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逵

(五代十國時期湖南割據軍閥)

鎖定
王逵(?-956年),一名進逵 [6] 朗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五代十國時期湖南割據軍閥,武平政權第二任統治者。 [3]  [5] 
王逵原是楚國將領,事馬希萼為靜江軍指揮使,助其奪取楚王之位,但不久又因馬希萼荒淫無道而率部叛亂,據朗州自立,擁立劉言為藩帥,建立武平政權。他在楚國滅亡後領兵奪取潭州,驅逐南唐駐軍,盡復湖南之地,並向後周稱藩,以武安軍節度使鎮守潭州,隨後又於廣順三年(953年)攻殺劉言,控制了整個湖南,被後周拜為武平、武安等軍節度使,兼中書令 [3]  [5] 
顯德三年(956年),王逵奉後周之命攻打南唐,結果在下屬潘叔嗣的叛亂中被殺。 [3]  [5] 
全    名
王逵
別    名
王進逵
所處時代
五代十國
出生地
朗州武陵
逝世日期
956年
主要成就
驅逐南唐軍,收復楚地
統治武平政權,割據湖南三年 [42] 
最高官職
武平、武安等軍節度使、兼中書令

王逵人物生平

王逵早年經歷

王逵是朗州武陵人,年輕時便在朗州的靜江軍為軍卒,以驍勇著稱。他曾隨楚王馬殷攻打割據江淮的吳國 [22]  ,後因屢次“討賊有功”得到武平節度使馬希萼(馬殷之子)的提拔,累升至靜江軍指揮使 [7] 
乾祐三年(950年),馬希萼為了與弟弟馬希廣爭奪楚王之位,在南唐的援助下,盡起境內之兵,攻入楚都長沙府(又稱潭州,即今湖南長沙),殺死了馬希廣。 [8]  他隨後在諸將的推戴下,自立為武安、武平等軍節度使、楚王,成為楚國第五任國主。 [9]  當時,王逵領水軍為前鋒,在攻陷長沙的戰爭中立有戰功,也參與了擁立馬希萼。 [10] 

王逵割據朗州

馬希萼成為楚王后,大肆提拔朗州舊部,使朗州諸將盡據楚國要職。但他殺戮無度,縱酒荒淫,將軍政全部委任給其弟馬希崇。馬希崇又任用親信,引起了朗州諸將的不滿。當時,長沙城內宮室多毀於戰火。馬希萼命王逵率靜江軍營修宮室,工作勞苦,卻無犒賞。王逵與副使周行逢見兵卒怨憤而軍心思變 [12]  ,乃於廣順元年(951年)三月率部趁夜逃歸朗州。 [13] 
楚國疆域圖,譚其驤繪 楚國疆域圖,譚其驤繪
馬希萼當時正喝得大醉,直至天亮酒醒後方遣軍追擊叛逃的靜江軍,但已是追之不及。追軍直趨朗州,卻在朗州城下被王逵的伏兵殺得大敗,被“追殺殆盡”。 [14]  王逵、周行逢隨後又取得留守朗州的何敬真、張仿等將領的支持。 [30-31]  他們廢黜了時任武平軍留後的馬希萼長子馬光贊,奉馬殷嫡孫馬光惠為節度使,不久又廢黜了馬光惠,迎辰州刺史劉言入主朗州。 [15]  劉言因王逵等皆為人兇暴,不敢拒絕,於是單騎前往朗州,被擁立為武平軍留後。他遣使向南唐求封節度使,同時也向統治中原的後周稱藩。朗州自此脱離楚國,成為事實上獨立的割據政權,後世稱之為武平政權。 [16] 
馬希萼擔心朗州軍來攻,命徐威、陸孟俊等將領在城外駐防。徐威卻發動兵變,廢黜了馬希萼,擁立馬希崇為國主。馬希崇自稱武安軍留後(未稱王),將馬希萼幽禁於衡山縣。劉言、王逵趁機遣軍直趨長沙,聲稱要討伐馬希崇篡奪之罪。馬希崇忙派兵抵禦朗州軍,同時遣使請和,“約為鄰藩”,承認了朗州的獨立。劉言、王逵借刀殺人,逼馬希崇斬殺馬希萼舊部,索要他們的首級。但首級送到朗州時,已經腐爛得面目難辨。劉言、王逵又以此為藉口,質疑這些首級的真實性,逼得使者惶恐自殺。 [17] 
馬希萼在衡山又得到很多將領的擁戴,自稱衡山王,招募軍隊,並向南唐借兵,準備反攻長沙。楚國由此分裂為長沙(馬希崇)、衡山(馬希萼)、朗州(劉言、王逵)三股勢力。而當時,馬希崇縱酒荒淫,已是大失人心。他畏於朗州、衡山兩面夾攻,也秘密向南唐求援。南唐早已做好準備 [18]  ,乃於廣順元年(951年)十月命大將邊鎬率軍進入楚地,先後迫降了馬希崇、馬希萼。楚國至此滅亡。 [19]  楚國的湖南之地,除朗州、澧州(武平軍屬州,治今湖南澧縣)為劉言、王逵所割據外,其餘諸州盡入南唐。嶺南諸州則為南漢所奪取。 [20] 

