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珣

(中國東晉時期大臣、書法家)

鎖定
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 [19]  ,一説350年-401年 [20]  [36]  ),元琳 [1] 小字法護 [2] 琅邪郡臨沂縣(今山東省臨沂市)人。中國東晉時期大臣、書法家 [36]  ,丞相王導之孫、中領軍王洽之子。 [23] 
王珣出身琅邪王氏,初任大司馬(桓温主簿,深得桓温敬重。因隨討袁真有功,封東亭侯,世稱王東亭。累遷琅邪王友、中軍(桓衝)長史、給事黃門侍郎。太傅謝安當政時,授秘書監。謝安去世後,升侍中。以才學文章受知於晉孝武帝司馬曜,成為心腹大臣,累遷左僕射徵虜將軍,領太子詹事隆安元年(397年),遷尚書令。會稽王司馬道子征討王恭時,擔任衞將軍、都督琅琊水陸軍事,守衞建康北郊。 [40]  因平亂有功,加位散騎常侍。後因病解職。隆安四年(400年) [19]  或隆安五年(401年),王珣去世,享年五十二歲。獲贈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諡號“獻穆”,累贈司徒 [23] 
王珣工於書法,尤善行書,其家三世以能書聞名。 [40]  他的書法筆致清秀,瀟灑古澹,結體寬博,意態飄逸,被明人董其昌稱為“東晉風流,宛然在眼”。其代表作《伯遠帖》是晉代流傳至今極珍貴的少數真跡之一,清朝乾隆帝譽為“三希”之一。 [35] 文集十一卷,今已佚。《晉書》《藝文類聚》輯錄有其文。 [41] 
全    名
王珣
別    名
法護
王東亭
元琳
諡    號
獻穆
所處時代
東晉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349年(一説350年)
逝世日期
400年6月24日(一説401年)
主要成就
書法,為政
主要作品
伯遠帖
最高官職
尚書令散騎常侍車騎將軍開府司徒(贈)
籍    貫
琅邪臨沂
典    故
大手筆
家    族
琅邪王氏

王珣人物生平

王珣步入仕途

王珣出身琅玡王氏,為丞相王導之孫、中領軍王洽之子。最初擔任桓温掾屬,與同僚謝玄都被桓温敬重,後轉任主簿。當時桓温正進行北伐,軍中機要事務都交由王珣處理,軍中文武數萬人都認識他。 [3] 
太和四年(369年),豫州刺史袁真不甘心被桓温指責,被逼承擔桓温第三次北伐失敗的責任,又因朝廷不處理其訴,便叛歸前燕。當時王珣亦參與討伐,於太和六年(371年)平定叛亂,王珣因功封東亭侯。其後轉任大司馬參軍、琅邪王友。寧康元年(373年)桓温死後,王珣調任中軍將軍桓衝長史給事黃門侍郎 [4] 

王珣王謝交惡

當時,王珣娶了謝萬的女兒,其弟王珉亦娶了謝安的女兒。雖然與謝氏結成姻親,卻互相猜嫌,後謝安更讓二人離婚,王謝兩家於是成了仇敵。當時謝安當國主政,在其意願下王珣被任命為豫章太守,王珣不欲外出遠地,便不去上任。後又被任命為散騎常侍,王珣未接受任命,又調任秘書監 [5] 

王珣孝武所倚

太元十年(385年),謝安去世。其後,王珣調任侍中,很受晉孝武帝司馬曜的倚重。後轉任輔國將軍、吳國內史,任內深得當地士庶之心。 [6] 
太元十五年(390年)九月,王珣被徵召為尚書右僕射,領吏部事務。 [7-8] 
太元十六年(391年)九月,王珣轉任尚書左僕射,加徵虜將軍,領太子詹事 [9-10] 
孝武帝雅好典籍,王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人就以才學和文章而深受孝武帝親待,被引為心腹。但王國寶等人此時依附輔政的會稽王司馬道子,而司馬道子與孝武帝關係一度劍拔弩張。孝武帝擔心自己一旦去世,朝中必生事端,便分別命王恭和郗恢出任兗州刺史及雍州刺史,殷仲堪司牧荊州,作為外援,而留王珣在朝任宰輔重臣。 [11-12] 

