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自治

鎖定
王自治(1889-1965),字立軒, 清光緒十五年(1889)二月生於甘肅省正寧縣宮河鎮南莊堡。為王寶珊之弟。少年時代,在村中私塾受教。年齡漸長,赴西安市上中學。清宣統二年(1910)十月,在西安上中學期間,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積極開展反抗滿清政府的革命活動。民國6年(1917)十月,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本科(時為3年制)。
中文名
王自治
別    名
字立軒,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9年
逝世日期
1965年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職    業
蘭州大學 校長
出生地
甘肅省正寧縣宮河鎮南莊堡

王自治人物經歷

王自治五四期間

民國8年(1919)五月四日,作為北京大學活躍的積極分子,和同學許德珩、張國燾、易克嶷、鄧中夏、羅章龍、段錫朋、高君宇等領導、組織愛國學生參加了舉世聞名的“五四運動”。當日,他和同學們集會遊行,痛打親日巨頭、段祺瑞執政府駐日公使章宗祥,並放火焚燒了另一親日巨頭曹汝霖的趙家樓住所,史稱“火燒趙家樓”。隨後,大批軍警趕到,瘋狂捕人,王自治和另外31名同學被捕。北京愛國學生被捕入獄,激起舉國民眾義憤。
在全國輿論的一致壓力下,五月七日,段祺瑞執政府不得不釋放全體被捕學生。
五月五日上午10時,北京大學學生大會決定成立北京大學學生幹事會,併發起組織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成立北京學生聯合會。段錫朋(後任國民黨中央候補委員、教育部次長)被推舉為首任主席。不久,段錫朋因故辭職,眾生推選剛剛出獄的王自治繼任。
王自治任北京學生聯合會主席期間,在五月,組織北京中等以上學校學生開展了挽留因“五四運動”而受親日派攻擊,不得不辭職的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罷課運動、愛國講演活動、抵制日貨運動;
在六月,以北京學生聯合會名義通電全國,號召國人繼續鬥爭,拒絕承認日本在山東的權益,從而為具有歷史意義的“五四運動”的勝利,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事後,王自治和甘肅籍同學鄧春膏、王和生等寫信、寄傳單回鄉,向甘肅人民介紹“五四運動”情況,使“五四運動”的影響擴大到甘肅。十月,王自治辭去北京學生聯合會主席之職。

王自治新隴

民國9年(1920)三月十四日,甘肅省旅京學生40餘人發起成立“新隴雜誌社”,創辦《新隴》月刊,發表對甘肅社會、教育、婦女等問題的見解和評論,並寄回家鄉。王自治任雜誌社編輯部主任。他在《新隴》發刊詞中大聲疾呼:“望隴人之覺悟奮發及污濁社會之改良。”《新隴》還轉載《新青年》雜誌上的文章,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影響了一大批青年紛紛外出求學,追求真理。

王自治其他經歷

八月,王自治從北大畢業,參加了新興國會議員競選活動。最後,他和隴東幫統張兆鉀被選舉為新興國會議員。但由於直皖戰爭爆發,新興國會未能召開,王即回到蘭州。十至十二月,任省立蘭州一中數學教員。
民國10年(1921)二月至十二月,任蘭州農業學校教務主任。民國11年(1922)一月至民國13年(1924)一月,任省教育廳第一科科長。民國14年(1925)八月,被選舉為國民代表會議代表,赴南京開會。因國民黨元老、陝西省政府主席于右任之薦,民國16年(1927)一月至十二月,任涇陽縣縣長。任間,當地駐軍向縣政府屢加糧餉,王因不願增加百姓負擔,憤而辭職。涇陽人感其恩德,稱其“王青天”,為之共立功德碑。民國17年(1928)至民國18年(1929),任甘肅省建設廳第四科科長。民國19年(1930)一月至次年一月,任陝西省第一中學物理、數學教員。
民國20年(1931)六月,王自治去南京,找于右任,被委任為南京賑務會水災難民收容所主任,任職到年底。翌年二月至六月,任上海難民收容所主任,辦理為甘肅旱災捐款事宜,後又從事慈幼工作。民國22年(1933)七月至次年十二月,任平涼中學教員。民國24年(1935)一月至民國27年(1938)二月,任平涼中學校長。民國25年(1936),由胡維藩介紹,在蘭州加入“復興社”。民國26年(1937),在蘭州中等以上教職員訓練班受訓,任西北訓練團處長。受訓期間,他每天早晨早起,堅持鍛鍊身體,引起甘肅省政府主席朱紹良的注意和好感,朱向旁人打聽王自治的情況。加之平涼中學連續3年考試成績名列全省第一,故而省政府於民國27年(1938)二月,任命王自治為甘肅學院(蘭州大學前身)院長並派去廬山受訓。
民國28年(1939),由姚大海介紹,在蘭州加入國民黨,為國民黨中央特別黨員。民國30年(1941)三月,王自治交卸甘肅學院院長之職,就任甘肅省政府參議。民國31年(1942)一月至民國35年(1946)六月,王自治任甘肅省政府水利專員。民國35年(1946)七月至民國37年(1948)六月,任甘肅省水利局副局長。民國36年(1947),王被選舉為國民代表大會代表,曾赴南京開會。民國37年(1948)七月至解放,任同鄉趙元貞創辦的蘭州私立志果中學教務主任。
1951年1月至1952年2月,王自治在武威地區參加了土地改革運動。1952年10月,甘肅省人民政府任命王自治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1953年8月,在蘭州,經李翰園、鄧春膏介紹,王自治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革)。1954年元月,中共甘肅省委、省政府任命王自治為甘肅省文史研究館首任副館長。曾編寫有《1926年隴東張兆鉀反馮鬥爭》、《“雙十二事變”在甘肅》等文史資料。1955年元月至1958年5月,任甘肅省政協委員。
1954年6月至9月,在中共甘肅省委統戰部領導、甘肅省政協主持的深入學習討論總路線活動中,王自治提出了“八個問題”。當時會議組織者發動羣眾,對其言行進行了批判鬥爭,認為其有落後的封建思想,要求他在加強學習中改造思想。王被迫在會上作了檢討。1957年5月在“大鳴大放”中,王自治又發表了一些言論,被定為“右派”分子,按四類處理,撤銷一切職務,降低生活標準,由80元降為60元。1961年,王自治的右派帽子被摘掉。1965年,王自治病故於蘭州。1979年3月,甘肅省政協為王自治平反。1979年4月,中共甘肅省委統戰部發出《關於王自治右派問題的批覆》,改正王自治的右派,撤銷原定性處分,恢復名譽。