王逵收復楚地

楚國滅亡後,邊鎬被拜為武安軍節度使,鎮守潭州,次年(952年)又屯兵益陽,準備進取朗州。 [21]  但邊鎬在經略湖南時“撫宇無方”,以致“士民不附”。王逵早有“恢復湖南”之意 [22]  ,於是在南唐召劉言入朝時,力勸劉言出兵攻打邊鎬。劉言遂以王逵、周行逢、何敬真、張仿及牙將蒲公益、朱全琇、宇文瓊、彭萬和、潘叔嗣、張文表十人為指揮使,領兵分部攻打潭州。 [23] 
王逵、周行逢等水路並進,連取沅江、益陽、橋口、湘陰等地,僅十日便攻至潭州城下。 [24]  邊鎬當時正忙於應對南漢,且因部下多稱劉言忠順,對其未有防備,及聞朗州兵至城下,只得倉皇棄城而逃。 [25]  王逵由此入據潭州,自稱武平軍節度副使權知潭州軍府事。 [26]  朗州軍隨後又攻取了湖南重鎮嶽州(治今湖南岳陽)。各地戍守的唐軍聞訊,皆相繼撤出湖南。湖南之地除郴州連州已為南漢所據外 [29]  ,其餘諸州皆為劉言、王逵的朗州軍所收復。 [28]  時為廣順二年(952年)十月。 [27] 
王逵之後又乘勝南征,同時調集朗州的溪洞蠻兵,合兵五萬攻打郴州,意圖恢復楚國舊疆。南漢大將潘崇徹領兵北上,與湖南軍戰於蠔石(在今湖南郴州)。王逵因軍隊“疲而不整”,被潘崇徹“縱擊大破之”,伏屍八十里,敗回潭州。 [40] 
劉言後來又表奏後周,以潭州殘破為由,將湖南的治所由潭州遷往朗州。周太祖郭威於次年(953年)初又升朗州為大都督府,以武平軍取代了原武安軍在楚地的地位,承認了武平政權對湖南之地的統治。劉言以朗州大都督、武平節度使之職,節制武安、靜江等軍,統治整個湖南。王逵被拜為檢校太尉、武安軍節度使。周行逢則擔任王逵的行軍司馬,領集州刺史 [39] 

王逵入主湖南

王逵後來與劉言逐漸產生矛盾,且自恃對劉言有推立之功,不願久居其下。他表示要和周行逢共治湖南 [33]  ,一同密謀取代劉言。周行逢建議先除掉諸將中的異己者。王逵遂以南漢犯境為由,請劉言遣靜江節度副使何敬真、武安節度副使朱全琇來潭州會師,然後設計以貽誤軍機的名義處死了二將。 [34]  他不久又在周行逢的建議下,殺死了武平節度副使張仿。 [35] 
王逵隨後於廣順三年(953年)六月領兵襲取朗州,殺指揮使鄭珓,將劉言囚禁於別室。他表奏後周,稱劉言因欲叛投南唐而為軍府將吏所廢。 [36]  後周承認了既成事實,命王逵“便宜處置”。王逵不久便殺死劉言,正式以武平、武安等軍節度使,據有湖南。 [45]  當時,王逵還被後周加授為特進、兼侍中,周世宗柴榮即位後又改兼中書令。 [37-38] 

