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波

(遼寧籍烈士)

鎖定
王波(1911年-1943年11月11日),男,原名王慕禹,1911年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繡匠屯。自幼聰敏好學,因家境貧寒,由岳父家供其讀書。1931年王波與蘇雪金完婚。婚後他更加發奮苦讀,立志當一名作家。 [1] 
中文名
王波
別    名
原名王慕禹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1年
逝世日期
1943年11月11日
畢業院校
北平中國大
職    業
革命者
出生地
遼寧

王波人物經歷

原名王慕禹,遼寧省奉天(今瀋陽市)人。1931年考入中國北京大學學習。1937年夏加入中國共產黨。八路軍第1大隊政治幹事,華北人民抗日聯軍第3大隊教導員,晉察冀軍區步兵第10團3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豐灤密區區隊政治委員。革命烈士。
1937年任白乙化組織的抗日先鋒隊政治幹事。1938年隨隊編入八路軍,任第1大隊政治幹事。1939年任華北人民抗日聯軍第3大隊教導員。1940年1月任晉察冀軍區步兵第10團3營政治教導員,參與開闢豐灤密抗日根據地。1942年夏任第10團政治處主任。1943年任中共豐灤密聯合縣委委員兼豐灤密區區隊政治委員。
1943年11月11日在南香峪戰鬥中壯烈犧牲。時年32歲。 [2] 

