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珠海市檔案局

鎖定
珠海市檔案局是主管全市檔案工作的市人民政府直屬工作部門,履行檔案行政管理職能。市檔案館是集中統一管理全市檔案的文化事業機構,履行檔案保管利用職能。局(館)現內設機構4個,即辦公室、監督指導科、管理科、技術科。
中文名
珠海市檔案局
職    能
檔案行政管理
內設機構
辦公室監督指導科管理科技術科
珠海市綜合性國家檔案館

珠海市檔案局設立背景

珠海市檔案局 珠海市檔案局
珠海市檔案館是珠海市綜合性國家檔案館,按照《檔案法》賦予檔案館的職能,市檔案館是黨和國家的科學文化事業機構,是永久保管珠海市委、市政府檔案的基地,是全市經濟建設、文化建設和科學研究等各方面工作利用檔案資料的中心。市檔案館的根本任務是維護全市歷史真實面貌的前提下,集中統一管理全市黨委和政府各部門以及企業事業單位檔案和有關資料,並向社會各方面提供檔案史料信息,為社會文明建設服務。從這一意義上講,市檔案館既是黨和政府的機要部門,又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信息的管理部門。

珠海市檔案局歷史沿革

珠海市檔案館成立於1980年,是在繼承原珠海縣檔案館的基礎上,隨着經濟特區的設立而建立起來的,其發展經歷兩個時期。1961年,隨着國務院批准恢復珠海縣建制,8月成立珠海縣檔案館,“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不久,珠海縣檔案館被迫停止工作,1967年4月,縣檔案館被撤消。1979年3月5日,經國務院批准,珠海縣撤縣建市,隸屬廣東省直接領導,1980年8月成立珠海經濟特區。為了恢復和發展珠海市的檔案工作,以適應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需要,1980年11月11日,珠海市檔案館成立,檔案館的業務和基礎工作進入發展時期。同年12月,珠海市檔案局成立,局、館開始合署辦公,內設編研管理組和業務指導組,由編研管理組重點負責檔案館業務工作的開展,1986年,經市編委批准,設編研管理科代替編研管理組的工作,1995年,編研管理科撤消,另設管理科和編研科,共同承擔檔案館工作。市檔案館(含局)有人員編制27人,現有人員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其中檔案專業畢業的人;具有中級職稱的人,初級職稱的人。
1980年,市檔案館成立後,各項工作逐步走向正軌。首先是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完善一系列的規章制度;其次是加強對檔案的整理、保管。,通過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市檔案館基礎業務規範化程度不斷加強,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的頒佈實施,為檔案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近年來,由於市委、市政府積極貫徹《檔案法》,對檔案工作高度重視,使全市檔案工作有了質的飛躍,市檔案館的各項基礎建設得到長足發展,檔案館的功能逐漸完善,管理手段有了很大改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為社會發揮的作用日益明顯。由於整體水平的極大提高,1994年市檔案館晉升為廣東省二級檔案館;1996年8月,市檔案館又有跨越式發展,由省二級直接晉升為省特級,成為廣東省首家省特級檔案館,走在全省前列。此項成績作為珠海市在精神文明領域取得的成就之一而被列入199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經過多年的建設發展,珠海市檔案館作為檔案事業的主體,其地位更加突出。一個設施較完備、館藏較豐富、管理較先進,反映珠海經濟特區特色的綜合性檔案館已初具規模。