王逵兵敗被殺

顯德三年(956年),後周發動與南唐的戰爭。王逵被拜為南面行營都統,奉命出兵攻打南唐的鄂州(治今湖北武漢)。他途經嶽州時,受到嶽州團練使潘叔嗣的接待。潘叔嗣對王逵非常恭謹,但因拒絕其左右親信的索賄,遭到他們的詆譭。王逵聽信親信讒言,當面責罵潘叔嗣。潘叔嗣大為憤恨,又擔心以後會為王逵所害,於是趁王逵在前線作戰之時,起兵偷襲朗州。王逵此時剛攻取長山寨(在今湖北通城南),得知潘叔嗣叛亂,忙回師平叛,輕舟趕回朗州,與潘叔嗣戰於城外,結果兵敗被殺。 [41] 

王逵為政舉措

王逵自廣順三年(953年)八月取代劉言成為武平軍節度使,至顯德三年(956年)二月死於潘叔嗣叛亂,統治湖南近三年 [42]  。其在湖南的治政措施史料記載很少,主要有:
  • 遷移府治:楚王馬殷以武安軍節度使起家,因此在建立楚國後即以武安軍治所潭州為國都,號長沙府。但劉言以潭州在戰亂中殘破為由,在據有湖南後將府治遷到了朗州。 [39]  王逵於廣順三年(953年)入主湖南後,將府治遷回了潭州,但次年(954年)又再次遷往朗州。 [36] 
  • 濫賞官爵:王逵起兵之時,為了獲取支持,大肆封賞官爵,“苟能應募,皆置司空太保以誘之”,朗州境內由此高官氾濫,“稱司空、太保者無算”。 [43] 
  • 羈縻蠻族:漵州蠻帥符彥通曾隨馬希萼破長沙,盡取長沙“府庫累世之積”,由此富強,稱王於溪洞。王逵據有湖南後,遣牙將王虔朗去招撫符彥通,成功説服符彥通自去王號,獻上銅鼓數枚。他還採用羈縻政策,授符彥通為黔中節度使。 [44] 

王逵軼事典故

南唐滅楚後,曾有術士稱“南楚氣色甚佳,將有王氏起焉”。南唐元宗李璟認為可能是指永州刺史王温將據楚而立,於是遣使授其為徵南將軍,賜以印綬巾帶,在頭巾之上暗置毒藥。王温受命後戴上頭巾,不久便毒發“腦裂”而死。不久,王逵舉兵驅逐南唐駐軍,收復楚地,又取代劉言成為湖南之主。時人這才知道王氏指的是王逵。 [11] 

王逵歷史評價

吳任臣:恭孝王之歸唐也,湖南半壁已為唐有,而將帥失人,乖於撫馭。長沙釁起,武陵揮戈,遂使十餘年間,區區數州,更易三姓(指劉言、王逵及周行逢、周保權父子),佹得佹失,興廢靡常。戡亂保國,端在人謀,寧不信哉! [4] 

王逵人際關係

好友:周行逢 [32]  ,與王逵生同裏而長同軍 [46]  ,在叛歸朗州、攻取潭州、除掉劉言等事件中始終與王逵共同進退。 [13]  [25]  [34]  他在王逵死後被朗州將吏迎立為武平節度使,不久便誘殺潘叔嗣為王逵報仇。 [47] 

