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洪軍

(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高級技工)

鎖定
王洪軍,漢族,1965年6月3日出生,畢業於東北林學院,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工人。
中文名
王洪軍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5年6月3日
畢業院校
東北林學院
職    業
工人
主要成就
創造“轎車鈑金快速修復法”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
出生地
河南
代表作品
《野果資源經營與利用》
《林區種植業實用技術》
職    稱
高級技工

王洪軍人物經歷

優秀產業工人代表-王洪軍 優秀產業工人代表-王洪軍
河南人,1965年6月3日生。11歲學棋,12歲進體校,14歲進集訓隊。獲1987年全國個人賽第六名,進入1990年名人戰循環圈。1982年定為四段,1988年升為七段。王洪軍身材不高,貌不驚人,他參加工作16年,一直在一汽-大眾焊裝車間一線工作。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卻有令人想不到的一番作為。17年來,王洪軍發明製作了鈑金整修工具40餘種2000餘件,提煉出123種鈑金修復方法,創造了“王洪軍轎車鈑金快速修復法”,培養和帶出了一支200多人的高技能鈑金整修隊伍。專家們一致認為,這些快速修復法對車身表面鈑金修復和調整具有重大的實用價值,居於國際先進水平。
近5年來,他的維修法和維修工具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3400多萬元。2003年,獲得一汽集團“五一”勞動獎章;2005年,獲得長春市勞模、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機械行業“技能大師”、全國機械工業技術創新“十佳能手”和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2006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990年,王洪軍從技工學校畢業後進入一汽集團,從事轎車車身調整和鈑金整修工作,多年來,他立足崗位,苦練技能,鑽研技術,大膽創新,創建的“王洪軍轎車鈑金快速修復法”,使轎車維修速度快、效果好、花錢少。
同時還為公司解決了高難鈑金整修問題,挽回了大量因報廢件、報廢車身而造成的損失,5年為公司創造經濟效益3400多萬元。鈑金整修和調整勞動強度非常大,而且打磨時還有大量的粉塵,很多人不願意幹這項工作,而他一干就是18年。
展車是汽車博覽會的“名片”,以前公司每年都要花費大筆資金聘請德國專家制作展車。於是王洪軍利用一切機會學習、揣摩製作展車的技術,經過幾年的勤學苦練,終於研製出製作展車的技術。
2003年一汽集團利用該技術在沒有請德國專家的情況下,只用兩週就完成了外國專家需要兩個月才能完成的展車任務,從此結束了公司每年需要花大筆外匯聘請德國專家的歷史。
幾年來,王洪軍共研製了40多種2000多件工具,發明了100多種快速整修方法,並於2006年榮獲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王洪軍先進事蹟

