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鼎臣

鎖定
王鼎臣,掖縣第一個中共黨員、著名烈士 。山東省掖縣(今萊州市)張村人。1928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 [2] 
(概述圖來源) [2] 
中文名
王鼎臣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10年
逝世日期
1942年
性    別

王鼎臣人物生平

王鼎臣(1910—1942),名廷勳,字鼎臣,號德武,曾化名王鼎成。山東省掖縣(今萊州市)張村人。1926年考入山東省立第九中學(今萊州一中),先後擔任班長、學生自治會副主席等。在進步教師引導下,他積極參加並組織各種愛國活動,領導反讀經會考、反對校長貪污等學生運動,在鬥爭中逐步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並於1928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掖縣第一名共產黨員。此後,他先後介紹鄭耀南、鮑仙洲等人入黨,在掖縣點燃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星星之火。
1930年6月,王鼎臣考入東昌(聊城)三師,後經美術教師王子正(曾在九中任教)介紹,進入濟南愛美中學高中部學習。彼時,山東軍閥韓復榘在濟南殺害了22名共產黨員和青年團員,激起濟南工人大罷工、學生大罷課,王鼎臣積極參加運動並被學生推選為代表,組織領導了反對學校當局增加學雜費的鬥爭,聲援了工人運動,並迫使當局取消了增加學雜費等無理決定。
1930年10月,王鼎臣受中共山東省委指示回掖縣發展黨員、建立組織。返掖後,他與鄭耀南等人取得聯繫,並介紹李勳臣、陳子尚等人入黨。經過籌備,鄭耀南、王鼎臣、李勳臣、陳子尚等人在鄭耀南家的南屋成立了掖縣第一個黨組織——中國共產黨掖縣委員會,鄭耀南任縣委書記,王鼎臣任民運社保委員。縣委成立後,王鼎臣又返回濟南繼續求學。
九一八事變後,濟南學生在團市委的組織發動下,紛紛報名參加赴南京請願團,併成立了濟南青年學生赴京請願團指揮部。愛美中學100多名學生和齊魯中學70多名學生合編為二十一大隊,王鼎臣負責聯絡和指揮工作。出發前,山東軍閥韓復榘下令封鎖了火車站,禁止學生上車。王鼎臣遵照指揮部的命令,率領二十一大隊的學生卧軌七天七夜,終於等來了火車,他帶領卧軌學生衝上火車,硬逼着司機驅車直奔南京。到南京後,在全國赴京請願團總指揮部安排下,王鼎臣等帶領二十一大隊的學生整隊到南京中央政府請願,並砸了中央日報社。在南京堅持鬥爭20多天後,他被蔣介石派軍警強行送回濟南,濟南當局又把學生遣送到老家。王鼎臣回到老家,於1932年初又介紹作陽小學的教師朱希文、彭金壽、彭雲五入黨。
1932年6月,王鼎臣於濟南愛美中學畢業返回掖縣,以教學為掩護在驛道小學開展革命工作。為了壯大黨的組織,控制掖縣西南一帶,1933年,他又到了掖縣沙河鎮縣立第二小學任教。是年上半年山東省委遭破壞,國民黨山東省黨部密令掖縣縣黨部查處王鼎臣和鄭耀南,兩人一起轉移到北京。經共產黨員郭欣農幫助,他們和北京市委接上了關係,又通過北京地下黨員陳義山的關係,參加了愛國將領馮玉祥組織領導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同盟軍失敗後,王鼎臣又回到了膠東。1933年冬,他先後在棲霞縣觀裏、招遠縣畢郭一帶從事革命活動,並先後介紹棲霞縣的衣吉民、盧宗鏜,招遠縣的方再田入黨。1934年3月,他又轉移到萊陽縣城西楊格莊,繼續從事革命活動,並於1935年在萊陽縣參加了膠東“一一·四”暴動。暴動失敗後,王鼎臣又轉移到即墨縣城西關開展黨的活動。盧溝橋事變後,他又返回掖縣,仍以教學為掩護,秘密開展抗日鬥爭,準備武裝起義。
1938年3月,中共掖縣縣委領導玉皇頂抗日武裝起義取得了勝利,推翻了偽政權,成立了“第三支隊”和掖縣抗日民主政府。為了繼續做好黨的地方工作,“第三支隊”黨委決定重新組建掖縣縣委。3月10日,新縣委在平裏店成立,王鼎臣任掖縣縣委書記,縣委設在王鼎臣教學的梁郭馬家小學。8月,“第三軍”與“第三支隊”合編,蓬(萊)、黃(縣)、掖(縣)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縣委隨即遷至掖縣城,並以掖縣民眾抗日救國總動員委員會(簡稱“民動會”)的名義開展工作,王鼎臣的公開職務是民動會主任。進城後,他主持召開了全縣民動會擴大會議,膠東特委書記王文出席了會議。會議號召,全縣要迅速地、大規模地開展民眾運動。會後,全縣的區、鄉和部分村莊的黨組織都以民動會的名義建立起來,工、青、婦、教、兒等羣眾團體也普遍成立;同時,全縣縣區鄉村四級都成立了自衞團,團員發展到十萬多人。掖縣抗日根據地得到了進一步鞏固,中共膠東特委和“第三軍”機關隨之遷到了掖縣城,掖縣成了當時膠東抗日的指揮中心。
1938年10月,王鼎臣調膠東特委政治保衞局任副局長,1940年政治保衞局改為社會部,王鼎臣繼續任副部長。1942年秋,山東分局社會部調王鼎臣到湖西地區,擔任晉冀魯豫第六地委委員兼晉冀魯豫邊區第二十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公安督察處處長(到湖西化名為“王鼎成”)。湖西地區位於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是華東魯南根據地與晉冀魯豫和陝甘寧邊區根據地進行聯繫的交通要道。它東靠津浦路,西接菏(澤)商(丘)公路,南瀕隴海線,北臨濟(寧)菏(澤)公路,是微山湖以西的一塊狹窄的三角地帶,由於地理位置重要,敵我爭奪激烈,鬥爭尖鋭複雜。是年12月20日深夜,日軍三十二師團師團長井出鐵藏糾集一萬餘人對豐、單兩縣實行拉網大“掃蕩”。21日,專署機關在轉移中誤入敵人的合圍圈,被敵人包圍在單縣東北的馬橋村。王鼎臣帶領同志們奮勇突圍,最後在小吳莊西南角壯烈犧牲,其遺體就地安葬。抗日戰爭勝利後,遷葬於單縣城外東南琴台舊址——湖西抗日烈士陵園,碑名為“山東人王鼎成烈士之墓”。 [2] 

王鼎臣榮譽稱號

2020年9月2日,入選第三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羣體名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