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潤齋

鎖定
王潤齋(1923年5月—2008年9月2日),男,山東省泰安市人。1923年5月生,高中文化,193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8月參加工作。歷任泰安一區委各救會會長,泰安岱峯區委書記,莒沂縣公安局局長、縣委委員,淮安縣公安局局長、縣委副書記,沂山、尼山專署公安局局長,滕縣專署公安處處長,山東省公安廳經保處處長,省政法委秘書長,省委政法部副部長,濟寧市委常委、市人委市長,濟寧地委常委、地革委生產指揮部副主任。1971年8月後,任棗莊市委副書記,代理市委書記,市委書記。1983年8月後,任省顧委常委、秘書長,1993年4月離休。 [1]  另有一説,1997年12月離職休養。 [2] 
中文名
王潤齋
別    名
又名王清水
陳潤齋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山東泰安
出生日期
1923年5月
逝世日期
2008年9月2日
畢業院校
魯中區黨委黨校

目錄

王潤齋人物生平

王潤齋,又名王清水、陳潤齋,1923年5月出生於山東省泰安市西張店村一個農民家庭。高小畢業。1938 年,日軍佔領泰安,他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39 年3月在本村經劉漢文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0年8月,上級派他到泰山地委幹部訓練班學習,同年12月任泰安縣一區各救會會長。1941 年5月任泰安縣岱峯區委書記。1942年5月到魯中區黨委黨校學習。1943年4月始從事公安、政法工作,歷任莒沂縣公安局局長、縣委委員,淮安縣公安局局長,淮安縣委副書記,沂山專署公安局局長,尼山專署公安局局長,滕縣地委委員、滕縣專署公安處處長,山東省公安廳經保處處長,山東省委政法部副秘書長、秘書長,山東省人委政法辦公室副主任,山東省委政法部副部長。在公安政法戰線上,帶領廣大公安幹警發動依靠羣眾打擊日偽敵特,鎮壓漢奸叛徒,維護地方治安,保衞革命政權,鞏固勝利成果,為革命政權的穩定做了許多工作。
1963年11月至1965年5月,任濟寧市副市長。1964年11月任中共濟寧市委常委。1965 年5月任濟寧市市長。為官一地,造福一方。他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探索適合濟寧市發展的路子。六十年代中期,根據毛澤東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指導思想和黨中央關於加強“小三線”建設的方針,中共山東省委採取老廠辦分廠的措施,決定大批沿海企業向內地轉移。濟寧市抓住機遇,創造條件,積極主動地接納青島國棉七廠、第一紡織配件廠、印染廠、紡織器材廠、針織二廠、煙台機器廠等企業來濟寧市建分廠。濟寧紡織工業從此走上迅速發展的新階段,成為具有化纖、棉、毛、麻、針織、印染、紡織機械、器材等行業、門類齊全的紡織基地,在山東省同行業、濟寧市工業中佔有重要位置。經過幾年的發展,濟寧的工業已形成包括能源、冶金、機械、紡織、化工、醫藥、電子、輕工等門類齊全,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文革”期間部分工廠停工停產,王潤齋等市領導幹部曾.一度被強迫勞動,接受批鬥。在這特殊的時期,他對林彪、“四人幫”的倒行逆施進行抵制鬥爭,頂着壓力、冒着風險,抓工農業生產。
他關心市民的日常生活,經常深入市郊菜區指導工作,鼓勵菜農種好蔬菜,保障市場供應,豐富市民的菜籃子;為適應工農業生產不斷髮展的需要,方便人民生活,濟寧市建立了公共汽車公司和自來水公司。
1970年8月,任濟寧地革委生產指揮部副指揮。1971年6月,任濟寧地委常委。同年8月,任棗莊市委副書記。1973 年12月,代理棗莊市委書記、市革委主任。1974年12月任棗莊市委書記、市革委主任。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他與棗莊市委一班人,帶領全市各級黨組織,開.始了全面的撥亂反正,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得到恢復和確立,黨的各項政策得到全面落實。農村改革取得輝煌成就,糧食連年增產。農村改革的成功又促進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按照“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八字方針,結合棗莊實際,發揮優勢,揚長避短,以發展消費品生產為中心,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對全市企業進行調整。調整後的棗莊市國民經濟步人健康、穩定、協調發展的軌道。1982年9月,他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983 年7月,在中共山東省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共山東省顧問委員會常委。1997年12月,離職休養。 [2] 
參考資料
  • 1.    中共棗莊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中國共產黨棗莊市歷次代表大全 1960-1998[M]. 北京:長征出版社, 2002.01:563.
  • 2.    濟寧市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編. 濟寧黨史人物 第2集[M].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0.0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