市委市政府舉行王洪軍先進事蹟報告會 市委市政府舉行王洪軍先進事蹟報告會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鈑金整修工王洪軍事蹟2008年,國家首次在工人中評選國家科技進步獎,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一汽-大眾有限公司員工王洪軍在全國近千名候選人中脱穎而出。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成為中國一線工人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2007年2月27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國家科技獎勵大會上,他光榮地登上了領獎台,受到了胡錦濤總書記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王洪軍的獲獎説明了國家對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視,標誌着千百萬產業工人和廣大普通勞動者可以通過崗位創新,成為科學技術的主人,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王洪軍發明製作了鈑金維修工具40多種2000多件,提高了轎車產品的質量;創造了123種鈑金修復的方法,被命名為“王洪軍轎車鈑金快速修復法”,提高了轎車生產的效率;掌握了國際最高等級Q1標準的展車製作工藝,替代外國專家自做展車。近5年來,就為企業創造經濟價值3400多萬元。
王洪軍愛崗敬業,技藝精湛,勇於創新,善於解決技術難題;他甘於奉獻,永不服輸,帶出了一支優秀團隊,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非凡的業績。王洪軍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傑出代表,是產業工人的時代楷模
幹合資產品,也得練好“中國功夫”1991年,一汽-大眾投產,它是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和德國大眾公司強強聯手的產物。產品是引進德國大眾公司的暢銷車,生產一流的產品,需要高技能操作人才。
王洪軍畢業於一汽技工學校,1991年來到一汽-大眾,在焊裝車間做鈑金整修工。鈑金整修是轎車生產中一道關鍵的工序,它要在車身噴漆之前要對車身做全面的檢查並消除所有的缺陷,鈑金整修工被譽為“轎車車身的美容師”。
這個崗位又特別艱苦,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噪音、粉塵大。40多米長的整修線,300多個燈管,到了夏天一動就是一身汗,襯衫一會就濕透了。再加上粉塵,脖子上都和泥了。剛進廠時,很多人去幹電工、鉗工,又輕巧,掙錢又多。最早和他一起幹整修的後來也都改了行,王洪軍在這個崗位上,一干
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振華會見王洪軍 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振華會見王洪軍
就是17年。鈑金整修工作技術含量非常高,包括轎車表面修磨、鈑金缺陷整修、匹配間隙調整等很多內容。一汽-大眾的轎車產品質量要求非常高,每輛車都得是精品,不允許表面有一點瑕疵。轎車車身表面用的鋼板厚度只有0.75毫米,稍不注意,就會修薄修漏。剛開始幹鈑金活時,鈑金整修主要是由4個德國專家負責,德國專家確實厲害,中方員工只能打下手,遞遞工具,乾點小活,大活、難活還得靠人家。王洪軍想,“合資”是“合”,不能“靠”,幹合資產品更得練好“中國功夫”。
王洪軍一邊打下手,一邊練“手”。有一天,老外下班了,他壯着膽,把老外判定修復不了的“白車身”(未噴漆的轎車車身)修了起來,幹到二半夜也沒整好。第二天,德國專家發現後,很不高興,車間裏也有人議論:“老外都修不了的東西,他還照量,不純得瑟嗎!”王洪軍感到很委屈,車間主任卻鼓勵他説:“別灰心,沒修好是功夫不到,‘中國功夫’是練出來的,功到自然成。”從那時起,他像着了魔似的,上班偷着練,下班也鼓搗。有一次,他在修頂蓋邊緣時,由於用力過大,工具一滑,頂蓋的邊緣正好切到他的脖子上,劃出個大口子,脖子上還留着疤。
王洪軍覺得光苦練還不行,必須在理論上武裝自己。於是,他就跑圖書館,翻閲相關資料,到書店買了《轎車表面維修》、《焊接技術》、《衝壓與成型》等十幾本技術書,自學了熱處理、機械製圖金屬工藝等專業知識,對照書本反覆操練。他發現修復“白車身”,先頂哪個點,後頂哪個點,哪用力大一點,小一點,都有説道。不同的轎車、不同的部位用的工具都不同。王洪軍又苦練了兩個月,終於修好了一台車。車間主任看了後,很高興,特意找來德國專家鑑定。老外把王洪軍修的“白車身”切割成一條一條,分段進行檢測,還專門到質保部,用儀器全面檢測,發現鋼板厚度、結構尺寸等完全符合標準。德國專家十分佩服,一連説了三個:“verygood!”
德國能OK,中國也能OK自主創新,是增加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廣大工人及全體勞動者的參與,通過崗位創新,解決生產實踐中的技術問題。
王洪軍就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專家。俗話説,手巧不如傢什妙。鈑金整修工具至關重要。原來工具完全是德國進口的,一是價格高,一套工具10幾件,就得4、5萬塊錢;二是訂貨週期長,兩個月才能到貨;三是品種不全,有些缺陷根本就無法修復。
