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羲之傳論

鎖定
《王羲之傳論》,李世民文。傳説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留下來的只是別人的摹本
作品名稱
王羲之傳論
作    者
李世民
創作年代
文學體裁

王羲之傳論作品原文

書契之興,肇乎中古,繩文鳥跡,不足可觀。末代去樸歸華,舒箋點翰,爭相誇尚,競其工拙。伯英臨池之妙,無復餘蹤;師宜懸帳之奇,罕有遺蹟。逮乎鍾、王以降,略可言焉。鍾雖擅美一時,亦為迥絕,論其盡善,或有所疑。至於布纖濃、分疏密,霞舒雲卷,無所間然。但其體則古而不今,字則長而逾制,語其大量,以此為瑕。獻之雖有父風,殊非新巧。觀其字勢疏瘦,如隆冬之枯樹;覽其筆蹤拘束,若嚴家之餓隸。其枯樹也,雖搓擠而無屈伸;其餓隸也,則羈羸而不放縱。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歟!子云近世擅名江表,然僅得成書,無丈夫之氣。行行若縈春蚓,字字如綰秋蛇,卧王濛於紙中,坐徐偃於筆下;雖禿幹兔之翰,聚無一毫之筋;窮萬谷之皮,斂無半分之骨。以茲播美,非其濫名耶?此數子者,皆譽過其實。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王羲之傳論譯文

文字的興起,從中古時期開始。遠古結繩紀事以及最早仿鳥獸之跡所創的文字,都沒有可供觀賞的價值。後來的書法家崇尚浮華,距離樸質很遠,每當鋪紙着筆,互相誇耀,看誰的書法最好。張伯英臨池所書的墨跡,早已不復存在;(魏武帝)懸掛帳中(反覆觀賞)的師宜官的奇妙手跡,也極少見到。惟有魏晉之際鍾繇和王羲之兩家,大略可以談論。鍾繇然為當時的人讚美,確實也有他超羣卓絕的地方;不過談到盡善盡美,也許還值得懷疑。他在用墨的濃淡、結構的疏密方面,像天上的雲霞舒捲自如,真是恰到好處,沒有什麼可説的了。但是他的字體拘守古法,缺少新意,而且字寫得過長,超出了一定的規格。大體説來,這就是他不足的地方。王獻之雖然具有他父親傳下來的風範,卻很少創新。我們看他的書法,偏向疏與瘦,好比嚴冬臘月的枯樹;仔細觀察他的筆跡,偏向拘謹,好像被主子嚴厲管轄、沒有吃飽飯的奴隸。枯樹雖有杈枝,卻無伸屈;餓隸只見拘束瘦弱,不敢放開手腳。有了這兩種表現,可以説是書法上的大毛病吧!近世蕭子云在江表地區享有名聲,但是隻可以説會寫罷了,他的字毫無大丈夫的氣概。每一行都像春天的蚯蚓迴旋纏繞,每個字都像秋天的長蛇盤繞成結,如同王檬睡在紙上,徐堰坐在筆下;雖然寫禿了一千隻兔子的毛做成的筆,也沒有一筆表現出筋力來;縱然寫完了一萬株谷樹的皮做成的紙,也尋不出半點骨力來。以這樣的書法博得讚美,豈不是隨隨便便贏得好名聲嗎?以上這幾個人,都是名過其實。所以仔細地觀察古往今來的書法家,認真地研究所有書法作品,能夠做到盡善盡美的,只有王羲之了!王羲之的字,一點一劃都精巧到了極點,整體、全面地看,便像雲煙瀰漫、玉露凝結,筆劃有時候似乎斷了,實際上卻連結在一起;又像風鳥在飛翔,糾龍在盤曲,字勢似乎傾斜,(整體結構佈局)卻又很端正。(放在身邊看了又看,終日)把玩(也)不覺疲倦,看來看去,簡直不知道他是怎麼寫成的。(值得)內心傾慕,(值得)切實效法的,除了他還有誰呢。其餘一些小人物,根本不值得一提! [1] 

王羲之傳論作者簡介

李世民(五九九年——六四九年),即唐太宗,高祖 李淵次子。六二六年——六四九年在位。隋末時勸父起兵,推翻隋王朝。曾鎮壓竇建德等農民起義軍和消滅各地割劇勢力。李淵即帝位,封李世民為秦王。武德九年,發動“玄武門之變”,得立為太子。即位後,任賢納諫,勵精圖治,史稱“貞觀之治”。兼通文學,在書法上也有一定成就,其所書《晉祠銘》,首創行書勒碑。宋 朱長文《 續書斷》列其書為妙品,並雲:“翰墨所揮,遒勁研逸,鸞鳳飛翥,虯龍騰躍,妙之最者也”。傳世書跡有《晉祠銘》、《温泉銘》和《屏風帖》等。
李世民傳世的論書著述有《筆法訣》、《論書》、《指意》和《王羲之傳論》。其中,《王羲之傳論》是李世民為《晉書· 王羲之傳》寫的一篇讚辭,歷數各家書法之短,獨贊王羲之曰:“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封建帝王為書家親撰傳論,這是十分罕見的。經李世民大力提倡,王羲之書成為書法正宗,造成了有唐一代尊王的書風,對後世書法的發展影響甚大。此文亦有題作《書〈王羲之傳〉後》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