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玩偶醫生

(維修玩偶的職業)

鎖定
顧名思義,“玩偶醫生”就是為玩偶“治病”的醫生,家住紐約的歐文·謝是最為知名的“玩偶”醫生,他開設的“玩偶診所”專門“收治”肢體殘缺或頭面部“受傷”的各種玩偶。據説,“玩偶治療”的業務不僅深受孩子們的歡迎,許多大人或是玩偶收藏家也是這裏的常客。據專家預測,鑑於現代玩偶價格日趨昂貴和節約風潮的再次興起,玩偶醫生將會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國內尚無人從事“玩偶醫生”這種工作,但市場前景依舊為專家看好。
中文名
玩偶醫生
收    入
一次治療80-100元
工作內容
給玩偶看病
所需知識技能
瞭解各種玩偶的基本構造
上班時間
朝九晚五

玩偶醫生知識技能

所需知識技能
1.瞭解各種玩偶的基本構造,有良好的玩偶製造的專業知識和較強動手能力;
2.富有愛心和童趣,能夠真誠與孩子交流;
3.耐心和細心以及一定的鑽研精神。 [1] 

玩偶醫生收入

依修復的複雜程度而定,最高收費摺合人民幣1000元左右,均價一般在80-100元。 [1] 

玩偶醫生歐文·謝

最心愛的玩偶究竟價值幾何?也許,等它破損那一刻,主人才會意識到,它是“無價之寶”。 美國紐約市列剋星敦路上有一家醫院,專門收治受損玩偶。現年81歲的歐文·謝是這家醫院的第三代掌門人。 謝的“醫術”堪稱精湛。在他的修復下,玩偶和主人破碎的心都奇蹟般完好如初。

玩偶醫生另一個世界

“這裏是門診部,”一個身穿白大衣的男人接起電話:“是的,我們收到她了。她的一條腿和一隻胳膊都斷了,但是我們給她打了一針,她已經不疼了。哦,對了,她的包裝盒可不夠好。”
接電話的人是謝,紐約最著名的玩偶“醫生”之一。他正努力安慰“患者家屬”。 從1900年起,紐約玩偶醫院就收治來自世界各地的玩偶和動物玩具。玩偶們通過主人、主人的朋友和家人,甚至郵遞員找到這裏,期待重獲新生。
一進醫院大門,景象煞是“驚悚”。門口有一大堆玩偶,它們以殘缺不全的肢體“迎接”四面八方的訪客。零落的腿、胳膊和其他身體部位隨處可見。一堵牆上打滿架子,高高擺放着各式各樣的玩偶“頭顱”。
內間靠牆擺放着一排紙盒,盒上的標籤足以引起訪客的好奇心:“古董身體”、“德國四肢”、“塑料腦袋”、“法國眼睛”、“德國眼球”……似乎任何玩偶的各個部位,都可在這裏找到。
“一位女士曾感嘆,來到這裏,就好像進入另一個世界,”玩具專家伊雷妮·赫瑟説:“人們把四肢不全的玩偶帶到這裏,而謝把它們組合到一起。”
路易斯·卡薩斯“醫生”,謝的助手,正在一大堆紙盒和塑料袋裏翻找,為一個“病人”選配一隻合腳的鞋子。與此同時,謝把一個秀蘭·鄧波兒玩偶裝進盒子,玩偶的身高、體重與6歲女孩相仿。第二天早上,郵遞員就要把她接走,她將與“家人”團聚,完美如新。 [2] 

玩偶醫生等待

焦急的“患者家屬”經常打電話詢問治療進度,好像這裏真是一家醫院。新近“痊癒”的“患者”則默默躺在鞋盒裏,等待出院。鞋盒由列剋星敦路上一家鞋店免費贈送。
與真正的醫院不同,“患者”並非乘坐救護車來到這裏,他們中有許多通過郵寄方式抵達。包裹裏通常附上一封手寫的信函,解釋玩偶狀況,詢問“醫療費”。謝和卡薩斯把信件一一閲讀和回覆。
修復一隻玩偶起價為25美元,僅限於修理假髮、縫合等簡單操作。醫院不接受保險。但只要能讓心愛的玩偶完好如初,主人往往出手大方。醫院曾收治一個1965年產的矮胖人小掛件。為恢復小人兒的衣料紋路和臉蛋上的紅暈,主人不惜支付865英鎊(約合1643.5美元)。“挽救心愛的玩偶,無法用金錢來標價”,“患者家屬”朱莉婭·萊昂納多説。
“不,這裏不是紐約醫院,是紐約玩偶醫院,”這次是卡薩斯接的電話,他稍適停頓,嚴肅重申:“是的,我沒開玩笑。對不起,我們不能給你看病。這裏是紐約玩偶醫院。”
“每個星期都有人犯同樣的錯誤,以為我們是紐約醫院,給我們打電話”,卡薩斯無奈地説。

