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育竹

鎖定
王育竹,1932年2月29日出生於河北正定,量子光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 
1955年王育竹從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系畢業;1960年從蘇聯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獲得副博士學位 [2]  。1979年底到日本東京大學作兩個月的短期訪問學者;1989年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量子光學開放實驗室;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9年當選為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1] 
王育竹長期從事電磁場與原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是中國原子頻標開拓者之一 [3] 
中文名
王育竹
外文名
Yuzhu WANG
國    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河北省正定縣
出生日期
1932年2月29日
職    業
教學科研工作者
畢業院校
蘇聯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
主要成就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育竹人物經歷

王育竹
王育竹(6張)
1932年2月29日,王育竹出生於河北省正定縣。
1955年,王育竹從清華大學無線電工程系畢業。
1960年,王育竹從蘇聯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獲得副博士學位。
1979年底,王育竹到日本東京大學作兩個月的短期訪問學者,在此期間與東京大學應用物理系清水富士夫教授合作進行激光偏轉原子束的實驗 [4] 
1989年,王育竹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量子光學開放實驗室,開展了激光冷卻氣體原子研究。
1997年,王育竹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3] 
1999年,王育竹當選為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4] 

王育竹主要成就

王育竹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王育竹率先開展激光冷卻氣體原子的研究。首次提出將光頻移效應用於激光冷卻氣體原子。利用激光偏轉原子束驗證了亞泊松光子統計規律。開展了一維駐波場激光冷卻原子的研究,觀察到低於多普勒極限温度的現象。首次將多普勒效應用於原子干涉儀,觀察到原子干涉現象。利用固體微球腔量子電動力學效應,獲得了新的激光譜線 [3] 
1978年,王育竹和同事們在工廠與工人結合了7年,完成了“遠望一號”和“遠望二號”測量船上的銣原子鐘研製任務。完成任務回到了研究所後,王育竹查到了漢斯和肖洛1976年發表在《光通訊》上的一篇關於《激光冷卻氣體原子》的論文,作為一個原子鐘研究的工作者,他投入到“激光冷卻氣體原子”的工作中,當他理解了激光冷卻氣體原子與多普勒頻移的關聯後提出了兩種與多普勒效應相關的激光冷卻氣體原子的新方法。更進一步他經過一段時間分析研究後,提出了將交流施達克效應(光頻移效應)應用於激光冷卻氣體原子的設想 [4] 
王育竹先後提出了《積分球紅移漫反射激光冷卻氣體原子》(全國光頻標論證會,1979,四川成都),《序列脈衝激光冷卻氣體原子》(全國光頻標論證會,1979,四川成都)和《利用交流施達克效應激光冷卻氣體原子》(《科學通報》(1979);《激光》(1980))等論文報告。前兩項物理思想是多普勒冷卻機制,與諾貝爾獎獲得者Phillips(1983年)的工作相似,他們用磁場變化補償多普勒頻移,王育竹用光線入射角的變化和序列脈衝的光譜寬度補償多普勒頻移。後一項物理,思想與諾貝爾獎獲得者S.Chu(朱棣文)和Cohen Tanhoudji(1989年)提出的低於多普勒冷卻極限的Sisyphus冷卻機制相一致。他們提出在駐波場中的光頻移與自發輻射結合,可冷卻氣體原子,而王育竹提出光場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非均勻性所產生的光頻移與自發輻射相結合可以冷卻氣體原子 [4] 
2002年7月,王育竹率領的課題組經過三年的努力,成功地觀察到了銣原子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現象 [5] 
  • 學術論著
截至2019年1月,王育竹先後發表論文百餘篇,主編國際會議論文集兩本 [6] 
  • 科研成果獎勵
截至2019年1月,王育竹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科學大會重大成果獎、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榮譽證書,中國科學院和部委級獎共十餘項 [6] 
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
1977年銣原子頻率標準上海市科學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
1978年銣原子頻率標準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銣原子頻率標準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
1985年“遠望號”綜合測量船(“718”銣原子鐘是“遠望號”測量船主要項目之一)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988年激光偏轉原子束研究與亞泊松光子統計規律的驗證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9年激光偏轉原子束研究與亞泊松光子統計規律的驗證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排名第三)
1995年光泵遠紅外激光理論與技術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
1996年腔內QED效應研究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
2014年冷原子/分子的磁、光操控及其原子光學研究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二等獎

王育竹人才培養

王育竹認為:完成一項有價值的科研工作需要一個好的學術環境。在學術氣氛濃厚的環境中,科研人員精力都集中在學術上,積極獲取新的學術信息,努力學習新的知識和熱衷於討論新問題,從而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做出創新的成果。中國需要創造一個好的、寬鬆自由的學術環境,提倡學術上的自由討論,鼓勵提出新的、獨具創意的學術思想。做好研究工作還需要一個好的研究集體。國家正處在高速發展的新時期,“科教興國”的國策和“創新工程”的實施,將大大加速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的科研環境已有很大改善,科研條件日臻完善,青年一代已能肩負起建設科技強國的重任。必須不拘一格地選拔優秀人才,為年輕人創造一種脱穎而出的環境,提高科研隊伍的素質。科學研究的核心是創新,要創新就要有創新的意識,就要敢於破除某些陳舊的保守的思想方法和突破現有科學技術的界限,創造新的成果,開創自己的科研道路 [4] 

王育竹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1986年“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1989年中國物理學會首屆饒毓泰物理獎
1997年中國科學院院士(信息技術科學部) [3] 

王育竹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
1994年—2000年國際理論物理中心高級合作成員
2002年—2006年量子光學與光量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山西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 [7] 
2004年—2008年德國Max-Plank學會光科學研究所國際訪問委員會成員 [8] 
國際應用物理聯盟(IUPAP)量子電子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榮譽會員
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浙江大學兼職教授

王育竹人物評價

王育竹從五十年代量子電子學誕生的初期,開始電磁場與原子相互作用的研究。負責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氣泡型銣原子鐘,並用於多項重要國防任務,其中安裝在“遠望號”綜合測量船上的銣原子鐘,在歷次發射任務中發揮了作用 [6]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評)
王育竹院士五十年來的辛勤工作和在中國量子光學領域做出了傑出貢獻,王育竹院士忠心報國、為國爭光的愛國主義情操,勇於創新、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親賢育才、為民造福的高尚品德,永不懈怠、奮鬥不止的拼搏精神值得全所職工學習 [9] (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朱健強評)

王育竹人物影響

  • 王育竹院士從事科研工作五十週年儀式
2005年10月28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舉行賀王育竹院士從事科研工作五十週年儀式。朱健強所長、祝如榮副所長、王定寶黨委副書記,王育竹院士的同事、學生代表,以及上海光機所科研人員與研究生代表等共一百五十餘人出席了慶賀會,王定寶副書記主持了慶賀儀式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