珠海市檔案局主要工作

1、接收徵集工作
建館以來,市檔案館一直將接收工作作為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一是接收了有關葉劍英領導的香洲新編團的革命歷史檔案;二是接管原珠海縣檔案館的檔案資料;三是接收了市直副處級以上單位1986年以前及部分單位1986年以後的檔案和珠海市幾項重點工程檔案;四是接收了市直撤銷單位的檔案。檔案資料的總量達到32409卷。
為了突出檔案館的地方特色,市檔案館在檔案資料的充實和豐富上下了大功夫,加大了徵集工作力度,1995年市委辦、市府辦印發了《珠海市檔案館收集檔案範圍實施細則》和《關於加強聲像實物檔案收集歸檔工作的通知》,開展徵集工作,在全市初步建立起檔案徵集網絡。近幾年來共徵集照片13349張、錄音帶88盒、錄像帶100盒、VCD影碟198張、題詞139幅,榮譽實物檔案330件,其中有鄧小平、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和社會名流的親筆題詞、手跡、照片、錄音帶等;有古元、劉海粟等名家書畫;有展示特區建設成就的證書、獎狀、牌匾等。
2、整理編目工作
整理工作分兩部分,一是針對館藏原珠海縣的檔案案卷質量較差的實際情況,市檔案館自1988年以來,進行了大規模的檔案鑑定整理工作,共整理出文書檔案5590卷,以及部分原館藏的照片、錄音帶等;二是對建市以後陸續接收市直機關文書檔案和平時徵集的照片、聲像、題詞、實物檔案的科學系統的整理。編制了部分全宗的人名卡片、人名索引、檔案全引目錄、專題目錄、專題索引及《珠海市檔案館指南》等檢索工具。通過以上的整理,不僅使館藏檔案更規範,利用更方便,也為館藏檔案的現代化管理和進一步開放打下紮實的基礎。
3、保管保護工作
市檔案館在見建館初期,館庫狹小、設施陳舊,保管條件很差,1990年以前,仍只有4間辦公及業務用房,面積僅137平方米。1990年,擴大至206平方米,但仍然不適應檔案保管、利用的需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1995年檔案信息綜合大樓建成,檔案新館投入使用, 使檔案保管條件極大改善。現檔案館總面積1820平方米,其中檔案資料庫房890平方米,設有珠海建市後檔案庫房、珠海縣時期檔案及專門檔案庫房、資料庫房和陳列庫房等四間庫房,庫房設計基本符合《檔案館建築設計規範》。同時還設有檢索室、接待室、閲覽室、電腦室、陳列室、整理室、裱糊室、消毒室等配套用房,新館的建成,大大改善了檔案的保管和利用條件;另一方面,加大對檔案保護設備的投入,庫房內配置多種保護設備,裝有自動消防設施、紅外線自動報警裝置、中央空調系統。同時,購置了全自動恆温恆濕保管櫃、抽濕機等設備(見附表);為適應將來現代化管理需要,還將添置光盤掃描刻錄設備,將館藏檔案全文錄入光盤,全面加強檔案保管,尤其是特殊載體檔案的保護工作。
4、開發利用工作
近年來,隨着我市兩個文明建設的發展和檔案的社會性越來越明顯,市檔案館改變了過去的“重保管、輕利用”的保守思想,加強了對檔案信息的開發利用,圍繞社會熱點和重點工作,積極提供檔案原始資料和經過加工的檔案信息,為社會搞好利用服務工作。近年來市檔案館編寫具有珠海特色的參考資料15種,彙編檔案史料15種。
根據《檔案法》的規定,市檔案館制定了《珠海市檔案館查閲利用檔案規定》、《查檔須知》、《珠海市檔案館開放檔案實施細則》、《珠海市檔案館開放檔案全宗名錄》等,向社會開放全部可開放的檔案,在報刊上向社會公告開放檔案的消息。截止1996年7月,共向社會開放全宗44個、檔案2253卷。
據統計,1980年-1998年6月,市檔案館共接待利用者8400多人次,提供檔案資料45000多卷(冊)。檔案在為領導決策、黨政機關工作查考、編史修志、科學研究、落實政策、解決糾紛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5、現代化管理工作
為促進檔案管理現代化,提高檔案管理水平,市檔案館積極探索檔案管理現代化途徑。自1993年開始,歷經三年的努力,與珠海泰坦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聯合開發了“DARMS”文件檔案資料管理軟件。該軟件於1996年3月順利通過國家檔案局的技術測評,並獲得國家檔案局科技進步三等獎,被國家檔案局列為全國推廣使用軟件,現正在申報國家檔案局的項目推廣二等獎。
利用自己開發的軟件,積極開展計算機管理檔案業務,市檔案館已將館藏檔案的30多萬條目錄輸入計算機,建立館藏檔案數據庫系統,實現了文件級計算機檢索,改變了過去那種落後的手工管理手段,現代化管理水平達到同行業的先進水平。隨着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我館將着手建立全市的檔案信息網絡,現正積極準備館藏檔案信息送入信息高速公路工作,以便更好地為我市兩個文明建設服務。