王珣一似胡廣

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孝武帝為寵妃張貴人所殺,禮儀中的哀冊諡號議定都由王珣所草擬。 [13]  當時,王恭入赴山陵,不滿王國寶亂政,於是有意起兵殺死王國寶。但當時王珣阻止,稱王國寶罪惡未彰,人心皆惡時才順應人心誅殺他,這就無往不利。當時王恭亦顧慮作為王國寶黨羽的豫州刺史庾楷,於是打消念頭。王珣卻勸王恭靜觀事變,暫時按兵不動。王恭便放棄除掉王國寶的準備。後來,王恭對王珣説:“最近以來,我看你太像胡廣了。”王珣説:“王陵因為在惠帝面前爭執,陳平經常在一旁謹慎小心,沉默不語,你只看結果如何罷了。” [14] 
隆安元年(397年)正月,王珣任尚書令 [15]  同年,王恭因獲荊州刺史殷仲堪支持,上表陳列王國寶罪狀,起兵討伐他。當時王珣雖任尚書令,但因孝武帝突然被殺,未及寫遺詔以王珣為顧命大臣,故王珣只是因偱行事,不發一言。當時司馬道子問王珣是否知道王恭和殷仲堪起兵,王珣特意以未有參與朝政,故不會知道二人舉兵之事為言。而王國寶知道王恭討伐自己,驚惶失措,王緒於是勸王國寶假稱司馬道子詔誅殺王珣及車胤,以誅除時望,並以司馬道子之名起兵抵抗王恭及殷仲堪。但當王珣和車胤前來後,王國寶卻不敢殺害二人,反向他們問計,王珣即勸誘他自動解除他軍政的權力,從而令王恭休兵。車胤亦陳説利害,分析一旦王國寶反抗王恭而逼王恭退守京口,若王國寶未能快速擊敗王恭而殷仲堪卻已東下建康,就將受兩軍夾擊。王國寶聽後便很畏懼,於是上疏解職並致闕待罪,然而不久反悔,假稱獲詔官復原職。而當時司馬道子亦想息事寧人,將所有罪責都推向王國寶,於是收捕王國寶並賜死他,更以自己有罪過向王恭道歉。王恭及後就罷軍還鎮京口。 [16-17] 
隆安二年(398年),司馬道子畏懼王恭和殷仲堪等,於是聽信譙王司馬尚之樹立外援之言,以王愉為江州刺史,並分豫州四郡由他都督。當時豫州刺史庾楷抗議但失敗,於是怒而勸王恭討伐司馬尚之兄弟。王恭聽後也想起兵,在得到殷仲堪及廣州刺史桓玄的支持並被二人推為盟主後就正式起兵。司馬道子在世子司馬元顯建議之下決心討伐王恭,命王珣為衞將軍、都督琅邪水陸軍事、假節。面對桓玄大敗司馬尚之軍,王珣守建康北郊以防備桓玄。同年,王恭起事被平定。王珣便上還符節,獲加授散騎常侍。 [18] 

王珣病重去世

隆安四年(400年),王珣因病解職。同年五月丙寅 [19]  (6月24日),一説第二年(401年),王珣去世,享年五十二歲,獲贈車騎將軍開府,諡號“獻穆”。桓玄輔政時,改贈王珣為司徒 [20] 

王珣主要影響

王珣書法

《伯遠帖》 《伯遠帖》
王珣工書法,傳世書法作品有《伯遠帖》等。《伯遠帖》是問候親友疾病的信札。《宣和書譜》載:“珣三世以能書稱,家範世學。珣之草聖亦有傳焉。” [21]  此帖經北宋內府收藏,明代董其昌曾收藏,並説“王珣書瀟灑古澹,東晉風流,宛然在眼”,又稱“既幸予得見王珣,又幸珣書不盡湮沒,得見吾也。長安所逢墨跡,此為尤物”。 [38]  乾隆帝將《伯遠帖》列為“三希”之一。 [35]  顧覆在《平生壯觀》中説《伯遠帖》:“紙堅潔而筆飛揚,脱盡王氏習氣。”安歧《墨緣匯觀》評稱:“有自然沉着之氣。”清楊守敬《平帖記》:“即此真行,已是名家。觀其下筆,力變右軍父子,而無一筆詭於正,所謂縱任自喜,古雅有餘者也。”對此帖評價甚高。 [39] 
《宣和書譜》還曾收有其草書《三月帖》,今不存。 [21] 

王珣文學

王珣有文集十一卷(《舊唐書·經籍志》作十卷)。《全晉文》收錄有《奏追崇鄭太后》《書》《與範寧書論釋慧持》《重與範寧書》《林法師墓下詩序》《琴贊》《虎丘山銘》《孝武帝哀策文》《祭徐聘士文》。 [22] 

