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濬

(西晉初年名將)

鎖定
王濬(206年~286年1月18日 [28]  [1]  [27]  ,字士治,小名阿童,弘農郡湖縣(今河南省靈寶市閿鄉)人。西晉時期名將。
王濬出身世家,博學多聞,容顏英俊,多謀善戰。舉秀才出身,起家河東郡從事。泰始八年(272年),擔任廣漢太守,平定益州叛亂,遷益州刺史。利用長江上游地勢之利,修造戰船,組建強大的水軍。上書晉武帝,促成晉滅吳之戰咸寧六年(280年),率兵順流而下,熔燬橫江鐵鏈,攻克丹陽郡,率先攻取石頭城,接受吳末帝孫皓投降,完成西晉統一大業。憑藉功勳,拜輔國將軍、步兵校尉,冊封襄陽侯。為避猜忌,縱情享受,累遷特進、撫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後軍將軍等。
太康六年十二月庚寅日 [28]  (286年1月18日),王濬去世,享年八十歲,諡號為“武”,安葬於柏谷山
概述圖片來源: [2] 
全    名
王濬 [29] 
別    名
王士治
王璿
王璇
阿童
襄陽武侯 [29] 
士治
諡    號
武侯 [29]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至西晉初年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弘農郡湖縣
出生日期
206年
逝世日期
286年1月18日
主要成就
在益州創建水軍,滅吳之戰中首入建業
官    職
撫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
葬    處
柏谷山

王濬人物生平

王濬年少志大

王濬是弘農湖人,出身於世代為二千石的官吏之家。王濬少年時代就博通典籍,而且姿貌俊美。但不注意修養品行博取名聲,故而不為鄉里所稱道。稍後才改變志節,爽朗曠達,恢宏有大志。
王濬曾經修建自己的宅第,在門前開了一條數十步寬的路。有人對他説路太寬有何用,王濬説:“我打算使路上能容納長戟幡旗的儀仗。”眾人都笑他,王濬説:“陳勝説過,燕雀哪能知道鴻鵠的大志呢?” [3] 

王濬出仕成婚

王濬稍稍長大之後,被州郡長官徵辟為河東從事。因王濬為人嚴正清峻,一些素來不廉潔的官吏聽説他到任,皆望風而去。刺史燕國人徐邈有個才貌俱全的女兒,因選擇夫婿而未嫁。徐邈便大會同僚佐吏,令女兒在內觀看,女兒看中了王濬,並指着告訴了母親,徐邈便把女兒嫁給了王濬。

王濬羊祜徵辟

後來,王濬受徵南將軍羊祜徵辟,“參徵南軍事”,羊祜以深交知己待他。羊祜的侄子羊暨對羊祜説:“王濬為人志向太高,奢侈不節,不可單獨擔當大事,對他應該有所抑制。”羊祜説:“王濬有大才,將要實現他的願望,是可以任用的。”後轉為車騎將軍從事中郎,有見識的人認為羊祜可算是善於薦賢的人了。 [4] 

王濬調任益州

王濬又任巴郡太守,巴郡與吳國接壤,兵士苦於戰爭徭役,生了男丁多不願養育。王濬制定了嚴格的法規條款,減輕徭役課税,生育者都可免除徭役,被保全成活的嬰兒有數千人。
晉武帝泰始八年(272年),王濬轉任廣漢太守,對百姓廣施德政,百姓非常愛戴他。一次,王濬夢見有三把刀懸掛在屋樑之上,不一會,又益(增)一刀。王濬驚醒後心中十分厭惡。主簿李毅拜了兩拜表示祝賀道:“三個刀是州字,又增加一個,府君將要做益州刺史吧!”不久後,益州牙門將張弘發動叛亂,殺死益州刺史皇甫晏,朝廷果然遷王濬為益州刺史。王濬設下計謀,將張弘等人全部殺死,平息叛亂,因功封關內侯。王濬在任,廣施仁政,樹立威信,當地各族百姓,多來歸附。
王濬因政績突出,被拜為右衞將軍大司農。車騎將軍羊祜當時正籌劃平吳,素知王濬奇略過人。便密上表章,請仍留王濬於益州,參與平吳大計。同年·,晉武帝依羊祜之建議,復任王濬為益州刺史。 [5] 

