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洪森

(中國第二代自行車運動員)

鎖定
王洪森,男,漢族,中國第二代自行車運動員。
中文名
王洪森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職    業
運動員
主要成就
中國第二代自行車運動員
性    別

王洪森人物介紹

他曾是中國第二代自行車運動員,曾被賀龍授予“全國運動健將”稱號;他曾是一名優秀的公路車手,享有“山之王”的美稱;他曾是一名工人,坐在第八機牀廠的車間裏看空壓機;他曾是中國文聯一名文職人員,曾擔任過中國人事部的幹部;他又是一名實業家,在三亞、文昌、五指山等地擁有房產、地產,擁有一個六層樓的博物館……但回顧自己七十二載豐富多彩的人生,王洪森深有感慨地説,我最喜歡別人説我是一名自行車運動員,我這一輩子都沒真正離開過它 [1] 

王洪森個人履歷

驍勇善戰“山之王” [2] 
王洪森出生於上世紀30年代,因為家裏窮,從小便蹬三輪,幫助家裏幹活。13歲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王洪森參加了在天津舉行的工人運動會,從未接觸過自行車運動的他竟在那場比賽中脱穎而出,贏了眾多成年人,就是從那時候起,王洪森開始接觸到了自行車運動 [3] 
“因為家裏窮,蹬三輪貼補家用。算是有了點自行車的技術基礎吧,再加上我的腿部力量好,教練都認為我非常適合從事自行車運動。”王洪森的運動生涯異常順利,在他參加的比賽中所向無敵。
1956年,王洪森參軍,成為一名空軍戰士。不過仍念念不忘體育項目,在空軍運動會和1959年的第一屆全國運動會上都有上佳表現。1960年,王洪森被挑選進入到了八一隊,成為一名正式的自行車運動員。
由於其特點為山路爬坡,後代表國家隊在大連、北京等地訓練比賽都表現出色,逐漸成為八一隊、國家隊主力之一。1961年,時任國家體委主任的賀老總親自把“全國運動健將”的獎章發到了王洪森手上,並親切地稱他為“山之王”。

王洪森人物軼事

餓得不行吃菜葉
回憶上世紀60年代的訓練保障,王洪森感慨萬千,“八一隊條件還算好一點的,每天的伙食標準有8毛多錢。每次我們出去訓練,就是一個教練一個摩托車,大多時候是我們自己出去。教練安排説,今天訓練多少公里,就練多少公里。我們帶兩個饅頭,要不拿兩塊白薯,放在後備口袋裏。就出發了!”談及此處,王老想起了一件往事,“有一年冬訓期間,我們在南京。早上吃過飯,我和史俊兩個人就出去訓練,當天的訓練量是200多公里,我們兩人帶了饅頭,夾着醬豆腐。沒想到那天天氣很冷,雨夾雪,我們倆把帶的饅頭都吃光了,跑到還剩80公里的時候,餓得不行,前胸貼後背,實在受不了啦!這時候我們看見前面有一輛拉白菜的大馬車,白菜混着馬糞凍在一起,我倆悄悄地上去,怕人看見,也不敢使勁揪,就那麼一把,我揪了個白菜幫子,史俊揪了幾片菜葉,也不顧着髒,就那麼往嘴裏塞……”就這樣,王洪森和隊友完成了教練佈置的任務 [4] 
“教練規定多少就得練多少,教練跟着不跟着都一樣。那個時代人都是這個精神。”王洪森感慨地説。每次出去訓練,王洪森和隊友都自己揹着車胎,如果出現爆胎等異常情況,他們還要充當修理工的角色。
“自行車”情結融入血液裏
好景不長,八一隊在“文革”期間遭遇大解散,全部運動員都轉業了,王洪森也不得已離開了心愛的賽場。“解散前,隊裏給了我一輛賽車,我一直保存着,剛轉業那會兒想不通啊,天天看啊看的,有時候還會抱着自行車哭。”
王洪森對自行車總是有着難以割捨的情愫,在青海省組建自行車隊後,他毫不猶豫去了兩年。之後,王洪森先後當過工人、文職人員、國家幹部,退休後,王洪森來到海南發展。但令他最有成就感的,仍是和自己心愛的自行車運動沾邊的事情,“環海南島、環青海湖,我都參與了早期策劃。”
2006年,王老自己組織的賽事——環三亞自行車邀請賽正式拉開大幕,三年過去後,環三亞自行車賽已經是國內知名的準專業賽事,吸引了眾多車手參賽,在車迷俱樂部中有着良好的聲譽。但辦賽三年來,王老自己出資幾十萬元,耗費的人力物力更是不計其數,但他毫無在意,“非常值得,只要有一分錢,我都願意花在這裏。”
同時,王洪森還透露了自己的“野心”:“我計劃將這個賽事辦得更好,將準專業賽事與專業賽事相接軌,提高賽事的水平。我還希望能組建一支職業車隊,依託政府和企業,為中國自行車運動的提高儘自己最大的能力……”王洪森甚至為自己的職業隊起好了名字,女隊叫鳳凰隊,男隊叫金椰隊,我希望這支隊伍能代表三亞、代表中國,出現在中國乃至世界的環賽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