王波主要事蹟

1931年,日本侵略者挑起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強佔瀋陽城,進而侵佔東北三省。血氣方剛的王波痛記淪陷之恥,憤然離別故土,流亡關內,考入北平中國大學。大學期間,王波接觸進步師生,閲讀進步書籍,經常寫一些宣傳抗日救亡的文章投給天津《大公報》。
1933年長城抗戰失敗後,日本侵略者的魔爪繼續伸向關內。平津危急,華北危急,王波再也無法安心讀書了,他毅然放棄學業,走出校門,投身於抗日救亡事業。
七七事變後,王波將與他共同在北平生活了兩年的妻子和兒子送歸故里。7月13日隨白乙化赴綏遠省碩公中墾區。在墾區,他負責編輯《抗日先鋒》小報,憑藉這塊陣地,熱情宣傳抗日,呼籲民眾救國。王波長於文學,知識淵博,綽號“高爾基”。他編輯的小報文字淺顯,觀點明確,內容豐富,圖文並茂,深受墾民歡迎。1937年夏,王波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0月,白乙化等領導墾區暴動,組織抗日先鋒隊,王波懷着解放家鄉、挽救祖國危亡的雄心大志,積極參加了抗日先鋒隊並擔任政治幹事,從此開始戎馬生涯。
為開赴抗日前線,抗日先鋒隊南渡黃河,橫穿庫布齊沙漠,向晉西北挺進。1938年1月到達河曲,歸入八路軍建制。其間,王波一面行軍打仗,一面繼續編印《抗日先鋒》小報,沿途宣傳抗日救國。同年6月,抗日先鋒隊東進至雁北與八路軍第三五九旅會師。為了向老紅軍學習,王波和先鋒隊其他領導幹部跟隨旅機關工作組深入部隊和農村,學習建軍、建黨、建政,發動和組織羣眾等工作。5個多月的時間,他不僅學到了紅軍作戰和政治思想工作的經驗,也學到了紅軍優良的傳統和作風,為他後來成長為文武雙全的指揮員打下了基礎。就在這時,他改名王波。抗日先鋒隊已發展到500多人,上級決定將其改編為3個大隊,王波任第一大隊政治幹事。1939年4月,抗日先鋒隊到達平西抗日根據地,6月與冀東抗日聯軍合併稱華北人民抗日聯軍,王波任第三大隊教導員。
王波善於做思想工作。抗日聯軍初建時,部隊戰鬥力還不強,與日軍作戰,也受過一些挫折。王波積極配合白乙化作戰士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導他們認識抗日戰爭的勝利前景,鼓勵他們樹立戰勝敵人的勇氣。在王波的領導下,第三大隊政治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1939年6月,日軍大島大隊奧村中隊進犯平西抗日根據地,第三大隊受命正面狙擊敵人,兩天時間沒能吃上一頓飯,但全隊戰士始終情緒飽滿,勇敢戰鬥,不使敵人前進一步,圓滿地完成了戰鬥任務。
1940年1月1日,華北人民抗日聯軍正式改編為晉察冀軍區步兵第十團,王波任第三營教導員。4月,十團奉命挺進平北開闢豐(寧)灤(平)密(雲)抗日根據地,第三營作為先遣隊首先進入密雲西部的水川地區,任務是配合地方工作團深入農村發動羣眾,宣傳抗日,籌措糧餉,為主力部隊的到來做必要的準備。
豐灤密地區處在偽滿洲國和偽華北政權接合部上,又連接冀東和平西根據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這裏山高林密,又靠近密雲糧倉,敵我都拼命爭奪,形成拉據。以前作路軍來到這裏,都因為敵人的輪番“掃蕩”沒能立住腳,因此羣眾工作很難開展。第三營剛來時,羣眾也擔心他們呆不長。
王波率部用實際行動消除了羣眾的顧慮,並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裏打開了工作局面,開闢了白河兩岸、長城內外大片地區為根據地。第十團主力到達後,第三營又留在內線協助地方幹部建立地方政權和黨組織。1940年6月成立了豐灤密抗日聯合縣,建立了縣政權。
1940年8月,華北軍民發動百團大戰,王波所在團的任務是破壞平古鐵路(北平至古北口線),牽制敵人兵力,配合主力部隊作戰。9月中旬,日偽軍4000餘人對豐灤密發動為期78天的大“掃蕩”。敵人步騎結合,“鐵壁合圍”,返轉閃擊,縱橫“掃蕩”。出於鬥爭的需要,團主力到外線打擊敵人,第三營奉命留在內線堅持鬥爭。為了機動靈活地打擊敵人,第三營化整為零,王波親自帶領七連與敵戰鬥。那時正是秋冬交替季節,他們身着單衣戰鬥在崇山峻嶺間,備嘗艱辛。一次,七連被困在水堡子南山三晝夜,夜裏寒風刺骨,白天僅能以蘿蔔充飢。在如此嚴酷的形勢下,王波一面戰鬥,一面加強部隊政治思想工作。他向戰士講抗日戰爭形勢,講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前景,堅定大家的抗日信心。後在王波指揮下,全連戰士冒着敵人的彈雨,以大山石作掩護,翻山越嶺,勝利突破了敵人的包圍,保存了有生力量。在這次反“掃蕩”中,王波帶領七連與其他部隊一起歷經37次戰鬥,粉碎了敵人的大“掃蕩”,保衞了豐灤密抗日根據地。
豐灤密抗日根據地似一把尖刀插在敵人的要害,威脅着敵人的生命線平古鐵路。日軍視之為眼中釘、肉中刺。1941年秋末,日偽集中萬餘兵力對豐灤密抗日根據地又發動了為時兩個月的大“掃蕩”。日軍實行野蠻的“三光”政策,所到之處,見人就殺,見房就燒,見東西就搶,把方圓60公里的長城兩側地區劃為“無人區”。為了斷絕八路軍和羣眾的聯繫,敵人沿山挖了寬6米、深4米多的“治安溝”(羣眾稱為毀民壕),又把老百姓“集家並村”,控制起來(羣眾稱為“人圈”),妄圖把八路軍困死在山上。
