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脩

(漢末官員)

鎖定
王脩(生卒年不詳),字叔治,北海郡營陵人,先後侍奉孔融袁譚曹操。為人正直,治理地方時抑制豪強、賞罰分明,深得百姓愛戴,官至奉常 [9] 
全    名
王脩
叔治
所處時代
東漢末年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北海郡營陵
主要成就
抑強扶弱,百姓稱道
最高官職
奉常 [9] 
官    職
司空掾、司金中郎將,魏郡太守

王脩人物生平

王脩早年經歷

王脩七歲時死了母親。他的母親是在社日那一天死的,第二年鄰里在社日祭祀祭神,王脩因感觸而思念母親,非常悲哀。鄰里聽到他的哀哭聲,因此停止了祭神。二十歲時,王脩到南陽遊學,住宿在張奉家裏。張奉全家人都生了病,沒有人去看望他們,王脩憐憫他們,親自照料他們,直到他們病好了才離開。 [1] 

王脩幫助孔融

王脩 王脩
初平年間,北海孔融徵召他任主簿,代理高密令。高密人孫氏素來強橫任俠,他的門客多次犯法。民間有搶劫案發生,賊人進入孫氏門下,吏役無法去捉拿。王脩帶領吏役百姓包圍了孫氏家,孫氏抗拒防守,吏役百姓畏懼不敢靠近。王脩命令他們:“有敢不去攻打的人,與賊人一同治罪。”孫氏害怕了,於是交出了搶賊。從此當地橫行不法的豪強都懼怕屈服。
王脩被推舉為孝廉,他讓給了邴原,孔融沒有答應,寫信給王脩説:“邴原是當世之賢,我也知道。當年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堯沒有任用,之後舜任用了他們。邴原可謂是不愁無位之士,讓他給之後的賢人推舉不也可以嗎!”王脩再次推辭,孔融又寫信説:“你清身潔行,歷經多難考驗,籌謀少有過失,良言屢出不倦。我嘉獎你的功勳,回報你的美德,希望你能被王庭提拔重用,這可以推辭嗎!” [17]  當時天下動亂,推舉孝廉的事停了下來。不久,郡中有謀反的人。王脩聽説孔融有危難,連夜奔往孔融那裏。賊寇剛剛起事時,孔融對左右的人説: “能冒着危難前來幫我的,只有王脩了。”話剛説完,王脩就到了。
後來,王脩又任功曹。當時膠東多有賊寇,孔融又命王脩為膠東縣令。膠東人公沙盧宗族強盛,自己設置營寨壕塹,不肯聽從官府的發派調遣。王脩獨自帶領幾個人騎馬徑直闖進公沙盧家中,斬殺了公沙盧兄弟幾人,公沙氏族人震動驚愕,沒有人敢有舉動。王脩安撫了其餘的人,自此賊寇逐漸止息。孔融每次有了危難,王脩即使是在家裏休息歸養,沒有不馬上到的。孔融往往倚仗王脩得以免於禍患。 [2] 

王脩救助袁譚

袁譚在青州時,徵召王脩為治中從事,別駕劉獻幾次誹謗誣陷王脩。後來劉獻因事當判死罪,王脩審理這件案子,劉獻得以免於一死。當時人因此更加稱讚王脩。袁紹又徵召王脩任即墨縣令,後又任袁譚手下的別駕。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病死,因審配等偽立袁紹遺令,擁立袁尚為主,袁譚袁尚漸生嫌隙。
建安八年(203年),袁譚和袁尚開始刀兵相向,雙方在黎陽外城城門交戰,袁譚戰敗,就率領部隊退回南皮。王脩率領吏役百姓前往營救袁譚。袁譚高興地説:“成全我的部隊的人,就是王別駕啊!”
袁譚戰敗時,劉詢在漯陰起兵,各個城池都起來響應。袁譚嘆息説:“現在全州都背叛了我,難道是因為我不講德行嗎?”王脩説:“東萊太守管統雖遠在海外,但這人不會反叛,他一定會來。”十幾天後,管統果然拋妻棄子來到袁譚這裏,妻兒被叛賊殺害。袁譚讓管統改任樂安太守。袁譚又想進攻袁尚,王脩勸他説:“兄弟之間往復攻擊,這是走向失敗滅亡的道路啊!”袁譚不高興,但理解他的志向節操。
過後袁譚又問王脩:“有什麼計策可以使用?”王脩説:“兄弟就像一個人的左右手。比如一個人將要與別人角鬥,卻砍斷了他的右手,反而説‘我一定能勝’,像這樣行嗎?拋棄了兄弟,不相親近,天下人還有誰能親近!您的部下有進讒言的人,本來就在你們兄弟之間參與爭鬥,以求取有朝一日的利益,我願意明白地告訴使君:堵上耳朵不要聽他們的。如能斬殺幾個奸佞的臣下,兄弟重新親近和睦,以抗禦四面八方的敵人,可以憑這個橫行天下。”袁譚沒有聽從。
袁尚又親自率兵攻打袁譚,袁譚迎戰大敗,環城堅守。袁尚死命圍攻,袁譚逃往平原,並派辛毗去向曹操求救。 [3] 

