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鐵漢

(國民黨將領)

鎖定
王鐵漢(1905年2月24日-1995年12月15日 [6]  ),又名王朝治,男,出生於遼寧省盤山,國民黨將領 [1] 
歷任張作霖部連長、營長。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時任東北軍獨立第七旅第六二〇團團長的王鐵漢毅然下令還擊,頂着上面“不抵抗命令”打響了抗日第一槍 [1]  [3] 
1933年任第一一七師團長,參加古北口長城抗戰。1934年3月,奉命率部前往河南潢川商城地區,“清剿”徐海東領導的紅軍。
1938年任第一〇五師師長。1939年3月授陸軍少將,率部參加南昌會戰。同年9月參加第一次長沙會戰。1941年3月率部參加上高戰役,後升任第四十九軍軍長兼金蘭警備司令。
抗日戰爭勝利後,任第一綏靖區代司令官,率部在浙江省杭、嘉、湖地區接受日軍投降。1946年後,參加國民黨反共內戰,1947年9月,王鐵漢所部四十九軍被解放軍打垮。隨後,調任瀋陽防守區司令官。1948年改任遼寧省政府主席,同年9月授陸軍中將。
1949年去台灣。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國民黨中央評議員。 [4]  生平喜歡研究軍事、政治,著有《戰爭論》《九一八的回憶》《東北軍史略》等。 [1] 
本    名
王鐵漢
別    名
王朝治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905年2月24日
逝世日期
1995年12月15日
主要作品
《戰爭論》
主要成就
打響了抗日戰爭第一槍

