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清遠

(成都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鎖定
王清遠,1965年1月 [2]  ,重慶人,漢 [9]  ,中共黨員,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11] 成都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1] 
王清遠於1986年7月獲得成都科學技術大學工學學士學位;1991年7月獲得成都科學技術大學工學碩士士學位;1992年—1995年任成都科學技術大學工程力學系講師;1998年7月獲得巴黎中央理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1999年—2000年在普度大學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員;2001年—2003年在日本學術振興會做外國人特別研究員 [2]  [17]  ;2003年—2005年任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材料與結構環境強度研究所所長;2005年—2011年任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2009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同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0年獲評為“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 [7]  ;2011年—2014年任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人事處處長,四川大學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2011年任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教授、博士生導師,破壞力學與工程防災減災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2012年任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地科學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3]  ;2014年5月任成都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1]  ;2019年入選“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6]  ;2023年當選為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11]  ,4月繼任成都大學校長。 [10] 
王清遠主要從事新型材料與結構力學問題、超長壽命疲勞與可靠性、實驗力學、固廢資源化利用及低碳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1] 
中文名
王清遠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5年1月
畢業院校
巴黎中央理工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23年當選為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籍    貫
重慶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學    歷
研究生
學    位
博士

王清遠人物經歷

1965年1月,王清遠出生。
1982年9月—1986年7月,就讀於成都科學技術大學(現四川大學),畢業後獲得工學學士學位。
1986年—1991年,任成都科學技術大學工程力學系助教。
1986年9月—1991年7月,就讀於成都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後獲得工學碩士士學位。
1992年—1995年,任成都科學技術大學工程力學系講師。
1995年9月—1998年7月,就讀於法國巴黎中央理工學院(現巴黎薩克雷大學),畢業後獲得工學博士學位。
1998年—1999年,在法國國立工藝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1999年—2000年,在美國普度大學工學院做博士後研究員。
2001年—2003年,在日本學術振興會做外國人特別研究員。 [2]  [17] 
2003年,任教於四川大學。
2003年—2005年,任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材料與結構環境強度研究所所長。
2005年—2011年,任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
2009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同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10年,獲評為“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 [7] 
2011年—2014年,任四川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人事處處長,四川大學工程力學研究所所長。
2011年,任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教授、博士生導師,破壞力學與工程防災減災四川省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2年,任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地科學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3] 
2014年5月,任成都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1] 
2019年,入選“中國工程院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6] 
2023年,當選為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11]  ;4月,繼任成都大學校長(正廳級)。 [10] 

