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紅麗

(中國內地豫劇女演員,國家一級演員)

鎖定
王紅麗,女,1967年11月24日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一個梨園家庭,中國內地豫劇女演員,國家一級演員。王紅麗取豫劇皇后陳素真閻立品兩大豫劇流派之長,唱腔明亮而甜潤,她曾兩度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擔任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和河南小皇后豫劇團團長等職,代表作有《司文郎》《風雨行宮》《美女涅槃記》《鍘刀下的紅梅》等。
本    名
王紅麗
外文名
Hongli Wang
性    別
民    族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河南開封
出生日期
1967年11月
畢業院校
洛陽地區戲曲學校
代表作品
《司文郎》
《鍘刀下的紅梅》
職    業
豫劇演員
主要成就
豫劇界首位二度梅花獎獲得者
自組的豫劇團獲36項各類獎
別    名
豫劇小皇后

王紅麗人物經歷

王紅麗
王紅麗(12張)
王紅麗生長於一個藝術家庭,1979年考入了洛陽地區戲曲學校,習花旦、閨門旦。1985年畢業後分配到河南省豫劇二團 [1]  1987年主演《春秋配》嶄露頭角,1988年以《司文郎》在河南省第二屆戲劇大賽上獲演員一等獎。1989年赴京演出獲讚譽。著名劇作家馬少波為她題詩曰:“陳姿閻韻兩派兼,借得金玉三分憨,胡女雪梅傳京薊,急管繁弦惜少年。”王紅麗扮相俊美,演技出眾,嗓音明亮甜潤,被觀眾稱為“豫劇小皇后”。1993年自組“小皇后豫劇團”,代表劇目有《秦雪梅》《抬花轎》《淚血太行》《風雨行宮》《三更生死緣》《鍘刀下的紅梅》等。
王紅麗 王紅麗
1979年至1985年在河南省洛陽戲曲學校學習;
1985年至1992年分配在河南省豫劇二團工作;
1993年在河南小皇后豫劇團任領銜主演;
2004年至2007年在中國戲曲學院第四屆優秀京劇演員研究生班學習。

王紅麗代表作品

春秋配》《司文朗》《一品夫人》《僧尼浪漫曲》《淚血太行》《風雨行宮》《美女涅槃記》《鍘刀下的紅梅》《五風岑》《淚血姑蘇》等。

王紅麗演藝經歷

王紅麗嶄露頭角

王紅麗生長於一個藝術家庭,自幼便在父母薰陶下對豫劇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979年考入了洛陽地區戲曲學校,習花旦、閨門旦。1985年畢業後分配到河南省豫劇二團。1987年主演《春秋配》一劇在河南劇壇嶄露頭角。1988年以《司文郎》一劇在河南省第二屆戲劇大賽上獲一等獎。她靠自身實力躋身於豫劇優秀演員之列。1989年赴京演出時著名劇作家馬少波為她題詩曰:“陳姿閻韻兩派兼,借得金玉三分憨,胡女雪梅傳京薊,急管繁弦惜少年。”這一題詞恰如其分地讚揚了王紅麗在繼承陳素真閻立品兩大流派上取得的藝術成就。