王洪軍開始琢磨自己做工具。看着小王拿着一些棒料、鐵板忙上忙下的,有人半信半疑地説:“自己做工具,能行嗎?”王洪軍説:“不做就永遠不行,做了總有一天能行。”
王洪軍做的第一件工具是修側圍的鈎子,開始着力點沒有找準,能夠着缺陷處,卻用不上力量,他調整了工具的彎度及尺寸,着力點解決了,但由於前端強度不夠,一用力鈎子就打彎變形。工
運會火炬手王洪軍 指導工人 運會火炬手王洪軍 指導工人
友小韓開玩笑説:“我看你拉倒吧,這個鈎子我拿家去當爐鈎子正合適。”可是王洪軍並沒有灰心,他把做鈎子的材料進行了重新調整,由低碳鋼改為高碳鋼,這回強度上來了。可是沒過幾天,王洪軍用這個鈎子修門檻時,一使勁,鈎子前端折了,旁邊的德國專家説:“中國的,不好,德國的,OK”。王洪軍心裏想:哼,德國能OK,中國也能OK。他去技工學校向老師請教,看金屬材料和熱處理方面的書,對鈎子的不同部位採取不同的熱處理方法,經過多次試驗,第一件工具終於做成了,大家都搶着用。那天,小韓在修車身側圍時,手裏的幾件工具都用不上,就把王洪軍的鈎子拿來用上了,王洪軍看到説:“你咋也使上爐鈎子呢?”小韓不好意思地説:“還是這傢伙管用。”德國專家也來跟王洪軍借鈎子,用了之後,豎起大拇指説:“Wang,Chineseok,too.”
從此,王洪軍對製作工具入了迷,由Z型鈎、T型鈎、打板等單件工具,又試製了多功能拔坑器等組合工具。拔坑器由拔頭、轉換接頭、衝擊杆、衝擊塊和把手組成,修“白車身”及漆面車身的各種凹坑非常管用。修“白車身”時,王洪軍用黃銅鉛焊和提拉工具,解決了死點坑和多層板鈑金缺陷無法修復的問題;修漆面車身時就比較複雜了,得在不破壞漆面的情況下把凹坑修平,不留絲毫痕跡。他想了一個方法,在拔坑器拔頭上塗上膠,用膠的粘力去拔坑,起初用的是801膠,造成衝擊杆和漆面沒法脱離,很容易損傷漆面。
他跑了二十多次化工商店,買了各種各樣的膠,都不行,後來又到長春理工大學向大學教授諮詢,反覆試驗,終於找到了一種特殊的方法,使膠和漆面十秒鐘就能脱離。多年來,王洪軍發明研製出整修工具40多種2000多件,滿足了各種車型各類缺陷的修復,使整車質量生產節拍有了很大提高。
創新方法,3年超越23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每一個產業工人都要在生產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科學素質,才能使工人階級的先進性與時俱進,不斷髮展。
王洪軍在發明製作工具的同時,又開始着手總結快捷有效的鈑金整修方法,決心使車身整修的水平上一個新的台階,產生一個質的飛躍。
王洪軍根據多年操作經驗歸納出了:“出手慢,勻速行,回手快,力集中”的手感檢查車身缺陷12字訣。總結出了凹坑,死點坑、邊緣坑、弧面坑等不同缺陷的各種整修方法,把自己掌握的整修技能和研製的一些先進方法和技巧進行整理、歸類,創造出了47項123種非常實用又簡捷的轎車車身鈑金整修方法。
2003年4月通過了一汽-大眾中、德質保專家組織的評審和鑑定,被正式命名為“王
一汽大眾王洪軍獲吉林省“十佳青年” 一汽大眾王洪軍獲吉林省“十佳青年”
洪軍轎車快速表面修復法”。專家一致認為,王洪軍的快速修復法對車身表面鈑金修復和調整具有重大的實用價值,居國際先進水平。王洪軍的快速修復法包括:轎車“白車身”表面缺陷修復法、漆後鈑金缺陷修復法、車身間隙平度超差調整法和展車製作法四個部分。展車是汽車博覽會上的“名片”。它不僅展示企業產品,擴大品牌影響,而且是企業綜合實力的較量和企業文化的張揚。製作展車是鈑金整修工的最高境界,王洪軍制作展車堪稱一絕,但這一絕卻來之不易。
2003年以前,一汽-大眾的展車每年都要花費大筆資金聘請德國專家來做。每次德國專家做展車時,都不讓中方員工參與,怕影響展車質量。
有一天下班了,王洪軍看見德國專家焊的行李箱搭接縫沒焊完,就試着焊了一段,第二天德國專家問:“這是誰幹的?”王洪軍紅着臉説是自己乾的。德國專家拍拍他的肩膀説:“小夥子,我都幹了23年了,用你們中國話説‘不能一鍬挖口井’。”
那天晚上,王洪軍失眠了,他深深知道幹展車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能練成的,但他不能等23年,他要只爭朝夕,用3年超越23年。王洪軍利用一切機會學習、揣摩做展車的技術,老外一動手幹,他就在邊上仔細看,老外活一放下,他就認真記,老外下班了,他就在廢件上反覆練。經過幾年的積累,王洪軍掌握了十種展車製作方法,如車身內表面壓痕去除法、行李箱流水槽壓痕去除法、前縱梁壓痕去除法、減振器護板壓痕除法等。2003年,一汽-大眾採用了王洪軍做展車的方法,兩週內就出色地完成了德國專家通常需要1個月才能完成的任務,結束了公司每年要花費大筆外匯聘請德國專家做展車的歷史。據統計,近3年來王洪軍共製作展車189台,為公司節約費用700多萬元。德國專家讚歎他:“王,你這3年超過了我的23年。”,説將來要高薪聘請他去德國做展車。
王洪軍的修復方法不僅在生產線及展車製作上得到應用,而且在市場上發揮了作用,贏得了用户。2002年8月,一汽-大眾銷售服務站接到河南鄭州用户求援,有170多台車被特大冰雹砸壞。當地專家都修不了,全國好幾個地方請來的鈑金專家也都束手無策,他們都説不做膩子無法修復,而打膩子就會影響汽車使用壽命
一汽-大眾為解決用户燃眉之急,派王洪軍組成搶修小分隊,急速趕赴鄭州,他帶領6位同事,頂着酷暑,日夜奮戰,沒用添加劑,沒有打膩子,用他獨特的修復法,僅18天就修復了178台受災車,受到了廣大用户的高度讚揚,被譽為“整修大王”。為一汽-大眾在河南地區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為了讓更多的人能掌握王洪軍的快速修復方法,王洪軍決定把它整理出來,寫成一本書。大家聽了都非常高興,給他打氣、加油,催他快點把書寫成。那些日子,他每天都寫到半夜,愛人也幫
