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稟

鎖定
王稟(?—1126) ,汴京(今河南開封)人,字正臣。北宋名將,民族英雄,行伍出身。北宋宣和元年(1119),官至婺州觀察使,步軍都虞候。次年,改統制,參與鎮壓方臘起義。四年,為宣撫司都統制,從童貫攻遼,敗於白溝。七年,金攻宋,童貫棄太原還京,留他為副都總管,統領宣撫司兵守太原。靖康元年(1126)六月,除建武軍節度使。九月,太原援絕,軍民斷糧,城陷,猶率疲兵巷戰,身中數十槍,後投河死。守太原凡二百五十餘日。
別    名
王正臣
所處時代
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開封
出生日期
1126年
主要成就
太原援絕,軍民斷糧,城陷,猶率疲兵巷戰,身中數十槍,後投河死
本    名
王稟

王稟簡介

王稟(?~1126),北宋名將,字正臣,王摶七世孫;東晉丞相王導二十七世孫。汴京(今河南開封)人。行伍出身。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官至婺州觀察使,步軍都虞候。次年,改統制。
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正月,童貫譚稹分兵兩路,由王稟、劉鎮等分別率領,向杭州和歙州(治今安徽歙縣)進發,企圖在睦州(治今浙江淳安)會合。方臘部將方七佛進圍秀州(今浙江嘉興),並分兵進入湖州(今屬浙江)境內。正值王稟率領東路宋軍從北而來,方七佛義軍迎戰,不勝,退守杭州。義軍秀州之戰失利,杭州失去屏障。二月,王稟部包圍杭州,義軍經過苦戰,因糧盡援絕,被迫退出杭州。杭州失守,革命形勢急轉直下。三月初,義軍再次進軍杭州,不勝。繼而王稟部攻陷睦州,三月十九日,王稟部攻陷青溪縣。方臘帶領義軍退守幫源洞。宋軍東路王稟部、西路劉鎮部會合,層層包圍幫源洞。二十四日,宋軍發動總攻。義軍腹背受敵,奮起抵抗,七萬多人壯烈犧牲。方臘及其妻邵氏、子方亳(二太子)、丞相方肥等三十多人力竭被俘,解往汴京(今河南開封)
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任宣撫司都統制。曾從參與伐遼白溝之戰。後金攻北宋完顏宗翰率兵攻太原,童貫棄城還京,獨留王稟與張孝純守城。王稟統領宣撫司兵,與太原知府張孝純率全城軍民死力護城,宗翰攻太原二百五十餘日不破,“悉為王稟隨機應變,終不能攻”,“王總管”之名遂傳遍太原。惟援兵久久不至,太原人疲馬乏,城內糧食所剩無幾,苦苦堅守九個月,終於被金兵城攻破,孝純被俘,王稟自率殘兵與金軍巷戰,身中數十槍,攜長子王荀投汾河而死,以身殉國。《水滸傳》中以童貫手下大將登場,於徵方臘之戰力斬敵將景德。後誣陷活閻羅阮小七謀反,使小七有功無賞,罷官回鄉。
北宋宣和七年,金兵分兩路南侵,西路軍由宗翰率領,出大同,沿朔、武直逼幷州。宗翰派人向當時任河北河東宣撫使的童貫提出割讓河北河東的要求。童貫見勢不妙,有心棄城而逃,與知府張孝純、副總管王稟商議。張孝純斥曰:“身為國家重臣,不能以身排患難,一旦棄城而逃,將以何面目見天下乎。”童貫默然,當晚帶親隨逃離幷州,星夜趕路,逃回汴京。
宣和七年十二月,金兵逼至幷州城下。幷州城內居民不足兩萬餘人,在張孝純、王稟率領下,在幷州土城之內,築起重城,土城之外,挖掘戰壕,百姓十五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皆發給武器,分派地段,晝夜守城,城中存糧實行軍事管制,不分貧富,均按人頭每日供應。北宋時由潘美修築的幷州古城,周長僅十里,南北為雲路街後小河,東西是橋頭街抵水西門。張孝純坐鎮府中,王稟每日在城牆上督率守城。
宗翰率領金兵輪番攻城,當時攻城的雲梯、偏橋、拋石車等武器,被金兵全部用遍,汾河邊稍大點的石頭都被金兵用完,但都被幷州軍民擊退。宗翰無奈,只好將幷州城團團圍困,城外構築工事,用鹿角連營,把幷州城圍的鐵桶一般,斷絕了幷州城對外的所有通道。
