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玻璃咯嘣

鎖定
玻璃咯嘣又稱琉璃咯嘣,也有喚作玻璃圪嘣等的,叫法不一,但都是指同一樣東西,琉璃咯嘣是明清以來春節期間流行的一種特殊音樂玩具,與晉商活動有密切關係,曾在民間廣為流行。是具有濃郁民族色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文名
玻璃咯嘣
別    名
琉璃咯嘣
性    質
民族色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源    自
山西交城
實    質
兒童玩具
原始產地
呂梁市交城縣夏家營鎮覃村
產生時間
明清時期

玻璃咯嘣產品簡介

據史料上記載,中國各地類似"琉璃咯嘣"的手工製品都源自山西交城,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隻此一家別無分號的絕活。呂梁市交城縣夏家營鎮覃村是“琉璃咯嘣”原始產地,已有四百年的生產歷史。
《中國近代農業史資料·上布政使丁陳管見》“即以晉論,各處之絨毛,陽城之絲繭,交城之玻璃,潞城之草帽辮,我之售於他,獲利甚微……”。經歷代傳承生產的交城琉璃咯嘣,其產品流傳於全國,而以黃河流域較為突出。一些臨近河流的百姓還用它來作為“河燈”,祭祀河神,是具有濃厚民族色彩和鄉土氣息的音樂性節日玩具和供器,是典型的民俗文物。物美價廉的琉璃咯嘣,它只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春節期間出現,流行時間短卻普及面廣,製作技術獨特,工藝造型獨特,玩法獨特,得到社會的欣賞,對青少年兒童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具有粗獷憨厚、稚拙樸素而又豔麗悦耳的民族特色
玻璃咯嘣 玻璃咯嘣
"玻璃咯嘣"是一種薄玻璃製造的響器,是春節前後應時的一種兒童玩具,頭大,呈扁圓形,中接細長管,用嘴吹,極薄的玻璃在氣流鼓動下發出“咯嘣、咯嘣”的聲音,清脆悦耳,深受兒童歡迎。每到春節,行銷一時。 每逢春節,孩童們手持這種晶瑩剔透的玻璃製品,大街小巷都傳出清脆悦耳的“咯嘣”聲,成為人們甜蜜温馨的童年記憶。琉璃咯嘣以其獨特的製造工藝、稚拙樸素的造型和珍貴的傳統民俗文化價值,2007年1月被列入山西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玻璃咯嘣製作過程

"琉璃咯嘣"的主要原料是廢舊玻璃,搗碎後加入銅屑、鐵屑等輔料,放在特製的坩堝中,在1000攝氏度的高温下融化,融化玻璃的爐子是磚頭與黃土砌就的,製作過程不砌煙囱,不要鼓風,完全是家庭作坊的格局,待原料完全融化後,沾取溶液轉接到玻璃吹管上,然後邊吹邊利用自然下垂形成蛋形空管,將蛋形空管的末稍部吹成球形,並運用半熔半凝技術把圓球吹成葫蘆形,將葫蘆底部在平板上墩壓、試吹,最後從吹管上割下就完成了。"琉璃咯嘣"的製作過程看起來似乎簡單,但其中火候的掌握可就是個硬功夫,差之毫裏、失之千里。"琉璃咯嘣"樣式五花八門:有錘形,也有葫蘆形、盤龍、檀香壺等多種形式,且大小不一,最大的近一米。"琉璃咯嘣"大多是錘形的,葫蘆形的就屬高檔,還可以分為多個型號。此外還可以製作出琉璃喇叭,其中以三尺以上的長號最為罕見,它可以模仿軍號聲,吹出悦耳的聲調。
玻璃咯嘣 玻璃咯嘣

玻璃咯嘣文化價值

"琉璃咯嘣"歷史上在我國北方地區春節期間較為流行,具有濃郁的民族地方色彩,早在明代已經流行,尤其是晉商分佈密集的地方,幾乎處處都有。名稱也有很多,晉中叫"咯嘣嘣",北京人叫"噗噗噔兒"或"不不登"、"響葫蘆"、"倒噎氣",在山東濟南稱為"鼓子",在甘肅省蘭州則叫"乒乒乓"、"哈哈笑"等。 在幾百年的時間裏,"琉璃咯嘣"作為民眾喜聞樂見的音樂玩具,與對聯、年畫、剪紙等一起成為中國北方鄉土文化中一個代表性的符號。 交城有句童謠:"琉璃咯嘣嘣,打了歇心一陣陣"。"琉璃咯嘣"是玻璃做的,容易碎,吹吸的時候很有講究。用力小了出不了聲,用力過大一不小心就吹破了。
玻璃咯嘣 玻璃咯嘣
如今,傳統的"琉璃咯嘣"工藝已經面臨失傳的危險。由於工藝獨特,"琉璃咯嘣"無法用機器製作,純手工的工藝侷限了它的發展,使得這一傳統工藝更加地寶貴。在交城,掌握這種手藝的只有覃村的兩位上了年紀的老師傅。兩位老師傅一天大概能生產700-800個"琉璃咯嘣",但是因為市場蕭條,買的人少,靠做"琉璃咯嘣"連餬口都難。'琉璃咯嘣'的衰敗,開始於上世紀90年代。由於經濟市場的衝擊,覃村村民大多轉行做玻璃的其他產業。 為搶救這一珍貴遺產,交城縣成立了傳統玻璃工藝研究會進行挖掘整理,並打算建設"傳統玻璃工藝博物館"和申請設立保護基金。
玻璃咯嘣 玻璃咯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