一汽集體獎勵王洪軍速騰轎車 一汽集體獎勵王洪軍速騰轎車
他打字,用了一年的時間完成初稿。但是專家一看説寫得不繫統、邏輯不嚴密,王洪軍有點信心不足了。這時候,一汽-大眾領導和焊裝車間同事給了他很大的鼓勵,集團公司工會也給了王洪軍很大的支持和幫助,使他堅定了信心,幾易其稿,用了將近2年的時間,終於完成《王洪軍轎車車身維修調整方法》一書,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由於該書具有實用性、科學性,內容通俗易懂,受到廣泛好評。
打造團隊,做真正的“千手觀音
很多人都説王洪軍是生產線上的“千手觀音”。王洪軍説:“我只有一雙手,應該讓更多的人、更多的手掌握‘中國功夫’,這樣才能形成合力,形成團隊,無堅不摧。”
10幾年來,王洪軍帶了很多徒弟,經他培訓、聽他講課的人就更多了,很多人都成了鈑金整修的小專家,在捷達寶來奧迪速騰等所有車型整修線上分兵把口的都是他的徒弟。
徒弟李然是獨生子,在家啥活都不幹,上班才3天,就嫌鈑金活太累,説啥也不幹了,王洪軍跟他説:“鈑金整修雖説苦點,幹好了是門手藝,走到哪都有飯吃。”王洪軍又幾次給李然媽媽打電話,一起鼓勵他。後來他進步很快,已經是捷達線整修班班長。
王洪軍對徒弟要求非常嚴,一有空就讓他們在廢件上敲出坑包,然後修平,一天要練許多次。有一回,王洪軍的徒弟劉瑞,練得不耐煩,沒有敲坑就説修好了,王洪軍發現後嚴肅地對他説:“學技術,來不得半點虛假,你糊弄它一時,它糊弄你一輩子。”這句話對劉瑞震動很大,從此像換了個人,別人修一個坑,他修倆,別人修倆,他修仨,終於練成了鈑金整修的一把“好手”。劉瑞在寶來線整修班當班長。
王力猛是王洪軍的得意門生,和王洪軍關係非常好,王力猛本以為在工作中師傅會照顧他,給他派好活。沒想到王洪軍總是把難活、累活交給他,王力猛開始鬧情緒了。王洪軍耐心地給他講道理:“累活也要有人幹,累活也有技術。你是我的徒弟,更要起表率作用,多幹累活,也能練出絕活。”後來王力猛幹活不僅用力猛,難活、累活搶着幹,還主動幫助別人,技術水平提高很快,不長時間就當上了奧迪線整修班班長。
尚國春是個農民工,原來是乾點焊的,對鈑金整修的活很有興趣,一有空就跟王洪軍學,為了教他,王洪軍的手被他劃了一寸多長的口子,小尚感到非常過意不去,王洪軍説:“沒啥,你要真學好了,我這口子就沒白劃啊。”小尚很爭氣,在一汽-大眾兩屆技術比武中,都拿了第一,被破格轉為正式工,這是一汽-大眾建廠十多年來從來沒有的事。在王洪軍的鼓勵下,只有初中文化的小尚正在讀大專,又在學德語。2007年小尚被評為一汽“優秀科技人才”。小尚説:“我一個農村孩子,如果沒有我師傅,就沒有我的
王洪軍獲獎 王洪軍獲獎
今天。”王洪軍的很多徒弟又帶了徒弟,形成了200多人的高技能鈑金整修隊伍,成為幹精品轎車的精鋭部隊。
王洪軍覺得,要成為一名優秀的工人,不僅要有過硬的技術,也要有甘於奉獻的精神。2004年,一汽-大眾的一種新車型剛投產,經常出現一些新的問題,由於王洪軍才技術高、本領大、解決問題快,常常是下班後接到廠裏救急電話。有幾回趕上愛人上夜班,他就把3歲的女兒一塊拉着,把車停在公司大門口,把女兒鎖在車裏。有一次,他在線上幹了3個多小時才跑回來,打開車門一看,女兒已經哭成了淚人,對他説:“爸爸,上哪去了,這麼長時間,我還以為你不要我了呢。”王洪軍趕緊把孩子抱起來,一摸孩子褲子都尿濕了,他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
王洪軍經常利用業餘時間義務為用户修車,許多人慕名而來,他總是有求必應。像寶馬凱迪拉克這樣的豪華車他都修過,長春有車族很多人都知道王洪軍,他每年義務修車近百台。
王洪軍在車間裏首先提出捐助農村貧困小學的倡議,得到全公司員工的熱烈響應,共有1000多人捐助了5萬多塊錢,他們的行為也感動了外方經理,德國專家也加入捐助行列。王洪軍和工友到農村實地考察,選定了伊通縣馬鞍鎮崗陽小學。給130多名學生每人買了一套校服、書包等學習用品,還買了3000多冊圖書,為學校辦起了閲覽室。他們的義舉得到了原一汽-大眾總經理秦煥明的支持,將公司更換下來的18台微機捐助給學校,幫學校建立起了電教室,使學校的教學條件有了根本的改善。這之後,王洪軍他們又一起資助了長春市南嶺小學的4名家庭困難的小學生。
多年來,王洪軍獲得了很多榮譽,他被一汽評為高級專家,先後獲得了第一汽車勞動獎章,長春市、吉林省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被授予吉林省“優秀高技能人才”,全國機械行業技能大師”,全國機械工業技術創新“十佳能手”和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
王洪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後,德國大眾集團專門為他發來了賀電,賀電説:尊敬的王先生,我們為有你這樣的優秀員工而深感自豪和榮耀,作為半個世紀以來工人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第一人,您已經成為大眾集團員工學習的榜樣。我們高興地通知您,您將作為“大眾集團奧林匹克員工活動”的一員,屆時出席2008年奧運會及相關活動。
王洪軍是在一汽這塊沃土上培養出來的創新型工人的典型代表,是一汽實施打造“三高”人才戰略結出的豐碩成果,他的事蹟已經在一汽產生了王洪軍效應。一個學知練技、勇於創新的熱潮正在興起。一汽廣大員工正以王洪軍為楷模,“學習、創新、抗爭、自強”,建設“三化”新一汽。王洪軍的事蹟閃耀着時代的光環,全國各大主流媒體的事蹟報道,激發了千萬產業工人的創新熱情,他們正以飽滿的精神和昂揚的鬥志投身到創新型國家的建設中,為中國經濟的騰飛,為和諧社會的建設建功立業。