玩偶醫生從未失去的人

從未失去一位‘病人’
“謝可是個能工巧匠”,附近一家玩具店老闆馬蒂·哈伯説。哈伯經常向顧客提起謝,“他這樣的人可不多見”。
“只要是人做的,人就能修復”,謝説。他曾修復過公元前5000年前產的埃及玩偶,只有6英尺(1.83米)高,表層塗金。由於一些部位不協調,謝必須從玩偶內部開始修理,“這可是精細活”。
謝很少使用“醫療器械”,手是他最重要的工具。儘管他經常使用激光刀和鋸給玩偶做“移植手術”,但他的雙手光潔無痕,只在右手大拇指處有一個老繭。
謝説,“我還是小學生時,父親就教給我各種修理玩偶的方法”。這是一門藝術,需要經驗和能力,需要對產品瞭如指掌,還得知道處置辦法。
儘管大多數玩偶都得修理假髮和重新縫合,但每個玩偶的“硬傷”畢竟不盡相同。幾乎每個“病人”都需要一對一的、“重症監護”式關照。
謝曾修復一箇中國京劇演員玩偶。入院時,玩偶的瓷腦袋碎成8片。把頭部復原後,謝在玩偶頭內放置一根金屬絲,把頭身牢牢固定。臉部也需要慢慢打磨,以恢復往日“妝容”。“打磨要循序漸進,不然會把臉弄破”,他解釋。打磨後,他還要往頭部塗抹黑漆,“漆幹得太快,你必須得懂得使用竅門”。
一次,醫院收治了一隻來自弗吉尼亞州的玩偶。這隻玩偶製作於19世紀中後期,由混凝紙漿製成,身體表層已龜裂並脱落,彷彿碎雞蛋殼。女主人希望給身體重新上漆,並拒絕更換新的身體:“我只要原來的身體,它的古香古色太罕有。花多少錢我不在乎。”她還希望給身體加固,以承受沉重的頭部。
一個星期過去,謝始終束手無策。一天晚上,他在淋浴時突獲靈感。“我把玩偶身體、胳膊和腿等每個部位鋸成兩半。因為液體環氧樹脂幹得比較慢,可以用它細細勾在各部位內層,然後用刷子抹勻。乾燥後,我把各個部位的兩部分對起來粘好,再把表層勾上環氧樹脂。乾燥24小時後,我用砂紙把環氧樹脂磨掉,之後再打磨七八次,直至表面光滑。我給它上了6層底漆,最後用結實的彈力細繩串起。”
修好的玩偶寄出幾天後,謝就接到玩偶主人的電話:“這就是我以前的那個玩偶?你真是太神奇了!”隨後,她給謝寄去一盒糖果和鮮花。
謝承認:“來自‘患者家屬’的讚揚是莫大欣慰。”“家屬”接玩偶出院前,他會問每個人同樣的問題:“能看出來我們修理過這個漂亮傢伙嗎?他們説看不出來,你幹得太棒了。他們興高采烈,對你千恩萬謝……這讓我一整天心情愉快。”
“1900年醫院正式成立以來,我們從未失去一個‘病人’。”謝深感自豪:“我們非常成功。因為我們懂得,要從“身體”和心理雙管齊下解決問題。這不是錢的問題。我們在用心做生意。”

玩偶醫生第三代掌門人

謝當玩偶“醫生”已有61年,“我喜歡和人打交道,喜歡我的工作”。
可起初,謝沒打算幹這行。1943年服役前,他只是給父母幫工。1946年結束服役時,他並不想像爺爺和父親那樣,當一名玩偶“醫生”。但由於父親染病,在母親的央求下,他只有去醫院幫忙。也許是具備心靈手巧的天賦,他很快得心應手,並於1951年正式接替父親劉易斯·謝,任紐約玩偶醫院院長。
紐約玩偶醫院的創始人是他的爺爺喬治·謝。喬治是德國移民,定居紐約後,開過一家美容院。那時,女人們做一個髮型通常要耗上好幾個鐘頭。所以,顧客常常帶女兒同來。小女孩們則帶上玩偶,打發等待母親做頭髮的漫長時間。精明的喬治很快推出給玩偶美容的新業務。他從德國訂購玩偶專用的小假髮,後來也修理玩偶的胳膊和腿。
1900年,美容院顧客開始以修理玩偶為主要目的,紐約玩偶醫院應運而生。從那時起,醫院就始終“賓客盈門”。
帶玩偶來醫院“看病”的,不乏有頭有臉的人物,包括搖滾巨星布魯斯·斯普林斯廷和好萊塢影星達斯汀·霍夫曼。謝對這些明星卻不怎麼感冒,“我知道霍夫曼,但我不看電影,我喜歡看書。”
每天早上9點半,謝準時來到醫院。例行第一件事,就是把《紐約時報》從頭讀到尾。“人必須要有知識,知識就是力量”,他説。
有人提着袋子走進醫院,玩偶的一隻胳膊從袋子伸出。謝可以馬上説出玩偶的名字、材質、製造商、生產年份和價格。人們經常感到詫異,問他是怎麼知道的。謝回答説:“如果我還不知道,等到何時再學習呢?300歲嗎?”
“有3件事可以表明,你已經老了。”謝説:“一件是記憶力減退,另外兩件我完全想不起來了。”

玩偶醫生美體刊登

《星期日泰晤士報》4月1日報道,謝如今身體硬朗。幾年前,他曾經歷一次大手術,但在女兒和前妻羅絲的精心照料下,他挺了過來。下班後,他經常和羅絲共進晚餐,有時還陪孫子孫女玩耍。
雖然謝已經把手藝傳授給兩個女兒艾莉森和達娜,但由於捨不得離開“病人”,他目前沒有退休計劃。“等女兒找我談話,我再離開”,他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