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葆仁

鎖定
王葆仁(1907年1月20日—1986年9月12日),字愛予,江蘇揚州人,高分子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1] 
王葆仁於1926年從國立東南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 [7]  ;1933年被錄取首屆中英庚款官費留學,前往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攻讀博士;1935年獲得倫敦大學帝國學院博士學位,同年秋擔任德國慕尼黑高等工業大學客籍研究員;1936年回國任同濟大學教授,並籌建理學院,兼任理學院院長與化學系主任;1941年前往貴州湄潭浙江大學任教授兼化學系主任;1945年隨浙江大學遷回杭州;1947年兼任浙江大學教務長;1951年調至上海,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1956年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建立化學研究所,王葆仁率領有機化學所高分子組全體人員遷到北京,先後擔任研究員、副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室主任等職;1957年創辦《高分子通訊》;1958年負責創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系,兼任首屆系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6年9月12日在北京逝世 [3] 
王葆仁長期從事高分子化學的科研、生產、教育、推廣、普及等方面工作 [3] 
中文名
王葆仁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蘇揚州
出生日期
1907年1月20日
逝世日期
1986年9月12日
畢業院校
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有機合成反應》
主要成就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性    別

王葆仁人物生平

王葆仁
王葆仁(4張)
1907年1月20日,王葆仁(字:愛予)出生於江蘇省江都縣(現揚州市江都區)。
1922年,考入國立東南大學化學系,除依靠半工半讀維持學習外,還贍養母親、接濟姐弟;在艱辛的條件下完成了大學學業。
1926年,不滿20歲的王葆仁從國立東南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
1933年,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首屆中英庚款官費留學,前往倫敦大學帝國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當他將在中國國內已完成的5篇論文送交導師索羅普(J. F. Thorpe)後,遂免去一切考試和預修課程,直接做博士論文。他用兩年時間完成並通過了論文答辯。
1935年,從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畢業,獲得博士學位,是化學方面獲得英國博士學位的第一個中國留學生;同年秋,應德國慕尼黑高等工業大學教授赫爾曼·費歇爾(Hermann Emil Fischer,190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的邀請,赴該校任客籍研究員。
1936年,回國任同濟大學教授,並籌建理學院,兼任理學院院長與化學系主任,成為當時同濟大學首次擔任高級職務的中國教授。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王葆仁全家隨同濟大學內遷,輾轉繞道越南,始至雲南昆明,後又遷往四川宜賓。
1941年,應浙江大學竺可楨校長聘請,前往貴州湄潭浙江大學任教授兼化學系主任。
1945年,抗戰勝利後,隨浙江大學遷回杭州。
1947年,兼任浙江大學教務長。
1949年11月,中國科學院成立後,王葆仁被聘為專門委員。
1951年,應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莊長恭所長邀請調至上海,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1953年,國家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王葆仁從他原來從事的有機化學毅然轉入高分子,在中國開拓了高分子化學研究工作。
1954年,中國科學院成立全國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委員會,由曾昭掄和王葆仁擔任正、副主任,負責規劃、協調全國高分子的科研與生產工作。
1956年,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建立化學研究所,王葆仁率領有機化學所高分子組全體人員遷到北京,任化學所研究員、副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室主任等職,一直負責高分子方面的領導與組織工作。
1957年,作為國家科技代表團顧問赴莫斯科參加中蘇科技協作項目中高分子方面的談判;同年,創辦《高分子通訊》。
1962年,再次參加全國科技發展十年規劃的制定工作。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王葆仁負責創辦該校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系,兼任首屆系主任。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6] 
1985年8月24日,在中國化學會祝賀他從事化學工作60年的大會上,王葆仁將《有機合成反應》稿酬及平日節餘,共計一萬元人民幣捐贈給中國化學會,化學會用此款設立了“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基礎研究王葆仁獎金”基金 [8] 
1986年9月12日,在北京逝世 [3] 

