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珠頸斑鳩

鎖定
珠頸斑鳩,是鴿形目鴿鳩科珠頸斑鳩屬 [6]  小型鳥類。珠頸斑鳩成鳥頭頸部灰色,額泛淡藍,至頭頂轉為泛粉紅色,後頸有一大塊黑色領斑,其上滿布細密的白色珠點;上體淡褐色,翼淡土褐色,下體土色,頦泛白;虹膜、喙深褐色,腳絳紅色。 [7] 
珠頸斑鳩在中國主要分佈於華北、華中、西南、華東及華南等地;東南亞、澳大利亞和美國也均有分佈, [8]  多棲息於有稀疏樹木的平原、草地、低山或農田,也出現於村莊或城市公園中,珠頸斑鳩為留鳥, [7]  一般單獨或成對出現,通常在天亮後離開棲息樹到地上覓食,多以早晨和下午時較為活躍, [9]  鳴叫時會作點頭狀,叫聲為反覆的“咕咕咕——咕”。 [7]  珠頸斑鳩主要以植物種子為食,特別是農作物種子,有時也吃蠅蛆、蝸牛、昆蟲等動物性食物。 [9]  珠頸斑鳩為一夫一妻制,雄鳥在求偶時有自己獨特的身體展示方式,以吸引雌鳥的注意;繁殖期為每年5~7月,一年繁殖一次,一次生2枚蛋。 [10] 
因珠頸斑鳩與麻雀、烏鶇、白頭鵯在城市中較為常見,所以被觀鳥愛好者稱為“四大金剛”。 [11]  珠頸斑鳩已被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2] 
中文名
珠頸斑鳩
拉丁學名
Spilopelia chinensis [4] 
別    名
鴣雕
鴣鳥
中斑
花斑鳩
花脖斑鳩 展開
別名
鴣雕
鴣鳥
中斑
花斑鳩
花脖斑鳩
珍珠鳩
斑頸鳩
珠頸鴿 收起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鴿形目
鳩鴿科
珠頸斑鳩屬
珠頸斑鳩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科
鳩鴿亞科
亞    種
5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Scopoli, 1786) [1]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同義學名
Streptopelia chinensis (Scopoli, 1786)

珠頸斑鳩形態特徵

前額淡藍灰色,到頭頂逐漸變為淡粉紅灰色;枕、頭側和頸粉紅色,後頸有一大塊黑色領斑,其上佈滿白色或黃白色珠狀似的細小斑點,上體餘部褐色,羽緣較淡。中央尾羽與背同色,但較深些;外側尾羽黑色,具寬闊的白色端斑。翼緣、外側小覆羽和中覆羽藍灰色,其餘覆羽較背為淡。飛羽深褐色,羽緣較淡。頦白色,頭側、喉、胸及腹粉紅色;兩脅、翅下覆羽、腋羽和尾下覆羽灰色。 [2] 
雌鳥羽色和雄鳥相似,但不如雄鳥輝亮、較少光澤。 [2] 
虹膜褐色,嘴深角褐色,腳和紫紅色,爪角褐色。 [2] 
性別
體重
體長
嘴峯
跗蹠
雄鳥
120-200克
275-340毫米
15-19毫米
139-163毫米
131-165毫米
23-25毫米
雌鳥
120-205克
272-330毫米
14-18毫米
137-160毫米
123-162毫米
20-26毫米
表格數據來源 [2] 

珠頸斑鳩近種區別

相似種灰斑鳩Streptopelia decaocto)後頸有半月形黑色領環,尾具寬闊的白色端斑。區別極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2] 
珠頸斑鳩 珠頸斑鳩
灰斑鳩 灰斑鳩

珠頸斑鳩棲息環境

棲息於有稀疏樹木生長的平原、草地、低山丘陵和農田地帶,也常出現於村莊附近的雜木林、竹林及地邊樹上。 [2] 
珠頸斑鳩 珠頸斑鳩

珠頸斑鳩生活習性

珠頸斑鳩習性

留鳥。常成小羣活動,有時亦與其他斑鳩混羣。常三三兩兩分散棲於相鄰的樹枝頭。棲息環境較為固定,如無干擾,可以較長時間不變。覓食多在地上,受驚後立刻飛到附近樹上。飛行快速,兩翅扇動較快但不能持久。鳴聲響亮,嗚叫時作點頭狀.嗚聲似“ku-ku-u-ou’’,反覆嗚叫。 [2] 

珠頸斑鳩食性

主要以植物種子為食,特別是農作物種子,如稻穀玉米、小麥、豌豆、黃豆、菜豆、油菜、芝麻、高粱、綠豆等。有時也吃蠅蛆、蝸牛、昆蟲等動物性食物。通常在天亮後離開棲息樹到地上覓食。離開棲息地前常嗚叫一陣。覓食活動多以7:00~9:00和15:00~17:00較為活躍。 [2] 

珠頸斑鳩分佈範圍

分佈於孟加拉國、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馬來西亞、馬爾代夫、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東帝汶和越南,已被引種到澳大利亞、斐濟、毛里求斯、墨西哥、新喀里多尼亞、新西蘭、巴布亞新幾內亞和美國。在中國分佈內蒙古、河北、天津,山西、河南、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安徽、江蘇、上海、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慶、雲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香港、澳門。 [2]  [3]  [13] 
珠頸斑鳩分佈圖(橙色:原產地,紫色:引入地) 珠頸斑鳩分佈圖(橙色:原產地,紫色:引入地)

珠頸斑鳩繁殖方式

繁殖期3~7月。通常營巢於小樹枝權上或在矮樹叢和灌木叢間營巢,也見在山邊岩石縫隙中營巢的。巢呈平盤狀,甚為簡陋,主要由一些細枝堆疊而成,結構甚為鬆散。每窩產卵2枚。卵白色,橢圓形,光滑無斑,大小為26~29毫米×20~22毫米。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8天。 [2] 

珠頸斑鳩亞種分化

5亞種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分佈範圍
珠頸斑鳩斯里蘭卡亞種
Spilopelia chinensis ceylonensis
(Reichenbach, 1851)
分佈於斯里蘭卡。
珠頸斑鳩指名亞種
Spilopelia chinensis chinensis
(Scopoli, 1786)
分佈於中國東部,曾被引種到夏威夷羣島。
珠頸斑鳩海南亞種
Spilopelia chinensis hainana
(Hartert, 1910)
分佈於中國海南島。
珠頸斑鳩印度亞種
Spilopelia chinensis suratensis
(J. F. Gmelin, 1789)
分佈於印度。
珠頸斑鳩滇西亞種
Spilopelia chinensis tigrina
(Temminck, 1809)
分佈於中國(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和南部)、孟加拉國、印度阿薩姆、緬甸、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 [1-2] 
各亞種間的差別主要在於羽色深淺和個體大小不同。 [2] 

珠頸斑鳩保護現狀

珠頸斑鳩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3] 

珠頸斑鳩種羣現狀

全球種羣規模尚未量化,但該物種被描述為在其幾乎所有分佈範圍內都非常常見(Gibbs等人,2001年),而中國的種羣規模估計約為10,000-100,000繁殖對,中國台灣約為10,000-100,000繁殖對(Brazil,2009年)。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