王珣歷史評價

時人:“法護非不佳,僧彌難為兄。” [23] 
桓温:“謝掾年四十,必擁旄杖節。王掾當作黑頭公。皆未易才也。” [23] 
王恭:“比來視君,一似胡廣。” [23] 
桓玄:“珣神情朗悟,經史明徹,風流之美,公私所寄。雖逼嫌謗,才用不盡;然君子在朝,弘益自多。” [23] 
殷闡:“君以圭璋,資以明要。少長風流,舉契理調。事擾皇家,道在君子。亮誠外內,寄內萬里。契同風雲,義貫終始。自昔索居,荏苒於茲。五載不覿,何日不思。嗚呼若人,奄隨化遷。古之遺愛,猶或興言。承兇愴痛,慨然留連。” [24] 
檀道鸞:“珣學涉通敏,文高當世。” [37] 
餘知古:“温在鎮三十年,參佐習鑿齒袁宏謝安王坦之孫盛孟嘉、王珣、羅友郗超伏滔謝奕顧愷之、王子猷(王徽之)、謝玄羅含範汪郝隆車胤、韓康等,皆海內奇士,伏其知人。” [25] 
沈約:“珣頗好積聚,財物布在民間。” [27] 
范成大:“為吳國內史,在郡為士庶所悦。” [28] 
王夫之:“孝武疑道子之專,而徐邈進漢文、淮南之邪説;國寶就王珣與謀,而珣猶有卿非曹爽之遊詞;在廷之臣胥若此矣。” [26] 

王珣軼事典故

王珣短主簿

王珣和郗超都有奇才,受到大司馬桓温的器重和提拔;王珣任主簿,郗超任記室參軍。郗超的鬍子很多,王珣身材矮小。當時荊州人給他們編了幾句歌謠説:“大鬍子的參軍,矮個子的主簿;能叫桓公歡喜,能叫桓公發怒。” [29] 

王珣大手筆

王珣曾在夢中遇到一個神人,給了他一支很大的筆,那支筆的筆桿就有屋椽那麼粗。醒後,很覺驚異。他對人説:“從這件事看來,我一定要成為大作家。”不久,孝武帝逝世,哀冊之類的文件,全部由王珣負責起草,文采很好。 [30] 

王珣不可無年

王珣墨跡 王珣墨跡
王珣病重時,一次問王謐:“當世議論家父會以他比擬誰?”王謐答:“比擬王坦之。”王珣於是轉身面向牆壁,説:“人真的不能短命呀。” [31] 

王珣哭吊謝安

王珣因與其妻謝氏離婚而與謝安交惡,至謝安去世後,他出京向王獻之説:“我想去哭吊謝公。”王獻之驚訝地説:“我就是希望你這樣做。”王珣被去了謝安的喪禮。他到後,督帥刁約阻止王珣:“大人活着時,不會見你這個客人。”但王珣不理他,直接走進去哭吊,並且哭得十分傷心。 [2] 

王珣奕奕悟捷

王珣曾與桓熙兄弟一同乘馬出遊郊野,同行的人都緊隨着桓熙兄弟,唯獨王珣獨個兒在數十步後跟着,眾人都不明白其動機。出遊過後,桓熙等人都已經十分疲倦,回程時原先走在前的人都像屬官,唯獨王珣精神抖擻的在前,時人都贊他的機智敏悟。 [32] 

王珣人際關係

王珣父祖

王導,王珣祖父,東晉開國功臣,官至丞相,封始興郡公。
王洽,王珣之父,王導第三子,官至吳郡內史。

王珣兄弟

王珉,王珣弟,與王獻之齊名,官至中書令

王珣妻子

謝氏,謝萬女,後離婚。

王珣子孫

  • 兒子
王弘,東晉官至尚書僕射。南朝宋官至太保、領中書監
王虞,南朝宋廷尉監
王柳,南朝宋光祿大夫
王孺,南朝宋侍中
王曇首,南朝宋侍中、太子詹事。
  • 孫子
王錫,王弘子,南朝宋官至江夏內史
王僧達,王弘幼子,娶劉義慶女,南朝宋中書令。因不禮待路太后親族路瓊之而對被其怨恨。後因高闍作亂之事被誣而遭賜死。
王猷,王柳子,南朝宋官至侍中、光祿大夫。
王遠,王孺子,南朝宋光祿勳
王微,王孺子,王遠弟,南朝宋中書侍郎
王僧謙,王孺子,王微弟,南朝宋太子舍人
王僧綽,王曇首子,娶宋文帝劉義隆嫡長女東陽公主,南朝宋歷任侍中吏部尚書,被劉劭所殺。
王僧虔,王僧綽弟,通音律,知天文星相,南朝宋官至尚書令南齊時官至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此外,《南齊書·王僧虔傳》載,劉宋江夏王劉義恭王妃為王僧虔“同堂姊”,疑亦為王珣孫女。 [33] 