王葆仁主要成就

王葆仁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王葆仁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已內酰胺。對有機硅高分子、特別是硅碳硅氧鏈高分子的合成做了深入研究。對耐高温雜環高分子的合成及性能進行了較廣泛研究,並在應用方面作了許多開拓工作。20世紀70年代提出加強高分子大品種如聚丙烯等的研究。在烴類化學方面也做過許多研究 [1] 
  • 學術交流
1954年,王葆仁倡導組織的系列性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會議由他主持、領導,大致每兩年召開一次。
1956年,作為中國高分子代表團團長應邀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全蘇第九次高分子論文報告會,宣讀了2篇論文,會後參觀訪問了蘇聯一些研究機構和大學 [4] 
1957年,作為國家科技代表團顧問,赴莫斯科談判132項中蘇科技協作項目中有關高分子方面的具體內容;同年,擔任中國高分子代表團團長赴布拉格參加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高分子學術會議,宣讀論文並參觀訪問了捷克各化學研究機構與大學。
20世紀60年代及70年代,多次接待日本高分子訪華代表團,與日本高分子界的學者井本稔、櫻田一郎、中島章夫、竹本喜一、神原周等均有學術交往。
1979年,籌辦和主持了在北京舉行的“中美雙邊高分子化學和物理論文報告會”,做了題為“近年來中國高分子研究進展”的綜述性論文報告。
1981年,率團赴東京參加“中日雙邊高分子科學技術論文報告會”,致開幕詞、閉幕詞並宣讀論文。
1982年,赴美國阿默斯特(Amherst)再次參加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高分子學術會議;9月,訪美歸來,抱病奔赴南京,參加了“中國化學會五十週年學術報告會” [6] 

王葆仁人才培養

  • 教學思想
王葆仁重視基本概念,認為基礎課比選修課更重要,必須使學生弄懂基本概念、打好基礎。因而他總是緊緊圍繞基本概念來講解。他不但講實驗結果,還從分子結構上闡明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反應,物質為什麼會具有這些特性。在講化合物的性質時,往往用電子理論予以解釋;在講化合物的結構時,又善於用分析綜合的方法進行;在講授有機天然產物課時,他着重介紹用化學反應判斷化合物分子結構的方法 [6] 
王葆仁重視科學實驗,講究操作精細、技術高超、準備充分、秩序井然。他認為化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科學,如果學生不具有敏鋭的觀察力和靈巧的雙手,很難成才 [6] 
  • 講授課程
王葆仁在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先後講授《有機化學》。他講課決不能照抄書本、照本宣科。他通過閲讀文獻不斷了解新的科學動向,使自己始終處於當代有機化學的前沿,講課經常增加新的內容 [6] 

王葆仁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80年
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院士)
1986年9月13日
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追認) [7] 

王葆仁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63年
中國化學會第二十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1964年12月—1975年1月
1980年
《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學卷高分子化學分支主編
1982年—1986年
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一屆理事會理事


中國石油化工學會副理事長

《中國化學五十年》編委 [4] 

王葆仁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王葆仁的父親王錫山以教書為生,對他薰陶很深。王葆仁自幼體弱多病,但勤奮好學,成績優異。當他就讀揚州中學時,父親因病去世,家庭經濟十分難 [4] 
  • 婚姻家庭
1930年,王葆仁與吳萱女士結婚,夫婦感情甚篤,吳萱對王葆仁的工作給予了很大的幫助與支持 [4] 

王葆仁人物評價

王葆仁是中國最早從事高分子科學研究的化學家之一 [2] (中國科學院評)
王葆仁是中國有機化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和高分子化學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將畢生精力奉獻給祖國的教育事業與科研工作,為中國科技人才的培養和高分子化學的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他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和科學家,而且是一位熱心學術組織工作的社會活動家 [4] (光明網評)

王葆仁後世紀念

  • 王葆仁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
2017年11月9日下午,由“王葆仁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籌備組”發起的“王葆仁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在北京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舉行。唐有祺謝學錦楊福愉戴立信陸熙炎沈家驄黃志鏜朱道本趙玉芬佟振合江明麻生明院士,中科院原秘書長顧以健先生,王葆仁先生生前工作過的單位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同濟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領導,來自中國國內有關大學和研究機構的領導和專家,王葆仁先生生前好友、同事、學生、親屬,首都新聞媒體記者等60餘人參加了紀念會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