面對殘酷的鬥爭形勢,為了保存主力,第十團將主力轉移到平北西部,只留第三營在豐灤密堅持鬥爭。全營在王波和營長翟飛的率領下,化整為零,依靠人熟、地熟和豐富的遊擊作戰經驗,游來游去,機智靈活地狠狠打擊敵人。雖有幾次被圍,但王波臨危不懼,憑藉機智和勇敢一次次地率部化險為夷。一次,王波與七連被敵人包圍在沙坨子。敵人以強大火力進攻,他沉着地指揮戰士們利用白河岸邊的山崖作掩護,堅守到天黑。夜間又令戰士把艾蒿編成辮子點起火迷惑敵人,然後悄悄向西轉移,涉過冰冷的白河,勝利突圍。
反“掃蕩”戰鬥艱苦卓絕,特別是在“無人區”鬥爭尤甚。戰士們有時以生玉米充飢,有時連玉米都難得到,只得靠挖野菜吃草根堅持鬥爭,因此個別戰士流露出沮喪情緒。王波及時耐心地作思想工作,他對戰士們講:一個八路軍軍人最寶貴的不是生命而是氣節,最可怕的也不是敵人和困難,而是失掉勝利信心。在王波的教育鼓動下,全營上下一心,同仇敵愾,不斷給敵人以有力打擊,使豐灤密抗日根據地這把尖刀一直插在偽滿洲國和華北地區的接合部上,巋然不動。
王波對敵人充滿刻骨的仇恨,對戰友充滿無限的關愛,並把這種愛融入政治思想工作中。1941年2月4日,王波的親密戰友、第十團團長白乙化在馬營戰鬥中不幸犧牲。噩耗傳來,一向性情剛毅的王波潸然淚下。但他懂得“痛苦無用,流涕也無用”,打敗日本侵略者是要流血的,那些用血換來的代價才是最“寶貴的代價”。因此,他在悼文《我們沒有眼淚》中寫到:“為革命,乙化同志流了血,犧牲了自己的生命……我們除了開會來追悼他,紀念他,而要緊的是學習他!尤其是要學習他那種英勇的犧牲精神。沒有那種犧牲精神,日本鬼子就無法趕跑,革命也無法勝利!前進,踏着犧牲者的血跡前進!”正是在這種為革命獻身精神的不斷激勵下,王波等營幹部將全營集中起來,連續打了幾次漂亮仗,擴大了反“掃蕩”的勝利。他們奔襲木林敵人據點,俘獲偽軍83人;奇襲懷柔火車站,燒燬敵人軍火,尤以王波親自指揮的柏查子村伏擊戰打得最為出色。戰鬥發生在1941年7月上旬,戰前王波偵知了敵人的行動計劃,對部隊作了周密部署,他把七連和八連分別埋伏在敵必經道路兩旁的高坎上,又在高山頂放了?望哨。敵人從玻璃廟據點一出動,?望哨就看得清清楚楚。等敵人進入伏擊圈,王波一聲令下,復仇的子彈一齊射向敵羣,僅僅30分鐘,就勝利結束了戰鬥,共殲偽滿“討伐隊”70多人,繳獲輕機槍3挺及其它武器一批。
軍隊的戰鬥力來自過得硬的政治思想工作。王波做政治思想工作,過得硬,有成效。在第二次反“掃蕩”的艱苦日子裏,王波親自協助司務長料理伙食,為戰士們安排好生活。在大家最疲勞的時候,他以身作則,親自站崗警戒,讓戰士們休息好。愛護戰士、處事冷靜是王波的特點,也是他的優點。一次夜襲楊樹底下村敵據點,遭到敵人機槍阻擊。王波沉着地命令集中火力把敵人機槍打“啞”。王波身後的通訊員尚茂站起來打了一槍,子彈擦着王波的耳朵飛了過去。尚茂嚇呆了,王波卻沒事一樣,回頭繼續命令:“別愣着,瞄着火亮繼續打!”戰鬥結束後,尚茂請求處分,戰士們也要求追究尚茂的過失,而王波則一笑了之:“我的命就那麼值錢,‘光榮了’(即犧牲的意思)怕什麼,正好去見馬克思。”1942年春,王波率七連在得田溝村與偽滿“討伐隊”戰鬥,連指導員李帆和十幾名戰士光榮犧牲了。王波非常難過,部隊轉移到楊胡柵子村宿營,他飯不吃,水也不喝,一個人呆呆地坐在山石上流淚。犧牲官兵的遺體抬回駐地後,王波逐個為他們擦去臉上的血跡和泥土,脱下身上的棉大衣,輕輕蓋在李帆的遺體上,又叫人把每個烈士包裹起來,埋葬在青山下。
1942年夏,第十團縮編。王波改任團政治部主任。職務變了,但作風沒變,他與戰士們的聯繫更為密切了,對自己的要求更加嚴格,哪裏最危險,哪裏就有王波。一次,100多名幹部由平西向冀東轉移,王波率一個排護送,準備夜間越過敵封鎖溝。隊伍行至康各莊村南,突遭敵人截擊,王波讓人帶領幹部迂迴前進,他卻隻身將數倍於我軍之敵引向自己,終於護送這批幹部安全到達了冀東。
1943年5月,豐灤密抗日鬥爭已度過最艱苦的階段,抗日武裝力量有了新的發展,在此形勢下成立了豐灤密區隊,王波任區隊政委,兼任中共豐灤密聯合縣委員會委員。王波與區隊長師軍一起指揮區隊不斷打擊日軍,逐步恢復了被敵人“蠶食”的地區。7月7日,豐灤密區隊在香水峪設伏,重創偽滿第三十三團一個營,斃俘敵59人,繳重迫擊炮一門。8月9日,又在石塘路伏擊康各莊據點出擾之敵,殲敵12人。王波還帶領區隊一連,夜襲榆樹底下村據點,日軍倉惶逃走,俘偽軍50多人。敵人據點被拔掉,第八區的工作得到了恢復。 [1] 
同年11月11日,偽滿軍一個連竄到南香峪搶糧。為了粉碎敵人的搶糧計劃,王波率二連趕到南香峪,搶佔北山有利地形打擊敵人。敵人開炮轟擊,一顆炮彈落在山頂上,橫飛的彈片炸傷了王波的頭部,他當即昏了過去。王波甦醒後,敵人走到了他的面前逼他投降。身負重傷的王波堅貞不屈,絕不投降,慘遭敵人殺害。 [1] 

王波紀念

王波犧牲後,豐灤密軍民懷着無比悲痛,將他安葬在北香峪村南溝。1944年1月,豐灤密聯合縣和五區隊(豐灤密區隊劃歸冀東後的名稱)在趕河廠召開追悼大會,2月20日,平北軍分區也在南碾溝召開追悼大會,沉痛悼念王波烈士。 [1] 
5月,第五區隊在北香峪南山為王波建立了紀念碑。碑的正面鐫刻着“救國救民”四個大字,兩旁是書寫着王波生平事蹟的碑文。為防敵人破壞,北香峪人民曾將這塊碑珍藏起來,新中國成立後才將它拿出來,安放在長滿蒼松翠柏的北香峪北山,供人民羣眾瞻仰。王波烈士的英名,猶如這珍藏多年的紀念碑,永遠聳立在人民的心中! [1] 
1952年,華北軍區將王波烈士陵墓遷至華北軍區革命烈士陵園,重建墓碑。 [2] 
為了用烈士的精神教育後代,1971年密雲縣教育局組織編寫鄉土教材時,把王波烈士的事蹟編入課本。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