王濬訓練水軍

晉武帝謀劃滅吳,下詔讓王濬修造舟艦,王濬造連舫大船,方一百二十步,每艘可裝載二千餘人。大船周邊以木柵為城,修城樓望台,有四道門出入,船上可以來往馳馬。又在船頭畫上益鳥首怪獸,以恐嚇江神,船艦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自古未有。王濬在蜀地造船,削下的碎木片浮滿江面,順流漂下。吳建平太守吾彥取些木片呈給孫皓説:“晉必有攻吳的打算,應在建平增兵防守,建平攻不下,晉軍終不敢東下。”孫皓不聽。當時吳國有童謠:“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而王濬的小字又是“阿童”,正應了童謠之言,於是晉武帝拜王濬龍驤將軍,監梁益諸軍事。 [6] 
當時朝中大臣對伐吳紛紛議論諫阻,王濬給皇帝上疏説:“臣多次查訪研究吳楚的情況,孫皓荒淫兇暴,荊揚一帶無論賢愚,沒有不怨恨的,觀察目前形勢,應從速伐吳。今日不伐,形勢變化不可預測。如果孫皓突然死去,吳人更立賢主,文武各得其所,人盡其才,則吳國就成了我們的強敵。再者,臣造船已經七年,船日漸腐朽損壞,另外臣年已七十,死期臨近。以上三事如不遂人願,伐吳更加困難。誠懇希望陛下不要失去良機。”武帝內心同意王濬的意見。
賈充荀勖進諫以為不可伐吳,只有張華堅意勸武帝伐吳,又遇上杜預自荊州上表請求伐吳,武帝這才下詔,分別佈署伐吳兵力。王濬於是統領水軍。王濬先前在巴郡所保全的男嬰,現在都到了服兵役供徭役的年齡,他們的父母都勸勉從軍的兒子説:“是王府君給你的生命,你要勤勉效力,不要貪生怕死啊!” [7] 

王濬攻滅孫吳

咸寧五年(279年)十一月(《晉書·王濬傳》作太康元年(280年)正月),王濬率水陸大軍自成都沿江而下,過瞿塘峽巫峽,進至秭歸附近。王濬率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攻破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擒吳丹陽監盛紀。然後順流而下,進入西陵峽,遇到了吳軍設置的攔江鐵鎖和暗置江中的鐵錐。由於此前羊祜擒獲吳國間諜,得知上述情況,王濬就做了幾十個大木筏,每個也有方百餘步大,筏上紮成草人,被甲執杖,令善水士兵乘筏先行,鐵錐刺到筏上都被筏帶去。又做火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灌上麻油,放在船前,遇到鐵鎖,就點起火炬,將鐵鎖熔化燒斷,於是戰船通行無阻。
太康元年(280年)二月初三,攻克西陵,俘獲吳鎮南將軍留憲徵南將軍成據、宜都太守虞忠。初五,攻克荊門夷道二城,俘獲監軍陸晏。初八,攻克樂鄉,俘獲水軍督陸景平西將軍施洪等投降。十八日,晉武帝下詔進王濬為平東將軍假節、都督益梁諸軍事。 [8] 
王濬從蜀出兵,兵不血刃,無堅不摧,夏口武昌的吳軍,無敢支吾抗拒者。於是揮師順流而下,直抵吳都附近的三山,孫皓派遣遊擊將軍張象率水軍萬人抵禦王濬,張象望見晉軍旗幟而投降。孫皓等聽説王濬軍隊的旗幟器甲,連天蔽江,威勢極盛,莫不膽破魂飛。於是採納光祿勳薛瑩中書令胡衝之計,向王濬遞上降表説:“吳郡孫皓向您叩頭請死罪。昔日漢室失控,九州分裂,我先人乘機佔有江南,遂恃山河險阻,與魏乖離對峙。大晉建國,德被四海,愚昧卑劣之人,偷安於一隅,不知天命。至於今天煩勞您的六軍,風餐露宿,遠臨江邊。吳人舉國震驚,命存片刻之人,尚思攀緣天朝得寬宏光大之恩。謹遣私署太常張夔等送上所佩璽綬,委身以待處分。”
太康元年(280年)三月十五日,王濬進入石頭城。孫皓準備亡國之禮,駕着素車白馬,袒露肢體,縛住雙手,銜璧牽羊,大夫穿着喪服,士人抬着棺材,率領着偽太子孫瑾、孫瑾弟魯王孫虔等二十一人,到達軍營門前。王濬親自為孫皓鬆綁,接受了玉璧,燒掉了棺材,將孫皓送往洛陽。王濬收了東吳的圖書簿籍,封了府庫,軍中無所私獲。晉武帝派遣使者慰勞王濬軍。 [9] 