王洪軍榜樣力量

打造王洪軍式創新團隊項目5月31日正式啓動
2008年5月31日上午,長春市總工會召開表彰大會,對2007年長春市職工經濟技術創新活動中的先進集體和個人進行了表彰獎勵。同時,王洪式技術創新團隊項目在我市正式啓動。
為更充分地調動職工學習技術,提升產業工人的技術素質,長春市總工會決定立項實施王洪軍式高技能人才創新團隊建設項目。項目的實施重點有:在長春市各基層工會打造100個技術攻關團隊;攻克、解決100個生產實踐中的技術難題;評選100名具有領軍作用的金牌工人。據悉,該項目將從2008年6月起開始實施,至2008年6月截止。基層工會可從現在起至6月30日進行項目申報
項目分六個步驟進行:制定項目計劃書,進行項目實施動員和任務分解;依託企業現有生產、作業、攻關班組(團隊),組織100個王洪軍式高技能人才創新團隊;結合企業生產實際,圍繞重點生產任務和生產中的技術難題,確定團隊技術攻關課題;組織開展技術攻關和技術創新活動;全面提升團隊成員技能素質,重點培育團隊核心人才;項目總結、評估,在團隊核心人才中評選100個金牌工人。
據瞭解,長春市總工會將對實施王洪軍式技術創新團隊項目的優秀組織單位、優秀王洪軍式技術創新團隊、優秀個人進行評選表彰。同時,將評選100名金牌工人,並從中選拔部分做出突出貢獻者授予長春市“五一”勞動獎章。

