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珠江電影製片廠

鎖定
珠江電影製片廠廠址在廣東省廣州市。1956年初開始籌建,1985年改建成珠江電影製片公司。從籌建到1978年,故事片年產量平均不到5部。1979年,攝製了7部藝術片(5部故事片、2部舞台藝術片),第一次超過了建廠時的設計標準(5部)。此後故事片產量逐年增加。多年來,珠影已發展成為一個既能成批攝製普通銀幕、遮幅式、寬銀幕故事片、立體影片、科教片紀錄片,也能大批加工美術動畫片等各類片種彩色拷貝的綜合性電影企業。
公司名稱
珠江電影製片廠
成立時間
1956年(籌建)
總部地點
廣東省廣州市
公司類型
綜合性電影製片廠
代表作品
《南海潮》
《大浪淘沙》等
執行董事
廖曙輝

珠江電影製片廠基本情況

珠江電影製片廠成立與發展

珠江電影製片廠 珠江電影製片廠
珠江電影製片廠,是以攝製故事片為主的綜合性電影製片廠。廠址在廣東省廣州市。1956年初開始籌建,1958年5月1日更名為珠江電影製片廠。1985年改建成珠江電影製片有限公司。從籌建到1978年,故事片年產量平均不到5部。1979年,攝製了7部藝術片(5部故事片,2部舞台藝術片),第一次超過建廠時的設計標準(5部)。此後故事片產量逐年增加。多年來,珠影已發展成為一個既能成批攝製普通銀幕、遮幅式、寬銀幕故事片、立體影片、科教片、紀錄片,也能大批加工美術動畫片等各類片種彩色拷貝的綜合性電影企業。1983年開始增設電視製作部,拍攝電視劇。廠內設有生產技術部、文學部、電視部、劇團、 樂團、洗印、錄音、剪輯、特技、攝影、照明、置景、美工等業務部門。從1984年下半年開始,珠影本着“以電影為主、多種經營”的宗旨,與國內和香港有關方面聯合興辦了白天鵝音響藝術有限公司、時代藝術中心、時代美術電影製片廠、韓江影視公司以及正在為電影電視生產服務的10多家企業。自建廠到1985年底,共生產藝術片92部(故事片69部、戲曲片23部)、科教片101部(221本)、新聞紀錄片283部(549本)、新聞期刊片5 6部,粵語翻譯片47部(408本)、代製片28部(56本),加工洗印各種拷貝(以單條計)1.96多萬米。 1981年9月,創辦了以電影文學為主的綜合性刊物《銀幕劇作》(雙月刊)。

珠江電影製片廠現狀及規模

珠江電影製片廠 珠江電影製片廠
2006年4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珠江電影製片公司依法轉製為國有獨資有限公司。位於廣州新港中路。全公司佔地面積13萬多平方米。現有職能管理部門5個,經營管理部門5個,全資子公司2家,控股公司3家,參股公司5家,合作公司1家,主要經營範圍是:攝製、出品、複製、發行電影片、電視劇和電視節目;設計、製作國內外各類廣告及利用自有影視製品發佈廣告;影視設備、器材、服裝、道具、場所的租賃服務;影視工程、場景的設計、施工、製作;會展布展,影視人才和藝術技術的培訓、中介、代理、服務、演出;廣東省內電影的流動放映;影視項目的策劃及上述經營有關的技術服務;中國國內貿易,服裝設計,停車場經營,物業管理,旅業,音像製品批發,項目投資。公司及其旗下擁有一批優秀的電影藝術家、專業影視人才和不同規模的攝影棚、錄音棚、非線性聲畫錄剪基地等。到2005年底,珠影公司共生產電影故事片200多部,電影短片(新聞簡報、科教片、紀錄片)500多部1300多本,電視劇80多部400多集,加工各類拷貝近3億米。這些影視片題材廣泛,風格多樣,膾炙人口。

珠江電影製片廠代表作品

主要代表作品有:早期的《南海潮》、《大浪淘沙》、《七十二家房客》,《跟蹤追擊》,改革開放初期的《海外赤子》、《鄉情》、《雅馬哈魚檔》、《孫中山》、《廖仲愷》、《英雄豪傑蘇乞兒》 [1]  、《冼星海》、《心香》、《情滿珠江》、《安居》、《漂亮媽媽》、《鄧小平》等都是在社會上很有影響力的精品佳作,屢獲國際獎及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影“華表獎”、“金雞獎”、“百花獎”、“童牛獎”與電視“飛天獎”等。公司成立以來,有100多部影視片獲260多項(次)獎勵,為中國的電影事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和政治文明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也充分展示了珠影公司藝術創作、生產的整體實力。經過近半個世紀的艱苦奮鬥,珠影公司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南方電影的重要生產基地。