王濬上書自辯

當初,晉武帝下詔書使王濬攻下建平以後受杜預調度,到秣陵後受王渾調度。杜預到江陵,對諸將帥説:“如果王濬能攻下建平,則可順流長驅東下,威名顯赫,不應受我的制約。如果不能攻下建平,則也無理由去調度他了。”王濬到了西陵,杜預給他寫信説:“足下能摧毀吳西邊的屏障,便當直取秣陵,討伐數世為患的逃寇,解救吳民於塗炭之中。再自江入淮,渡過泗水汴水,溯黃河而上,整軍還都,這是曠世未有的盛事啊!”王濬大喜,向晉武帝上表並呈上杜預的書信。 [10] 
王濬將到秣陵時,王渾遣使者令王濬暫停,到自己軍中商量事情,王濬張起船帆直往前駛,回報王渾説:“風大,船不能停。”王渾久已打敗孫皓中軍,殺了張悌等,但按兵不敢前進,而王濬乘勝接受了孫皓投降,王渾感到恥辱而且憤怒,於是向朝廷上表,説王濬違背詔命,不受自己調度,對王濬進行誣告。有司判定要將王濬用檻車徵召回京,晉武帝不許,下詔指責王濬説:“伐吳是件大事,應有統一軍令。以前有詔使將軍受安東將軍王渾調度,王渾思謀深遠穩重,按兵等待將軍。為何徑直前行,不聽王渾命令,違背制度,不明利害,甚失大義。將軍的功勳,銘刻朕心,應當按詔書行事,以維護王法尊嚴,而在戰事將終時,恃功肆意而行,朕將何以行令於天下!”王濬上書解釋。 [11]  王渾又向皇帝呈報周浚的書,説是王濬軍得了東吳的寶物,王濬又向晉武帝上表。 [12] 