珠海市檔案局館藏資料

市檔案館是永久保存我市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檔案的重要基地,珠海經濟特區在歷經近20年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產生了大量的反映和記載特區建設、體現國家改革開放成果的體現的檔案資料,這是珠海一筆巨大的財富,珠海市檔案館真實地保存保管這筆財富。
市檔案館館藏檔案的數量、結構和成分發生了很大變化,由過去的以文書檔案為主的單一結構,發展到今天的多種門類、多種載體的多元化結構,檔案館規模不斷擴大,館藏不斷豐富,結構不斷優化。現有全宗238個,已有檔案進館的有148個(其中革命歷史檔案全宗1個、建國後檔案全宗147個),應進館全宗99%已進館;館藏檔案19大類、共26281卷,資料5127冊。其中文書檔案佔絕大部分,其餘的包括一定數量的錄音、錄像、照片、題詞、實物及其他專門檔案(見附表)。館藏最早的檔案是1925年葉劍英領導的香洲新編團的檔案。
館藏具體包括珠海縣和珠海市兩個時期檔案。珠海縣時期檔案共49個全宗5590卷,由於珠海建市前有一段時間所形成的檔案歸到中山市檔案館,加上上級文件基本被銷燬,因此,這部分檔案館藏不多,尤其歷史檔案數量較少;珠海市時期檔案共98個全宗26083卷,主要是1980年起的檔案。由於成立經濟特區以來,尤其是《檔案法》的實施使檔案管理逐步走上正軌,這一時期檔案比較系統完整,數量較多。館藏檔案的構成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機關文書檔案,共22573卷,佔整個檔案總數的85%。主要是珠海市、縣兩個時期黨委、政府及各工作部門形成的有關珠海建設的方針、政策以及重要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文字記錄材料;中央、省、佛山地委和行署等上級機關1970年以後有關的方針政策、法規性文件;這其中有大量的記錄珠海經濟特區建設過程中中央、省、珠海市形成的珍貴檔案材料。
第二部分是革命歷史檔案,共8卷,館藏的革命歷史檔案只有1個全宗,主要是1925年香洲羣眾為祭奠葉劍英領導的香洲新編團在“香洲兵變”中遇難烈士而成立的崇義社的有關簿冊、印章及葉劍英的題詞、題字、書信等;
第三部分是一批反映珠海特區特色的檔案。
1、聲像檔案,包括照片13349張,錄音帶88盒,錄像帶100盒、VCD影碟198張。主要內容是葉劍英領導的香洲新編團及珠海歷史名人蘇兆徵、林偉民等的照片;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江澤民、李鵬、楊尚昆、鄧穎超等視察珠海的照片、錄音帶;外國領導人及國際友人、港澳知名人士參觀訪問珠海的照片、錄音帶;珠海市重大活動、市政建設及部分重點工程、命運工程等的照片;珠海建市前後一些重要的風景名勝古蹟、道路橋樑、房屋碼頭、自然地形地貌等的照片。
2、題詞檔案,共139幅。主要是中央、廣東省領導及知名人士視察和檢查珠海工作時的題詞、書畫等,珍貴的有鄧小平同志的題詞真跡“珠海經濟特區好”,其他的還有彭真、李鵬等中央領導的題詞;
3、實物檔案,共330件,主要是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及有關單位、個人榮獲國家級、省級榮譽稱號的獎品、獎盃、獎狀證書等;珠海市各項重大活動的紀念品、嘉賓題名冊;外國友人、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及兄弟省市贈送的禮品等。
4、重點工程檔案,共1308卷,主要是珠海市屬重點工程項目竣工檔案。已接收進館珠海機場、珠海港、珠海大橋、珠海大道等重點工程檔案。這些檔案對工程的管理、使用、維護、擴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名人檔案,共143卷(件),收集對象主要是歷代珠海籍或在珠海工作活動過的黨、政、軍和工商界、科學文化界等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官員、專家學者和社會賢達及其他重要人物的各種檔案材料。主要有市委書記梁廣大同志的個人全宗,內容有梁廣大同志任南海縣委書記以來和珠海市委書記、市長期間,在公務活動中形成的照片、錄音帶、題詞、文稿、講話、報道材料等。梁廣大同志自1983年以來一直擔任珠海市的主要領導職務,他的個人全宗對研究特區發展軌跡,總結特區發展經驗,指導特區未來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6、重大活動檔案,包括珠海市歷屆科技重獎專項檔案,首屆珠海國際汽車賽檔案,珠海國際電影節檔案等
上述檔案從各個不同角度真實形象地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珠海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第四部分是館藏圖書資料,分為12大類,共5127冊。形成時間為1873-1998年,主要是一些社會科學方面的資料,其中有圖書2875冊,報刊雜誌2252本。報刊包括《人民日報》、《南方日報》、《澳門日報》、《大眾報》以及《珠海特區報》等珠海本地的所有報刊雜誌。這些資料大部是購買、徵集或接收贈送進館的,少數為各立檔單位隨檔案移交進館。
市檔案館正根據國家的有關精神,向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積極為社會服務這一方向邁進。