王鐵漢人物經歷

王鐵漢,祖籍山東省即墨縣,曾祖舉家遷至奉天省。1905年2月24日,王鐵漢生於遼寧省盤山縣後才屯一個農民家裏。王鐵漢9歲便通讀了四書,在長輩言傳身教下,養成辦事嚴謹與剛強的性格。這些對於他後來的軍旅生涯產生了重要影響。
王鐵漢在家鄉讀完初小,隨即考入奉天省錦縣縣立第二高小及省立第四中學。因成績良好,中學畢立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攻讀兩年後,因家境日衰,父親無力供養他繼續上學,便棄學從軍。不久,考入東北陸軍講武堂第四期步兵科。
畢業後,即從軍旅。在輾轉戰鬥中,他時時感到學識不足,遂於1925年2月入北平中國大學研究政治。1928年3月,又考入陸軍大學第八期。因當時正值戰爭,未能及時入校,最後不得不放棄這一機會。
1927年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王鐵漢一直在東北軍中服役,先後擔任東北陸軍第五旅及第二十師上校參謀長,第一旅副旅長,第三十七團團長。東北易幟後,任陸軍獨立第七旅第六二〇團團長。
“九·一八”事變時,第七旅駐守北大營。王鐵漢團位於六二一及六一九團中間。日軍從東西兩面向北大營發動進攻,六二〇團官兵聽到槍響,立刻聚合起來,準備應戰。但不久卻傳來上頭“不抵抗,等候交涉”的命令 [3]  。六二〇團官兵只好利用團內堆積的雜物,掩蔽起來。這時六二一及六一九團的官兵,執行不抵抗命令,未做任何反擊,紛紛被敵人擊傷擊斃,損失嚴重。不久,一股日軍衝入六二〇團營內,王鐵漢冒着違抗軍令的風險,當即下令還擊。隨後六一九團、六二一團各特種兵部隊紛紛撤退。在一片混亂中,王鐵漢指揮本團士兵擔任掩護,在北大營東圍牆一帶阻擊敵人。用猛烈的炮火給予敵人以沉重打擊,最後堅持到9月19日凌晨,該團才破出重圍。此戰共斃傷敵人40餘名,打響了抗日第一槍。 [1-2] 
“九·一八”事變後,王鐵漢團隨部隊撤往關內,駐紮華北。
1932年10月,東北軍整編。第七旅改為一〇七師,師長仍是王以哲。不久,王以哲升任第六十七軍軍長,下轄一〇七師等部,王鐵漢仍在一〇七師任團長。
1933年初,長城抗戰爆發,王以哲率部出古北口抗戰,全軍將士奮勇殺敵,殲敵1500餘人。同年5月,升任第六十七軍少將參謀長,繼續參加後期的長城抗戰及翼東抗日戰役。
1934年3月,六十七軍奉命開駐河南潢川商城地區,“清剿”徐海東領導的紅軍。
1934年7月,王鐵漢考入陸軍大學特二期,課餘時間研究軍事、政治,編寫過《戰爭論》等書,曾發行出版。
1937年8月,王鐵漢從陸軍大學畢業,調任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部高級參謀。11月初,調任陸軍第四十九軍第一〇五師副師長、代師長。
1938年,王鐵漢正式任第一〇五師師長。
1939年3月授陸軍少將,率部參加南昌會戰。
1939年9月,王鐵漢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會戰。第四十九軍屬國民黨第九戰區,王鐵漢師奉命和友軍駐守錦江南岸至修水北岸之間。
1941年3月率部參加上高戰役,10月升任第四十九軍軍長,不久又兼金蘭警備司令。
1942年5月至8月,日軍發動了浙贛戰役。5月中旬,敵主力沿贛路進犯。下旬,金華、蘭溪附近的湯溪、龍游、永昌等地被敵人佔領。駐守金蘭的四十九軍七十九師被敵人包圍。王鐵漢率領守軍堅決抵抗。經過五晝夜激戰,給敵人以很大殺傷,敵人發動數次進攻仍無效果,最後竟使用毒氣,王鐵漢見已達到消耗敵人的目的,方率軍按計劃向敵側後轉移,金蘭遂被敵人佔領。此後,四十九軍繼續轉戰浙贛。
抗日戰爭勝利後,任第一綏靖區代司令官,率部在浙江省杭、嘉、湖地區接受日軍投降。後進駐江蘇省蘇、錫、常一帶,擔任京滬間警備。
1946年5月,第四十九軍進駐南通,於如皋同陳毅將軍所統率的新四軍作戰,被人民解放軍狠狠還擊。
1947年9月,第四十九軍前往東北參加內戰,在錦西戰役中與東北野戰軍作戰,被解放軍打跨,四十九軍幾乎全軍覆沒。隨後,王鐵漢調任瀋陽防守區司令官。
1948年改任遼寧省政府主席,同年9月授陸軍中將。 [5] 
1949年去台灣。曾任台灣地區領導人辦公室政策顧問、台灣國民黨中央評議員。 [4] 