王濬晚年生活

王濬回到京都,有司劾奏他違詔不受王渾節度,應坐大不敬罪,交付廷尉。晉武帝下詔説:“王濬開始接受率兵直抵秣陵的詔書,以後才又下詔讓他受王渾調度。詔書在途中滯留,沒有按時到達,這種情況與不受詔同樣看待,於理是不通的。王濬沒有及時上表説明王渾向他宣佈詔書的情況,這是應當責備的。王濬有徵伐滅吳的功勞,一點小錯不足以掩蓋他的大功。”有司又奏,王濬被赦免後,燒燬賊船一百三十五艘,應下令交付廷尉追究責任。
晉武帝下詔説:“不要追究。”拜王濬為輔國大將軍,領步兵校尉職務。舊制只設步兵五營,新置一營是從王濬開始的。有司又上奏,輔國將軍按位次不是很顯達的官,應不配置司馬,不供給官騎。武帝下詔按外鎮將軍的標準,供給五百大車,增兵五百人組成輔國營,供給親騎一百人、官騎十人,配置司馬官。封為襄陽侯,食邑一萬户,兒子王彝封為楊鄉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賜絹一萬匹,又賜衣一套、錢三十萬及一些食物。 [13] 
王濬自以為功大,而被王渾父子及豪強所壓抑,多次被有司上奏彈劾,每次進見晉武帝時,總要陳説自己征伐的勞苦,及被誣告冤屈的情狀,有時顯出憤憤不平的樣子,退出時不向晉武帝告辭。晉武帝每次都寬恕他。
益州護軍範通,是王濬的外親,對王濬説:“卿的功業是盛大的,可惜有這大功業的人未能盡善。”王濬説:“這話什麼意思?”範通説:“卿凱旋歸來之日,應該戴上隱士的角巾,回到私宅,口不言平吳之事,若有人問及此事,您就説:‘平吳全憑聖主之德,羣帥之力,老夫哪有這種力量呢!’如能這樣,那麼顏回老聃之不誇其德,漢龔遂‘皆聖主之德,非小臣之功’的雅對,又怎麼能勝過您呢!這就是藺相如所以能讓廉頗屈服的原因,王渾對此能不慚愧嗎?”王濬説:“我開始害怕會發生類似鄧艾滅蜀而被殺的事情,怕災禍及身,不得不説,也不能把話藏在胸中,這是我的偏激啊。” [14] 
當時的人都認為王濬功勞大而封賞輕,博士秦秀太子洗馬孟康、前温縣令李密等,一起上表訴説王濬受委屈。晉武帝才遷王濬為鎮軍大將軍,加散騎常侍,領後軍將軍。王渾到王濬家裏去,王濬安排衞士嚴加戒備,然後才接見,他們兩個就是如此互相猜疑防備。王濬平吳之後,因功高位重,不再守儉素之業,於是食則佳餚,衣則錦繡,縱情奢侈享受。他所徵召引薦的,多是蜀人,表示不遺故舊。後來又轉王濬為撫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特進,散騎常侍、後軍將軍如故。
太康六年十二月庚寅日 [28]  (286年1月18日),王濬去世, [1]  終年八十歲,諡號為武。葬於柏谷山,大肆營造墳墓與陵園區,圍牆周長四十五里,每面別開一門,松柏茂盛。子王矩繼嗣。 [15] 

王濬主要成就

參見詞條:晉滅吳之戰
多謀善戰。初任河東從事,後受車騎將軍羊祜賞識,轉為車騎從事中郎。
西晉泰始八年(272),任廣漢太守時,納主簿李毅之議,發兵討滅枉殺益州刺史皇甫晏的牙門張弘等,遷益州刺史。後因治邊有方,少數民族多來歸附,拜右衞將軍,任大司農。晉武帝與羊祜密謀伐吳,祜薦其留鎮益州(治今成都),旋加龍驤將軍,監益、梁諸軍事。王濬受命藉長江上游地勢之利,治水軍,以屯田兵及諸郡兵合萬餘人,大造舟艦器仗,作攻吳準備。歷經七年建成一支強大水軍,在滅吳之戰中起了重大作用。
咸寧五年(279),上書請速攻吳。時鎮南大將軍杜預亦上表請即伐吳。遂促成晉武帝於十一月發兵大舉攻吳。
太康元年(280)正月,王濬自成都出發,率水陸軍順流而下。二月,越過建平(今四川巫山北),以大筏帶走吳軍置於江中之鐵錐,以火炬熔燬其鐵鏈,攻克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繼續前進。在杜預等的支援和策應下,順利攻佔西陵、夷道、樂鄉、武昌(今宜昌東南、枝城、松滋東北、鄂州)。三月,與另兩路晉軍同逼吳都建業(今南京)。又臨機果斷,領軍過三山磯(今南京西南),率先進入建業西石頭城,接受吳主孫皓投降,實現西晉統一大業。 [16] 

