》:“本漢朝服帶劍,取五色班闌之義。”《舊唐書·魏徵傳》:“徴薨,年六十四,太宗親臨慟哭······給羽葆鼓吹、班劍四十人。”
《五臣注》中説:“班劍無刀,假作劍形,畫之以文。”通過這兩句話我們便可以知道,班劍是一種以木製作的、刻飾花紋的禮儀用劍,既可作為上朝佩劍代替真劍,又可作為儀仗佩飾,且因劍首上飾物的不同而有貴賤之分。實際上班劍只是古佩劍之異化,已徹底失去防身自衞的意義,而僅具禮儀性質。
總的來説:班劍是天子賜予有功之臣的一種表示階級的本質禮器。李勣一生戰功赫赫,又是託孤大臣,為大唐的穩定、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皇帝賜他班劍亦是情理中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