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起

(唐朝宰相、學者)

鎖定
王起(760年-847年),字舉之。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後定居揚州(今江蘇揚州)。司徒王播之弟,唐代詩文家、宰相、學者。 [47-48] 
王起於貞元十四年(798年)登進士第,初官校書郎。又登直言極諫科制舉,授藍田尉。李吉甫鎮淮南時,召為掌書記,不久入朝為殿中侍御史兼集賢殿直學士。元和末年,累遷中書舍人。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授禮部侍郎,後曾為河南尹,吏部侍郎。唐文宗即位,加集賢學士,累遷兵部尚書。文宗好文,崇尚古學,王起以博學工文受到寵愛。文宗曾題詩太子笏以賜,命畫像於便殿,號為“當世仲尼”。開成三年(838年),入翰林為侍講學士,改太子少師。唐武宗時,進尚書左僕射,封魏郡公。曾4度主持禮部貢舉,所選都是當時著名文士。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去世,時年88歲。 [47] 
王起有“當代仲尼”之稱。 [1]  與劉禹錫、白居易聯句,長達數十韻,稱“勍敵”。 [2]  其詩多為贈和之作,其文多為賦、奏。 [47] 
別    名
王文懿
舉之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揚州
出生日期
760年
逝世日期
847年
本    名
王起
祖    籍
太原
官    職
山南西道節度使同平章事
爵    位
魏郡公
追    贈
太尉
諡    號
文懿

王起人物生平

王起早期經歷

王起於唐德宗貞元十四年(798年)登進士第,始任集賢校理新唐書》作校書郎)。後在制策中登直言極諫科,被授為藍田縣尉 [3-4]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九月,宰相李吉甫出鎮淮南,徵辟時為監察御史的王起任淮南鎮掌書記。後來,王起入朝拜殿中侍御史,兼任集賢殿直學士,歷任起居郎司勳員外郎直史館等職。 [5]  元和十四年(819年),王起以比部郎中同時任知制誥之職。 [6] 

王起貢職得失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穆宗李恆拜王起為中書舍人 [7]  他屢次上疏勸諫穆宗遊獵之事,在年中的官員考核中得到第一的成績。 [8] 
長慶元年(821年),主持此年貢舉禮部侍郎錢徽接受朝臣請託,“人以為濫”。穆宗命王起與同僚白居易負責覆試,淘汰了大量憑藉關係考中的人。事後,穆宗將錢徽貶官,升王起為禮部侍郎。 [9] 
王起主掌貢舉兩年,廣招人才,“得士尤精”。在此之前,貢舉選拔之人多而濫,權勢子弟,互相往來;寒門俊才,則多被排擠。待到元稹李紳翰林院後,深感不平,於是才有了覆試的制度。至王起主考貢士時,奏請朝廷:當司在省試之後,先將堪及第進士的詩賦雜文呈交宰臣審閲,待其同意之後再下令當司放榜。朝廷允准此議。但有人認為王起此舉“雖避是非,失貢職也”,是逃避責任,將取士之權交予宰相,他因而被外放為河南尹但其所建議的宰相詳履制度並未廢除)。 [10]  其後再入朝拜吏部侍郎 [11] 

王起自請出朝

寶曆二年(826年),唐文宗李昂即位,加王起為集賢學士、判集賢院事。 [12] 
太和元年(827年)六月,王起的兄長王播自淮南入朝,升任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為宰相)。 [13]  為示避嫌之意,王起不願主管選部,文宗改授其為兵部侍郎 [14] 
太和二年(828年),王起出任陝虢觀察使,兼領御史大夫 [15] 

王起治績卓著

太和四年(830年),王起入朝拜尚書左丞。同年正月,王播病逝,王起居兄長之喪,“號毀過禮,友悌尤至”。隨後,王起遷任户部尚書、判度支 [16]  由於西北邊備的需要,每年官府要在民間議價購物以供給軍需,又煩擾百姓運輸。針對這種情況,王起請求於靈武、邠寧兩鎮開置營田 [17] 
太和六年(832年),王起出任檢校吏部尚書、河中尹、河中晉絳節度使(河中節度使)。當時正逢蝗旱災年,粟米價格暴漲,豪商囤積粟米不售,以求暴利。王起嚴責屯粟豪強,令其散賣粟米,敢隱藏的依法論處,因此百姓獲得救濟。 [18]  次年,入朝任兵部尚書 [19] 
太和八年(834年),王起再次出外,為檢校右僕射、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江漢地區水田,因前任官員枉法,致使塘堰損壞。王起到任後,命從事李業巡行轄下郡縣,檢視並補繕塘堰,並特地訂立用水法令,百姓因而免遭荒災殘害。 [20] 