王濬人物評價

何攀:性在忠烈,受命必果,宜重其位號。 [17] 
羊祜:有大才,將欲濟其所欲,必可用也。 [18] 
羊暨:志大奢侈,不可專任,宜有以裁之。 [18] 
範通:卿功則美矣,然恨所以居美者,未盡善也。 [18] 
桓温:故撫軍王濬歷職內外,任兼文武,料敵制勝,明勇獨斷,義存社稷之利,不顧專輒之罪。荷戈長鶩,席捲萬里,僭號之吳,面縛象魏,今皇澤被於九州,玄風洽於區外,襄陽之封,廢而莫續;恩寵之號,墜於近嗣。 [18] 
唐太宗李世民馬隆西伐,王濬南征,師不延時,獯虜削跡;兵無血刃,揚越為墟。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 [19] 
房玄齡:二王總戎,淮海攸同。渾既害善,濬亦矜功。武子豪桀,夙參朝列。逞欲牛心,紆情馬埒。儒宗知退,避名全節。 [18] 
侯君集:命將出師,主於克敵。苟能克敵,雖貪可賞;若其敗績,雖廉可誅。是以漢之李廣利陳湯,晉之王濬,隋之韓擒虎,皆負罪譴,人主以其有功,鹹受封賞。 [20] 
劉禹錫: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唐玄宗李隆基:吳國分牛鬥,晉室命龍驤。受任敵已滅,策勳名不彰。居美未盡善,矜功徒自傷。長戟今何在,孤墳此路傍。不觀松柏茂,空餘荊棘場。嘆嗟懸劍隴,誰識夢刀祥。
張説:牛鬥三分國,龍驤一統年。智高寧受制,風急肯回船。有策擒吳嚭,無言讓範宣。援孤因勢屈,功重為讒偏。舊跡灰塵散,枯墳故老傳。百代逢明主,何辭死道邊。 [21] 
張九齡:漢王思鉅鹿,晉將在弘農。入蜀舉長算,平吳成大功。與渾雖不協,歸皓實為雄。孤績淪千載,流名感聖衷。萬乘度荒隴,一顧凜生風。古節猶不棄,今人爭效忠。 [22] 
羅鄴:埋骨千年近路塵,路傍碑號晉將軍。當時若使無功業,早個耕桑到此墳。男兒未必盡英雄,但到時來即命通。若使吳都猶王氣,將軍何處立殊功。
張預孫子曰:“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浚徑造三山而降孫皓。又曰:“上下同欲者勝。” 浚下建平而杜預不施節度是也。
郝經:濬既克清建業,渾亦獻捷橫江,皆為得儁,渾其次也。然語平吳之功,武帝歸之羊太傅是已,濬等特輸力而終之爾。始用濬則祜也,着恩信則祜也,力請大舉以乘孫皓,祜也。卒之杜預使濬不受節度,以成破竹之勢而徑造建業,濬乃自以為功,而忘羊、杜;渾又爭之,過浮於功矣。 [23] 
陳元靚:湖城地靈,生此士治。墳典素風,旗旛大志。長炬十連,艘舡千里。平吳定功,王渾知恥。
李慈銘:若羊祜之厚重,杜預之練習,劉毅之勁直,王濬之武鋭,劉弘之識量,江統之志操,周處之忠挺,周訪之勇果,卞壼之風檢,陶侃之幹局,温嶠之智節,祖逖之伉慨,郭璞之博奧,賀循之儒素,劉超之貞烈,蔡謨之檢正,謝安之器度,王坦之之風格,孔愉之清正,王羲之之高簡,皆庸中佼佼,足稱晉世第一流者,蓋二十人盡之矣。
蔡東藩:惟晉之伐吳,倡議為羊祜,立功為王濬,而從中慫恿者為張華,餘子碌碌,皆因人成事而已。武帝非不明察,卒因朝臣右袒王渾,獨封渾為公,而濬以下不過封侯,無怪濬之憤悒不平也。然功成者退,知足不辱,濬乃為小丈夫之悻悻,始終未釋,其後來之得全首領者,尚其幸耳。韓彭葅醢,晁錯受戮,非炎盛開國時耶?史家謂渾既害善,濬亦矜功,誠足為一時定評雲。