王逵史料索引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襲列傳二》 [1] 
新五代史·卷六十六·楚世家第六》 [2] 
九國志·卷十一》 [5] 
十國春秋·卷七十·楚四》 [3] 
參考資料
  • 1.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31]
  • 2.    新五代史:卷六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31]
  • 3.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974-976
  • 4.    [清]吳任臣撰,徐敏霞、周瑩點校.十國春秋.北京:中華書局,1983:980-981
  • 5.    [宋]路振撰,連人點校.九國志.濟南:齊魯書社,2000:128-129
  • 6.    《十國春秋》卷70《王逵傳》:王逵,(《周世宗實錄》及歐陽《五代史》皆作王進逵,今從《通鑑》。)武陵人。少為靜江軍卒,事恭孝王為靜江指揮使。
  • 7.    《九國志》卷11《王逵傳》:逵,朗州武陵人,或名進逵。少以驍勇選為靜江兵。希萼入朗州,累遣討賊有功,遷本軍指揮使。
  • 8.    《十國春秋》卷69《楚廢王世家》:乾祐三年十一月辛未,希萼留其子光贊守朗州,悉發境內之兵入寇。……甲辰,朗州步軍指揮使何敬真以蠻兵三千陣於楊柳橋,……已而可瓊舉全軍奔希萼,宏、滌聞之皆潰,長沙遂陷。乙巳,希萼入府視事。戊申,賜王死。
  • 9.    《十國春秋》卷69《楚恭孝王世家》:及長沙已陷,……希崇復從臾推戴,希萼遂自稱天策上將軍,武安、武平、靜江、寧遠等軍節度使,楚王。
  • 10.    《九國志》卷11《王逵傳》:希萼攻湖南,令逵領戰棹為前鋒,陷長沙。希萼既立,逵有力焉。
  • 11.    《十國春秋》卷70《王逵傳》:初,南唐有術士言南楚氣色甚佳,將有王氏起焉。時除永州刺史王温,中主疑即其人,遣使拜温徵南將軍,賜以印綬巾帶,密於巾中置毒。使至,温拜命,着巾,俄腦裂而死。未幾,逵舉兵襲長沙據之,即其應也。
  • 12.    《十國春秋》卷70《王逵傳》:及城陷,命逵與副使周行逢帥所部兵千人營緝長沙府舍,執役甚勞,兵皆愁怨,曰:“囚免死則役作之,我輩從大王出萬死取湖南,何罪而囚役為也?且大王終日酣歌,寧知我輩作苦乎!”逵與行逢聞之,相謂曰:“眾怨深矣,不早為計,禍且及。”
  • 13.    《十國春秋》卷69《楚恭孝王世家》:湖南要職,悉以朗人為之。……王既得志,多思舊怨,殺戮無度,縱酒荒淫,悉以軍府事委希崇,希崇復多私曲,刑政紊亂,朗州舊將亦頗有離心。……王以府舍焚蕩,命朗州靜江指揮使王逵、副使周行逢帥朗兵治宮室,勞苦而無犒賜。(保大九年三月)壬申旦,逵、行逢帥其眾逃歸朗州。
  • 14.    《九國志》卷11《王逵傳》:時希萼方醉,遲明,始遣裨將唐翥領兵追之不及,因徑趣朗州,士卒皆重趼不復成列。逵先已入城,伏卒門下,翥至,逵縱兵擊之,翥軍大敗,追殺殆盡,翥僅以身免。
  • 15.    《十國春秋》卷69《楚恭孝王世家》:逵等黜王子留後光贊,奉王兄子光惠知州事,尋立為節度使。(保大九年)夏六月,王逵等以光惠愚懦嗜酒,推辰州刺史劉言權武平留後。
  • 16.    《九國志》卷11《劉言傳》:逵等懼亂,遂與行逢謀,遣人往辰州請言為副使。言素知逵等兇暴,謂其徒曰:“南方禍亂方始,今若不往,必加於我矣。”於是留書所部,以單騎行。逵等遂廢光惠,推言權留後事。時周廣順元年也。言既立,遣使詣闕上表,又遣使納款於李璟,求授節鉞。
