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覿

(宋代歷史人物)

鎖定
王覿(1036年-1103年), [3]  字明叟,北宋泰州如皋(今屬江蘇)人, [4]  王觀堂弟。 [3] 
王覿早年與其兄王觀,同至汴京國子監從胡瑗學。 [5]  於嘉祐四年(1059年)中進士。熙寧初年(1068年-1077年),擔任潤州推官,頗有政績。 [3]  歷任編修三司令式刪定官、潁昌府籤書判官。後因事免官,家居數年。復起為太僕寺丞,徙太常。哲宗即位,王覿累上書數十章彈劾新黨蔡確、章惇等,請罷青苗法。後遷侍御史、右諫議大夫,以論事出知潤州。又入拜刑、户部侍郎,出使遼國,為遼人所禮重。紹聖初年(1094年-1098年),被貶為鼎州團練副使,澧州安置。 [4]  元符三年(1100年),徽宗趙佶繼位,王覿任御史中丞。元符五年(1102年),改任翰林院學士。王覿力請外任,以龍圖閣學土知潤州。又徙海州。旋罷職,主管太平觀,安置於臨江軍。次年,歿於貶所,年68歲。 [5] 
王覿與司馬光、文彥博等309人一起被列名“元祐黨人碑”。 [6]  著有《內製》、《奏議》各30卷、《王龍圖文集》50卷。 [3]  《宋史·王覿傳》評價王覿:“覿清修簡淡,人莫見其喜愠。持正論始終,再罹譴逐不少變。” [6] 
別    名
王龍圖
明叟
所處時代
宋代
民族族羣
出生地
泰州如皋(今江蘇省如皋市
出生日期
1036年
逝世日期
1103年
主要成就
龍圖閣學士
主要作品
《內製》
《奏議》
《王龍圖文集》
本    名
王覿
王惟清
王惟熙
堂    兄
王觀
從    子
王俊乂

王覿人物簡介

王覿 王覿
王覿(1036-1103),字明叟,泰州如皋人(今江蘇省如皋市)。1051年(宋仁宗皇祐3年)王覿與堂兄王觀開封太學拜胡瑗為師,專心研讀仁義禮樂經典,養成一身正氣。1059年,23歲的王覿考中進士。他不願久居京職,於1068年到潤州任推官。1086年宋哲宗繼位,官右正言,進司諫。徽宗朝,任工部侍郎,遷御史中丞。改元詔下,恢復神宗變法,專用新派。時任事者多乖異不同,王覿言:“堯、舜、禹相授一道,堯不去四凶而舜去之,堯不舉元凱而舜舉之,事未必盡同;文王作邑於豐而武王治鎬,文王關市不徵,澤梁無禁,周公徵而禁之,不害其為善繼、善述。神宗作法於前,子孫當守於後。至於時異事殊,須損益者損益之,於理固未為有失也。”執政的新派對王覿的話非常反感,遂將王覿降為翰林學士。四月發生日食,皇帝要下詔自責,由王覿起草文稿,內有“惟德弗類,未足以當天心”之語,被宰相刪去。后王覿不願在京城任官,力請外職。以龍圖閣學士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徙海州,最後任主管太平觀的閒職,安置臨江軍。1103年,王覿“無疾而卒,年六十八。”

王覿人物生平

王覿在潤州任推官時,兩浙發生大旱,承監司奉命到災區察看,不敢提出免除賦税的意見。后王覿受命複查,見災情非常嚴重,便提出免除災民全部賦税。承監司大怒,上告朝廷。朝廷派欽差大臣到兩浙處理,王覿請見,訴説民間疾苦,欽差大臣採納了王覿的意見。欽差大臣回京都以後,就推薦王覿進京任司農一職。不久經王覿請求,去了潁昌府任籤書判官。

王覿軼事典故

1086年宋哲宗繼位,呂公著範純仁推薦其可委以大任,王覿被任命為右正言,進司諫。王覿嚴格履行職責,發現朝廷中的問題,即向皇帝上疏説:“國家安危治亂,繫於大臣。今執政八人,而奸邪居半,使一二元老,何以行其志哉?”王覿列舉了宰相韓縝、副宰相蔡確章惇張璪狼狽為奸,敗壞朝政的事實。先後上疏數十次,終於相繼被罷免。後來王覿又彈劾罷免了副宰相呂惠卿。這時,朝廷中有人議論,説大奸都已罷免,但人情不安讓人憂慮,建議皇帝下詔,緩和氣氛,不再議論奸臣們的罪行。王覿説:“誠出於此,恐海內有識之士,得以輕議朝廷。舜罪四凶而天下服,孔子誅少正卯而魯國治。當是之時,不聞人情不安,亦不聞出命令以悦其黨也。蓋人君之所以御下者,黜陟二柄而已。陟一善而天下之為善者勸,黜一惡而天下之為惡者懼。豈以為惡者懼而朝廷亦為之懼哉?誠為陛下惜之。”換成現代話就是:皇帝統治天下,靠的是升降之權,提升一位優秀人才可使天下人自強奮勉,而懲治一個違法亂紀者可使天下壞人感到畏懼。難道壞人害怕,皇帝也感到害怕嗎?
宋神宗即位以後,任用王安石為宰相,推行變法。當《差役法》恢復執行時,王覿認為:“朝廷意在便民,而議者遂謂免役法無一事可用。夫法無新舊,惟善之從。”他還抨擊那些反對變法的斂財大臣,曰:“聚斂之臣,惟知罔利自媒,不顧後害。以國家之尊,而與民爭錐刀之利,何以示天下?”不久,王覿因蔡確章惇餘黨陷害,被謫知蘇州。蘇州有一狡吏,善於逢迎上級,從而攫取權力。王覿到任後,聽取了老百姓的反映,掌握了此吏的犯罪事實,並依法處置,一郡肅然。民歌詠其政,有“吏行水上,人在鏡心”之語。以後王覿以寶文閣直學士知成都府。當時在成都城中有兩道渠,年久淤塞,從而多有水災,乾旱時又無水救火。為此,王覿進行了疏治,老百姓為此感恩載德,命名為“王公渠”以示紀念。

王覿歷史評價

宋史》的作者在《王覿傳》中是這樣評價王覿:“覿清修簡澹,人莫見其喜愠。持正論始終,再罹譴逐,不少變。”其意是王覿為官清正,淡泊名利,生活儉樸,舉止嚴肅,不苟言笑,喜怒不形於色。絕不因遭受打擊迫害而低頭屈服,仍然堅持正義到底。

王覿後世紀念

現四川省成都市二王廟壁上有石刻王覿像。 [1] 

王覿代表作品

平江酒毛帖
平江酒毛帖(2張)
王覿的著作有《諫疏》30卷,《奏議》30卷,《雜文》50卷,《內製》30卷。王覿工書法,有“平江酒毛帖”存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