王清遠主要成就

王清遠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王清遠主要從事新型材料與結構力學問題、超長壽命疲勞與可靠性、實驗力學、結構抗震、複合材料加固與耐久性、建築垃圾再生利用及其低碳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2] 
王清遠帶領團隊建立了超長壽命疲勞(VHCF)振動加速實驗方法及其系統,突破了過去不能對十億周以上疲勞行為進行實驗研究和準確描述的困難,實驗揭示和驗證了VHCF的S-N曲線特徵和裂紋內部萌生機理,建立了VHCF總壽命和裂紋萌生壽命預測模型,提出並驗證了裂紋萌生壽命可超過總壽命的99%以上。研究成果應用於超超臨界汽輪機組轉子、航空渦輪引擎壓氣機葉片、波形鋼腹板橋等重大裝備及結構關鍵部件的長壽命設計與評估中,取得了經濟效益。 [7] 
  • 學術論著
據2024年2月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網站數據 ,王清遠已發表論文400餘篇,其中SCI論文230餘篇,被他人引用2000餘篇次,多篇代表性論文引用次數位列國際疲勞領域論文發表年以來Top1-2‰,出版專著7部。 [6] 
刊發時間
論文名稱
期刊名稱
1999年
High-cycle fatigue crack initiation and propagation behavior of spring steel wires
《Fatigue Fract. Eng.Mater. Struct.》
Gigacycle fatigue of Ferrous Alloys
2001年
Comparative study of pitting corrosion fatigue in aircraft materials
《AIAA J.》
2002年
Effect of inclusion on subsurface crack initiation and gigacycle fatigue strength
《Int. J. Fatigue》
Static characteristics and fatigue behavior of composite-repaired aluminum plates
《Compos. Struct.》
2003年
Effect of pitting corrosion on the very high cycle life fatigue behavior
《Scripta Mater.》
2005年
Online SEM investigation of microcrack characteristics of concretes at various temperatures
《CementConcrete. Res.》
2006年
Fatigue and fracture behaviour of structural Al-alloys up to very long life regimes
《Int. J. Fatigue》
2011年
Use of wastes derived from earthquak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ncrete masonry partition wall blocks
《Waste Manag.》
2012年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analysis of fly ash geopolymeric recycled concrete
《J.Hazard.Mate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ultra-high cycle fatigue
《Theoretical &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
2013年
Simultaneous absorption of SO2 and NOx with pyrolusite slurry combined with gas-phase oxidation of NO using ozone: Effect of molar ratio of O2/(SO2 + 0.5NOx) in flue gas
《Chem.Eng.J.》
2020年
Quantitative Functional Imaging of VO2 Metal-Insulator Transition through Intermediate M2 Phase
《Acta Mater》
Three-dimensional domain patterns in tetragonal-monoclinic Bi4Ti3O12 ceramics: nonlinear analysis and piezoresponse force microscopy imaging
Interaction between a f1012gtwin boundary and grain boundaries in magnesium
《Inter J Plasticity》
Effect of high temperature on crack initiation of super austenitic stainless steel 654SMO in very high cycle fatigue
《Mater & Design》
Effects of defects on tensile and fatigue behaviors of selective laser melted titanium alloy in very high cycle regime
《Inter J Fatigue》
2021年
Strain rate dependency of dislocation plasticity
《Nature Communications》
參考資料 [3] 
  • 科研項目
據2024年2月成都大學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網站數據,王清遠已承擔和完成重大科研儀器項目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中國國內國際合作、教育部創新團隊及其滾動支持項目等10餘項。 [2] 
時間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資助金額
擔任角色
2010年—2012年
大跨波紋鋼腹板PC組合箱梁橋疲勞性能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90萬
項目負責人
2010年—2013年
實驗力學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200萬
2012年—2013年
航空航天用超高強鈦合金及超長壽命疲勞行為合作研究
國際合作項目
95萬
2012年—2015年
高温長壽命振動疲勞加速試驗系統研製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90萬
2013年—2015年
轉子超高周疲勞行為研究
橫向項目
66萬
2014年—2018年
複雜載荷-環境下超長壽命疲勞振動加速綜合實驗系統研製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專項
800萬
2015年—2017年
災變動力學與工程防災減災
教育部創新團隊基金
600萬
2015年—2018年
基於3D顯微CT圖像相關技術等的骨疲勞損傷機理與壽命預測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148萬
2019年—2023年
微結構敏感超高周疲勞機理與超低速裂紋擴展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330萬
參考資料 [3] 
  • 發明專利
截至2019年12月,王清遠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56項。 [7] 
授權公告日
專利名稱
發明人
授權專利號/申請號
2012年9月5日
一種顯著增強帳篷抗風能力的錨固系統
龍恩深、王清遠、蔣文濤、黃鷺紅、趙祥、張麗麗
ZL200910224701.2
2013年6月19日
檢測波形鋼腹板鋼樑疲勞強度的系統及方法
王志宇、王清遠
ZL201310105436.2
2015年10月21日
微動摩擦超聲振動超長壽命疲勞試驗裝
王清遠、田仁慧、劉永傑
ZL201110328563.X
2012年11月11日
一種提高抗疲勞強度的波形鋼腹板梁結構
王志宇、王清遠
ZL201310369006.1
2016年7月25日
材料熱加工全流程熱力流微觀組織多物理場數值計算方法
王清遠、張宏、李久楷、劉永傑
201610585461.9
摩擦焊工藝熱力流微觀組織多物理場數值計算方法
王清遠、張宏、李久楷、劉永傑
201610586477.1
2016年8月31日
一種構件拉壓振動疲勞實驗固定裝置
董江峯、賈璞、袁書成、王清遠
ZL201410777628.2
2016年9月8日
一種土木基底層材料及施工方法
王清遠、董江峯、賈璞、李浪
201610809747.0
2017年1月11日
一種適用於高空場合的測量儀器定位裝置
王志宇、王清遠
ZL201510338934.0
2017年6月19日
一種鋼和混凝土組合結構的連接件及其構成的組合梁
王清遠、薛輝、王志宇
201710465444.6
2017年10月24日
耐凍融環境的纖維複合再生混凝土柱及其製備方法
董江峯、侯敏、梁危、李浪、王清遠
ZL201510047176.7
2018年3月2日
異形截面鋼管混凝土構件夾緊裝置
董江峯、侯敏、王清遠
ZL201610897191.5
2018年5月11日
一種雙重緊固的單邊螺栓連接件
王志宇、王清遠
ZL201610448447.4
2018年6月29日
一種強制限定機動車通行的路障系統及其控制方法
袁書成、王清遠、董江峯、何超
ZL201610237400.3
2018年7月3日
一種建築用承重結構
袁書成、王清遠、董江峯、梁危
ZL201610237400.3
2018年7月31日
一種低温超聲振動疲勞實驗系統
王清遠、劉永傑、李久楷
ZL201510995499.9
2018年8月3日
一種深水防裂防腐混凝土及其製備方法
王清遠、董江峯、梁危
ZL201610585042.5
一種超高韌耐磨混凝土及其製備方法
王清遠、梁危、董江峯
ZL201610569532.6
2018年8月10日
測試金屬與玻璃粘膠剪切強度的試驗系統
王清遠、王志宇、史亞龍
ZL201610450382.7
2018年8月31日
一種高強度防水混凝土
董江峯、王清遠、龍濤
ZL201610619010.2
2018年9月28日
一種混凝土防凍劑及防凍混凝土
王清遠、董江峯、袁書成
ZL201610619795.3
一種自保温高強度環保混凝土及其製備方法
董江峯、賈璞、王清遠
ZL201610580714.3
2018年11月30日
多軸載荷超聲扭轉疲勞試驗裝置
王清遠、劉漢青、黃志勇
ZL 201610906610.7
參考資料 [3] 