  • 17.    《十國春秋》卷69《楚恭孝王世家》:秋九月,遣馬步都指揮使徐威、左右軍馬步使陳敬遷、水軍都指揮使魯公綰、牙內侍衞指揮使陸孟俊立柵以備朗兵,不加存撫。戊寅,王置酒端陽門,威等不預,希崇亦辭疾不至。威等遂作亂,使人先齧踶馬十餘匹入府,以壯士執撾隨之,突入其府,劫庫兵縱橫擊人。王逾垣走,威等執囚之,立希崇為武安留後。希崇遣彭師暠幽王于衡山縣。劉言聞希崇立,遣兵趣潭州,聲言討篡奪之罪。壬午,軍於益陽西。希崇懼,癸未,發兵二千拒之,又遣使於朗州請和,約為鄰藩。言幕僚李觀象説言曰:“希萼舊將佐猶在,未可圖也,不若檄希崇取其首,湖南可兼有已。”言從之。希崇畏言勢,即斷都軍判官楊仲敏、掌書記劉光輔、牙內都指揮使魏師進、都押牙黃勍等十餘人首,遣前辰陽令李翊齎送朗州,至則腐敗莫辨,言與王逵皆佯言非仲敏等首級,翊皇恐自殺。
  • 18.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紀》:保大九年三月,以洪州營屯都虞侯邊鎬為湖南安撫使,便宜進討。九月,楚將徐威等廢其君希萼。命邊鎬出萍鄉以討楚亂。
  • 19.    《十國春秋》卷69《楚恭孝王世家》:希崇既襲位,亦稍稍縱酒荒淫,國人不附。丙戌,衡山指揮使廖偃與彭師暠共立王為衡山王,以縣為府,斷江為柵,編竹為戰艦。王以師暠為武清軍節度使,召募徒眾,數日至萬餘人,遣判官劉虛已求援於唐。徐威等見希崇所為必無成,又畏朗州、衡山之逼,欲殺希崇以自解。希崇覺之,大懼,密遣客將範守牧表請兵於唐。唐主命邊鎬自袁州將兵萬人趣長沙。冬十月辛卯,鎬引兵入醴陵。癸巳,希崇遣使犒軍。壬寅,遣天策學士拓跋恆奉牋詣鎬降。十一月辛酉,盡遷文肅以下諸族及將佐千餘人於唐。辛未,鎬遣先鋒指揮使李承戩將兵如衡山,趣王入唐。庚辰,王與部下萬餘人自潭州東下。
  • 20.    《讀史方輿紀要》卷6《歷代州域形勢六》:自江以南二十一州為南唐。……周廣順初,復攻楚,取湖南地,尋復失之。(時馬希萼等國亂,唐遣兵攻之,入潭州,取嶽州及衡、永、泉諸州。而朗、澧二州為楚將劉言所據,嶺南為南漢所並。明年,潭、永諸州,俱為劉言所據。)
  • 21.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紀》:保大九年冬十月壬寅,武安留後馬希崇請降。甲辰,鎬入潭州,詔以鎬為武安軍節度使。保大十年夏四月,遣李建期屯益陽,以圖朗州。
  • 22.    《十國春秋》卷76《孫朗傳》:廣順二年正月,朗等帥其徒作亂,攻長沙府門,不克,來奔朗州,歸王逵。逵問朗曰:“昔吾從武穆王與淮南戰屢捷,淮南兵易與耳。今欲以武陵之眾,恢復湖南,可乎?”
  • 23.    《十國春秋》卷70《王逵傳》:及邊鎬經略朗州,且徵劉言朝,逵白言曰:“武陵負江湖之險,帶甲數萬,安能拱手受制於人。鎬撫宇無方,士民不附,可一戰擒也。”言乃以逵與周行逢、牙將何敬真、張仿、蒲公益、朱全琇、宇文瓊、彭萬和、潘叔嗣、張文表十人,皆署指揮使;部分發兵,攻鎬於長沙。
  • 24.    《全唐文》卷857錄劉言《收復湖湘狀》:當道節度副使王進逵、行軍司馬何敬真、指揮使周行逢、朱全琇、蒲公益等,去十月三日部署大齊雲、截波魚龍戰楫等三百餘艘,計三萬人,並陸路指揮使張仿、董從德等押馬步兵士二萬餘人,同日進發。五日收下沅江縣,獲賊都監劉承遇。其賊將李師德等五百餘人,並束甲歸降。至九日到益陽寨,賊眾一萬餘人,堅守抵捍。攻擊自辰至未,其砦自潰。殺戮八千餘人,捉得都指揮使夏昌,活擒八百餘人。至十一日,橋口、湘陰數處,相次歸降。至十三日,當軍水陸俱上,經長沙城下。邊鎬見其兵勢,不敢拒張,當夜取東路奔逃。
