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立朝

(原湖南省軍區副政委)

鎖定
王立朝(1922-2001),曾用名李白清、王秋華、林輝、王平英,廣東梅縣松源鎮滿田村人 [5]  ,1936年參加中華人民抗日義勇軍,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和解放戰爭時期,歷任中共梅蕉武邊區委組織部副部長、中共粵東地委、梅州地委副書記、閩粵贛邊縱隊支隊副政委、代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興梅軍分區副政委,武漢市公安總隊政治部主任,廣東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湖南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副政委、顧問。1983年8月離休。 [1-2] 
中文名
王立朝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2年
逝世日期
2001年
出生地
廣東省梅縣

王立朝人物生平

1936年,14歲的王立朝積極參加松源鎮抗日救亡運動,加入了抗日義勇軍。
1937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黨支部書記、松源區委組織部長、梅縣中心縣委秘書、梅蕉武邊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兼婦女部長。
1939年冬調閩西永定縣委工作。
1942年6月,中共南方工委組織部長郭潛叛變,南委被破壞,南委書記方方在轉移途中,在福建省峯市高寨背被土匪誤以富商綁架。王立朝、張春漢等機智勇敢與土匪談判,將方方贖出並轉移到安全地帶,為保護黨的重要領導幹部立下了汗馬功勞。此後,他經組織批准轉入地下隱蔽工作,在河源當教師,在乳源當税課員,出色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得到中共粵贛中心縣委的肯定。
1945年春,興梅地區黨組織恢復後,組建韓江縱隊。王立朝歷任第五、第一支隊政委,兼任梅蕉武埔縣工委書記、閩粵贛中心縣委委員、梅蕉杭武縣委書記、梅埔地委委員等職,在八鄉地區和梅蕉杭武地區多次指揮有影響的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王立朝歷任興梅地委特務隊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東支隊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粵東地委常委、閩粵贛邊縱隊第一支隊副政委兼代司令員、廣東軍區興梅軍分區副政委等職。他領導粵東支隊經過大埔縣大麻出擊、三鄉殲敵、攻佔蕉嶺縣城,1948年福建武平縣崗背戰鬥、廣東豐順縣馬頭山戰鬥,粉碎了國民黨六路“圍剿”,解放了杭武蕉梅地區,建立了梅州地區第一個民主政權。他英勇善戰,努力爭取國民黨保安十一團和獨立第一營武裝起義,為解放興梅地區作出了較大貢獻。
1949年5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第一支隊副政委,親率部隊直屬二團和四團接管興寧縣城,為建立興寧革命政權作出了較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立朝歷任華南軍區興梅軍分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興梅地委委員、粵東軍區武裝部副部長、粵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兼軍法處長、武漢市公安總隊政治部主任兼軍法處長、武漢軍區幹部輪訓大隊政委、黨委書記、廣東省兵役局副局長、廣州軍區司令部動員部副部長、廣東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湖南省軍區副政委、顧問等職。1965年被派駐坦桑尼亞,任軍事專家組長。1966年國防部指派他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代表,參加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了桑給巴爾慶祝革命一週年紀念活動。他在非洲工作兩年,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
在湖南任職期間,他堅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走遍湖南所有縣市,積極為基層解決實際問題,促進了民兵預備役工作。離休後,他保持旺盛的熱情,關心國家大事和軍隊建設,積極參加編寫《廣東人民武裝鬥爭史》、《閩粵贛邊縱隊史》、《閩粵贛邊區黨史》,撰寫了大量的革命鬥爭回憶文章。他熱心革命老區建設,先後擔任省老區建設促進會二屆副理事長、廣州地區老游擊戰士聯誼會副會長和興梅分會前三屆會長,積極為老區籌款建校、鋪築公路,並將自己多年收藏的圖書送給老區學校。
1983年8月離休。
1996年,他被廣州市評為優秀廣州老人。 [2] 