王洪軍苦累年華

16年前,王洪軍從一汽技工學校焊接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一汽大眾焊裝車間工作,當上了一名鈑金整修工。
在車間一線工作過的人都知道,鈑金整修是轎車生產中一道關鍵工序。它要求在車身噴漆之前,對鈑金做全面檢查並消除所有缺陷。鈑金整修是又苦又累的活,常常需要工人抱着十多斤重的高頻打磨機進行修磨。工作時,噪聲大,粉塵也大,到了夏天,40多米長、佈滿300多個燈管的整修通道像一個大蒸籠,人一動就是一身汗,襯衫一會兒就濕透。
和王洪軍一起進廠的工人,很多去幹了電工、鉗工,相對來講,這些工作既輕巧,收入又多,王洪軍卻在鈑金修復崗位上,一干就是16年。
肯定會有人對此極為不解。他是腦子笨還是沒有調離崗位的機會?面對種種猜測,王洪軍向記者道出了當時的想法:“1991~1995年,與我一起進廠的工友在這個崗位上陸陸續續都走了,德國專家也撤走了,當時我的壓力很大。不過,通過實踐,我的整修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如果我這個時候走了,肯定會影響工作,不僅會造成浪費,還會影響產品質量。後來崗位上又來了很多年輕人,我走了,這些活他們未必幹得來,我留下,能好好培訓他們。”就是憑着這樣簡單樸實的想法,王洪軍堅持了下來。

王洪軍越挫越勇

其實,堅持下來的王洪軍面臨的絕不僅僅是工作本身的苦和累,還有攻克技術難關所必須面對的各種困難。
於是,王洪軍一邊打下手,一邊開始自己練手。一天下班後,德國專家已經離開,王洪軍壯着膽子修起了專家也很難修復的白車身(未噴漆的轎車車身),但初戰未捷,他幹到半夜也沒修好。第二天,德國專家發現了這件事,很不高興。車間裏也有人議論説,王洪軍逞能,想往上爬,老外都修不了的東西,他還想試手,太能“得瑟了”。
無端的指責最傷人心。王洪軍感到很委屈,覺得自己何必自討麻煩,自找沒趣。不過,王洪軍所在的車間主任卻鼓勵他説:“別擔心,‘中國功夫’是練出來的,功到自然成。”從此,王洪軍像着了魔似的,上班、下班都偷着練“中國功夫”。

王洪軍勇於發明

王洪軍在一片質疑聲中,終於得到了包括德國專家在內的各方肯定。他本可以依靠自己高超的技術“舒服”地幹下去,然而王洪軍又開始鑽研了。
工具在鈑金整修中至關重要,而一汽大眾原來使用的鈑金整修工具完全依靠德國進口。這帶來幾個弊端:一是價格高,一套工具十幾件,價格要四五萬元。二是訂貨週期長,一般工具要二個月才能到貨。三是工具品種不全,有些缺陷修復根本沒有工具可用。
“我那時想,‘手巧不如傢什妙’。於是開始琢磨自己做工具。”王洪軍告訴記者。在大家半信半疑的眼神裏,王洪軍下定決心:不做就永遠不行,做了總有一天能行。
據王洪軍回憶,他做的第一件工具是修側圍用的鈎子,這件工具開始應用的時候並不十全十美。“起初,着力點沒有找準,雖然能夠觸及到缺陷處,但用不上力量。”他説。後來,王洪軍調整了工具的彎度和尺寸,解決了着力點的問題。可是這一回,工具又因為前端強度不夠,一用力鈎子就打彎變形。王洪軍沒有輕易放棄,他重新調整了做鈎子的材料,把低碳鋼改為高碳鋼,經過改進,工具的強度提高了。但沒過幾天,王洪軍用這個鈎子修門檻時,一使勁兒,鈎子的前端折了,這時身邊的德國專家説:“中國的,不好;德國的,OK。”王洪軍告訴記者,王洪軍當時心裏很不服氣,心想德國的能OK,中國的也能OK。
不服輸的王洪軍,一邊向技工學校的老師請教,一邊學習金屬材料和熱處理方面的知識。在大家的幫助下,王洪軍對鈎子的不同部位採取不同的熱處理方法,經過反覆試驗,改進後的第一件工具終於做成了。“大家都搶着用,德國專家也來借鈎子,用了之後,他豎起大拇指説‘王,中國的也OK’。”王洪軍邊講邊露出自豪的表情。
從此,王洪軍對製作工具入了迷。王洪軍由製作Z形鈎、T形鈎、打板等單件工具,發展到製作多功能拔坑器等組合工具。他的自制工具越做越多,由幾十件、幾百件到上千件,工友們開始親暱地稱呼他生產線上的“千手觀音”。
有了各種工具的幫助,原來一些被稱為死點坑的缺陷也能迎刃而解。拔坑器就是這樣的一種“好傢什”。它由拔頭、轉換接頭、衝擊杆、衝擊塊和把手組成,在修復白車身及漆面車身的各種凹坑時非常有效。王洪軍介紹説,修復白車身時,他用黃銅鉛焊和提拉工具,解決了死點坑和多層板鈑金缺陷無法修復的問題。但修漆面車身時情況比較複雜,它要求必須在不破壞漆面的情況下把凹坑修平,不留絲毫痕跡。王洪軍想了一個方法,他在拔坑器拔頭上塗上膠,用膠的粘力去拔坑。開始時王洪軍用801膠,造成衝擊杆和漆面無法脱離,很容易損傷漆面。“我跑了20多次化工商店,買了各種各樣的膠試驗,結果都不行。”王洪軍説,“後來到長春理工大學向教授諮詢並繼續反覆試驗。最終,找到了一種特殊方法,使膠和漆十秒鐘就能脱離。”
多年來,王洪軍發明研製出的40餘種2000多件整修工具,滿足了各種車型、各類缺陷的修復,提高了工作效率