王紅麗創辦劇團

小皇后豫劇團籌建於1993年9月,10萬元起家,由王紅麗擔任團長,1994年3月1日正式成立。建團之初的艱辛可想而知,“小皇后”的開團大戲《風雨行宮》和《美女涅槃記》好評如潮,但誰會知道,這兩台戲僅有20天的排練時間,還是借用電影院做排練場,而且是在電影散場後的23時到次日4時。
王紅麗劇照1 王紅麗劇照1
河南小皇后劇團從建團之日起,就提出了“改革興團、以質量取勝,靠好戲贏得市場”的經營思路,一切按市場規律辦事,引進競爭機制。50人的劇團全部實行聘任制,管理上實行責任制,分配上一律按貢獻大小、劇團收入情況而合理拉開檔次,從而激發了演職人員提高自身素養和參與演出的積極性。獨特的機制,使藝術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他們獲得36項全國和省級的集體獎、個人獎。
民間劇團一切都要自力更生,沒有排演場,他們租用電影放映室。白天別人要放電影,晚上12時以後他們才能進去排練,常常是排練到太陽昇起。為了節省開支,小皇后劇團從不請小工卸台裝車,所有的活都是自己幹,甚至連頭上戴的一朵小花也是演員自己做的。
小皇后豫劇團一開始就緊緊抓住了農村演出市場。每年,他們大約在基層演出3輪10個月。第一輪從大年初一開始,一天兩場,三四天換一個台口,一直演到麥熟,以年均400場以上的演出紀錄巡迴全國。
劇團到農村演出,十分艱苦。兩天住一村,三天換一個鄉鎮。他們吃無定時,居無定所。60多張摺疊牀,隨着他們演到哪裏就運到哪裏。農民看豫劇,往往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場演出後,演員再來段清唱。為了讓觀眾過足“戲癮”,王紅麗帶頭表演,一段又一段,直到他們滿意為止。劇團與農民交朋友,羣眾把演員當成自己的親人。豫東尉氏縣四新鄉郝寺村的羣眾想看戲,但又湊不上錢請劇團。小皇后豫劇團得知後,無償為他們演出4天7場戲。鄉親們興奮得像過年似的,殺豬宰羊來招待演員。臨別,鄉親們還把家家户户攢的19袋花生裝到劇團的車上。
王紅麗劇照2 王紅麗劇照2
2003年,小皇后豫劇團被中宣部、文化部授予“全國服務基層、服務農村先進集體”的光榮稱號,成為全國民營劇團的一面旗幟。
作為中國戲曲學院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開辦以來招收的唯一一位民營劇團的演員,王紅麗還走上了研究生班的講台,給來自全國各地的戲劇拔尖兒演員、劇團團長講了一堂劇團體制改革的特殊課。
王紅麗講道:一個劇團,要在演出市場中生存,必須有名角和好戲。我們打破大鍋飯,大大激發了演職員提高自身素質和參與演出的積極性,使這個新型藝術表演團體充滿了活力。
有名角、出好戲,小皇后豫劇團確實做到了“兩手硬”。王紅麗成為河南戲劇演員中唯一的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
小皇后豫劇團創作的現代豫劇《鍘刀下的紅梅》,在亞洲藝術節展演中受到了羣眾的熱烈歡迎。這齣戲是2001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週年推出的獻禮劇目。
王紅麗(劇照2) 王紅麗(劇照2)
劉胡蘭的故事家喻户曉,但名導餘笑予導演的“紅梅”,對15歲的劉胡蘭並不刻意追求高大,而是表現了她的成長曆程。她是一個天真、聰明、愛美、倔強的小姑娘,她也會犯錯誤,她是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個真實、獨特的少年英雄形象。王紅麗的表演生動出色,富於層次感,將一個孩子成長為一個女英雄的過程令人信服地展示給觀眾。看着劇照上的“劉胡蘭”,明眸皓齒,笑起來時露出兩隻淺淺的酒窩,不過十六七歲,誰能料到,扮演她的王紅麗已是不惑之年。著名戲劇家郭漢城説,以前寫劉胡蘭的戲能讓人感到劉胡蘭“死的光榮”,而這齣戲中的劉胡蘭不僅讓人感到“死的光榮”,更讓人感到劉胡蘭“生的偉大”。劇中,劉胡蘭的稚嫩和天真甚至不成熟不但無損她的形象,反而更打動人心,並以“情”貫穿全劇,一層層、一縷縷地激發觀眾的共鳴。
這齣戲也使王紅麗的表演又上一個台階,她也因此二度獲得了梅花獎,成為河南省唯一的“二度梅”獲得者。《鍘刀下的紅梅》還榮獲了中宣部第九屆“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並獲得了2006至2007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第二名。
“出門一身棉,回來一身單,過年不在家,在家不過年”,正是她演藝生涯的形象寫照。忙碌的王紅麗表示:要做的事情很多,要把《鍘刀下的紅梅》搬上銀幕,要和濟源豫劇團合作創作一出有關愚公的新戲,劇團15週年慶典的時候要在鄭州舉行幾場公益演出,回報觀眾對劇團的關心。小皇后豫劇團雖然已經從小草長成了大樹,但我仍然需要埋頭苦幹。15年的風雨歷程,王紅麗不但成功地探索出一條自負盈虧、自力更生的生存發展新路,鑄造了一支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文化團隊,而且在藝術建設上取得了很大成績,積累了自己的劇目。有時想想,紅麗很像一枝紅梅,頂風傲雪,怒放吐豔,成為文藝百花園中令人矚目的奇葩。
2022年12月30日,參加CCTV-11《年年有好戲》第二期。 [2] 

