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炳鈞

(民國大律師)

鎖定
王炳鈞(1900~ 1964),民國職業律師。字亞丹,江蘇省鹽城縣人。1964年,王炳鈞病逝於南捕廳寓所,享年64歲。 [1-2] 
中文名
王炳鈞
出生日期
1900年
逝世日期
1964年
畢業院校
江蘇法政大學
出生地
江蘇省鹽城
亞丹

王炳鈞人物生平

王炳鈞(1900~ 1964),職業律師。字亞丹,江蘇省鹽城縣人。民國14年(1925),畢業於江蘇法政大學,即在南京從事律師工作。抗日戰爭前,任乙和祥鹽店、江蘇省警察廳法律顧問,任鎮江關監督公署和交涉公署諮議、參議等銜職及首都律師公會評議員、常務委員、常務理事等職。抗日戰爭期間,王炳鈞在上海泉漳、滬光、新寰等中學任教,並輾轉武漢、香港等地參加周恩來倡導的抗日愛國救國統一戰線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後,返回南京,在境內南捕廳24號開辦王炳鈞律師事務所,並出任首都和全國律師公會常務理事,南京市人民自由保障委員會監察委員,實用法律學校校長及一些部門、單位、個人的法律顧問。曾擔任南京浦鎮車輛廠大罷工中有關員工案件的辯護律師。解放後,王炳鈞因身體有疾,賦閒家中。 [2] 

王炳鈞重要事蹟

南京城南,南捕廳是一條東西走向、長約200米的小巷。
“九十九間半”甘家大院坐落於此,聞名遐邇。就在甘家大院斜對面,曾有個“王公館”,住着一位王大律師。
王大律師,即民國時期著名大律師、愛國民主人士王炳鈞。南捕廳24號,便是他的寓所兼事務所。
鮮為人知的是,王炳鈞曾利用自身有利條件為周恩來送情報,周恩來也曾密訪王公館。
周恩來稱讚他為“黨的摯友”。
居住在南捕廳的“王大律師”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南捕廳24號新建了一座花園洋房。
它三層高,單門獨院,門窗雕刻精緻,氣派不凡。院內種有石榴、梅花、垂絲海棠,生機盎然。
街坊四鄰知道,這裏住着大律師王炳鈞,這座房子便是“王公館”。既是王大律師的寓所,也是他的律師事務所。
在鄰居們眼中,王炳鈞三十來歲,總是戴着副圓框眼鏡,文質彬彬,待人謙和有禮。而事實上,那時他已是法律界的頭面人物。
自1925年執業,王炳鈞相繼擔任江蘇省警察廳,國民政府實業部、鐵道部等機關的法律顧問,許多政要、知名人士也聘請他當法律顧問。
正因如此,王炳鈞與民國多名軍政大員交情甚篤。1947年,王炳鈞的父親去世,于右任、孫科、陳果夫等多位政要還題寫了輓聯或悼詞,稱其“典型猶在”、“高風亮節”。
甚至,100多件輓聯、悼詞裏,還有蔣介石和李宗仁的手筆,只是由於歷史原因,保存下來的只有48件了。
在周恩來領導下投身抗戰事業
這樣一位社會名流,為何選擇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大量革命工作?
這還得從1937年冬日説起。
彼時,日寇侵華,兵臨南京城下。王炳鈞對國民黨鼓吹的南京城“固若金湯”一説還抱有幻想,仍留在南京城內。直到日寇即將攻破南京城之際,他才隨好友、曾任孫中山侍衞長的馬湘,登上西去武漢的國民政府撤退的軍艦。
由於時間緊迫,王炳鈞將南捕廳寓所託人代管,僅在收藏頗豐的古玩字畫中挑選了幾件珍品,便匆匆登上了軍艦。軍艦駛離下關不久,遭遇了日寇空襲,險些葬身長江。
也是這次經歷,王炳鈞意識到國民政府的腐敗無能,難成大器。在武漢,王炳鈞加入周恩來領導的中共統一戰線,參加法律界的抗日救國統一戰線工作。
他曾先後輾轉於武漢、四川、香港,直至潛入上海法租界,隱姓埋名,以代課教員身份為掩護,從事隱蔽的抗日活動,直至日寇投降。
秘密為周恩來蒐集情報
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王炳鈞也回到闊別8年的南捕廳寓所。存放在三樓的古玩字畫早已被洗劫一空。
回南京後,王炳鈞參加了首都律師公會和全國律師公會的籌建工作。不久,蔣介石不顧人民反對,挑起內戰,王炳鈞對此義憤填膺。
在周恩來的指導下,他決心幫助共產黨。他創辦了南京實用法律學校,自己出任校長,為我黨培養了不少法律人才。
王炳鈞還利用自己的社會地位與影響,呼籲民權,維護正義,反對內戰。對於受迫害的中共及愛國民主人士,他竭力進行法律營救,屢獲成功。
不僅如此,王炳鈞還以隱蔽方式,為中共從事非職業情報工作。由於擔任眾多機關和各界政要的法律顧問,王炳鈞能瞭解眾多公私秘密。
比如,王炳鈞與于右任、孫科是好友,所以又能從他們那裏瞭解到不少國民黨元老人物的情況;從國民黨海軍總司令桂永清處,較早地獲知了海軍總部遷至台灣的有關情況……
通過多種秘密渠道,王炳鈞與周恩來單獨聯絡,甚至家人、密友也不知道他曾參與諜報工作。
據説,周恩來在南京時曾秘密拜訪過王公館,對院內那株垂絲海棠情有獨鍾。
周恩來贊他為“黨的摯友”
1949年初,蔣家王朝臨近覆滅。
不少在國民政府中擔任要職的朋友,都勸王炳鈞去台灣發展。王炳鈞沒有理會,毅然留在南京。
他還反過來勸這些人留下來——有的人就是在王炳鈞的影響下,最終留在了大陸。
王炳鈞曾説過:“周恩來先生説我是黨的摯友,因此,我願意與黨長期共存、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成為永遠的摯友!”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王炳鈞迎來新生。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等中共中央領導同志曾邀請王炳鈞去北京工作,他因身體原因,未能成行。
留在南京的王炳鈞一直參與民主人士的活動。為了支援國家建設,他把多件自己心愛且價值連城的古玩字畫珍品和部分房產,無償捐獻給了國家。
1964年,王炳鈞病逝於南捕廳寓所,享年64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