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石鈞

鎖定
王石鈞(1910--1943),山東曹縣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共青團泰安縣委書記。1937年後任中共曹縣三區區委書記、曹縣縣長等職:1943年在與敵作戰中被俘犧牲。 [1]  2015年8月,被列入民政部公佈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2] 
中文名
王石鈞
出生日期
1910年
逝世日期
1943年
出生地
曹縣桃源集鎮

王石鈞人物生平

王石鈞(1910—1943)-曹縣桃源鄉王韓寨村人。抗日烈士,曹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投考菏澤鄉村建設研究院。畢業後任定陶縣王集鄉農學校軍事主任。“七七”事變後,他發動地方愛國志士參加抗戰。1938年任冀魯豫第五大隊政治委員,轉戰隴海路兩側。作戰中身先士卒,深得部下擁戴。1941年任曹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1942年“二二七”日軍掃蕩”,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堅持腹地鬥爭。1943年在曹縣青崗集東樓村與日軍遭遇,身中數彈,壯烈犧牲。 [3] 

王石鈞人物事蹟

王石鈞生於1910年3月15日,幼年失去雙親,靠親友的資助才讀完小學。他非常珍惜讀書的機會,先後考入曹縣職業學校和濟南高中。
在濟南,他結識了中共地下黨員姚第鴻、孫善帥、張德芳等。通過閲讀《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書,啓發並拓寬了他對現實的思考。“九·一八”事變後,山東學生組織南下示威請願團,王石鈞和同學們衝破重重阻撓抵達南京。他們多次參加遊行示威,卻被反動軍警押回濟南。這讓他看透了國民黨政府對外投降賣國、對內獨裁統治的面目。他堅決要求加入中國共產黨,並被黨組織派往上海受訓。
1932年冬,國民黨政府準備實行全省統一會考制度,讓學生無暇從事抗日活動。王石鈞等人領導了反會考運動,指示進步同學撕掉復課佈告、攪亂復課大會。
之後,他毅然放棄學業,開始了革命生涯。他到中共黨組織薄弱的泰安,深入工廠、學校,努力傳播進步思想、壯大進步隊伍。1933年,山東省黨團組織遭到破壞,他回鄉蟄伏,並籌措路費去上海找黨組織。
1937年11月,王石鈞被任命為曹縣三區區委書記,領導建立了三區第一個黨的基層組織——劉崗村黨支部。他動員18名青年到聊城範築先部學習軍事知識,培養抗戰軍事幹部。1938年5月,他幫助郭心齋建立了義合鄉自衞隊,這是曹縣黨組織領導的第一支抗日武裝。
1939年2月,楊得志、崔田民率部挺進曹縣西北一帶。3月,冀魯豫支隊成立,曹縣地方武裝被編為第五大隊,王石鈞先後擔任政治處主任、政治委員。戰鬥中,他身先士卒;生活上,他不搞特殊,深得戰士的愛戴與擁護。
1940年6月,王石鈞轉到地方工作。同年秋,他代理曹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一職。在“紅三村”幾個月的保衞戰中,為了解圍,地委派王石鈞帶領縣政府部分幹部及地委獨立團的一個連,赴湖西地區支援。但那裏的形勢非常緊張。在這樣的形勢下,王石鈞不等不靠,以湖西為依託,建立了曹縣抗日政府曹東南辦事處,開闢了大寨、魏灣、磚廟、李集4個新區,加強了魯西南抗日革命根據地的政權建設。
1941年5月,他正式擔任曹縣抗日政府縣長。剛一上任,曹縣就遭遇蝗災。他一邊領着羣眾抗災,一邊籌款救濟災民。他要求機關和部隊人員節約糧食。在受災最嚴重的鹿廟等村莊,壘起大鍋灶,他親自煮粥賑濟災民。雖然他的家就在附近,妻兒卻一直靠野菜充飢。他不是不愛自己的孩子,但他肩上是一個縣的人民。他對妻子説:“家裏的困難我知道,但這些村受了重災,救濟的糧食只有這一點,這粥,咱能喝嗎?”
他的碑文這樣寫道:石鈞同志為人豪俠爽直,大公無私,雖家中屢次斷炊,卻一文不苟,赤心耿耿,獻身國家,其優良革命品質,堪為後世典範。 [4] 
參考資料
  • 1.    張海赴等主編:《中華英烈詞典》,軍事譯文出版社,1991年,第46頁。
  • 2.    民政部公佈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官網[引用日期2023-06-26]
  • 3.    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山東省志 人物誌》(下冊),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800-1801頁。
  • 4.    《紅色縣長王石鈞: 死也要死在根據地的土地上》,《菏澤日報》2021年6月11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