王濬軼事典故

真假孫歆
吳國的樂鄉督孫歆率軍進攻王濬,但被王濬擊敗,孫歆撤回樂鄉。戰後,王濬竟上奏司馬炎,自稱已把吳國的荊州都督孫歆給斬首了。然而,孫歆在率軍返回樂鄉的途中,中了晉將周旨的埋伏,於是被擒獲。後來,周旨的上司杜預把孫歆押送到洛陽。洛陽城中的人們,對於王濬謊報戰功的事情,都感到貽笑大方(洛中以為大笑)。 [24-25] 

王濬後世地位

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濬”。 [26]  及至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王濬。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濬亦位列其中。

王濬個人作品

隋書·經籍志》記載晉輔國將軍《王濬集》一卷殘缺。梁二卷,錄一卷。今存詩三首《從幸洛水餞王公歸國詩》《祖道應令詩》《平吳詩》。

王濬親屬成員

王濬妻子

徐氏,曹魏重臣徐邈之女,史載才貌德俱全。 [18] 

王濬兒子

王彝,封楊鄉亭侯 [18] 
王矩,嗣爵。
王暢,散騎郎。

王濬孫子

王粹,駙馬都尉,魏郡太守,娶潁川公主。 [18] 

王濬史料記載

晉書·列傳第十二》 [18] 
參考資料
  • 1.    《晉書·武帝紀》:六年春正月庚申朔......十二月甲申,大閲於宣武觀,旬日而罷。庚寅,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濬卒。
  • 2.    概述圖片來源:像取自清光緒庚寅冬月廣百宋齋校印《圖像三國志》。
  • 3.    《晉書》:王濬,字士治,弘農湖人也。家世二千石。濬博墳典,美姿貌,不修名行,不為鄉曲所稱。晚乃變節,疏通亮達,恢廓有大志。嘗起宅,開門前路廣數十步。人或謂之何太過,濬曰:“吾欲使容長戟幡旗。”眾鹹笑之,濬曰:“陳勝有言,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 4.    《晉書》:州郡闢河東從事。守令有不廉潔者,皆望風自引而去。刺史燕國徐邈有女才淑,擇夫未嫁。邈乃大會佐吏,令女於內觀之。女指濬告母,邈遂妻之。後參徵南軍事,羊祜深知待之。祜兄子暨白祜:“濬為人志太,奢侈不節,不可專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濬有大才,將欲濟其所欲,必可用也。”轉車騎從事中郎,識者謂祜可謂能舉善焉。
  • 5.    《晉書》:除巴郡太守。郡邊吳境,兵士苦役,生男多不養。濬乃嚴其科條,寬其徭課,其產育者皆與休復,所全活者數千人。轉廣漢太守,垂惠佈政,百姓賴之。濬夜夢懸三刀於卧屋樑上,須臾又益一刀,濬警覺,意甚惡之。主簿李毅再拜賀曰:“三刀為州字,又益一者,明府其臨益州乎?”及賊張弘殺益州刺史皇甫晏,果遷濬為益州刺史。濬設方略,悉誅弘等,以勳封關內侯。懷輯殊俗,待以威信,蠻夷徼外,多來歸降。徵拜右衞將軍,除大司農。車騎將軍羊祜雅知濬有奇略,乃密表留濬,於是重拜益州刺史。
  • 6.    《晉書》:武帝謀伐吳,詔濬修舟艦。濬乃作大船連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餘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又畫鷁首怪獸於船首,以懼江神。舟楫之盛,自古未有。濬造船於蜀,其木柿蔽江而下。吳建平太守吾彥取流柿以呈孫皓曰:“晉必有攻吳之計,宜增建平兵。建平不下,終不敢渡。”皓不從。尋以謠言拜濬為龍驤將軍、監梁益諸軍事。語在《羊祜傳》。