王洪軍大膽創新

“出手慢、勻速行、回手快、力集中”,是王洪軍歸納的檢查車身缺陷12字訣。他還總結出邊緣坑、波浪、壓痕等不同缺陷的各種整修方法,並把自己掌握的整修技巧進行整理、歸納,創造出47項123種非常實用又簡捷的轎車車身鈑金整修方法。2003年4月,王洪軍創造的方法通過了德國質保專家
一汽職工王洪軍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一汽職工王洪軍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組的評審和鑑定,被正式命名為“王洪軍轎車快速表面修復法”。專家們一致認為,王洪軍的快速修復法對車身表面鈑金修復和調整有重大的實用價值,達國際先進水平。據介紹,王洪軍的快速修復法包括轎車白車身表面缺陷修復法、漆後鈑金缺陷修復法、車身間隙平度超差調整法和展車製作法四個部分。説起展車製作法的過程,王洪軍格外動情。事實上,展車是企業在汽車博覽會上的名片,是企業綜合實力的較量,也是企業文化的張揚。製作展車可以説是鈑金整修工的最高境界。王洪軍説,自己在展車製作方面的技藝來之不易。
2003年以前,一汽大眾的展車每年都要花費大筆資金聘請德國專家來做。每次德國專家制作展車時,因為擔心影響展車質量都不讓中方員工參與。一天下班後,王洪軍看見德國專家焊的行李箱接縫還沒焊完,就自己試着焊了一段。第二天,德國專家發現後便問:“這是誰幹的?”王洪軍紅着臉説是自己乾的,德國專家拍拍他的肩膀説:“小夥子,我幹了23年了,用你們中國話説‘不能一鍬挖口井’。”“那天晚上,我躺在牀上翻來覆去不能入睡。”王洪軍講道,“我知道製作展車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練成的,但我不能等23年。”他利用一切機會學習、揣摩製作展車的技術。王洪軍要只爭朝夕,用3年超越23年。德國專家動手製作展車時,他在邊上仔細觀察,德國專家一放下活,他就認真記;德國專家下班了,他就在廢件上反覆練。經過幾年的積累,王洪軍掌握了10種展車製作方法。2003年,一汽-大眾採用王洪軍制作展車的方法,僅用不到兩週時間就出色完成了德國專家通常需一個月才能完成的任務,從此結束了公司每年花費大筆外匯聘請德國專家制作展車的歷史。
主任王洪軍率班子 主任王洪軍率班子
近三年來王洪軍共製作展車189輛,為公司節約費用700多萬元,就連以前不信任他的德國專家也讚歎道:“王,你這3年超過了我的23年。”
其實,王洪軍的修復方法不僅在生產線及展車製作上得到應用,在市場上也能發揮作用,贏得用户心。2002年8月,一汽大眾銷售服務站接到河南鄭州用户求援,那裏有178輛車被特大冰雹砸壞,當地專家無法維修,從全國好幾個地方請來的鈑金專家也對此束手無策。這些專家認為,不打膩子無法修復汽車,而打膩子就會影響汽車使用壽命。為解決用户的燃眉之急,一汽大眾派王洪軍組成搶修小分隊迅速趕赴鄭州。
王洪軍帶領六位同事,頂着酷暑,日夜奮戰。他在不使用添加劑、不打膩子的前提下,用自己獨特的修復法,僅用18天就修復了178輛“受災車”。用户對王洪軍的整修技藝讚歎不已,稱他為“整修大王”。後來,王洪軍用將近兩年的時間將這些快速修復方法整理出書,由吉林人民出版社發行。
作為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線工人,王洪軍和許多科技工作者一樣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勵。在他心中,究竟怎麼理解自主創新,王洪軍告訴記者:“創新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也不是為了獲獎或得到別人承認。創新是為了事情有一個好的結果,比如節約資金、材料,提高勞動生產率。”他表示,一線工人創新有優勢,因為他們最清楚怎樣去做才最好。領導交待什麼才去做什麼的觀念有侷限性。勞動光榮不僅意味着吃苦流汗,更要求我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學識體現勞動價值 [1] 
2012年王洪軍的人大代表資格被終止