珠海市檔案局主要職責

(一)貫徹執行黨和國家關於檔案工作的方針、政策和任務;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等法規規範;研究制訂全市檔案法規、規章。
(二)負責《檔案法》執法工作,對違反檔案法規的行為和案件進行查處。
(三)負責制訂並組織實施全市檔案事業發展規劃及業務規範;核准專業檔案館和部門檔案館的設立;對全市各級檔案管理部門、各級各類檔案館和市直黨政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及農村的檔案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
(四)制定並組織實施檔案工作的現代化管理規劃,研究和推廣信息、網絡等先進技術在檔案管理中的應用。
(五)制定電子文件的歸檔規則與技術規範;監督管理電子文檔和檔案信息在各類信息網絡中的傳輸、使用;參與黨政辦公網絡的電子文檔管理。
(六)開展檔案專業教育和業務培訓;組織評定全市檔案專業技術職務資格工作。
(七)組織並指導檔案理論和技術研究,申報和評選檔案科研成果;指導市檔案學會的學術活動。
(八)接收市直各工作部門形成的檔案,收集、徵集社會上有價值的檔案進館保管;運用科學方法和先進技術,做好檔案的整理、編目、保管、保護、修復、統計、鑑定、銷燬等基礎性工作,積極研究和使用先進技術管理檔案。
(九)負責全市重大活動聲像檔案的攝製工作。
(十)建設檔案信息網站,運用信息和網絡技術向社會公眾提供檔案信息資源。
(十一)公佈開放檔案,編輯出版檔案史料及信息,參與本市史志的編修工作;開發檔案信息資源,為領導決策和各項工作服務。
(十二)完成市委、市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交辦的其他任務。
增加的職能:
(一)制定電子政府環境下電子文件的歸檔規則與技術規範;監督管理電子文檔和檔案信息在各類信息網絡中的傳輸、使用;參與黨政辦公網絡的電子文檔管理。
(二)制定並組織實施檔案工作的現代化管理規劃;負責檔案現代化管理技術在全市的推廣和應用。
(三)負責全市重大活動的聲像檔案拍攝、製作工作。

