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範堂

鎖定
王範堂(1908.1.6-1987.5.9)原名王模,字範堂,號懿齋。陝西石泉縣後柳鎮人。早年入中央軍校(武漢)學習。歷任營長、團長、副師長。1949年在成都率國民黨第三十師起義,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
中文名
王範堂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8年1月6日
逝世日期
1987年5月9日
出生地
陝西石泉縣後柳鎮
人物生平
1950年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政大學學習,第二高級步兵學校擔任軍事教員。1952年轉業後,任漢中市文化館副館長。為漢中市歷屆政協委員,第三屆人大代表。在八年抗戰中,他先後參加盧溝橋附近地區的防禦戰、娘子關殲滅戰、台兒莊大會戰、武漢保衞戰、中原運動戰、安塞保衞戰等大小戰役。特別是在台兒莊戰役中,奉命擔任敢死隊隊長,帶領57名官兵和日寇展開了面對面的肉搏戰,一舉殲滅了駐守在台兒莊西北角陣地上的敵人,而名震中外。
王範堂生在一個小商人家庭。10歲入學,就讀於後柳石佛寺私塾,後在石泉縣第一高等小學堂讀書。父親王文浩,早年在家鄉經營油坊,後任過後柳鎮民團團總。王範堂少年時即膽識過人,1922年讀私塾時,軍閥吳新田駐軍兵痞2人下鄉擾害百姓,王範堂藏起兵痞僅帶的一支長槍,指使受害羣眾捆綁了失去武器的兩個兵痞,推入漢江淹死。
1926年,石泉縣第一高級小學畢業,在後柳鎮石佛小學教書。1927年4月,經老師陳雨皋介紹,考入馮玉祥在西安舉辦的西北軍官學校學習。1929年畢業後,在國民黨部隊任排長、連長。
1931年春,蔣介石調第二十六路軍赴江西進攻紅軍。九一八事變發生後,駐紮寧都的廣大官兵對蔣介石不抗日卻對紅軍大肆“圍剿”十分不滿。12月14日,該軍1.7萬餘人在參謀長、中共黨員趙博生與七十三旅旅長董振堂率領下,發動著名的寧都起義,開赴中央革命根據地。王範堂在紅軍中任文化教員。
1932年6月,在第四次反“圍剿”的一次激戰中,王範堂與國民黨軍隊殊死拼殺,負重傷昏迷。因其在戰鬥中脱去衣、帽,竟被國民黨軍隊中的熟人誤認為他與紅軍作戰受傷,送往南昌住院治療,出院後再次分配到新組建的國民黨中央軍第二十七師一五八團三營七連任連長。1936年9月,被師部派送到中央軍校武漢分校學習。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他在河北保定趕上孫連仲率領北上抗日的第二十六路軍,仍任連長。1937年8、9月間,參加了河北良鄉縣玻璃河防禦戰,率全連官兵給日軍以重大殺傷。10月,率部參加山西娘子關阻擊戰。1938年3、4月間,參加了在聞名中外的台兒莊戰役。激戰中,王範堂之弟王槐壯烈殉國,王範堂率領的全連官兵130多人僅剩57人。在十分嚴峻的形勢下,他自告奮勇任敢死隊隊長,於3月31日晚,率由57名部下組成的敢死隊衝迸日軍陣地,經過一個多小時殊死拼殺,消滅日軍60餘名,敢死隊只有王範堂等13人生還。台兒莊大捷後,王範堂和敢死隊戰友受到嘉獎,夜襲台兒莊成為當時轟動國內的重要新聞。重慶《新華日報》戰地記者陸詒親赴前線採訪,把王範堂與敢死隊的英勇事蹟寫成報道,在《新華日報》上發表。王範堂也因戰功升任第一五八團三營營長。
1938年9月,率部在大別山一帶與日軍血戰,升任第二十七師直屬的第一一團副團長,作戰中身負重傷,傷愈後又加入中原運動戰,在河南南陽等地與日軍周旋。1942年調防重慶,參加石牌要塞保衞戰,與日軍對峙至抗日戰爭勝利。在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時,王範堂和第二十七師師長黃樵松一起營救過被捕的該師團級軍官、共產黨員陳扶民等7人,還放走在自己部下任連長的共產黨“嫌疑”孫浩等3人。
1946年,任國民黨第三十軍二十七師七十九團團長。1948年7月,三十軍調往太原。代軍長黃樵松不願跟隨國民黨頑固派打內戰,策動該軍起義。王範堂積極參與,親自護送黃樵松派與解放軍聯繫的代表。起義前夕,王範堂奉黃之命赴西安安置其家小,接着回石泉看望急電催他回家的母親。期間,黃樵松因部下告密被閻錫山逮捕,押至南京殺害,起義夭折。1948年冬,任國民黨第三十軍第三十師少將副師長。1949年春開往成都駐防。12月23日,該師師長謝錫昌率全師官兵約7000人在成都通電起義,接受中國人民解放軍改編。他奉派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軍政大學高級研究班學習,1950年12月畢業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高級學校軍事教官。1952年7月,轉業回到石泉縣。不久,又根據上級安排,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抗美援朝一開始,政府號召捐獻,他説服妻子把積攢應急的300元全部捐給國家。1953年,王範堂在西北民大結業,分配到漢中地區工作,曾當選為褒城縣人民代表。
1955年調任漢中市文化館副館長。他不辭辛勞,跑遍市轄200多個生產大隊,組織文藝活動,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1976年退休。1987年5月9日,因病逝世,享年80歲。 [1] 
參考資料
  • 1.    呂東來編著,台兒莊大戰之黃埔師生錄 上,團結出版社,2015.01,第337-3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