王脩忠貞無雙

電視劇《曹操》中的王脩 電視劇《曹操》中的王脩
曹操攻破了冀州以後,袁譚又背叛了曹操。曹操於是帶領軍隊在南皮進攻袁譚。王脩這時運送糧食正在樂安,聽説袁譚危急,率領他帶去的士兵和屬下的從事一共幾十人,向袁譚那裏趕赴。到了高密縣時,聽到袁譚已死的消息,王脩下馬放聲大哭,説:“沒有您,我回到哪裏去啊?”於是去了曹操那裏,請求讓他收葬袁譚的屍體。曹操想要觀察王脩的誠意,沉默着一聲不吭。王脩又説:“我曾受過袁氏的厚恩,如果讓我得以收殮袁譚屍體,然後讓我就死,我也不會後悔。”曹操稱讚他的義氣,聽從了他。曹操讓王脩擔任督軍糧,返回樂安。
袁譚被擊破後,全州各個城池都服從了曹操,惟獨管統據守樂安,不願服從。曹操命令王脩去取管統首級,王脩因為管統是亡國的忠臣,於是解開他的捆綁,讓他去見曹操。曹操高興並且赦免了他。袁氏政令寬縱,在職的有權勢的人大多都積聚財物。曹操攻破鄴城,查抄沒收審配等人的家財數以萬計。待到攻破南皮縣,察看王脩家,糧谷不滿十斛,僅有書籍幾百卷。曹操感嘆着説:“王脩作為士人真是名符其實。”於是禮聘王脩為司空掾,代理司金中郎將 [4] 
王脩任司金中郎將時,陳黃白異議,給曹操寫奏記説:“王脩聽説枳棘林中沒有能用作樑柱的木材,涓流之中沒有波濤洶湧的流勢。因此在職七年,忠讜之名不顯於時,功業不見於事,每當我安於現狀,都俯慚不報,未嘗不長夜起坐,暫輟杯盤。為何?只因我力少任重,不堪承受而心懷憂懼。謹呈我言如上。”曹操回信説:“您身沐美德,名揚州里,忠誠能幹,為世美談,名實相副,遠過常人。孤真心瞭解您,至深至熱,知道您不只是為人耳目之才。察觀先賢之論,多認為鹽鐵之利足供軍國之用。昔日孤初立司金之官,並不是想委屈您,實在是其他人不能勝任啊。所以我對您説:‘昔日遏父擔任陶正,百姓依賴他的才幹,他的兒子媯滿因此被封為陳侯;近世桑弘羊善於財政,因此得以位至三公。這都是您的未來’,這是孤對您説的原話,只怕眾人未曉此意。從這以後,在朝之士每選一要職,都會首個推舉您,又聞袁軍師對眾賢的評議,認為不應該越過您。但孤心有所執,認為軍師之職比司金清閒,而司金立下的功勞重於軍師。孤的精誠足以傳達給您,您也足以不懷疑孤對您的器重。但只怕旁人淺見,以蠡測海,畫蛇添足,會説什麼‘前後百次選拔都不重用人才,而使此君在一個雜務上沉寂許久,張甲李乙尚且優先提拔,這是主人心中對他無意’。孤擔心出現這種不實之言擾亂視聽。假如有這樣的事,也希望您像鍾子期那樣不會誤聽;若沒有這樣的流言,過備何害?當年宣皇帝觀少府蕭望之有任宰相之才,於是把他外調為左馮翊,這看似被貶,宣帝派侍中對他説:‘您在平原任期很短,因此朝廷再試用您於三輔地區,不是對你產生了偏見。’我也有宣帝之意,因此誠心和您引述此事,也希望您建立功勳以副孤意。公叔文子與眾卿俱升,您難道會被例外嗎?”沒過多久,王脩遷為魏郡太守。 [15] 