王起國之耆老

太和九年(835年),王起在山南東道任上被加授為銀青光祿大夫。當時王起主持貢舉時選出的門生李訓掌權,打算援用王起拜相。八月,朝廷遂下詔拜王起為兵部侍郎,判户部事。同年冬,“甘露之變”發生,李訓被殺,王起因其“儒素長者”的身份,被認為不應該被受到牽連,於是僅被免去判户部事而已。 [21] 
文宗耽好文學,尤其喜歡古學。當時朝臣中,鄭覃擅長經義,王起則以知識廣博著稱,二人都被召入翰林院,講論經史。王起非常喜好學習,即使官位尊崇,仍專心研習而不厭,夜以繼日,孜孜不倦,以至於忘記了寢食。他幾乎閲讀了當時所有的書籍,只要看過就不會忘卻。 [22] 
後來,王起轉任兵部尚書。莊恪太子李永被立為太子後,文宗想要讓儒者向他講授經文,於是命王起兼任太子侍讀,判太常卿事,充任禮儀詳定使。在禮儀詳定使任上,他根據《周禮》的記述,創造禮神用蒼璧、黃琮九種玉器的方法,請求文宗施行,文宗允准。王起又增補《五運圖》及《文場秀句》等獻給太子。 [23] 
開成三年(838年),王起以本職充任翰林侍講學士。莊恪太子薨逝後,王起奉命起草哀冊,所撰冊文婉轉華美。 [24] 
開成四年(839年),王起改任太子少師,判兵部事,仍任翰林侍講學士。文宗因其家貧,特地下詔,每個月將仙韶院月料錢分出三十萬賜給他。王起擅長文學,但治家無方,俸料錢拿入家門,即為奴僕婢妾佔用。文宗因為自己與王起有師友之恩,所以特加恩賜。輿論認為他與伶官共分給養,應以此為恥。 [25] 
開成五年(840年),唐武宗李炎即位。八月,王起充任章陵唐文宗陵墓鹵簿使。樞密使劉弘逸、薛季稜擔心為政敵所害,想要借修築章陵的軍隊廢立君主。王起與山陵使悉知其密謀,暗中上奏武宗,將二人誅殺。 [26]  不久後,王起改任檢校尚書左僕射、東都留守,判東都尚書省事。 [27] 
會昌元年(841年),王起被徵拜為吏部尚書,判太常卿事。 [28] 
會昌三年(843年),再度權知禮部貢舉。 [29] 
會昌四年(844年),正式出任尚書左僕射,封魏郡公,第四次知貢舉。 [30]  同年秋,外出任山南西道節度使、興元尹,帶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使相)銜。 [31]  赴鎮之日,王起在延英殿陛辭,武宗設宴款待,賞賜頗豐,並對他説:“您是國家的耆老,宰相無分內外(王起時帶同平章事,為使相),朕為政如果有所缺失,您可用飛表使朕聞知。”王起在山南西道任職兩年,以年老且病為由,請求朝廷派人接替自己,武宗不許。 [32] 

王起高齡薨逝

大中元年(847年),王起在鎮所逝世,享年八十八歲。唐宣宗李忱為其輟朝三日,追贈太尉諡號“文懿”。 [33] 

王起主要影響

王起四次主持貢舉,所挑選的都是當代擅長文辭的人,他們都擅名當時。他拔擢人才且恪守公道的能力受到輿論稱讚。 [34] 

王起歷史評價

廣宣:從辭鳳閣掌絲綸,便向青雲領貢賓。再闢文場無枉路,兩開金榜絕冤人。眼看龍化門前水,手放鶯飛谷口春。明日定歸台席去,鶺鴒原上共陶鈞。 [35] 賀王起
李炎:卿國之耆老,宰相無內外,朕有闕政,飛表以聞。 [36] 《舊唐書》引
範攄:光福王起侍郎,自長慶三年知舉,後二十一歲,復為僕射。武皇朝,猶主國。凡有親戚在朝者,不得應舉,遠人得路,皆相賀慶而已。 [37] 云溪友議
劉昫:①王氏二英,播、起位崇將相,善始令終。 [36] 舊唐書)②王氏儒宗,一門三相。 [38] 《舊唐書》