珠海市檔案局機構設置

(一)辦公室
組織制訂全市檔案事業發展規劃;協助局(館)領導處理機關日常事務,負責局(館)各項工作的督辦、協調;負責文秘、會務、本局(館)機關檔案、綜合統計、信息調研、組織人事、紀檢監察、信訪保密、財務、計劃生育、工會、共青團、婦女、宣傳、外事、後勤接待、安全保衞工作;組織開展檔案學術理論的研討與交流活動,負責全市檔案專業技術職務資格的評定工作。
(二)監督指導科
宣傳貫徹國家檔案法規、規範;負責制訂全市檔案法規和檔案業務規範標準;負責對違反檔案法規的行為和案件進行查處;組織全市檔案事業發展規劃的實施,負責全市檔案工作網絡體系建設,核准專業檔案館和部門檔案館的設立;對全市各級檔案管理部門、各級各類檔案館和市直黨政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及農村的檔案工作進行監督指導和諮詢服務,組織開展並核准檔案工作目標管理活動;開展檔案專業教育和業務培訓工作。
(三)管理科(掛“珠海市檔案寄存中心”牌子)
負責接收市直黨政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及重點建設項目的檔案,從社會上徵集、收集各類具有保存價值的重要檔案史料及實物;按照規範整理館藏檔案、編制各類檢索工具;負責館藏檔案的統計、保管、保護、修復工作,確保檔案的完整與安全;負責館藏檔案的鑑定與銷燬工作;編輯研究和公佈、出版館藏檔案及信息,參與本市有關的史志編寫工作;負責檔案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設和檔案史料的陳列、展覽;為本市各工作部門和社會提供檔案信息和檔案寄存、代管、諮詢等服務。
管理科加掛“珠海市檔案寄存中心”牌子,對全市未到進館期限但本單位無條件保管的檔案和不屬於進館範圍但具有保存價值的檔案開展寄存、代管服務。
(四)技術科
制定全市檔案工作現代化管理方案,研究和推廣先進技術在檔案和檔案信息管理中的應用;制定電子文件的歸檔規則與技術規範;監督管理電子文檔和檔案信息在各類信息網絡中的傳輸、使用;參與黨政辦公網絡的電子文檔管理;負責檔案信息網站的建設,進行檔案數據庫的維護和數據處理;負責局(館)技術設備的維護,開展各類檔案信息的數據存貯、轉換、傳輸、加密、控制等技術處理工作;研究和應用特殊載體檔案的管理技術,負責全市重大活動聲像檔案的攝製工作;開展檔案科研活動,申報和評選檔案科研成果。
(五)編研科
負責檔案資料的開發、研究、編纂;負責開放檔案的鑑定工作,及時開放可公開的檔案;負責檔案資料的公佈和出版;負責檔案資料的陳列、展覽;負責《珠海檔案》的編輯出版,採集編輯檔案資料,為領導決策和社會各項事業服務;組織開展全市檔案學術理論的研討與交流活動。
(五)市文件管理中心(掛“珠海市政府公開信息查閲中心”牌子)
市文件管理中心經市編委批准於2003年7月成立,是市檔案局直屬事業單位。其主要職責是:接收和收集本級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辦理完畢的文件及其電子文件,並向其提供利用;建立電子文件信息數據庫,保存和管理電子文件;採用科學手段管理所收集的文件資料,確保完整和安全;組織文件的價值鑑定;向市、區檔案館移交達到進館期限的文件及其電子文件;向社會提供公開性文件的利用。2009年9月,經市編委同意,將市文件管理中心原來加掛的“珠海市現行文件閲覽服務中心”牌子更名為“珠海市政府公開信息查閲中心”。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