  • 科研獎勵
據2024年2月成都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網站數據,王清遠以第一完成人已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6年),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4年、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18年),中國發明協會發明創新獎一等獎(2020年)等獎項。 [3] 
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2006年
超長壽命疲勞問題研究 [17] 
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14年
材料疲勞裂紋萌生演化機制與斷裂力學基礎研究 [5] 
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2018年
超長壽命疲勞裂紋萌生機理與壽命預測 [16]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19年
波形鋼腹板組合梁橋抗疲勞關鍵技術及應用 [4] 
四川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王清遠人才培養

  • 團隊建設
王清遠所帶領的“動力災變力學與工程防災減災”團隊於2010年獲得教育部創新團隊計劃支持,於2014年獲得滾動支持,並獲得2018年度科學中國人創新團隊獎。 [7] 
  • 課程建設
王清遠作為主持人主持建設四川大學國家精品課程“工程力學”。 [17] 
  • 培養成果
王清遠指導的培養的學生曾獲得全國土木工程專業優秀創新實踐一等獎,全國土木工程研究生論壇十佳論文獎和四川省優秀博士論文獎等獎項。 [7] 
  • 指導學生
截至2019年12月,王清遠已指導培養出站博士後17名(含外籍人員2名),博士畢業生25人,碩士畢業生59人。 [7] 
  • 聯合培養
王清遠主持完成中國、法國科技合作蔡元培項目,截至2023年12月,先後與歐洲高校聯合培養博士12名,推進了200餘名中歐本碩博學生聯合培養。 [11] 
  • 教學獎勵
據2024年2月成都大學網站數據,王清遠已獲得四川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18年、2022年),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022年)等獎項。 [1] 
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2022年
校城融合 中外融匯 多維融通——地方高校國際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 [23] 
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

王清遠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2011年
四川省教學名師 [7] 
-
2016年
科學中國人(2015)年度人物(數理化及地學領域年度人物獎 [22] 
《科學中國人》
2018年
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 [21] 
2019年
國際先進材料學會獎(IAAM Award) [6] 
國際先進材料學會
2020年
國際先進材料學會會士 [6] 
2020年
中國僑屆貢獻獎(第八屆) [21] 
中華全國歸僑聯合會
2022年
歐洲先進材料獎(European Advanced Materials Award) [11] 
國際先進材料學會
2023年
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11] 
2023年
-
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 [17] 
-
天府傑出科學家 [1] 
-

王清遠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10年—2014年
中國力學學會第九屆理事會理 [20] 
2014年—2019年
中國力學學會第十屆理事會理 [19] 
2019年10月
中國力學學會第十一屆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 [18] 
2023年1月
四川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8] 
-
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常務理事 [1] 
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 [1] 
四川省僑聯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1] 
全國力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 [2] 
中國力學學會實驗力學專委會副主任 [2]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疲勞分會理事 [2] 
四川省力學學會副理事長 [2] 
四川省土木建築學會副理事長 [2] 
實驗力學》副主 [17] 
四川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 [17] 
巴黎和全法中國學者學生聯合會主席 [12] 
成都市歐美同學會副會長 [13] 
四川省建築業協會副會長 [14] 
《Fatigue and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編委 [15] 
《Acta Mechanica Sinica》編委 [15]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編委 [15] 
工程科學與技術》編委 [15] 

王清遠人物評價

“王清遠是一個心裏總是裝着中國的‘空中飛人’,科研行政雙肩挑,在高性能結構材料與力學研究領域建樹獨到,在歐美日留學和從事研究工作8年,迴歸中國後在科研、學術、人才培養和服務等方面都做出突出成績, 是一位在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學者。”(“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獲獎提名詞 [22] 
“這位今年還不到50歲的校長(王清遠),有在法國、美國、日本留學的經歷,在材料學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詣。”(《華西都市報》評) [2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