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遠知

鎖定
王遠知(528年-635年),一作遠智,字廣德,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徙揚州(今屬江蘇)。 [3]  陳朝揚州刺史王曇選之子,唐朝道教上清派茅山宗道士。 [4] 
王遠知少好學,20歲時師事宗道先生臧矜。後隱居茅山,修陶弘景上清經法。南朝陳宣帝聞其名,召入重陽殿講論,甚為嗟賞。隋開皇十二年(592年),晉王楊廣鎮揚州,使王子相、柳顧言相次招迎,乃出山谷,旋復還山。楊廣稱帝后,於大業七年(611年),遣崔鳳舉迎請王遠知,見於涿郡臨朔宮,親執弟子禮,請教神仙之事。後於京師洛陽置玉清玄壇以處之。
唐高祖以其曾密告將受符命,授朝散大夫,賜金縷冠、紫絲霞帔。武德年間(618年-626年),秦王李世民與房玄齡微服謁見,從其受三洞法。李世民即位後,將加重用,但其固請還山。貞觀九年(635年),於茅山為其造太平觀,未竣即卒。其著有《易總》十五卷等。 [5] 
別    名
王法主
德廣
所處時代
東晉-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揚州
逝世日期
635年
主要成就
唐朝道教上清派茅山宗道士
本    名
王遠知
封    贈
金紫光祿大夫
封    號
升玄先生

王遠知人物生平

王遠知,字德廣,揚州人。《唐國師升真先生王法主真人立觀碑》、《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二五載:生於世宦之家。年十五,師事陶弘景,得上清派道法。弱冠,又從宗道先生臧矜,學得諸秘訣。遂遊歷天下,後歸隱茅山。專習辟穀休糧、上清道法。陳主詔入重陽殿,在山宣揚法味,開度後學。 [2] 
開皇十二年(592),楊廣為揚州大都督,厚禮敕見。大業七年(611),隋煬帝召見於涿州臨朔宮,親執弟子禮,問以仙道事。隋煬帝歸朝,扈駕洛都,奉敕於中嶽修齋儀,復詔移居洛陽玉清玄壇。唐太宗秦王時,親授三洞法策於官邸。太宗即位,以疾固辭還山,時人稱為“王法主”。敕於茅山造太平觀居之。
貞觀九年,卒,時年一百二十六歲。高宗調露二年(680),追贈“太中大夫”,封號“升真先生”。武則天嗣聖元年(684),追贈“金紫光祿大夫”,改號“升玄先生”。著有《易總》十五卷。事見《舊唐書·隱逸傳》。 [1]  [6] 

王遠知親屬成員

祖父:王景賢,梁朝江州刺史。 [1] 
父親:王曇選,陳朝揚州刺史、建安郡公。
母親:丁氏,梁朝駕部郎中丁超之女。

王遠知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二 列傳第一百四十二
道士王遠知,琅邪人也。祖景賢,梁江州刺史。父曇選,陳揚州刺史。遠知母,梁駕部郎中丁超女也。嘗晝寢,夢靈鳳集其身,因而有娠,又聞腹中啼聲,沙門寶誌謂曇選曰:“生子當為神仙之宗伯也。”
唐國師升真先生王法主真人立觀碑 唐國師升真先生王法主真人立觀碑
遠知少聰敏,博綜羣書。初入茅山,師事陶弘景,傳其龍騰辟穀道法。後又師事宗道先生臧兢。陳主聞其名,召入重陽殿,令講論,甚見嗟賞。及隋煬帝為晉王,鎮揚州,使王子相、柳顧言相次召之。遠知乃來謁見,斯須而鬚髮變白,晉王懼而遣之,少頃又復其舊。煬帝幸涿郡,遣員外郎崔鳳舉就邀之,遠知見於臨朔宮,煬帝親執弟子之禮,敕都城起玉清玄壇以處之。及幸揚州,遠知諫不宜遠去京國,煬帝不從。
高祖之龍潛也,遠知嘗密傳符命。武德中,太宗平王世充,與房玄齡微服以謁之。遠知迎謂曰:“此中有聖人,得非秦王乎?”太宗因以實告。遠知曰:“方作太平天子,願自惜也。”太宗登極,將加重位,固請歸山。至貞觀九年,敕潤州於茅山置太受觀,並度道士二十七人。降璽書曰:“先生操履夷簡,德業衝粹,屏棄塵雜,棲志虛玄,吐故納新,食芝餌術,念眾妙於三清之表,返華髮於百齡之外,道邁前烈,聲高自古。非夫得秘訣於金壇,受幽文於玉笈者,其孰能與此乎!朕昔在籓朝,早獲問道,眷言風範,無忘寤寐。近覽來奏,請歸舊山,已有別敕,不違高志,並許置觀,用表宿心。未知先生早晚已屆江外,所營棟宇,何當就功?佇聞委曲,副茲引頸。近已令太史薛頤等往詣,令宣朕意。”
其年,遠知謂弟子潘師正曰:“吾見仙格,以吾小時誤損一童子吻,不得白日昇天。見署少室伯,將行在即。”翌日,沐浴,加冠衣,焚香而寢。卒,年一百二十六歲。調露二年,追贈太中大夫,諡曰升真先生。則天臨朝,追贈金紫光祿大夫。天授二年,改諡曰升玄先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