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長德

(烈士、上校、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原副館長)

鎖定
王長德(1916~1971) 女,原名王秀英。曾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副館長。四川省閬中縣水觀鄉人。 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 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閬南縣水觀鄉蘇維埃政府婦女委員長,中共閬南縣委組織千事,中共川陝省川北道委巡視員,川陝省工農總醫院連長。參加了川陝蘇區反敵“六路圍攻”和衝破“川陝會剿”的鬥爭。1935 年春隨紅四方面軍西渡嘉陵江,參加長征,並在途中調任中共大金川省委婦女部巡視員、大金川省委偵察隊隊長。1936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歷經雪山草地的考驗,才到達陝北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在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中共中央黨校任政工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軍區後方醫院政治處主任,東北軍區政治部幹部部幹事,東北貿易公司、財經委員會人事科科長,第四野戰軍政治部政治處主任,參加了東北解放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幹部子弟學校校長,國務院城市建設總局人事處副處長,中共中央直屬監委監察員,軍人俱樂部副主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副館長。1960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71 年不幸逝世,年僅55歲。 [1] 
中文名
王長德
國    籍
中國
籍    貫
四川省
出生日期
1916年
逝世日期
1971年
職    業
紅軍
出生地
閬中水觀鎮
原    名
王秀英
性    別

目錄

王長德人物生平

王長德( 1916 —1971),女。1916年3月21日出生在閬中縣水觀音村一個清貧的農民家庭。由於家境貧困,其父迫於生計流落蒼溪縣石灶鄉,王長德很小就給王姓人家當了童養媳。小小年紀就承擔砍柴、挑水、洗衣、做飯等繁重的家務勞動。悲酸的生活,使王長德發育不良,十七八歲時,還像個十三四歲的小姑娘。
1933年8月,她擺脱非人的生活,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途中,她參加運送醫藥、給養,救傷員,在槍林彈雨中,多次負傷。1936年10月, 王長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不久,他去延安橋兒溝黨校學習。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使她活潑歡快,她經常給大家演唱家鄉民歌,惹得大家鬨堂大笑。集體演唱歌曲時,她主動當指揮。由於她能幹、勤敏、活潑,大家都用四川話親切地叫她“幺妹子”。王長德在部隊進步很快,曾擔任過連長、巡視員、營政委、偵察隊長、區隊長、軍隊幹部子弟學校校長、政治處主任、科長、副處長、國家軍事博物館副館長等職。
王長德沒上過學,參加革命後,由於刻苦學習,終於能讀書、看報和寫信。1951年她擔任中南軍區子弟小學校長後,學習更加努力。她説:“黨派我搞教育工作, 自己沒有文化,不讓人笑掉大牙!”她重視教學質量,尤其注意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孩子們都很尊敬她,親切地叫她“王媽媽”。
王長德雖是老幹部,又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原主任譚政大將的戰友和夫人,但她生活儉樸,關心同志,平易近人。司機的孩子病了,她帶上糖果到醫院看望;戰友到北京開會、治病,她盛情款待,遇上四川老鄉,她親白到廚房去為客人做又麻又辣的四川菜;她自己沒有兒女,把節約的錢大部分用到別人的孩子身上,照料戰友的孩子長大成人。
1958年,她回家探親,看到了川北解放近10年,農民生活仍然困難,回北京後,她寫信給組織,如實地反映了情況。不料,在次年竟給她扣上了“右傾”帽子。但她始終不服,再三申訴,據理力爭; 1961年 林彪製造了所謂“課政反黨宗派集團”冤案,王長德受到了株連。“文化大革命” 中,林彪、“四人幫”又再次給王長德強加了種種莫須有的罪名,進行批判鬥爭,並將她調離軍事博物館。從此,王長德遠離親人,生活得不到應有的照顧,有病不能及時治療,在身心上受到嚴重摧殘。
1971年10月13日上午,王長德聽到林彪一夥倉皇出逃,叛閥投敵,死在温都爾汗時,發出了多年不曾有過的宛朗笑聲。由於她極度興奮,致使心臟病猝然發作,含笑去世,終年55歲。
1971年11月3日,解放軍總政治部批准玉長德為烈士。1979年12月8 日,她的骨灰被移至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並舉行了隆重的安放儀式,《解放軍報》發了消息,並刊登了她的戰友給她撰寫的紀念文章。 [2] 
參考資料
  • 1.    何光表, 魏繼紅.川陝蘇區人物誌 第一集:中國社會出版社,1992年07月:45
  • 2.    李元澤.蒼溪縣民政志:蒼溪縣民政局,1998: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