  • 25.    《十國春秋》卷22《邊鎬傳》:會南漢潘崇徹攻郴州,鎬出兵爭之,敗績,遂失郴州,未幾而孫朗之亂作。……朗等以為將旦,斬關奔朗州,盡以潭州虛實告劉言。言素懷叛志,得朗大喜,遣王逵、周行逢來攻長沙。時戲下多稱劉言忠順,鎬不為備,及言兵已拔益陽,遂狼狽遁走,竟喪楚地。
  • 26.    《十國春秋》卷76《何敬真傳》:未幾,從逵克潭州,逵自稱武平節度副使,權知軍府事,而署敬真行軍司馬。
  • 27.    《十國春秋》卷16《南唐元宗紀》:保大十年冬十月,劉言將王逵、周行逢攻潭州。壬辰,拔益陽寨,李建期死之。丙申,武安節度使邊鎬棄城遁。辛丑,劉言將蒲公益攻嶽州,刺史宋德權、監軍任鎬棄城遁。劉言盡據故楚地。
  • 28.    《讀史方輿紀要》卷6《歷代州域形勢六》:時南唐取湖南,言等據境自守。二年,王逵襲克潭州,稱武安留後,又遣兵克嶽州,唐將在湖南者皆遁去。於是嶺北諸州,惟郴、連入於南漢。
  • 29.    《十國春秋》卷70《劉言傳》:言不行,遣逵與行軍司馬何敬真等攻鎬,大敗之,言遂盡取湖南故地,惟郴、連入於南漢。
  • 30.    《九國志》卷11《何景真傳》:王逵、周行逢叛於長沙,以所部兵奔歸朗州,廢光贊,奪其印綬,而立馬光惠。景真不能拒,後又與王逵同請劉言為帥。
  • 31.    《十國春秋》卷76《張仿傳》:張仿,不知何地人,起家諸軍指揮使,與王逵等共立恭孝王從子光惠於朗州,同參軍府事。
  • 32.    《十國春秋》卷70《周行逢傳》:當是時,隸朗州劉言戲下者指揮使十人,鹹以知兵名,行逢能謀,張文表善戰,潘叔嗣果敢,三人多相須成功,而行逢與王逵則又情款甚暱焉。
  • 33.    《十國春秋》卷76《何敬真傳》:言頗疑逵使敬真伺己,將討逵,行逢因説逵早圖敬真等為便。逵曰:“共除兇黨,同治潭、朗,夫復何憂也。”
  • 34.    《十國春秋》卷70《王逵傳》:鎬敗走,言奉表臣周,周以言為武平節度使,亦以逵為武安節度使。未幾,逵恃推立功,謂言非我不至此,勢不為之下,由是漸有隙,而陰欲相圖矣。先是逵克潭州,以何敬真、朱全琇為靜江、武安副使,二人者,言驍將也。至是,敬真與逵不協,謀同全琇作亂。周行逢謂逵曰:“劉言素不與吾輩同心,敬真、全琇又恥為公屈,盍早為之所。”逵曰:“微君言,逵敢忘乎?”乃陽言南漢見侵,檄二將帥兵御之。言性椎,不知其誑已,即遣敬真、全琇往。及至長沙,逵謬為恭敬出郊迎,宴飲連日,多貽美伎以餌之,敬真等因淹留不進。逵乘敬真醉,使人詐為言使者,責以不亟御冦,專務荒宴,命械歸西府;全琇隨亡去,亦遣兵追獲,皆斬首以狥。
  • 35.    《十國春秋》卷76《張仿傳》:稍遷武平節度副使。王逵之殺何敬真、朱全琇也,尤忌仿威勇,周行逢因乘間白逵曰:“敬真故仿姻戚,臨刑時輒以後事屬仿。蜂蠆有毒,未可忽也。公宜備之。”逵於廣順三年四月庚申,遂召仿醉飲而殺之。
  • 36.    《十國春秋》卷70《王逵傳》:廣順三年六月,逵於是率大兵攻武陵,殺其指揮使鄭珓,囚劉言於別室。八月,上表於周,誣言謀以朗州降唐,眾共廢之,且請移使府復治潭州。甲戌,周太祖遣通事舎人翟光裔來湖南宣撫,即授逵武平軍節度使、兼中書令。無何,言被殺。顯德元年四月,逵又請使府仍徙朗州。
  • 37.    《舊五代史》卷113《周太祖紀四》:顯德元年春正月丙戌,以澶州節度使鄭仁誨為樞密使,加同平章事;……潭州王進逵加特進、兼侍中;……潞州李筠加同平章事。
  • 38.    《舊五代史》卷114《周世宗紀一》:顯德元年秋七月癸未,湖南王進逵加兼中書令;……以前永興軍節度使王仁鎬為河中節度使,加檢校太尉。
