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治邦

(國民黨革命軍第七旅少將旅長)

鎖定
王治邦(1895—1989),字潤民,宿縣人,西北軍出身,抗日愛國將領,參加過著名的喜峯口、蘆溝橋抗擊日軍戰爭。15歲進宿城雷公館當了半年役夫,後逃往山東當兵,不久轉入馮玉祥所率部隊。19歲進入馮玉祥創辦的西安軍官教導團學習。
本    名
王治邦
出生地
宿縣
出生日期
1895年
逝世日期
1989年
人物生平
1917年離開教導團任連長,隨部隊由陝西轉入河南境內。1920年前後,馮玉祥任西北邊防督辦,部隊由北平轉移到張家口一帶,王治邦任督辦處手槍團團長,曾接受蘇聯軍事顧問普里馬科夫的訓練,聽過李大釗等人宣傳革命的演講,提高了作戰本領,樹立了振興中華的決心。1926年,馮玉祥從蘇聯考察歸來,宣佈遵守三民主義綱領,全軍參加國民黨。王治邦被任命為國民黨革命軍第七旅少將旅長,去西安討伐劉鎮華,為楊虎城將軍解圍。後來蔣介石藉端向馮玉祥部隊發動進攻。王治邦被馮任命為37師師長,抵抗蔣介石。由於韓復的倒戈,閣錫山的觀望,馮玉祥的部隊被瓦解。王治邦被張學良改編入29軍,任110旅旅長,進駐北平外圍的通州。
1933年,日軍佔領熱河省,迅速逼近長城,向華北地區推進。29軍奔赴長城各口阻擊日軍。3月10日,日軍向喜峯口發動猛攻,拒守喜峯口的109旅雖經激烈迎戰,但由於日軍攻勢過猛,喜峯口仍被日軍佔領。當時,王治邦的110旅奉命晝夜急行一百多里趕來增援,先在喜峯口對面的撒河橋設防,然後向喜峯口兩面山頭強攻。王治邦率軍攻上山頭後,以已所長,攻敵所短,展開了肉搏戰,敵人紛紛敗下山去。王治邦率眾居高臨下,向佔領喜峯口之敵發起猛攻。敵人兩翼被逼,退入峯口中,據死守。數日後,王治邦又於星夜率劉景山團秘密越過長城,向正在沉睡中的敵炮兵陣地發起猛攻,只用半個多小時,就摧毀了日軍剛調來陣地的一個炮兵團。日軍受到重創,始放棄由喜峯口及其他各口進軍華北的計劃,並於3月下旬暫時退卻。日軍把喜峯口的失敗認作明治練兵以來的“奇恥”。29軍軍長宋哲元在當時致南京國民政府的秘密作戰電報中,有四份提到了治邦旅。肯定了王治邦打退喜峯口正面高地之日軍,痛擊來犯的日軍炮兵,給喜峯口兩側的蒙古、朝鮮偽軍以致命回擊等重要功績。事後南京國民政府卻説29軍“違命抗日”,不但不予優撫,還扣發其軍館。王治邦也被削去旅長職務,去南京陸軍大學受訓。王治邦路過泰山,前往看望馮玉祥。馮玉祥鼓勵他以民族為重,挑去怨憤,繼續堅持抗日,以待他日重新殺上戰場。在陸軍大學學習期間發生了西安事變,蔣介石被迫同意抗日。馮玉祥的教海,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使得一度自綏的王治邦重又振奮精神,煥發了抗日激情。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爆發。王治邦當天下午便乘車趕回北平,在29軍以少將參謀職參戰。同年退駐豫東商丘一帶,堅持對日作戰。鑑於蔣介石消極抗日,排除異已,軍長宋哲元託病離職,由張自忠充任他的職務。王治邦仍為少將參謀,轉移到襄樊一帶抗日。1940年,隨軍參與襄樊戰役。是役張自忠陣亡後,王治邦轉至第五戰區長官部,在老河口跟李宗仁任少將參謀。兩年後,調入湯恩伯部任少將參謀,駐河南省葉縣。因湯飛揚跋扁,難於共事,王治邦便藉故遷往安徽省臨泉縣於新寨,過着半似隱居的生活。抗日戰爭勝利後,湯恩伯自鄭州電催王治邦由臨泉前往任職。王治邦自知難與蔣介石的摘系合作共事,遂不就任。後來湯又來電相催,王治邦藉口赴任,至漯河折而向東,回到宿城。至家時,兩袖清風,先是在自家舊房子裏推油、磨面,以維持生計,後來率全家下農村勞動過活。新中國成立後,王治邦英勇抗日的歷史曾一度受到歪曲,他多次經受錯誤路線的迫害。1980年,黨和政府對他的前半生的軍伍生活作出正確評價,他先後被聘為地轄宿州市政協一屆、二屆委員。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安徽省宿州市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宿州文史資料 第1輯 統一戰線專輯,政協安徽省宿州市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2000.12,第2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