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泉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結構工程學與力學專家)

鎖定
王泉,1967年2月生於遼寧瀋陽,加拿大國籍,結構工程學與力學專家,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汕大學執行校長,東北大學工程結構動力學研究中心主任。 [1-2]  [5]  [7-8]  [11-12] 
王泉於1984年7月—1988年7月就讀於浙江大學,畢業後獲得工程力學理學學士學位;1988年7月—1991年7月就讀於北京大學,畢業後獲得固體力學理學碩士學位;1991年7月—1994年7月就讀於北京大學,畢業後獲得固體力學博士學位;1999年—2001年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助理教授;2002年—2003年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2003年—2006年任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副教授;2006年—2015年曆任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副教授、教授;2015年當選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2015年—2016年任阿聯酋哈里發大學教授;2016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2016年—2017年任香港城市大學講席教授;2017年任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同年入選“深圳市高層次傑出人才” [1]  ;2018年11月任汕頭大學執行校長,同年當選為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2]  ;2019年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2022年當選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7月任東北大學工程結構動力學研究中心主任。 [7-8] 
王泉長期從事結構工程、力學和智能材料方面的研究。 [1] 
中文名
王泉
國    籍
加拿大
出生地
遼寧瀋陽
出生日期
1967年2月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15年當選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2016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2018年當選為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2019年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
2022年當選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王泉人物經歷

1967年2月,王泉生於遼寧瀋陽。 [11] 
1981年—1984年,就讀於瀋陽市第二中學。 [20] 
1984年7月—1988年7月,就讀於浙江大學,畢業後獲得工程力學理學學士學位。
1988年7月—1991年7月,就讀於北京大學,畢業後獲得固體力學理學碩士學位。
1991年7月—1994年7月,就讀於北京大學,畢業後獲得固體力學博士學位。
1999年—2001年,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助理教授。
2002年—2003年,任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
2003年—2006年,任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副教授。
2006年—2015年,歷任加拿大曼尼託巴大學副教授、教授。
2015年,當選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2015年—2016年,任阿聯酋哈里發大學教授。
2016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2016年—2017年,任香港城市大學講席教授。
2017年,任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同年,入選“深圳市高層次傑出人才”。 [1] 
2018年11月,任汕頭大學執行校長;同年,當選為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2] 
2019年,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
2022年,當選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7月,任東北大學工程結構動力學研究中心主任。 [7-8] 

王泉主要成就

王泉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王泉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結構健康監測與損傷識別;結構動力學與振動控制;結構振動與能量收集;結構評定與加固;先進工程材料等。 [9] 
王泉長期致力於工程結構學研究。提出了一種通過小波變換,來檢測工程結構裂縫和分層的新技術,這項技術實現了對工程微小裂縫和分層的高效探測;開發了一種用智能材料修復受損工程結構的新方法,該方法消除了裂紋,削弱了分層尖端的應力強度,提高了結構的穩定性 [5] 
王泉開拓了基於壓電材料的傳感器和激勵器在結構故障檢測中的應用。可以降低監測和維修的成本,保證結構的安全性;開發了壓電材料和形狀記憶合金等智能材料對結構的智能修復;系統闡述了連續介質力學和分子動力學在納米量級結構上應用的可靠性;確立了連續介質力學和分子動力學這兩個研究方法的適用範圍;開展了非局部連續介質力學在納米材料的應用;發展了壓電技術在海浪波動,高層建築等能量收集的應用研究; [6] 
王泉用多尺度的方法,對納米材料進行研究,解決了現有納米材料中的某些缺陷,完善了納米材料的性能;還致力於海洋能源、風能等綠色能源的轉化利用研究等。 [5] 
  • 學術論著
據2023年3月汕頭大學工學院網站顯示,王泉已在《工程結構(Engineering Structures)》《智能材料與結構(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聲音與振動雜誌(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國際結構穩定性與動力學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Dynamics)》《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能源(Energy)》《固體力學與固體物理學雜誌(Journal of Physics and Mechanics of Solids)》等國際雜誌發表論文210餘篇,研究成果在谷歌學者中被引用10000餘次,其中單篇引用超過100次的有21篇,H因子53,SCI他引達7100餘次,H因子44。 [9] 
刊發時間
論文名稱
期刊名稱
2005年
Wave propagation in carbon nanotubes via nonlocal continuum mechanics
《應用物理學雜誌(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2008年
Atomic transportation via carbon nanotubes
《納米快報(Nano Letters)》
2011年
Dispersion of carbon nanotubes with SDS surfactants: a study from a binding energy perspective
《化學科學(Chemical Science)》
2011年
A review on structural enhancement and repair using piezoelectric materials and shape memory alloys
《智能材料與結構(Smart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016年
Energy harvesting from ocean waves by a floating energy harvester
《能源(Energy)》
參考資料 [1]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2018年11月
第一屆振動能源採集技術國際會議 [22] 
2020年12月
2020年廣東省電子顯微鏡學會學術年會 [15] 

王泉人才培養

  • 寄語學生
2020年6月,王泉在汕頭大學理學院2020屆本科畢業生學位授予儀式上説:“在探究科學世界的旅程中,不要墨守成規,始終保有好奇與不放棄的驅動精神,有一份謙遜的心和與人溝通的心,‘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學會尊重別人和學習別人,不斷提升自己。在生活中保持寬厚、善良、誠實、敬業、責任感等美德,人生會更加快樂和豐富。” [13] 
2020年10月,王泉在汕頭大學2020年開學典禮上對新生表示歡迎並致以祝願:“大學是追求真理、培育人才、探索高深學問、關注人類命運的場所,對科學和真理的追逐是大學的應有之義。希望同學們能站在英雄和大師們的肩膀上,在求知治學的過程中,敢於擺脱舒適,能在任何環境裏,篤定自若,以一顆勇敢和樂觀的心應對生活學習上的可能遇見的艱難,服務社會,成就理想。” [14] 
  • 學術講座
時間
講座名稱
合作院校
2019年4月
“基於小波、智能材料與熵的工程結構損傷檢測”學術報告 [19] 
2019年11月
“工程結構健康監測”學術報告 [18] 
2021年10月
“可再生能源與智能材料”學術報告 [17] 
2022年6月
“科學漫談”專題講座 [16] 
2022年7月
“科學漫談”專題講座 [23] 

王泉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2011年
研究優異獎 [3] 
2013年—2015年
北京大學優秀校 [1] 
2015年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8] 
2016年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8] 
2017年
2018年
歐洲科學與藝術學院院士 [8] 
2019年
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 [8] 
2019年
布萊斯•帕斯卡獎章 [8] 
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
2020年
格里什曼諾夫獎 [10] 
2022年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8] 
俄羅斯工程院

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會士 [3] 

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會士 [3] 

英國物理學會會士 [3] 

王泉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18年5月
浙江大學航空航天學院講座教授 [21] 

《聲音與振動雜誌(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編委 [4] 

《碳(Carbon)》編委 [4] 

王泉人物評價

“王泉是結構工程、力學和智能材料研究領域的知名科學家。”南方科技大學評) [1] 
“王泉是個非常認真的人,他在世界結構工程學領域做出了卓越成就和貢獻。”(《深圳特區報》評) [5] 
“王泉具有較高的學術聲譽和地位以及良好的國際聲譽。”汕頭大學研究生學院評) [10] 
“王泉是利用智能材料對結構破壞進行檢測的先驅者之一。”(浙江大學交叉力學中心評)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