王鐵漢個人事蹟

9月18日晚上,王鐵漢正在團部,柳條湖爆炸後,他判斷又系地雷爆炸,因為多天以來地雷爆炸已是司空見慣的事,已不再惹人注意。但是五分鐘後,北大營西牆外有手榴彈及斷續的步槍聲,接着就是炮響。這個時候,王鐵漢感覺事態並不尋常,當即給旅部打電話,方知王以哲旅長因參加水災賑濟,不住在營房而在瀋陽城內,又給621團打電話,已無人接聽,復問第619團,張團長也不在營。23時將過,才得知第619、621兩團已分別向東山嘴子撤退。王鐵漢在未接到命令之前,不能擅自行動,只有就營房及已有的簡單工事,作戰鬥準備。到24時,接到王以哲旅長由瀋陽城內打來的電話:“不抵抗,等候交涉。”此後即失去聯絡。“等候”不等於“捱打”,敵人向營房進攻時,王鐵漢決心還擊,這是自衞必要的手段,雖和“不抵抗”衝突,也只有“一面等候,一面抵抗”了。
19日凌晨1時40分,日軍步兵二百餘人,並有跟進的部隊,逐次向620團營房接近,炮兵也開始轟擊營房。此時榮臻打來電話,詢問情況,並嚴令“不準抵抗”。王鐵漢當即回答:“敵人侵吾國土,攻吾兵營,斯可忍,則國格、人格,全無法維持。而且現在官兵憤慨,都願與北大營共存亡。敵人正在炮擊本團營房,本團官兵勢不能持槍待斃。”榮臻當即指示:“將槍彈繳庫。”王鐵漢斬釘截鐵地回答道:“在敵人炮攻之下,實在無法遵命,我也不忍這樣執行命令。”榮臻又問:“你為什麼不撤出?”王鐵漢回答:“只接到‘不抵抗,等候交涉’的指示,並無撤出的命令。”榮臻又指示説:“那麼你就撤出營房,否則你要負一切責任。”電話隨即中斷。王鐵漢正在組織全團準備撤退的時候,敵人已向620團第2營開始攻擊,王鐵漢當即下令還擊,大聲説道:“我們面前就是兇惡的敵人,各部集中火力射擊,用火力壓住敵人的進攻,開火!”隨着王鐵漢一聲令下,迫擊炮、平射炮、機關槍同時開火,日軍的火力漸弱下來。王鐵漢指揮620團與日軍的戰鬥一直持續到凌晨4點多鐘。此戰共斃傷敵人40餘名。620團第5連連長陳顯瑞負傷,士兵傷亡19人。王鐵漢見第7旅的官兵們已大部分撤出北大營,便率領620團北路編隊的3營10連、11連、12連、迫擊炮連、平射炮連等突出營區,越壕北走,留下姜明文帶領的9連擔任掩護任務。
王鐵漢撤出北大營後,即沿瀋海鐵路向山城鎮(柳河縣屬)前進,行至鐵嶺縣大甸子鎮,和由瀋陽脱險的王以哲旅長相遇,在山城鎮及東豐縣附近,對部隊收容整頓,王以哲決定自己先行前往錦州,命令王鐵漢代理旅長職務。王鐵漢指揮第7旅經鐵嶺越過南滿鐵路,於9月29日分別從彰武縣、新立屯兩地乘火車前往錦州。
到達錦州後,王鐵漢與王以哲一起晉見已由瀋陽化裝來錦州的榮臻,彙報撤出北大營的情況。榮臻對他們説:“我們已將這次事變經過情形報告中央,經由外交途徑向國際聯盟申訴。現在將駐遼寧的部隊,向遼河以西轉移。”榮臻向他們介紹了將東北軍撤回關內的打算。王鐵漢聽了以後,很是驚異,當即未加思索地説:“我們自己的問題,只有靠自己的奮鬥,才能得到合理的解決。與其往後退以待變,不如向前進以求變。”榮臻冷笑着問他説:“你有何高見?”王鐵漢回答:“按目前情況,萬福麟主席應該趕快從北平回齊齊哈爾,穩定黑龍江局面。張作相主席即日赴哈爾濱,指揮在吉林的部隊,收復長春、永吉,並把遼寧的部隊集結起來,若覺得兵力不足,應將在關內的部隊調回一部,派人統一指揮,收復瀋陽,局勢仍然可以轉圜。”王鐵漢説到此處,榮臻苦笑着問:“這樣大的事情,能像你説的這樣容易嗎?”王鐵漢堅定地説:“我個人認為應當這樣做,如果有困難,您可以轉向北平建議和請示。”榮臻猶豫一下説:“再説吧。”王鐵漢感覺人微言輕,再説無益,即先行告辭。在見榮臻的當日夜晚,620團即由錦州向北平撤退。在赴北平的火車中,王鐵漢心情鬱悶:日軍侵犯我國土,佔領我城市,作為軍人卻不能和敵人一拼,反而向後撤退,真是軍人的恥辱。 [1] 

王鐵漢人物作品

王鐵漢著有《戰爭論》《九一八的回憶》《東北軍史略》等。 [1]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