  • 7.    《晉書》:時朝議鹹諫伐吳,濬乃上疏曰:“臣數參訪吳楚同異,孫皓荒淫凶逆,荊揚賢愚無不嗟怨。且觀時運,宜速征伐。若今不伐,天變難預。令皓卒死,更立賢主,文武各得其所,則強敵也。臣作船七年,日有朽敗,又臣年已七十,死亡無日。三者一乖,則難圖也,誠願陛下無失事機。”帝深納焉。賈充、荀勖陳諫以為不可,唯張華固勸。又杜預表請,帝乃發詔,分命諸方節度。濬於是統兵。先在巴郡之所全育者,皆堪徭役供軍,其父母戒之曰:“王府君生爾,爾必勉之,無愛死也!
  • 8.    《晉書》:太康元年正月,濬發自成都,率巴東監軍、廣武將軍唐彬攻吳丹楊,克之,擒其丹楊監盛紀。吳人於江險磧要害之處,並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餘,暗置江中,以逆距船。先是,羊祜獲吳間諜,具知情狀。濬乃作大筏數十,亦方百餘步,縛草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筏遇鐵錐,錐輒著筏去。又作火炬,長十餘丈,大數十圍,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鎖,然炬燒之,須臾,融液斷絕,於是船無所礙。二月庚申,克吳西陵,獲其鎮南將軍留憲、徵南將軍成據、宜都太守虞忠。壬戌,克荊門、夷道二城,獲監軍陸晏。乙丑,克樂鄉,獲水軍督陸景。平西將軍施洪等來降。乙亥,詔進濬為平東將軍、假節、都督益梁諸軍事。
  • 9.    《晉書》:濬自發蜀,兵不血刃,攻無堅城,夏口、武昌,無相支抗。於是順流鼓棹,徑造三山。皓遣遊擊將軍張象率舟軍萬人御濬,象軍望旗而降。皓聞濬軍旌旗器甲,屬天滿江,威勢甚盛,莫不破膽。用光祿薛瑩、中書令胡衝計,送降文於濬曰:“吳郡孫皓叩頭死罪。昔漢室失御,九州幅裂,先人因時略有江南,遂阻山河,與魏乖隔。大晉龍興,德覆四海,闇劣偷安,未喻天命。至於今者,猥煩六軍,衡蓋露次,還臨江渚。舉國震惶,假息漏刻,敢緣天朝,含弘光大。謹遣私署太常張夔等奉所佩璽綬,委質請命。”壬寅,濬入於石頭。皓乃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銜璧牽羊,大夫衰服,士輿櫬,率其偽太子瑾、瑾弟魯王虔等二十一人,造於壘門。濬躬解其縛,受璧焚櫬,送於京師。收其圖籍,封其府庫,軍無私焉。帝遣使者犒濬軍。
  • 10.    《晉書》:初,詔書使濬下建平,受杜預節度,至秣陵,受王渾節度。預至江陵,謂諸將帥曰:“若濬得下建平,則順流長驅,威名已著,不宜令受制於我。若不能克,則無緣得施節度。”濬至西陵,預與之書曰:‘足下既摧其西籓,便當徑取秣陵,討累世之逋寇,釋吳人於塗炭。自江入淮,逾於泗汴,溯河而上,振旅還都,亦曠世一事也。”濬大悦,表呈預書。
  • 11.    《晉書》:及濬將至秣陵,王渾遣信要令暫過論事,濬舉帆直指,報曰:“風利,不得泊也。”王渾久破皓中軍,斬張悌等,頓兵不敢進。而濬乘勝納降,渾恥而且忿,乃表濬違詔不受節度,誣罪狀之。有司遂按濬檻車徵,帝弗許,詔讓濬曰:“伐國事重,宜令有一。前詔使將軍受安車將軍渾節度,渾思謀深重,案甲以待將軍。云何徑前,不從渾命,違制昧利,甚失大義。將軍功勳,簡在朕心,當率由詔書,崇成王法,而於事終恃功肆意,朕將何以令天下?”濬上書自理。
  • 12.    《晉書》:渾又騰周浚書,雲濬軍得吳寶物。濬復表。