王洪軍主要成就

王洪軍同志是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轎車一廠焊裝車間操
王洪軍 王洪軍
作技工、第一汽車高級專家,1990年從一汽技工學校畢業後分配到一汽工作。17年來,王洪軍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刻苦鑽研的精神,勤奮學習,苦練技能,從一名普通的鈑金整修工逐漸成長為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青年技術骨幹,成為全國轎車鈑金修復領域的頂尖人物。他打破傳統工作模式的束縛,把長期工作探索取得的實踐經驗與前沿理論結合起來,在工具、操作方法等方面大膽創新,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關,創造出47項123種“轎車鈑金快速修復法”,並被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命名為“王洪軍轎車鈑金快速修復法”;發明製作了具有獨創性、實用性的鈑金維修工具47種2000餘件,填補了國內空白;他掌握了國際最高等級Q1標準的展車製作工藝,結束了公司每年要花費大筆外匯聘請德國專家做展車的歷史;他無私傳授技藝,培養出一支高素質、高技能鈑金整修隊伍,打造出精品轎車生產線上的精鋭團隊;王洪軍利用業餘時間為用户義務修車,解決了許多車身修復方面的疑難問題,贏得了廣大客户的讚譽。
近5年來,王洪軍同志共為企業創造經濟價值3400多萬元。他先後獲得長春市、吉林省以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2007年2月27日,在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他發明的“王洪軍轎車鈑金快速修復法”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成為全國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一線工人,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了胡錦濤總書記、温家寶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2] 

王洪軍外界評價

王洪軍 王洪軍
為大力弘揚自主創新精神,激發一線勞動者愛崗敬業、鋭意進取的勞動熱情,強化主人翁責任感,爭做新時代的知識型、技能型、專家型的優秀員工,全面推進吉林老工業基地振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全省幹部羣眾特別是廣大產業工人中,廣泛開展向王洪軍同志學習活動。要學習他愛崗敬業、埋頭苦幹、爭創一流的主人翁精神;學習他刻苦鑽研、勇攀高峯、為國爭光的拼搏精神;學習他敢為人先、敢於超越、敢於創造的創新精神;學習他任勞任怨、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當前,吉林省正處在增強發展基礎、調整經濟結構、持續加快發展的關鍵階段。振興吉林老工業基地、加快工業化進程,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藝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迫切需要一大批王洪軍式的優秀技術工人。各級黨委、政府要把開展向王洪軍同志學習活動作為弘揚自主創新精神,建設創新型吉林,推動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切實抓緊抓好。
要把開展向王洪軍同志學習活動與在全省實施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結合起來,與在職工中開展的“振興吉林、建功立業”、“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等活動結合起來,與在企業中開展的技術革新、崗位練兵、技能大賽等活動結合起來,完善政策、創新機制、優化環境,大力培養、鼓勵高技能人才,推動廣大職工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推動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能力。全省廣大幹部職工要以王洪軍同志為榜樣,立足本職,拼搏奉獻,開拓創新,爭創一流,為實現振興吉林、富民強省奮鬥目標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