王脩抑強扶弱

王脩治理政務,抑制豪強,扶助弱小,賞罰分明,為百姓所稱道。
魏國建立後,王脩任大農(黃初元年,大農才改為大司農 [16]  )、郎中令。曹操欲行肉刑,王脩認為時機還不允許實行,曹操採納了他的建議。王脩後來遷為奉常 [5]  [9] 
(《晉書》則稱王脩討論肉刑時已任奉常。 [12] 
後來嚴才反叛,與他的屬下幾十人攻打宮殿旁門。王脩聽説兵變,召喚車馬未到,就率領屬下官吏步行到了宮門。曹操在銅雀台望到他們 [21]  ,説:“那趕來的人一定是王叔治。”相國鍾繇對王脩説:“過去,京城發生變故時,九卿是各自居守官府不出。”王脩説:“靠國家的薪俸吃飯,怎麼能躲避國家的危難呢?居守官府雖是舊制,但不符合奔赴危難的大義。”時人以為美談。不久後,王脩病死在任上。 [21]  [5]  其墓在安丘城南四十里。 [6] 
延康元年(220年)三月丁亥,魏王曹丕下令:“故尚書僕射毛玠、奉常王脩、涼茂、郎中令袁渙、少府謝奐萬潛、中尉徐奕國淵等人,都是在朝忠誠正直,履行仁義的人,他們早早離世,而子孫沒落。我深感憐憫,因此決定將他們的兒子都拜為郎中。” [13] 

王脩個人作品

《隋書》記載有奉常王脩集兩卷,已亡佚。 [18-19] 
《全後漢文》載王脩作《四孤議》、《奏記曹公陳黃白異議》。 [20] 

王脩人物評價

陳壽:①“脩識高柔於弱冠,異王基於幼童,終皆遠至,世稱其知人。”②“為治,抑強扶弱,明賞罰,百姓稱之。③田疇抗節,王脩忠貞,足以矯俗。” [7] 
孔融:“能冒難來,唯王脩耳!” [7] 
曹操:“君澡身浴德,流聲本州,忠能成績,為世美談,名實相副,過人甚遠。孤以心知君,至深至熟,非徒耳目而已也。” [7] 
曹丕:“故尚書僕射毛玠、奉常王脩、涼茂、郎中令袁渙、少府謝奐萬潛、中尉徐奕國淵等,皆忠直在朝,履蹈仁義。” [11] 
薛稷:“九卿居府,王脩從赴難之義;二國合圍,路中無返言之失。” [8] 
毛宗崗:“許攸降操,王脩亦降操。同一降也,而許攸則助曹謀袁,王脩則不忍助曹謀袁,王脩賢於許攸遠矣。是不可以無辨。”

王脩軼事典故

王脩在高柔弱冠時就賞識了他,在王基還是幼童時就器重他,這兩人最終都有遠大的發展,世人也因此稱讚王脩善於識人。 [14] 

王脩親屬成員

王脩

王脩

  • 王裒,字偉元,王儀之子,王修之孫。其父被殺後拒絕出仕,因此聲名大噪。二十四孝人物之一。

王脩史料記載

《三國志·卷十一·魏書十一·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7]  [10] 