  • 39.    《舊五代史》卷133《劉言傳》:言乃遣牙將張崇嗣奉表於周太祖,且言潭州兵戈之後,焚燒殆盡,乞移使府於朗州,從之。詔升朗州為大都督府,在潭州之上。廣順三年春正月,制以言為檢校太師、同平章事、朗州大都督,充武平軍節度使,制置武安、靜江等軍事;又以王進逵為武安軍節度使,何敬真為靜江軍節度使,並檢校太尉;以周行逢領集州刺史,充武安軍節度行軍司馬。
  • 40.    《十國春秋》卷59《南漢中宗紀》:乾和十年冬十二月,湖南王逵將兵及洞蠻兵五萬寇郴州,內侍省丞潘崇徹帥師往救,遇於蠔石。崇徹登高望,曰:“湖南兵疲而不整,可破也。”縱擊大破之,伏屍八十里。
  • 41.    《十國春秋》卷70《王逵傳》:三年,周世宗徵淮南,拜逵南面行營都統,命攻唐鄂州。逵素雄豪,得志之後,不復拘禮節,車服制度,擬於王者。時過嶽州界,團練使潘叔嗣,逵故時同列也,待逵甚謹。逵左右多就叔嗣求賂,叔嗣吝不與,左右遂讒其短,逵信而面詈之。叔嗣慚恨,語其下曰:“逵戰勝而還,吾屬無噍類矣。”逵入鄂州,方攻下長山,執唐將陳澤等。二月,叔嗣以兵襲朗州,逵聞之,遽輕舟歸,與叔嗣戰,敗死。(《三楚新錄》曰:逵領兵侵南越,留周行逢知留後事,行逢因謂所親曰:“王公必不返,然以後事付吾者,所謂以雲雨資蛟龍也。”及逵至桂陽,果為越兵所破,僅以身免,竟死於路。《周世宗實錄》雲:“顯德三年二月丙寅,朗州王進逵言領大軍入淮南界。庚寅,言入鄂州界,攻下長山寨。癸巳,荊南高保融言進逵自嶽州領兵復歸本道。又云:潘叔嗣為先鋒,行及鄂州,叔嗣回戈襲武陵。進逵聞之,倍道先入武陵。叔嗣攻其城,進逵敗走,為叔嗣所殺。《通鑑考異》雲:逵命行營副使毛立為袁州營統軍使,潘叔嗣、張文表為前鋒。軍次醴陵,縣吏請具牛酒犒軍,立不許,叔嗣、文表因士卒之怒,縛立送於行逢,以兵叛告逵。逵大懼,乘輕舟奔朗州,叔嗣追至朗州,殺之。丁璹《馬氏行事記》曰:五月五日,叔嗣殺逵於朗州。諸説多不足據,今從《歐陽史》及《十國紀年》。)
  • 42.    《十國春秋》卷70《王逵傳》:逵鎮湖南亦三年,與言同。
  • 43.    《三楚新錄》卷2《周氏》:初,王逵之起兵也,知設官有輕重,權欲其得眾,苟能應募,皆置司空、太保以誘之。自是,武陵村落、鄽市,豪橫之輩稱司空、太保者無算。
  • 44.    《十國春秋》卷76《符彥通傳》:符彥通,漵州蠻帥也。恭孝王率羣蠻破長沙,府庫累世之積,皆為彥通所得,彥通由是富強,稱王於溪洞間。……王逵得湖南,欲遣使撫之,募能往者,帳下牙將王虔朗請奉檄以行。……因説曰:“溪洞之地,隋唐皆為州縣。……曷若去王號,自歸於王公,王公必上奏天子,授足下節鎮,與中國侯伯等列,豈不尊榮哉!”彥通大喜,即日除王號,因虔朗獻銅鼓數枚於逵。……承製以彥通為黔中節度使。
  • 45.    《九國志》卷11《王逵傳》:乃率所部兵襲武陵,幽言於別館,誣奏言欲並潭朗,歸款於江南。周祖下詔,委逵以便宜處置。逵既殺言,遂移治武陵。時顯德元年也。世宗下詔,以逵為武平、武安等軍節度使。
  • 46.    《九國志》卷11《周行逢傳》:行逢,武陵人。少無賴,與王逵同裏,俱為靜江兵。
  • 47.    《十國春秋》卷70《周行逢傳》:潘叔嗣既殺逵,或勸其入朗州,叔嗣曰:“吾殺逵,救死而已,朗地非吾利也。”乃還嶽州,遣其客將李簡率朗人迎行逢為帥。行逢入城,自稱武平留後,告於周。或請以潭州與叔嗣,行逢曰:“叔嗣殺主帥,罪當死,若與武安,是吾使之殺主公也。”召以為行軍司馬。叔嗣怒,稱疾不至。行逢曰:“是又欲殺我矣。”乃陽以武安與之,召使至府受命。至則遣人執之立庭下,責之曰:“汝為小校,無大功,王逵用汝為團練使,一旦反殺主帥。吾未忍斬汝,乃敢拒吾命乎!”遂殺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