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連友

(北京衞星製造廠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

鎖定
王連友,男,1983年開始參加工作的王連友在航天領域從業36年了,現在是北京衞星製造廠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也是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同時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以他名字命名的“王連友技能大師工作室”,是首批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先後參與過東方紅三號衞星、風雲二號衞星、神州系列飛船等100多顆航天器製造 [1] 
曾獲得“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2] 
中文名
王連友
國    籍
中國
主要成就
全國技術能手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職    務
北京衞星製造廠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操作工

目錄

王連友人物簡介

王連友集設計專用夾具、改制專用刀具、編制複雜數控程序、操作複雜數控設備等多種能力於一身,先後參與40多顆衞星和多艘飛船主結構的研製生產工作, 憑藉精湛技藝和熟練操作多種數控機牀的能力,多次 攻克技術難關 。 曾獲得“全國技術能手”、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

王連友事蹟

飛天——這是一個深埋在中華民族心裏幾千年的想,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有多少航天兒女為之奮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所屬北京衞星製造廠一車間數控班班長、高級技師王連友就是其中的一個。作為一名工人,他先後參加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主結構返回艙、軌道艙的主要研製加工,以及十幾顆衞星、多艘飛船系列的研製生產,是衞星、飛船隊伍裏成長起來的青年精英,為航天飛行器的結構製造作出了貢獻。
1983年,剛剛中學畢業的王連友,就走進了我國衞星、飛船研製生產的搖籃——北京衞星製造廠,當上了一名車工。為了早日掌握控加工技術,在師傅的言、傳、身教下,他勤學苦練、注意積累,加工水平不斷提高。可在他楊帆奮進的征程中,有三件事深深讓他難以忘記。一次是剛參加工作不久,看着師傅們熟練的操作,便產生了操作容易的想法,於是,他主動請纓,結果險些造成一批零部件的報廢;第二次是1985年,他首次“練灘”挑重擔,加工衞星陀螺組件。儘管領導的信任和同志們的鼓勵給了他無窮的動力,儘管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不懂就問,邊幹邊學,加班加點,但任務完成得仍然艱難;第三次是1988年他正是轉入數控崗位,數控加工機牀與普通機牀的加工理念完全不同,讓他大動腦筋,每天要反覆看機牀操作説明書、編程手冊、學習編程……,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工作中遇到的這三件事,給了他很大的啓發,他深感自己知識的匱乏,在知識飛速發展的時代,僅靠埋頭加班苦幹是無法加工出高技術含量產品的。這個只有高中水平的小夥子,暗暗下定決心,走上了一條白天工作,晚上學習之路,通過四年夜大的刻苦學習,終於取得了大專畢業證書。“機械製造與加工工藝”的學習練就了他紮實的理論功底。
1996年9月,我國研製的第一艘試驗飛船主結構返回艙最後一道工序金屬殼體加工離交付僅有十天了,就是説要對直徑和高度都在兩米以上的大型艙體進行車、銑、鉗、鏜等多種加工,加工部位多、艙體薄,難度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零部件,他和他的戰友們日夜奮戰在機牀旁,困了,倒在臨時地鋪上睡一會兒,餓了,泡包方便麪,中秋節都沒有和家人團圓,他們硬是以驚人的速度,超常規地拿下了中國第一個試驗飛船結構件,為正樣的研製生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在以後的正樣載人飛船的主結構生產中,他還針對飛船大型薄壁殼體剛性差,加工中易產生振動,很難保證精度和質量的難點,把學到的知識和多年積累的加工經驗應用到工作中,虛心向技術人員和老師傅請教,並結合實際操作認真琢磨,先後提出了十多項技改措施,成功地解決了飛船加工精度和質量的多項難題,保證了產品質量的可靠性。
他還在大型加工中,充分開發運用機牀的全面功能,在機牀上同時完成車、銑、鏜、鑽、測等多道工序,大大縮短了加工週期,極大地提高了飛船的加工精度和工作效率。經過多年的工作實踐,他不僅能獨立編制複雜的加工工藝和加工程序,而且還能自行設計專用夾具、改制專用刀具,在他和同志們的共同努力下,加工難度、加工質量和加工速度有了質的飛躍。多年來,他的產品一次檢驗合格率均為100%。
作為數控班的班長,他深知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發揮全組同志的力量才能保證任務順利完成。身為一名工人,他沒有把心思僅僅侷限在幹活上,身為班長,他更知道質量的重要性。多年來,他不僅做到了自己無重大質量責任事故,還在管理上積極想辦法,加強質量意識教育,嚴格各項規章制度。他把質量評議制度化,每月召開一次總結會。首創了班組內各機組的台式記錄制度,為操作和維修提供一手資料。
俗話説 “嚴師出高徒”,從1996年到2000年,車間領導先後安排四名新進廠的青年工人做他的徒弟。他對每一個徒弟嚴格要求,手把手地教,教他們練編程、練加工,傳授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在他的培養和指導下,他們已成為雙柱加工中心能夠獨當一面的操作者了。在他的帶領下,有近20項涉及數控編程、薄壁零件加工、刀具改進等內容的“五小”成果應用在實際工作中,提高了工作效率,獲得廠裏的多次表彰。
從1996年到2001年,王連友幾乎放棄了全部節假日和雙休日,全身心的投入生產,他帶領全組同志共完成加工工時17.7萬小時。他所在的數控班組因此也先後獲得了1997年航天工業總公司授予的“青年文明號”稱號;1998年獲中央國家機關授予的“青年文明號”稱號;2001年團中央授予的全國“青年文明號”稱號;成為首批“全國青年文明號信用建設示範創建單位”。他個人1998年獲航天工業總公司“航天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 2000年獲“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集體);2001年獲院1999-2000年度首飛一等功;2002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譽稱號; 2003年獲航天科技集團公司“航天技能大獎”、“國防科技工業技術能手”榮譽稱號。
面對含金量極高的“國防科技工業技術能手”的大獎,興奮中他透露着冷靜,他説自己是個很平凡的人,獎他拿了,可榮譽是大家的,他只是其中一個代表。這就是他,一個普普通通的工人的肺腑之言。一個用智慧和汗水鑄造“神舟”的人,一個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着非凡的業績的人。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