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道平

(國民黨將領)

鎖定
王道平(1886~1944)原名喜泰,後改名道平,中共黨員,曹縣磚廟鎮王莊人。曾任國民革命軍二十一軍特務團長。於1944年3月14日溘然長逝,時年59歲。
中文名
王道平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曹縣磚廟鎮王莊
出生日期
1886年
逝世日期
1944年3月14日
原    名
喜泰

目錄

王道平人物經歷

王道平(1886~1944)原名喜泰,後改名道平,中共黨員,曹縣磚廟鎮王莊人。王世代務農,家境貧寒。1911年參加國民第五軍。因具有膽略,作戰勇敢,升任為團長。後,王目睹軍閥混亂,民不聊生,乃憤而還鄉。1926年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王復去國民革命軍二十一軍任特務團長。在河北磨盤山大戰中立下赫赫戰功,按理本應升遷,卻反遭誣陷,被定為死罪關進監獄。後經多方營救才獲釋放。王出獄後同劉德勝去河南觀音堂開辦小煤窯。他為尋求真理,曾奔走於鄭州、開封、洛陽等地,先後結識了共產黨員孔慶嘉、鄭爾拙、於子元等。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王收編地方武裝,組建魯西南抗日遊擊大隊。中共黨組織特派於子元去游擊隊任參謀,化名姜澤民,人稱姜參謀。接着中共曹縣縣委又派王東舒、孫正民、袁戰民、張正平、馬子蘇、張子善和李光榮等7人去王部協助於子元進行工作。當時,在王的游擊隊裏,不僅有中共黨員,也有國民黨李子儀派去的敵對分子,企圖將這支武裝拉向他們一邊。但在共產黨員於子元等人的努力下,王率部於1938年正式接受八路軍的改編,魯西南抗日遊擊大隊改名為隴海支隊,王任司令員。
1938年底,隴海支隊擴充到1000多人。1939年春,冀魯豫地區八路軍主力部隊與地方武裝合編,成立冀魯豫支隊。隴海支隊被改編為冀魯豫支隊二大隊第三營,王任三營營長。爾後,他率部攻破曹東南地主莊園高辛莊,活捉混世魔王高聖君。接着揮師考城,一舉攻下南章集,擊斃頑固派頭子袁金花。
1939年6月22日,侵戰曹縣的日軍司令間野,率300多名日軍,尋找冀魯豫支隊第二大隊作戰。二大隊在黃河故道繆堤圈大堤設伏。戰鬥打響後,王率第三營冒着敵人的炮火,奮勇衝殺,共斃敵200多人,繳獲山炮一門和部分槍支彈藥,間野帶殘敵30多人落荒而逃。
1940年,冀魯豫支隊第二大隊第三營改編為定(陶)曹(縣)支隊,王任司令員。是年8月,國民黨軍及地方武裝6000多人,向曹縣西北抗日根據地大舉進犯。中共魯西南地委機關和僅有一營兵力的獨立團,被迫堅守劉崗、曹樓、伊莊3個村莊。在危急關頭,王利用關係,分化瓦解敵人。先後説服了胡羅頭、石福啓等部,使他們不僅不再進攻“三村”,還暗地裏將武裝、彈藥賣給“三村”。為“紅三村”保衞戰取得最後勝利做出重要貢獻。
1940年,王患了肺病,常吐血不止。黨組織和同事多次勸他休息治療,但他總是以擴充整訓隊伍為由抱病堅持工作。1943年2月27日,日偽軍集中兵力對魯西南根據地進行大“掃蕩”(史稱二·二七大掃蕩),王率隊在李新莊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但本部也遭受很大損失。掃蕩過後,王抱病動員參軍,組織操練隊伍,使部隊很快得到恢復,並有所發展。緊張的工作,過度的疲勞,頻繁的戰鬥,使他的病情急劇惡化,但他仍不肯離隊療養,每次戰鬥或轉移,都是戰士用牀板抬着他。終因病重醫治無效,於1944年3月14日溘然長逝,時年59歲。 [1] 
參考資料
  • 1.    姚少華;徐子紅;王靈波;王伯濤;豐凌湘;葛慶忠;呂憲聚,山東省曹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曹縣誌/人 物;中華書局;2000年09月;第636-6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