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經燕

鎖定
王經燕(1902—1928) 女,字翼心,又名玉如,江西永修縣人。1923年考入南昌省立第一女子中學高中師範部,在校組織進步團體“女青年社”,參加江西青年學會。1924年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7年11月回江西,任中共永修縣委書記。1928年2月調中共江西省委機關,任秘書、組織部代理部長。同年5月,因省委遭破壞而被捕,6月被敵人殺害於南昌獄中。 [2] 
中文名
王經燕
外文名
Wang Jingyan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2年
逝世日期
1928年
職    業
革命者
出生地
江西省永修縣淳湖王村
性    別

目錄

王經燕人物生平

王經燕,字翼心,又名玉如,1902年生於江西省永修縣淳湖玉村一個紳士家裏。王經燕從小就很有個性,後來接受進步思想,敢於同舊勢力抗爭。在私塾讀書時,她拒絕讀《女兒經》,要求換成同男學生一樣的《詩經》,老師不同意,她就罷課,直到老師同意了她的要求,她經常省吃儉用,接濟周圍的窮人。
王經燕與張朝燮青梅竹馬,兩小無猜。1919年,兩人結為夫妻。婚後不久,張朝燮即投入愛國學生運動,王經燕積極支持丈夫的行動。為棄封建陋習,王經燕不僅放了腳,還把長辮子剪成齊耳短髮,帶動了周圍婦女紛紛剪髮放腳。不久,她在丈夫的鼓勵下,割捨下兩個孩子,於1923年進人南昌第一女子中學高中師範部學習。 [3] 
外部世界拓寬了王經燕的視野,她如飲似渴地閲讀丈夫推薦的進步書刊,從中級取營養。她參與進步學生運動,組織“女青年社”,加入“江西青年學會”發動青年參加羣眾鬥爭,成為南昌學生界傑出的女青年。1924年,王經燕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秋天,王經燕受黨組織派遣,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當時她已是三個孩子的母親,要拋下丈夫和三個可愛的孩子遠去萬里之外的異國他鄉,真是困難重重,但為革命的需要,她毅然服從組織決定去蘇聯學習。到蘇聯後,她非常刻苦,短時間內就掌握了俄語,積極鑽研馬列主義理論,政治思想水平提高很快、被公認為高材生,深得老師的賞識和同學的尊重。她經常與遠在國內的丈夫通信互相勉勵。張朝燮在1925年11月25日給王經燕的信中説:“我們應以被壓迫民眾的利益災害為利害,不能以個人的利害為利害,個人的利益與民眾的利益相沖突時,應該犧牲個人的利益。”王經燕在1927年2月20日給丈夫的信中寫道:“我們共同攜手把資本主義社會上的一切障礙物和所有的罪惡統統掃除,打開一條新的光明道路,引導人們向那偉大的路上前進!”
為了崇高的革命利益,王經燕和張朝燮這對革命夫妻把親情“埋在深深的胸懷裏”。張朝燮在一首《思念》的詩裏,表達了他們之間深情的相思之情,他寫道:
約看月,來書言,七月十五月團圓。
憂思兩地煎。
寂竇夜,晚風前,玉臂寒念應誰憐。
飛夢到郎邊。
1927年4月15日,張朝燮壯烈犧牲。當時,王經燕在蘇聯學習已滿兩年,正整裝待發,準備返回祖國。噩耗傳來,她心如刀絞,悲痛欲絕。黨組織考慮到她的情況,勸她暫時先留下來,但她想到丈夫生前“學成歸來殺賊”的囑託,毅然決定回國完成親人未竟的事業。
當年11月,王經燕轉萬里回到白色恐怖下的家鄉。她不避艱險,積極協助任永修縣委書記的黨員王環心從事革命活動。不久,王環心被捕遇害。面對又一次打擊,她深深地認識到:“一個革命者的死,只是加重了我們生者的責任!”她以“欲去傷心唯努力”,激勵自己堅決戰鬥下去。
不久,中共江西省委任命王經燕為中共贛北特委委員、永修縣委組織部長。她上任後,首先抓的頭等大事是恢復遭到破壞的黨團組織。她爬山過嶺,走村串户,尋找同志接關係,發展新同志,使永修縣的黨團組織很快得到恢復。在12月召開的一次縣委緊急擴大會上,王經燕當選縣委書記。她和省農協委員克鶴共同作出將革命重點由城市轉入農村,由平原轉人山區;將活動方式由公開轉入地下等重要決定。
在他們的努力下,1928年1月恢復了南鄉革命根據地,建立了革命武裝。同年2月,王經燕被調到省委機關工作,她化名賀落霞,以家庭教師身份為掩護,積極從事革命工作。由於工作出色,先後被任命為省委組織部代部長、部長。
1928年5月,中共江西省委遭敵破壞,王經燕被捕,敵人得知她是留蘇學生、張朝燮的妻子、中共江西省委組織部長,如獲至寶,經過精心策劃,進行開庭審理。在法庭上,王經燕大義凜然,義正詞嚴地歷數敵人的條條罪行,把法庭變成了揭露敵人、宣傳革命的講演台。敵人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又派她的胞兄王經來勸降,被她罵了個狗血淋頭,灰溜溜地走了。敵人見軟的不行,就來硬的,對她施用重刑,她依然堅強不屈。
6月的一天夜晚,敵人又來到牢房。王經燕知道將要發生的事情,從容鎮定地整理好衣服,一一與難友握別,唱着國際歌走向刑場。兇殘的劊子手用鐵塊塞她的嘴,用刺刀割她的鼻子和舌頭,最後殘殺了她。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