王自治人物任職

王自治(1938.2---1941.1)蘭州大學 校長

王自治《新隴》月刊的創辦及作用

1920年1月,旅京甘肅部分學生在新文化運動,特別是在五四運動影響下,感到國內新潮澎湃,一日千里,而甘肅僻處西陲,交通不便,風氣不開,黑暗守舊,受着各方面舊勢力的壓抑,因而極願發表對甘肅社會、教育、婦女等問題的見解和評論,欲介紹到家鄉,以改變家鄉的落後狀態。於是互相聯繫,開始籌商創辦雜誌。當時甘肅旅京學生約八九十人,當獲贊成者四十餘人,即於同年3月14日,在北京大學召開首次會議,贊成人均出席,決定成立雜誌社,出版一種雜誌。出席會議的都為雜誌社社員。王自治被推選為編輯部主任,韓樹淼、鄧春膏、田炯錦為編輯兼校對。其他如會計、記錄、出版、發行、廣告和募捐等業務,均推有專人負責。此外,又聘請張樸、陳澤世為駐甘肅的通訊記者。雜誌出版日期規定在同年5月,經費先由社員分擔,以後向各方募捐。4月4日,又在北大召開全體社員大會,討論通過了雜誌的宗旨和投稿簡章。定名為《新隴》。同年5月20日出版發行第一期。《新隴》起初定為月刊,16開本,規定5期為一卷,每期約四十多頁。每年除七八兩月學校暑假期間臨時停刊外,一般每月出刊一期。刊行時間一直延續到1930年9月。1922年後,王自治辭去編輯部主任之職。王自治在《新隴》發刊詞中大聲疾呼:“甘肅的情況是暮氣沉沉,大夢未醒”,“人家是一日千里,我們是固步自封,仍然兢兢業業,遵守着古老的舊禮教、舊學説。談政治一定要稱堯舜,講學術離不開孔孟。這種情況如果不予改變,甘肅終將淪為野蠻”,“望隴人之覺悟奮發及污濁社會之改良。”《新隴》第一期《我們怎樣創造新文化》一文中,又提出甘肅要改變因循落後面貌,必須“譭棄偶像,解放思想”的主張,同時強調“本科學的精神,用科學的方法,去治一切學術”,並且要“吸收歐化”。在第四期內《婦女解放中的阻礙及補救方法》一文中,強調指出了“婦女解放的阻礙,在於沒有同男子一樣受到平等的教育”的原因。同時在初刊各期中,還連續發表了介紹國內各大學情況,積極鼓勵甘肅青年去省外求學的文章,以期通過他們,輸入新思潮於本省。各期文章中,有甘肅革命先輩中共黨員張一悟寫的介紹武昌高等師範情況的文章。有《歐美聯邦有實現的可能嗎?》(3卷2期)、《最近對於火星之觀察》(2卷2期)和《綠色的植物與人生的關係》(2卷2期)等篇文章。
在反對軍閥為害甘肅人民的罪惡措施方面,《新隴》起了揭露作用。1922年冬,甘肅軍閥、隴東鎮守使張兆鉀,設隴東官銀號,向隴東各縣人民派款籌基金,準備藉此發行紙幣,大肆搜刮現金,中飽私囊。旅京隴東學生馮翰英、賀風梧、賈大均等二十餘人發起反對。《新隴》予以大力支持,曾刊登他們的《告隴東各縣人民書》,引起張兆鉀的重視與顧慮。官銀號之設雖未停止,但張在致旅京隴東學生函件中表示,官銀號將來賺了錢歸地方,賠了錢由他負責。
在三卷一、二兩期上,以顯著地位曾連續發表了《現代生產評論》一篇長文。這篇論文的主旨,是肯定了無產階級將來一定勝利。它的作者曾這樣敍述説“由兩階級的對峙,經過無數的階級戰爭而到全無產階級撲滅了有產階級的時候,社會便成無產階級的社會。那時的經濟組織,根據著者的測想言之,一定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如現今的資本主義的經濟組織,那時的人們絕對不會來採用。……在那種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經濟組織之下,他們為防止資本主義之復活,生產才一定是
歸於社會共有,同時為尊重人們的個性,消費才一定是歸於私有的……”。
關於“傳播本省之狀況於外界”方面,《新隴》也發表了不少的文章,如三卷一、二期的《1920年災情調查》、《甘肅災情調查》,二卷二期的《近年來的甘肅》和《甘肅民食缺乏的原因》等。
《新隴》還轉載《新青年》雜誌上的一些文章,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影響了一大批青年紛紛外出求學,追求真理。
《新隴》雜誌當時在甘肅起了新文化的促進作用。作為擔任了3年編輯部主任的王自治,其作用自然是不可小視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