王珣史料索引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 [23]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晉紀二十三》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晉紀二十九》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晉紀三十》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晉紀三十一》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十·晉紀三十二》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一十一·晉紀三十三》
吳郡志·卷十》 [28] 
書史會要·卷三》 [34] 
參考資料
  • 1.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珣字元琳。
  • 2.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初,珣既與謝安有隙,在東聞安薨,便出京師,詣族弟獻之,曰:“吾欲哭謝公。”獻之驚曰:“所望於法護。”於是直前哭之甚慟。法護,珣小字也。
  • 3.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弱冠與陳郡謝玄為桓温掾,俱為温所敬重,嘗謂之曰:“謝掾年四十,必擁旄杖節。王掾當作黑頭公。皆未易才也。”珣轉主簿。時温經略中夏,竟無寧歲,軍中機務並委珣焉。文武數萬人,悉識其面。
  • 4.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從討袁真,封東亭侯,轉大司馬參軍、琅邪王友、中軍長史、給事黃門侍郎。
  • 5.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珣兄弟皆謝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安既與珣絕婚,又離珉妻,由是二族遂成仇釁。時希安旨,乃出珣為豫章太守,不之官。除散騎常侍,不拜。遷秘書監。
  • 6.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安卒後,遷侍中,孝武深杖之。轉輔國將軍、吳國內史,在郡為士庶所悦。
  • 7.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徵為尚書右僕射,領吏部...
  • 8.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晉紀二十九》:(太元十五年九月)丁未,以吳郡太守王珣為尚書右僕射。
  • 9.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七·晉紀二十九》:(太元十六年)九月,癸未,以尚書右僕射王珣為左僕射,太子詹事謝琰為右僕射。
  • 10.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轉左僕射,加徵虜將軍,復領太子詹事。
  • 1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晉紀三十》:...帝益惡道子,而逼於太后,不忍廢黜,乃擢時望及所親倖王恭、郄恢、殷仲堪、王珣、王雅等,使居內外要任以防道子。道子亦引王國及國寶從弟琅邪內史緒,以為心腹。
  • 12.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時帝雅好典籍,珣與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並以才學文章見暱於帝。及王國寶自媚於會稽王道子,而與珣等不協,帝慮晏駕後怨隙必生,故出恭、恢為方伯,而委珣端右。
  • 13.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俄而帝崩,哀冊諡議,皆珣所草。
  • 14.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晉紀三十》:王恭入赴山陵,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憚之。恭罷朝,嘆曰:“榱棟雖新,便有黍離之嘆!”緒説國寶,因恭入朝,勸相王伏兵殺之,國寶不許。道子欲輯和內外,乃深布腹心於恭,冀除舊惡;而恭每言及時政,輒厲聲色。道子知恭不可和協,遂有相圖之志。或勸恭因入朝以兵誅國寶,恭以豫州刺史庾楷士馬甚盛,黨於國寶,憚之,不敢發。王珣謂恭曰:“國寶雖終為禍亂,要之罪逆未彰,今遽先事而安,必大失朝野之望。況擁強兵竊發於京輦,誰謂非逆!國寶若遂不改,惡布天下,然後順眾心以除之,亦無憂不濟也。”恭乃止。既而謂珣曰:“比來視君一似胡廣”。珣曰:“王陵廷爭,陳平慎默,但問歲晏何如耳!”
  • 15.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晉紀三十一》:春,正月,己亥朔,帝加元服,改元。以左僕射王珣為尚書令;領軍將軍王國寶為左僕射,領選,仍加後將軍、丹楊尹。會稽王道子悉以東宮兵配國寶,使領之。
  • 16.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隆安初,國寶用事,謀黜舊臣,遷珣尚書令。王恭赴山陵,欲殺國寶,珣止之曰:“國寶雖終為禍亂,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發,必大失朝野之望。況擁強兵,竊發於京輦,誰謂非逆!國寶若遂不改,惡布天下,然後順時望除之,亦無尤不濟也。”恭乃止。既而謂珣曰:“比來視君,一似胡廣。”旬曰:“王陵廷爭,陳平慎默,但問歲終何如耳。”恭尋起兵,國寶將殺珣等,僅而得免,語在國寶傳。