珠江電影製片廠歷史沿革

珠江電影製片廠電影源起

珠江電影製片廠 珠江電影製片廠
1956年4月-10月,中國派出代表團出訪法國、英國等西歐6國考察電影事業,為扶持國產電影產業吹響了集結號。在這一期間,毛澤東提出了在文學藝術和學術研究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中國電影幾乎是從無到有瞬間地拔地而起,珠江電影製片廠(簡稱“珠影”)就是在當時這樣一種特殊環境當中孕育而生的。 不得不佩服那個年代的效率,從1956年2月,中央同意在廣州建立電影製片廠開始,同年3月,廣東省委辦公廳批准成立廣州電影製片廠籌備委員會,選址廣州市赤崗,開始籌建工作。1957年經國家批准列入省建項目。1958年5月1日更名為珠江電影製片廠後正式投產,一個電影製片廠從籌劃到開始運營僅僅耗時2年零2個月,這即便是在50年後的今天,也是很難打破的一項紀錄。然而,這只是一個傳奇的開始,珠影之所以能在漫長的50年歲月中成為嶺南文化的一塊響亮品牌,讓南國電影在中國電影史上贏得一席之地還有着它更多説不盡的故事。

珠江電影製片廠風靡中國

上世紀90年代以前嶺南風格電影風靡中國珠江電影製片廠是華南地區歷史最早、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綜合性電影企業。它1956年籌建,1958年正式投產。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和發展,珠影逐漸擁有了一支較強的藝術和技術隊伍,擁有大、中、小、特技4個攝影棚及錄製對白、音樂、混錄等5個錄音棚和8條光盤生產線,也擁有可承擔古今中外大型佈景製作任務的制景車間及進行影視、廣告聲畫非線形制作的錄剪基地,具有每年攝製故事片15部、紀錄片50部、電視劇50部、沖印拷貝1000萬米的生產能力。50年來,珠影共生產故事片200多部、電視劇80多部400多集、科教紀錄片500多部1300多本,加工各類拷貝2.8億米。

珠江電影製片廠獨樹一幟

《孫中山》 《孫中山》
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珠影就以大量富有嶺南特色的影片在中國影壇獨樹一幟。較有代表性的影片有故事片《南海潮》,《七十二家房客》、《大浪淘沙》、《跟蹤追擊》等。這些影片不僅真正贏得了廣東乃至中國的觀眾,確立了嶺南電影在中國影壇上的地位,也形成了嶺南電影獨特的風格。
1979年以後,隨着中國電影第二個高潮的到來,處於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廣東的珠影,開創了南粵電影事業的高峯,先後攝製了《春雨瀟瀟》、《與魔鬼打交道的人》、《鄉情》、《逆光》、《鄉音》、《廖仲愷》、《雅馬哈魚檔》、《孫中山》等影片。十幾年間,珠影先後有數十部故事片和科教片在國內外獲獎,它們無不風靡大江南北,廣受觀眾歡迎。與此同時,很多對珠影充滿愛慕之情的電影人才也從中國各地匯聚到廣州,到珠影實現自己的淘金夢和明星夢。
行內人士認為,珠影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的成功,主要經驗在於,它創造並堅持自己的“嶺南風格”,多數影片都紮根於本土文化,表現具有濃郁嶺南特色的故事,富有生活氣息和地域色彩,為老百姓喜聞樂見。同時,改革開放初期,珠影的創作經營理念也走在中國前列,是中國最早改建公司的電影製片廠,較早地向市場靠近,並造就了強勁的市場競爭力。

珠江電影製片廠步入低潮

上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國產電影開始步入低潮期,整個電影市場開始萎縮,珠影與中國國內其他老牌電影製片廠一樣,面臨着新的轉型。1995年,國家實施“9550”工程,鼓勵主旋律精品電影創作。面對不景氣的市場,珠影開始把主要精力轉移到主旋律精品影片的創作拍攝中,取得了相當出色的成績:1996年的《軍嫂》、1997年的《安居》、1998年的《龍飛鳳舞》、1999年的《賽龍奪錦》、2000年的《走出硝煙的女神》和2002年的《荔枝紅了》6部影片,先後6次獲得中國電影最高獎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如此成績,在中國電影製片廠中實為鳳毛麟角。
珠江電影製片廠 珠江電影製片廠
但是,珠影在強調電影意識形態功能、追求電影業的社會效益的同時,對其經濟屬性、市場效益有所忽視。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電影創作與市場脱節、與觀眾脱節,影響了影片的市場競爭力。而另一方面,曾作為電影改革先鋒的珠影,在中國電影面臨轉型的時候卻趨於保守,體制創新力度不夠,市場化步伐躊躇不前,嚴重製約了其影視創作能力和生產經營的發展,一些本來具有的優勢,也被大大弱化。