王脩影視形象

1999年電視劇《曹操》:扮演者不詳。
參考資料
  • 1.    《三國志》:王脩字叔治,北海營陵人也。年七歲喪母。母以社日亡,來歲鄰里社,修感念母,哀甚。鄰里聞之,為之罷社。年二十,遊學南陽,止張奉舍。奉舉家得疾病,無相視者,脩親隱恤之,病癒乃去。
  • 2.    《三國志》: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為以為主簿,守高密令。高密孫氏素豪俠,人客數犯法。民有相劫者,賊入孫氏,吏不能執。脩將吏民圍之,孫氏拒守,吏民畏憚不敢近。脩令吏民:“敢有不攻者與同罪。”孫氏懼,乃出賊。由是豪強懾服。舉孝廉,脩讓邴原,融不聽。時天下亂,遂不行。頃之,郡中有反者。脩聞融有難,夜往奔融。賊初發,融謂左右曰:“能冒難來,唯王脩耳!”言終而修至。復署功曹。時膠東多賊寇,復令脩守膠東令。膠東人公沙盧宗強,自為營塹,不肯應發調。脩獨將數騎徑入其門,斬盧兄弟,公沙氏驚愕莫敢動。脩撫慰其餘,由是寇少止。融每有難,修雖休歸在家,無不至。融常賴脩以免。
  • 3.    《三國志》:袁譚在青州,闢脩為治中從事,別駕劉獻數毀短脩。後獻以事當死,脩理之,得免。時人益以此多焉。袁紹又闢脩除即墨令,後復為譚別駕。紹死,譚、尚有隙。尚攻譚,譚軍敗,脩率吏民往救譚。譚喜曰:“成吾軍者,王別駕也。”譚之敗,劉詢起兵漯陰,諸城皆應。譚嘆息曰:“今舉州背叛,豈孤之不德邪!”脩曰:“東萊太守管統雖在海表,此人不反,必來。”後十餘日,統果棄其妻子來赴譚,妻子為賊所殺,譚更以統為樂安太守。譚復欲攻尚,脩諫曰:“兄弟還相攻擊,是敗亡之道也。”譚不悦,然知其忠節。後又問修:“計安出?”脩曰:“夫兄弟者,左右手也。譬人將鬥而斷其右手,而曰‘我必勝’,若是者可乎?夫棄兄弟而不親,天下其誰親之!屬有讒人,固將交鬥其間,以求一朝之利,願明使君塞耳勿聽也。若斬佞臣數人,復相親睦,以御四方,可以橫行天下。”譚不聽,遂與尚相攻擊,請救於太祖。
  • 4.    《三國志》:太祖既破冀州,譚又叛。太祖遂引軍攻譚於南皮。脩時運糧在樂安,聞譚急,將所領兵及諸從事數十人往赴譚。至高密,聞譚死,下馬號哭曰:“無君焉歸?”遂詣太祖,乞收葬譚屍。太祖欲觀修意,默然不應。脩復曰:“受袁氏厚恩,若得收斂譚屍,然後就戮,無所恨。”太祖嘉其義,聽之。以脩為督軍糧,還樂安。譚之破,諸城皆服,唯管統以樂安不從命。太祖命取統首,脩以統亡國之忠臣,因解其縛,使詣太祖。太祖悦而赦之。袁氏政寬,在職勢者多畜聚。太祖破鄴,籍沒審配等家財物貲以萬數。及破南皮,閲脩家,谷不滿十斛,有書數百卷。太祖嘆曰:“士不妄有名。”乃禮闢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將,遷魏郡太守。
  • 5.    《三國志》:為治,抑強扶弱,明賞罰,百姓稱之。魏國既建,為大司農郎中令。太祖議行肉刑,脩以為時未可行,太祖採其議。徙為奉常。其後嚴才反,與其徒屬數十人攻掖門。脩聞變,召車馬未至,便將官屬步至宮門。太祖在銅爵台望見之,曰:“彼來者必王叔治也。”相國鍾繇謂脩:“舊,京城有變,九卿各居其府。”脩曰:“食其祿,焉避其難?居府雖舊,非赴難之義。”頃之,病卒官。
  • 6.    《冢記》:漢孫嵩墓、魏王脩墓俱在安丘城南四十里。
  • 7.    《三國志·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2-12]
  • 8.    臨難不顧徇節寧邦科策第一道  .文獻網[引用日期2014-06-13]
  • 9.    《三國志 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魏國既建,為大司農、郎中令。太祖議行肉刑,脩以為時未可行,太祖採其議。徙為奉常。
  • 10.    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17]
  • 11.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三國志(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17]
  • 12.    《晉書 卷三十 志第二十》:及魏國建,陳紀子羣時為御史中丞,魏武帝下令又欲復之,使羣申其父論。羣深陳其便。時鐘繇為相國,亦贊成之,而奉常王脩不同其議。魏武帝亦難以藩國改漢朝之制,遂寢不行。