靖康元年二月,宋欽宗貪生怕死,應允金人要求,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與金人,和金兵議和。並派大臣路允迪到幷州宣諭。路允迪到太原城後,宗翰讓出一條通道,送其到城下,王稟派人用吊籃將路吊入城中。在城南的開遠門上,路對太守張孝純、總管王稟及守城軍民宣讀聖旨,王稟立即仗劍而起:“國君應保國愛民,臣民應忠君守義,現幷州軍民以大宋國為重,寧死而不作金鬼,朝廷竟如此棄子民於不顧,何顏見天下臣民,幷州軍民堅不受命,以死固守。”城上軍民皆手握兵器,振臂高呼:“我們願隨王總管堅守幷州,與城共存,決不退卻!”怒視路允迪及隨從,路羞愧滿面,縋城而下。
賊兵日滋,太原城已經被宗翰的西路軍圍困了八個月。王稟與子王荀率領軍民堅決抵抗,誓死保衞太原城。王稟身先士卒,在城牆上每日往來馳驅,凡是告急之處,王稟均親臨支援,幷州父老甚至城外金兵,都知道王總管英名。
王稟率太原軍民堅守,自春初至夏、又從夏又至秋末,金兵前後九次攻城,九次都被王稟擊退。但終不見朝廷援兵,也不見糧食接濟,城中存糧斷絕,守軍飢餓得有扶不住兵器的。城中牛馬驢騾全部食盡,後又將弓上的牛筋及盔甲上的牛皮部分用大火燉煮充飢。城中所有樹上的綠葉,糧庫中的糠皮全部被吃光,逐漸連樹皮草茭也作為口糧(史書《靖康要錄》均有記載)。一日,王稟命部下宰殺自己戰馬為守城軍民充飢,衞士們勸阻説:“大人每日馳驅,無坐騎,如何迎敵。”王稟仰天長嘆:“守不住幷州城,我縱有萬貫家產,又復何用。”未幾日,城中馬匹及馬鞍上的皮革都被食盡。
幷州城軍民堅守至靖康元年九月,已達二百五十餘天,幷州糧斷、絕援,城中軍民已傷亡十之八九。九月十三日,王稟率眾在城南城牆上巡邏,金兵不斷增援,北城已被攻破,一路衝殺入城中。信號傳來,王稟率兵急赴城北支援。中途又有人報信,張知府被俘,王稟率僅百人的隊伍向知府衙門奔去。金兵已衝殺而來,與王稟率領的守軍正面相逢,王稟率眾與金兵展開巷戰。幾十人互相支援,互相攙扶,身上破舊的衣袍被血幾乎染紅,有的掉了一隻胳臂,有的斷了一條腿,仍用兵器撐着,隨王稟在街巷裏一步步的與金兵拚搏……衞士見金兵援軍麇集,退敵無望,苦勸王稟火速退走,王稟斥曰:“幷州軍民全無貪生怕死之輩,我為幷州總管,豈能棄父老鄉親而去。”這支疲憊的決死之軍,從城中一直殺到了城南的開遠門。王稟身中刀槍數十處,仍揮劍率眾苦戰。
宗翰調集的精兵從城外馳入開遠門,將王稟眾人團團圍住。宗翰在陣中,派通事(翻譯)對王稟喊話,勸其投降。王稟看看身邊數十名血跡滿身的軍民,慢慢説道:"我為國已盡忠,為民已盡義,大丈夫一生復有何求。"於是轉身站立,撩起滿是鮮血的戰袍,擦了擦已有些捲刃的劍後舉起直指宗翰大呼:"粘罕(當時他還不知道對方漢名叫"宗翰")蠻狗,你若敢屠我太原百姓,我死後變厲鬼也要索你性命。"隨後把寶劍橫於項上,猛力一抹……數十名隨王稟苦戰的太原軍民,有的自刎,有的互刺,全部自盡於陣前,無一人偷生。宗翰驚呆之餘,惱羞成怒,拍馬踐踏王稟屍身,並命令士兵將其剁成肉泥,其手段之殘暴,令人髮指。
歷史上對王稟的死還有一種説法:他率領飢餓的士兵進行巷戰,身中數十槍,最後揹負着供奉於太原祠廟中的宋太宗趙光義的畫像和他的兒子王荀投汾河而死。總之,英雄死得很壯烈。當夜,王稟屍身被太原軍民盜出城外,金兵發覺後追來,太原軍民忙將王稟屍身藏匿於城南一小村中,數日後,將其就地安葬。藏匿王稟屍身的小村,後人稱為王村。
時靖康元年(1126)九月十三日,馬帥王稟終年五十九歲;先鋒王荀時年僅三十五歲。時王稟之孫王沆尚年幼,幸賴王府忠厚老僕從山東青州銅川撫孤乞討南下,棲居於臨安鹽官縣平鄉,結草為廬(今海寧市伊橋“草舍裏” ),苦耕勤讀,刻苦自勵。高宗趙構遷都臨安(今杭州),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嘉其忠節,追封王稟為安化郡王,諡忠壯;子王荀勅贈右武大夫、恩州剌史;召其孫王沆襲封安化郡王,賜第鹽官(今海寧市鹽官鎮安化坊)。王沆襲封安化郡王后,由伊橋草所移居鹽官,為海寧安化王氏始祖。傳至南遷十四世王信於明代成化年間自三官墩遷硤石。近代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是王沆的二十九世孫。