王起主要作品

王起自少嗜學,讀書過目不忘,素有文名,有“當代仲尼”之稱。 [1]  著有文集一百二十卷,《五緯圖》十卷,《寫宣》十篇,今已佚。 [39] 
全唐詩》、《全唐文》分別存有其詩賦奏議及神道碑等作品,詳見下表:
《和李校書雨中自秘省見訪知早入朝便入集賢不遇詩》《貢舉人謁先師聞雅樂》《濁水求珠》《和周侍郎見寄》《贈毛仙翁》《賦花》《廣宣上人以詩賀放榜和謝
奏議
神道碑
《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禮部尚書使持節梓州諸軍事兼梓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劍南東川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觀察處置靜戎軍等使上柱國長樂縣開國公食邑一千五百户贈吏部尚書馮公神道碑銘》
冊文
表格參考資料: [2]  [40-43] 

王起人際關係

根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王起的高祖父、汾州治今山西汾陽長史王滿,與望族“太原王氏”同為太原晉陽人。王滿生嘉州治今四川樂山司馬王大璡,即是王起的曾祖父。 [44] 
汾州長史王滿一支世系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王升




王○(咸陽令)
王恕(揚府倉曹參軍
王播(同平章事
王鎮(秘書丞)

王冰(京兆府參軍)

王起

王龜(浙東觀察使)
王蕘(右司員外郎
王炎(太常博士
王鐸(義昌節度使)

王鐐(汝州刺史)
王蘋
王鑄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稱王式、王鐐、王鑄為王起子,今據《新唐書·王式傳》、《資治通鑑》注等修正。
表格參考資料: [36]  [38]  [45-46] 