  • 13.    《晉書》:濬至京都,有司奏,濬表既不列前後所被七詔月日,又赦後違詔不受渾節度,大不敬,付廷尉科罪。詔曰:“濬前受詔徑造秣陵,後乃下受渾節度。詔書稽留,所下不至,便令與不受詔同責,未為經通。濬不即表上被渾宣詔,此可責也。濬有徵伐之勞,不足以一眚掩之。”有司又奏,濬赦後燒賊船百三十五艘,輒敕付廷尉禁推。詔曰“勿推”。拜濬輔國大將軍,領步兵校尉。舊校唯五,置此營自濬始也。有司又奏,輔國依比,未為達官,不置司馬,不給官騎。詔依徵鎮給五百大車,增兵五百人為輔國營,給親騎百人、官騎十人,置司馬。封為襄陽縣侯,邑萬户。封子彝楊鄉亭侯,邑千五百户,賜絹萬匹,又賜衣一襲、錢三十萬及食物。
  • 14.    《晉書》:濬自以功大,而為渾父子及豪強所抑,屢為有司所奏,每進見,陳其攻伐之勞,及見枉之狀,或不勝忿憤,徑出不辭。帝每容恕之。益州護軍範通,濬之外親也。謂濬曰:“卿功則美矣,然恨所以居美者,未盡善也。”濬曰:“何謂也?”通曰:“卿旋旆之日,角巾私第,口不言平吳之事。若有問者,輒曰:‘聖主之德,羣帥之力,老夫何力之有焉!’如斯,顏老之不伐,龔遂之雅對,將何以過之。藺生所以屈廉頗,王渾能無愧乎!”濬曰:“吾始懼鄧艾之事,畏禍及,不得無言,亦不能遣諸胸中,是吾偏也。”時人鹹以濬功重報輕,博士秦秀、太子洗馬孟康、前温令李密等並表訟濬之屈。帝乃遷濬鎮軍大將軍,加散騎常侍,領後軍將軍。王渾詣濬,濬嚴設備衞,然後見之,其相猜防如此。
  • 15.    《晉書》:濬平吳之後,以勳高位重,不復素業自居,乃玉食錦服,縱奢侈以自逸。其有辟引,多是蜀人,示不遺故舊也。後又轉濬撫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特進,散騎常侍、後軍將軍如故。太康六年卒,時年八十,諡曰武。葬柏谷山,大營塋域,葬垣週四十五里,面別開一門,松柏茂盛。子矩嗣。
  • 16.    餘先緣《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歷史卷》  .江西國防教育網[引用日期2017-09-20]
  • 17.    常璩:《華陽國志·卷十一》。
  • 18.    《晉書·列傳第十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2-13]
  • 19.    《晉書· 帝紀第三》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5-30]
  • 20.    《資治通鑑 卷第一百九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1-22]
  • 21.    《奉和聖制過王濬墓應制》。
  • 22.    《奉和聖制過王濬墓》。
  • 23.    (元)郝經撰;黎傳紀,易平點校.續後漢書(二十五別史第7、8、9冊):齊魯書社,2000
  • 24.    《晉書·列傳第四》:王浚先列上得孫歆頭,預後生送歆,洛中以為大笑。
  • 25.    晉書 卷三十四 列傳第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0-12]
  • 26.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吉禮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26]
  • 27.    李新民著.河南名人墓 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09:283.
  • 28.    《晉書》:(太康六年十二月)庚寅,撫軍大將軍、襄陽侯王浚卒。
  • 29.    《資治通鑑·卷八十一》:(太康六年)冬,十二月,庚子,襄陽武侯王濬卒。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