王紅麗獲獎記錄

王紅麗(劇照4) 王紅麗(劇照4)
1994年榮獲中國戲劇第十二屆梅花獎;
2002年榮獲中國戲劇第二十屆二度梅花獎;
1995年榮獲中央電視台95花城杯中國音樂電視MTV金獎;
1996年首屆中國豫劇節優秀表演獎;
1996年榮獲文化部“金三角”交流演出優秀表演獎;
1988年榮獲河南省首屆香玉杯藝術獎;
1988年榮獲河南省第二屆戲劇大賽表演一等獎;
1993年榮獲河南省第五屆戲劇大賽表演獎;2002年榮獲河南省第九屆戲劇大賽表演一等獎。

王紅麗個人軼事

從小就是“人來瘋”
王紅麗劇照《抬花轎》 王紅麗劇照《抬花轎》
6歲以前,王紅麗一直跟着姥姥住在開封。2歲開始,一聽到京劇就搬小凳子坐在一邊聽,3歲參加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唱樣板戲。説起自己與戲劇的淵源,王紅麗説:“這都是天生的。”
或許真的是遺傳,她的父母都在省豫劇團工作,父親做音樂設計、編劇,母親是常香玉的徒弟,住在三團家屬院,隔壁就是高潔(豫劇藝術家)家。後來上學回到鄭州,她與院裏的孩子們趴在台口、燈光樓看大人唱豫劇。
王紅麗當時特別投入,自己都沒注意自己的表情會隨着情節的喜怒哀樂而變化。團裏的大人都説,這些孩子誰不當演員都行,就是紅麗不當太可惜。那時候的王紅麗誰讓表演就唱,一個人能不住氣兒唱半個多小時,“唱完還問,哎,你們怎麼不鼓掌啊。那時候簡直就是個‘人來瘋’。”
因為底子好,1979年,剛11歲的王紅麗考上了洛陽藝校。“當時唱《斷橋》,自己唱得眼淚嘩嘩流,把評委都唱出淚來了。最後人家評委説,沒見過這麼‘張精’的考生”。
18歲人稱“小皇后”
1985年畢業後,王紅麗進入省豫劇二團。改革浪潮的衝擊下,從1984年開始,劇團組成小分隊,“實際上就是承包,打破了以前的大鍋飯,演員開始分等級。”王紅麗説,當時她的父親帶隊下去演出,一年就是幾百場,收入非常高,小分隊裏很多人都是“萬元户”。王紅麗逢上了好機會,來時,剛好一個主演生孩子,於是直接當上了主演。“
有一次他們小分隊去重慶演出,王紅麗主演《春秋配》,因為演得太像豫劇皇后陳素真了,當地媒體在標題上稱王紅麗為”豫劇小皇后“。從那時起,”小皇后“這個名號就落在了王紅麗的頭上,那時她18歲。
離開戲台”下海“”不讓唱戲了,我賣烤鴨賣盒飯“
1990年,劇團人事變革,開始實行全員聘用制,最終,團裏沒聘她,她離開了戲台。
當時流行”下海“,”1991年在市體育場舉行糖酒會,王紅麗看人多就去賣盒飯。“她説,因為她是唱戲的,嗓子亮啊,又會吆喝,還有人過來説,買她的就因為她漂亮。”
因為愛吃,王紅麗去南京旅遊時發現,那裏的鹽水鴨、烤鴨很好吃。正想創業的王紅麗在南京朋友的幫助下,在豫劇二團樓下開起烤鴨店,“當時就想,既然創業,就選擇和唱戲八竿子打不着的行當”。很快,她的烤鴨店開了三家分店。
為爭口氣辦劇團
烤鴨賣得很火,但時間久了,王紅麗並不快樂,她發現,自己的同齡人還在舞台上,自己也有很多夢想還沒實現,比如奪梅花獎。“賣烤鴨豐富了她的人生閲歷,唱戲的圈子很封閉,與人近距離接觸後,她知道顧客的需求,這實際上為她經營民營劇團埋下很深的伏筆。”1993年,王紅麗在父母的幫助下,成立了完全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河南小皇后豫劇團”。
“每個劇本都是千挑萬選的,因為她們必須把每筆投資都收回來,應景的戲不排,必須排一個成一個,可以説她們的每個戲都是一口熱氣一口涼氣唱出來的。”
劇團成立的第二年,排了《風雨行宮》。導演餘笑予要求一定要演到100場再去北京參加展演、角逐梅花獎。王紅麗説,他們從河南演到山西,又演到河北,到達北京,真的就演了100場,並一舉奪得了中國戲劇最高獎——梅花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