  • 17.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晉紀三十一》:丁丑,王恭表至,外戒嚴嚴,道子問珣曰:“二籓作逆,卿知之乎?”珣曰:“朝政得失,珣弗之預,王、殷作難,何由可知!”王國寶惶懼,不知所為,遣數百人戍竹裏,夜遇風雨,各散歸。王緒説國寶矯相王之命召王珣、車胤殺之,以除時望,因挾君相發兵以討二籓。國寶許之。珣、胤至,國寶不敢害,更問計於珣。珣曰:“王、殷與卿素無深怨,所競不過勢利之間耳。”國寶曰;“將曹爽我乎?”珣曰:“是何言歟!卿寧有爽之罪,王孝伯豈宣帝之儔邪?”又問計於胤,胤曰:“昔桓公圍壽陽,彌時乃克。今朝廷遣軍,恭必城守。若京口未拔而上流奄至,君將何以待之?”國寶尤懼,遂上疏解職,詣闕待罪。既而悔之,詐稱詔復其本官。道子暗懦,欲求姑息,乃委罪國寶,遣縹騎諮議參軍譙王尚之收國寶付廷尉。尚之,恬之子也。甲申,賜國寶死,斬緒於市,遣使詣恭,深謝愆失;恭乃罷兵還京口。國寶兄侍中愷、驃騎司馬愉並請解職;道子以愷、愉與國寶異母,又素不協,皆釋不問。戊子,大赦。
  • 18.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二年,恭復舉兵,假珣節,進衞將軍、都督琅邪水陸軍事。事平,上所假節,加散騎常侍。
  • 19.    《資治通鑑》卷111:(隆安四年)丙寅,衞將軍東亭獻侯王珣卒。
  • 20.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四年,以疾解職。歲餘,卒,時年五十二。追贈車騎將軍、開府,諡曰獻穆......玄輔政,改贈司徒。
  • 21.    《宣和書譜》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0-09]
  • 22.    《全晉文·卷二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08-17]
  • 23.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8-17]
  • 24.    《全晉文·卷一百四十二》  .古曲網[引用日期2014-08-30]
  • 25.    《世説新語箋疏·文學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4]
  • 26.    《讀通鑑論·卷十四·安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8-17]
  • 27.    《宋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3-22]
  • 28.    《吳郡志·卷十》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2-28]
  • 29.    《世説新語·寵禮第二十二》:王珣、郗超並有奇才,為大司馬所眷拔;珣為主簿,超為記室參軍。超為人多須,珣狀短小。於時荊州為之語曰:“髯參軍,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 30.    《晉書·卷六十五·列傳第三十五》: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云:“此當有大手筆事。”俄而帝崩,哀冊諡議,皆珣所草。
  • 31.    《世説新語·品藻第九》:王珣疾,臨困,問王武岡曰:“世論以我家領軍比誰?”武岡曰:“世以比王北中郎。”東亭轉卧向壁,嘆曰:“人固不可以無年!”
  • 32.    《世説新語·捷悟第十一》:王東亭作宣武主簿,嘗春月與石頭兄弟乘馬出郊。時彥同遊者連鑣俱進,唯東亭一人常在前,覺數十步,諸人莫之解。石頭等既疲倦,俄而乘輿回。諸人皆似從官,唯東亭奕奕在前。其悟捷如此。
  • 33.    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72年
  • 34.    《書史會要·卷三》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5-03-28]
  • 35.    王珣《伯遠帖》卷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10-09]
  • 36.    王珣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引用日期2023-10-09]
  • 37.    《續晉陽秋》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3-10-09]
  • 38.    陶明君 編著.中國書論辭典:湖南美術出版社,2001-10:387
  • 39.    李松,李一忱 編著.書法創作大典 行草卷:新時代出版社,2001-01:69
  • 40.    胡守為,楊廷福 主編.中國歷史大辭典 魏晉南北朝史: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2:96-97
  • 41.    北京語言學院《中國文學家辭典》編委會 編;北京語言學院《中國文學家辭典》編委會 編.中國文學家辭典 古代 1: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12:251-25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