王稟宋史記載

吳中困於朱勔花石之擾,比屋致怨,臘因民不忍,陰聚貧乏遊手之徒。宣和二年十月,起為亂,自號聖公,建元永樂,置官吏將帥,以巾飾為別,自紅巾而上凡六等。……蘭溪靈山賊朱言吳邦、剡縣仇道人、仙居呂師囊方巖山陳十四、蘇州石生、歸安陸行兒皆合黨應之,東南大震。發運使陳亨伯請調京畿兵及鼎、澧槍牌手兼程以來,使不至滋蔓。徽宗始大驚,亟遣童貫、譚稹為宣撫制置使,率禁旅及秦、晉蕃漢兵十五萬以東,且諭貫使作詔罷應奉局。三年正月,臘將方七佛引眾六萬攻秀州,統軍王子武乘城固守,已而大軍至,合擊賊,斬首九千,築京觀五,賊還據杭。二月,貫、稹前鋒至清河堰,水陸並進,臘復焚官舍、府庫、民居,乃宵遁。諸將劉延慶、王稟、王渙、楊惟忠辛興宗相繼至,盡復所失城。四月,生擒臘及妻邵、子毫二太子、偽相方肥等五十二人於梓桐石穴中,殺賊七萬。四年三月,餘黨悉平。進貫太師,徙國楚。

王稟水滸傳記載

《水滸傳》裏的王稟,在拿下烏龍嶺的最終戰鬥中,還是立下戰功的。原文如下:原來石寶只顧在嶺東廝殺,卻不防嶺西已被童樞密大驅人馬,殺上嶺來。宋軍大將王稟和南軍指揮景德廝殺,兩個鬥了十合之上,王稟斬景德於馬下。
卻説阮小七殺入內苑深宮裏面,搜出一箱,卻是方臘偽造的平天冠袞龍袍、碧玉帶、白玉■、無憂履。阮小七看見上面都是珍珠異寶,龍鳳錦文,心裏想道:“這是方臘穿的,我便着一着也不打緊。”便把袞龍袍穿了,緊上碧玉帶,着了無憂履,戴起平天冠,卻把白玉圭插放懷裏,跳上馬,手執鞭,跑出宮前。三軍眾將只道是方臘,一齊鬧動,搶將攏來看時,卻是阮小七。眾皆大笑。這阮小七也只把做好嬉,騎着馬東走西走,看那眾將多軍搶擄。正在那裏鬧動,早有童樞密帶來的大將王稟、趙譚,入洞助戰。聽得三軍鬧嚷,只説拿得方臘,逕來爭功。卻見是阮小七穿了御衣服,戴着平天冠,在那裏嬉笑。王稟、趙譚罵道:“你這廝莫非要學方臘,做這等樣子!”阮小七大怒,指着王稟、趙譚道:“你這兩個直得甚鳥!若不是俺哥哥宋公明時,你這兩個驢馬頭,早被方臘已都砍下了。今日我等眾將弟兄,成了功勞,你們顛倒來欺負!朝廷不知備細,只道是兩員大將來協助成功。”王稟、趙譚大怒,便要和阮小七火併。當時阮小七奪了小校槍,便奔上來戳王稟。呼延灼看見,急飛馬來隔開。已自有軍校報知宋江,飛馬到來。見阮小七穿着御衣服,宋江、吳用喝下馬來,剝下違禁衣服,丟去一邊。宋江陪話解勸。王稟、趙譚二人,雖被宋江並眾將勸和了,只是記恨於心。
後來,王稟和趙譚報復、排擠阮小七:又有阮小七受了誥命,辭別宋江,已往蓋天軍做都統制職事。未及數月,被大將王稟、趙譚懷挾幫源洞辱罵舊恨,累累於童樞密前訴説阮小七的過失:“曾穿着方臘的赭黃袍,龍衣玉帶,雖是一時戲耍,終久懷心造意。”待要殺他。“亦且蓋天軍地僻人蠻,必致造反。”童貫把此事達知蔡京,奏過天子,請降了聖旨,行移公文到彼處,追奪阮小七本身的官誥,復為庶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