珠江電影製片廠改革進程

從建國初期以來,電影一直是被當做事業來發展,改革開放之前,政府對電影製片廠的支持,往往不計成本。待到電影製片企業要直接面對市場之後,一些電影製片廠仍不能確定自己是事業單位還是企業單位,不知道自己該為觀眾拍電影還是為領導拍電影。體制改革的滯後,直接限制着製片廠經營、管理機制的變革與創新。珠影及與它景況相似的老牌國有電影製片廠的命運的改變,單靠自身的力量顯然是難以完成的,都有待大環境的改善與政府強有力的支持。
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珠影前後經歷了多次改革,尋找出路,這其中,政府仍然占主導地位:1985年5月,經廣東省委批准,事業單位性質的珠江電影製片廠改為企業單位性質的珠江電影製片公司;1997年1月,經省委常委會討論,同意(批准)珠江電影製片公司劃屬省廣播電視廳,並由企業單位改為自收自支,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前幾次改革,因是摸着石頭過河的緣故,珠影未免嚐盡了酸甜苦辣各種滋味。

珠江電影製片廠步入新階

好在步入新世紀之後,面對廣東省建設文化大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良好形勢,珠影也開始醖釀一系列的變化來擺脱困境、再造輝煌。珠影前總經理廖曙輝(現已調任省文聯任職)之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曾表示,他們的目標是努力探索市場化的路子,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發展電影事業。“從大的方面來看,珠影要從事業法人轉製為企業法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通過資源整合和資產重組,創建電影集團,融合多種經濟成分投資電影,提高影視作品的市場佔有率。”
當時,珠影首先啓動了在微觀方面的改革。2003年1月,珠影影視器材租賃部已從珠影公司分離出來,和香港較大的影視器材企業先力公司合資開辦廣東珠影先力影視器材公司,共謀發展,經營形勢已經開始走好。此外,珠影還在着手吸引民營資本加入,重組白天鵝音像公司。在引進資本的同時,珠影也向相關產業擴張,如參與投資珠江電影院線,控制了該院線20%的股份,還投資中國華影電影發行公司,打破地域、行業限制,拓展業務範圍

珠江電影製片廠市場之路

從影片《鄧小平》的發行中,珠影大力嘗試市場化運作。該片上映之前,影片的燈箱廣告遍及廣州大街小巷,讓很多電影業內人士都頗感吃驚。在影片發行中,珠影首次聘請法律顧問,參與整個發行簽約過程,力求完全依法辦事。為了保證影片的發行效率,珠影公司還給每個拷貝定下了票房指標,如果放映單位不能實現指標,要向出品方補償費用。所有的做法,都是珠影對電影發行新的探索。
在電影創作方面,珠影也一改過去重視社會效益而忽略經濟效益的做法,加強影片投資的成本及風險核算,“寧願減少產量,也不會再拍一部賠一部”。據介紹,在正與越南合作拍攝的影片《阮愛國在香港》中,珠影充分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按照市場規律運作,結果相當成功。公司正在製作或籌備的系列影片有《喜洋洋》、《刁蠻公主戇駙馬》、《少年黃飛鴻——勇闖天下》、《超級情報》等,也都按照市場規則運作。重組:全面掌控整個產業鏈由於一直以來,以珠影為骨幹組建珠江電影集團,都是國家電影發展總體規劃的內容之一。因此,2004年中央將廣東確定為文化體制改革綜合性試點地區後,隨後,廣東省領導決定,珠江電影製片公司轉製為企業,改制與重組有機結合,整合省屬優質影視資源,組建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珠江電影集團。珠影改革全面啓動;2006年4月,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由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製為公司制企業,更名為珠江電影製片有限公司。在此基礎上,擬與廣東省電影公司共同組建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進而建立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珠江電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珠江電影製片廠品牌優勢

在遵循《廣東省建設文化大省規劃綱要(2003-2010年)》提出的“發揮珠影品牌及其版權資源等優勢,鼓勵各種經濟投資電影產業,調動方方面面積極性,重組電影製片、發行、放映的市場主體,整合影視產業資源,發展數字電影,開拓電影新的消費市場,使我省成為中國電影產業重要基地之一”的精神下,省委、省政府將珠影公司和省電影公司列為文化體制改革第一批試點單位,按照“三步走”的部署進行電影集團化、股份制改革(即:第一步,珠影公司和省電影公司分別從經營性事業單位轉製為國有獨資企業;第二步,由改制後的珠江電影製片有限公司和廣東省電影公司共同組建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第三步,通過吸納其他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和境外資本,將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改造為珠江電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珠江電影製片廠改革完成