王立朝主要事蹟

王立朝突襲蕉嶺縣

全國解放戰爭爆發後,中共中央於1946年11月指示南方各省,凡有可能建立公開遊擊根據地者,應即建立公開遊擊根據地,積極發動游擊戰爭。經香港分局同意,並報中央批准後,邊區工委從閩西抽調大批軍事骨幹到粵東(今興梅)地區,以梅埔地委特務隊為基礎,於1947年5月在大埔縣坪沙鄉豪豬窟成立粵東支隊。劉永生任支隊長,楊建昌任政治委員,廖啓中、程嚴、徐達任副支隊長,王立朝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全隊31人。至年底,粵東支隊擴大至三個中隊,一個警衞中隊和一個教導隊,廣大羣眾普遍發動起來,開闢和創建了梅埔豐、梅興豐華、梅興平蕉、饒和埔豐、永和埔、杭武蕉梅六塊邊縣遊擊根據地。
面對粵東地區游擊戰爭蓬勃發展的大好局面和國民黨反動派即將發動大規模進攻的嚴重形勢,粵東支隊通過會議決定廣泛開展武裝鬥爭。1948年1月的會議經過認真討論,決定粵東支隊分三路出擊:副支隊長程嚴率領第三中隊的一半去梅興平蕉邊,徐達率第三中隊的另一半去饒和埔豐邊活動,支隊主力挺進杭武蕉梅邊,攻打蕉嶺縣城。會上還由王立朝作了《粵東支隊在建軍工作上的初步總結報告》。經過多方討論,最後確定1949年3月2日攻打蕉城。
3月2日凌晨5時左右,部隊到達蕉城北面邊緣,由警衞中隊先行佔領鎮山樓、老虎坑頂制高點,而後各部按預定計劃向各自目標前進。戰爭按時推進,戰士們幾次發起強攻,因地形不利,處於敵人火力壓制之下,攻擊未能奏效,形成僵持局面。駐忠烈祠的接兵連和駐梘廠的劉越民部先後分別被王立朝率領的獨七大隊一中隊和支隊第二中隊解決,獨七大隊一中隊隨即佔領小古屋背的山頂,監視北面武平來路、掩護攻城部隊。支隊第二中隊就近佔領有利地形,準備阻擊梅縣援敵。
正當支隊第一中隊及教導隊攻打縣政府的戰鬥受阻時,劉永生、朱曼平等指揮員重新調整兵力,部署新的進攻。王立朝經劉永生、朱曼平同意後,帶着警衞員,從鎮山樓指揮所下到蕉嶺中學鐘樓上,找到一個喇叭筒,蹲在前面陽台水泥欄牆下,居高臨下,向縣政府守敵喊話,説明他們是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解放軍粵東支隊,宣傳他們“繳槍不殺,優待俘虜”的政策。王立朝反覆喊了幾遍,都不見動靜,敵人還向他打來一槍。他便轉向被關在監獄的犯人喊話,要他們起來暴動,配合解放軍攻打縣政府,自己解放自己。這時縣政府內一片寂靜,槍聲停歇了。
隨後,王立朝來到蕉中宿舍,見到教導隊正在挖牆,便同賴江平商量,決定用僅有的幾塊黃色炸藥進行爆破。炸藥的導火索也只有短短的一條,為保證點燃導火索的同志的安全,用一塊約一米長的木板,把炸藥斜頂在牆上,再用一把松毛紮在導火索上,然後點燃松毛引爆。只聽得“轟隆”一聲巨響,一股濃煙沖天而上,據守在縣政府裏面的敵人,嚇得亂成一團,紛紛丟下武器,打開事先部隊未偵察到的東邊小門,爭先恐後地逃命。
當時爆破點正好是監獄的後牆。引爆後,炸出了一個一米見方的大洞。被關押的一百多犯人,帶着腳鐐手銬,高喊“共產黨萬歲”的口號,爭先恐後地從洞口爬出來,紛紛向接待的戰士們訴説他們在獄中備受折磨的情況,表示感謝共產黨,解放軍解救他們。接着,支隊第一中隊的戰士們從這個洞口衝進縣政府內,把縣政府大門的鐵門打開。第一中隊,教導隊的戰士們從牆洞和正門像潮水般衝進縣政府,殺聲震天,把那些來不及逃走的敵人打得死的死,傷的傷,餘下的都乖乖舉手投降。一些藏在牀下,辦公桌下的縣府職員也一一當了俘虜。縣長李秋谷在慌忙中化裝赤腳潛逃。解放軍很快控制了整座城。
此役王立朝部取得了軍事上、政治上的巨大勝利。擊潰和殲滅縣自衞隊,警察隊,接兵連等五個中隊,共斃、傷、俘敵人八十多名,繳獲長短槍三百多支,子彈一萬餘發,軍用物資一大批,釋放犯人一百多名。解放軍還打開糧倉,將糧分給羣眾。王立朝部對全城工商業者,採取保護政策,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博得了各階層人民的支持和擁護。
這次突襲蕉嶺縣城,是粵東支隊成立、閩粵贛邊開展鬥爭以來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國民黨大後方廣東的一座縣城竟被攻佔,對敵人震動很大。 [3] 