  • 13.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延康元年……三月,黃龍見譙,登聞之曰:"單颺之言,其驗茲乎!"已卯,以前將軍夏侯惇為大將軍。濊貊、扶餘單于、焉耆、于闐王皆各遣使奉獻。【魏書曰:丙戌,令史官奏修重、黎、羲、和之職,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以奉天時。臣松之案:魏書有是言而不聞其職也。丁亥令曰:"故尚書僕射毛玠、奉常王脩、涼茂、郎中令袁渙、少府謝奐、萬潛、中尉徐奕、國淵等,皆忠直在朝,履蹈仁義,並早即世,而子孫陵遲,惻然愍之,其皆拜子男為郎中。"】
  • 14.    《三國志 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初,脩識高柔於弱冠,異王基於幼童,終皆遠至,世稱其知人。
  • 15.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魏略曰:脩為司金中郎將,陳黃白異議,因奏記曰:"脩聞枳棘之林,無樑柱之質;涓流之水,無洪波之勢。是以在職七年,忠讜不昭於時,功業不見於事,欣於所受,俯慚不報,未嘗不長夜起坐,中飯釋餐。何者?力少任重,不堪而懼也。謹貢所議如左。"太祖甚然之,乃與脩書曰:"君澡身浴德,流聲本州,忠能成績,為世美談,名實相副,過人甚遠。孤以心知君,至深至熱,非徒耳目而已也。察觀先賢之論,多以鹽鐵之利,足贍軍國之用。昔孤初立司金之官,念非屈君,餘無可者。故與君教曰:'昔遏父陶正,民賴其器用,及子媯滿,建侯於陳;近桑弘羊,位至三公。此君元龜之兆先告者也',是孤用君之本言也,或恐眾人未曉此意。自是以來,在朝之士,每得一顯選,常舉君為首,及聞袁軍師眾賢之議,以為不宜越君。然孤執心將有所厎,以軍師之職,間於司金,至於建功,重於軍師。孤之精誠,足以達君;君之察孤,足以不疑。但恐傍人淺見,以蠡測海,為蛇畫足,將言前後百選,輒不用之,而使此君沉滯冶官。張甲李乙,尚猶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優之效也。孤懼有此空聲冒實,淫蛙亂耳。假有斯事,亦庶鍾期不失聽也;若其無也,過備何害?昔宣帝察少府蕭望之才任宰相,故復出之,令為馮翊。從正卿往,似於左遷。上使侍中宣意曰:'君守平原日淺,故複試君三輔,非有所間也。'孤揆先主中宗之意,誠備此事。既君崇勳業以副孤意。公叔文子與君俱升,獨何人哉!"後無幾而遷魏郡太守。】
  • 16.    《三國志 卷二 魏書二 文帝紀第二》:黃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户奉漢帝為山陽公,行漢正朔,以天子之禮郊祭,上書不稱臣,京都有事於太廟,致胙;封公之四子為列侯。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賜男子爵人一級,為父後及孝悌力田人二級。以漢諸侯王為崇德侯,列侯為關中侯。以潁陰之繁陽亭為繁昌縣。封爵增位各有差。改相國為司徒,御史大夫為司空,奉常為太常,郎中令為光祿勳,大理為廷尉,大農為大司農。
  • 17.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十一 魏書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融集有融答脩教曰:"原之賢也,吾已知之矣。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堯不能用,舜實舉之。原可謂不患無位之士。以遺後賢,不亦可乎!"脩重辭,融答曰:"掾清身絜己,歷試諸難,謀而鮮過,惠訓不倦。餘嘉乃勳,應乃懿德,用升爾於王庭,其可辭乎!"】
  • 18.    《隋書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後漢侍中《王粲集》十一卷(梁有魏國郎中令《路粹集》二卷,錄一卷,行御史大夫《袁渙集》五卷,錄一卷;魏國奉常《王脩集》二卷。亡。)
  • 19.    卷三十五 志第三十-隋書(唐)魏徵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17]
  • 20.    全後漢文卷九十四-國學導航-全後漢文(清)嚴可均輯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9-17]
  • 21.    《水經注 卷十》:中曰銅雀台,高十丈,有屋百餘間。台成,命諸子登子,並使為賦。陳思王下筆成章,美捷當時。亦魏武望奉常王叔治之處也。昔嚴才與其屬攻掖門,修聞變,車馬未至,便將官屬步至宮門。太祖在銅雀台望見之,曰:“彼來者必王叔治也。”相國鍾繇曰:“舊,京城有變,九卿各居其府,卿何來也?”修曰:“食其祿,焉避其難?居府雖舊,非赴難之義。”時人以為美談矣。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