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的宣告成立,也標誌着廣東電影集團化改革第二步順利完成。這其中筆者不得不提到廣東省電影公司——這個加入珠影大家庭的新成員。該單位原屬省文化廳領導,總部位於廣州。已有50多年的歷史,於2004年年底由經營性事業單位轉製為企業,總資產1.6億元。主營電影發行放映,擁有一支優秀的服務團隊支持分佈於中國的院線轄屬放映單位。現有140多名員工,10個職能部門和經營部門,營銷策劃、宣傳推廣、對外合作、廣告等業務,在中國同行中均名列前茅。這樣一支隊伍融合進來所產生的影響可謂是影響深遠。讓珠影集團在佔據產業上游的基礎上更擁有了自己的終端系統,直接與市場接觸,使得企業不僅在對市場的把握能力上大幅度提高,同時也在電影作品的製作上提供了最直接的風向標。4年來,雙方通過優勢和資源互補,成功在電影這條產業鏈上形成了一股不可小窺的力量。
廖曙輝在5年前接受媒體採訪時一再強調,珠影需要“送藥”,而不是“送棺材”,“我們絕對不會自暴自棄,而是努力研究和摸索市場,爭取脱胎換骨。”5年後,企業的日益壯大讓接替他的領導班子底氣十足,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董事副總經理林西平在提到目前的目標時,謙虛地表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的意思,他説:“目前我們才剛剛完成‘三步走’中的前兩步,下一步的計劃將更加龐大,我們不僅將擁有自己的電視頻道,還將通過改造和升級現有的產業,讓珠影變成一個有眾多企業進駐的大型創意園區,通過多樣化的經濟形式來盤活我們的現有資產,相信在未來的兩三年,珠影將登上一個嶄新的台階。”

珠江電影製片廠經營範圍

珠江電影製片有限公司的主要經營範圍是:攝製、出品、複製、發行電影片、電視劇和電視節目;設計、製作國內外各類廣告及利用自有影視製品發佈廣告;影視設備、器材、服裝、道具、場所的租賃服務;影視工程、場景的設計、施工、製作;會展布展,影視人才和藝術技術的培訓、中介、代理、服務、演出;廣東省內電影的流動放映;影視項目的策劃及上述經營有關的技術服務;國內貿易,服裝設計,停車場經營,物業管理,旅業,音像製品批發,項目投資。公司及其旗下擁有一批優秀的電影藝術家、專業影視人才和不同規模的攝影棚、錄音棚、非線性聲畫錄剪基地等。

珠江電影製片廠延伸閲讀

珠江電影製片廠歷史成就

1989年,珠影總產值1607.9萬元;實現利潤632.78萬元,比上年增長6.63%;上繳各種税金411.13萬元,增長98.95萬元;故事片完成12部(含與香港合拍1部),紀錄片完成11部34本,電視劇完成6部17集,節目錄像帶2部,拷貝洗印727.2萬米。
這一年,珠影把反映改革開放和當代現實生活作為故事片創作的重點,在攝製的故事片中,表現改革開放和四化建設主旋律的影片共6部7集,為總數的58.3%。1979年起,珠影連續攝製瞭如《他在特區》、《雅馬哈魚檔》、《街道流行曲》等一批着力反映改革開放、富有廣東風情和嶺南地方特色的影片,被稱為“嶺南都市電影”,1989年攝製的《商界》(上、下集)、《阿羅漢神獸》、《女人街》等3部故事片,先後被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局確定為向建國40週年獻禮的影片。這3部影片使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形成的、具有廣東特色的“嶺南都市電影”得到豐富和拓展。
1989年發行的12部故事片,平均每部發行地方拷貝139.2個,比上年增長10%,其中當年生產當年發行的故事片6部,平均每部發行拷貝163個。本年攝製的70毫米大銀幕立體聲故事片《險惡江湖逍遙劍》共發行地方拷貝265個,成為珠影本年拷貝發行量最高的影片。
這一年,珠影的紀錄片創作也有新的突破。被列為建國40週年對外宣傳重點片《中國》系列片之一的《廣東農村專業户》、《中外合資企業見聞》和《城市企業改革散記》等紀錄片,已譯成英、法等多種外國語言,於國慶期間在國外放映。
這一年,珠影與香港銀都機構有限公司合作攝製的故事片《寡婦村》,獲第十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和法國第六屆蒙彼利埃中國電影節“金熊貓”獎;紀錄片《蛇口奏鳴曲》獲第九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故事片《花街皇后》獲中央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新片獎。

珠江電影製片廠領導班子

廖曙輝:男,大學本科學歷,高級經濟師,現任公司黨委書記、執行董事、總經理。

林西平:男,大學學歷,二級編輯,現任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



陳芳芳:女,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政工師,現任公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監事。

趙建國:男,大學專科學歷,高級政工師,現任公司黨委副書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