王起史料索引

舊唐書》卷164 [36] 
新唐書》卷167 [38] 
參考資料
  • 1.    《北夢瑣言·卷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06]
  • 2.    周勳初.《唐詩大辭典(修訂本)》:鳳凰出版社,2003-09-01
  • 3.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起,字舉之,貞元十四年擢進士第,釋褐集賢校理,登制策直言極諫科,授藍田尉。
  • 4.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七·列傳第九十二》:起,字舉之,釋褐校書郎,補藍田尉。
  • 5.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七·列傳第九十二》:李吉甫闢為淮南掌書記,以殿中侍御史入兼集賢殿直學士。
  • 6.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宰相李吉甫鎮淮南,以監察充掌書記。入朝為殿中,遷起居郎、司勳員外郎、直史館。元和十四年,以比部郎中知制誥。
  • 7.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穆宗即位,拜中書舍人。
  • 8.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七·列傳第九十二》:元和末,累遷中書舍人。數上疏諫穆宗畋遊事,歲中考第一。
  • 9.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長慶元年,遷禮部侍郎。其年,錢徽掌貢士,為朝臣請託,人以為濫。詔起與同職白居易覆試,覆落者多。徽貶官,起遂代徽為禮部侍郎。
  • 10.    《論中唐科舉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侯力,《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
  • 11.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掌貢二年,得士尤精。先是,貢舉猥濫,勢門子弟,交相酬酢;寒門俊造,十棄六七。及元稹、李紳在翰林,深怒其事,故有覆試之科。及起考貢士,奏當司所選進士,據所考雜文,先送中書,令宰臣閲視可否,然後下當司放榜。從之。議者以為起雖避是非,失貢職也,故出為河南尹。入為吏部侍郎。
  • 12.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文宗即位,加集賢學士、判院事。
  • 13.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太和元年五月,(王播)自淮南入覲,進大小銀碗三千四百枚、綾絹二十萬匹。六月,拜尚書左僕射、同平章事,領使如故。
  • 14.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以兄播為僕射輔政,不欲典選部,改兵部侍郎。
  • 15.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太和二年,出為陝虢觀察使、兼御史大夫。
  • 16.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四年,入拜尚書左丞。居播之喪,號毀過禮,友悌尤至。遷户部尚書、判度支。
  • 17.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以西北邊備,歲有和市以給軍,勞人饋挽,奏於靈武,邠寧起營田。
  • 18.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六年,檢校吏部尚書、河中尹、河中晉絳節度使。時屬蝗旱,粟價暴踴,豪門閉糴,以邀善價。起嚴誡儲蓄之家,出粟於市,隱者致之於法,由是民獲濟焉。
  • 19.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七年,入為兵部尚書。
  • 20.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八年,檢校右僕射、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度。江、漢水田,前政撓法,塘堰缺壞。起下車,命從事李業行屬郡,檢視而補繕,特為水法,民無凶年。
  • 21.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九年,就加銀青光祿大夫。時李訓用事,訓即起貢舉門生也,欲援起為相。八月,詔拜兵部侍郎,判户部事。其冬,訓敗,起以儒素長者,人不以為累,但罷判户部事。
  • 22.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文宗好文,尤尚古學。鄭覃長於經義,起長於博洽,俱引翰林,講論經史。起僻於嗜學,雖官位崇重,耽玩無篸;夙夜孜孜,殆忘寢食,書無不覽,經目靡遺。
  • 23.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轉兵部尚書。以莊恪太子登儲,欲令儒者授經,乃兼太子侍讀,判太常卿,充禮儀詳定使,創造禮神九玉,奏議曰:邦國之禮,祀為大事;珪璧之議,經有前規。謹按《周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青珪禮東方,赤璋禮南方,白琥禮西方,黑璜禮北方。”又云:“四圭有邸以祀天”,“兩圭有邸以祀地”,“圭璧以祀日月星辰”。凡此九器,皆祀神之玉也。又云:“以禋祀祀昊天上帝。”鄭玄雲:“禋,煙也,為玉幣,祭訖燔之,而升煙以報陽也。”今與《開元禮》義同,此則焚玉之驗也。又《周禮》:“掌國之玉鎮大寶器,若大祭,既事而藏之。”此則收玉之證也。梁代崔靈恩撰《三禮義宗》雲:“凡祭天神,各有二玉:一以禮神,一則燔之。禮神者,訖事卻收;祀神者,與牲俱燎。”則靈恩之義,合於《禮經》。今國家郊天祀地,祀神之玉常用;守經據古,禮神之玉則無。臣等請下有司,精求良玉,創造蒼璧、黃琮等九器,祭訖則藏之。其燎玉即依常制。從之。為太子廣《五運圖》及《文場秀句》等獻之。
  • 24.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三年,以本官充翰林侍講學士。莊恪太子薨,詔起為哀冊文,辭情婉麗。
  • 25.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四年,遷太子少師,判兵部事,侍講如故。以其家貧,特詔每月割仙韶院月料錢三百千添給。起富於文學,而理家無法,俸料入門,即為僕妾所有。帝以師友之恩,特加周給。議者以與伶官分給,可為恥之。
  • 26.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武宗即位,八月,充山陵鹵簿使。樞密使劉弘逸、薛季稜懼誅,欲因山陵兵士謀廢立。起與山陵使知其謀,密奏,皆伏誅。
  • 27.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尋檢校左僕射、東都留守,判東都尚書省事。
  • 28.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會昌元年,徵拜吏部尚書,判太常卿事。
  • 29.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三年,權知禮部貢舉。
  • 30.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七·列傳第九十二》:進尚書左僕射,封魏郡公。
  • 31.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明年,正拜左僕射,復知貢舉。……其年秋,出為興元尹,兼同平章事,充山南西道節度使。
  • 32.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赴鎮日,延英辭。帝謂之曰:“卿國之耆老,宰相無內外,朕有闕政,飛表以聞。”宴賜頗厚。在鎮二年,以老疾求代,不許。
  • 33.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大中元年,卒於鎮,時年八十八。廢朝三日,贈太尉,諡曰文懿。
  • 34.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起前後四典貢部,所選皆當代辭藝之士,有名於時,人皆賞其精鑑徇公也。
  • 35.    《全唐詩·卷八百二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8-09-07]
  • 36.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06]
  • 37.    《云溪友議》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12]
  • 38.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七·列傳第九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06]
  • 39.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四·列傳第一百一十四》:文集一百二十卷,《五緯圖》十卷,《寫宣》十卷。
  • 40.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三》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8-09-07]
  • 41.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8-09-07]
  • 42.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8-09-07]
  • 43.    《唐摭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8-09-07]
  • 44.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汾州長史王滿,亦太原晉陽人,生大璡。
  • 45.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09-10]
  • 46.    丁輝,《王式生平考述》(A),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 47.    馬良春,李福田總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 第二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663頁
  • 48.    工地發現柳公權書丹石碑 專家:價值非常大有可能被定國寶  .渭南日報社[引用日期2023-06-2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