王立朝解放興梅地區

1949年5月興梅全境解放,然而1949年7月初,胡璉兵團兩個軍、4個支隊以及江西省主席方天所率的兩個軍及其他地方武裝潰竄到興梅、閩西地區,國民黨劉汝明第八兵團2個軍30000多人也竄擾閩西南地區。胡璉佔領興梅之後,企圖恢復反動政權。7月22日,分局發出《加緊準備迎接南下大軍的工作指示》指出:廣東解放在即,必須動員全黨和廣大羣眾,加緊準備迎接南下大軍的工作。8月中旬,方方同志接中央通知,赴江西省贛州與葉劍英同志商議解放華南,解放廣州等重大問題。“邊縱”主力一、二、七團,由劉永生、鐵堅、朱曼平同志率領,護送分局,於8月23日由梅縣桃源出發去贛州(“邊縱”到達江西省會昌後休整)。第一支隊司令員鄭金旺同志奉調回閩西工作後,區黨委決定由王立朝代司令員。
9月,大軍解放了整個江西,即將進入廣東。進軍福建的“三野”,於8月17日解放了福州。盤踞興梅地區的胡璉兵團,為了逃脱被殲的命運,聞風而逃,在潮汕敵人策應下,全部撤往潮汕。在“三野”部隊解放漳廈,“二野”、“四野”部隊解放廣州的威脅之下,胡璉兵團倉皇登船逃往金門島。第一支隊各部於8月底9月初先後進駐興梅各縣城。“邊縱”一、二、七團完成護送分局機關去贛南的任務後,於9月中旬,以“四野先遣五一支隊”的名義,由會昌回師興梅。
這時,潰退到潮安的敵人陳英傑匪部100餘人,企圖潛回蕉嶺同王立朝部打游擊。他們回到鬆口,“邊縱”便首先進兵鬆口,但敵人已聞風而逃。當“邊縱”向鬆口進軍時,命令第一支隊派出1個連到丙村阻擊從鬆口逃出之敵。第一支隊從梅縣縣城派出二團1個連星夜乘船趕往丙村。該連未能在天亮之前進入丙村,便在離丙村幾里地的地方登岸搜索前進,在天亮後乘船繼續下駛。輪船行至雁洋松樹坪時,發動機突然發生故障熄了火,這時恰好從鬆口逃來的敵人也到達,敵已先發覺,佔據岸上有利地形,居高臨下掃射,王立朝所率的靠岸先頭部隊處於被動的地位。王立朝的後續部隊所乘船隻還在江中,急忙靠向對岸也無法掩護,致使2排同志大部分死傷。後來這股敵人於第二天被“邊縱”在丙村殲滅。“邊縱”接着於10月1日在一支隊配合下進擊畲坑,全殲了胡璉的1個加強營。至此,興梅全境最後解放了。 [4] 
參考資料
  • 1.    禹舜主編.湖南百科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9:910
  • 2.    歷年《興寧年鑑》人物傳略(二)  .興寧市政府網.2018-07-10[引用日期2022-10-07]
  • 3.    廣東省武裝鬥爭史編寫辦公室編.偉大祖國的廣東  廣東解放戰爭回憶錄.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177—186
  • 4.    中共雲南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解放戰爭時期第二條戰線  農民運動和武裝鬥爭卷 下.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3:1103—1123
  • 5.    興寧市政府網  .興寧市政府網[引用日期2022-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