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治國

(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原湖南省顧問委員會副主任)

鎖定
王治國,1923年7月出生於山西省五台縣,1939年1月參加革命工作,1940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4月,王治國同志隨部隊南下湖南,先後在湘潭市、湘陰縣、湘潭地區、省委、省政府、省顧問委員會主要領導崗位上工作。1992年12月,從省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崗位上退下來。1995年1月,中央批准王治國離休。2004年2月,中央批准王治國享受省長級醫療待遇。
因病醫治無效,於2014年2月19日6時40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1] 
中文名
王治國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3年7月
逝世日期
2014年2月19日

王治國人物履歷

王治國,1923年7月出生於山西省五台縣,1939年1月參加革命工作,1940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 
1949年4月, [1]  以軍分區宣傳科長的身份隨軍南下。 [2]  先是在岳陽整編訓練國民黨岳陽縣自衞團。隨着南下的部分軍隊幹部轉入地方,王治國被安排到湘潭地委辦的建設學院工作,1950年3月調任湘潭縣委委員兼城關區區長,建市後改任湘潭市市長、市委副書記。 [2] 
1952年7月,任湘陰縣委書記。 [2] 
1954年,王治國任湖南省指揮部副指揮長兼南洞庭湖的指揮長。 [2] 
1956年春,王治國接任湘潭地委書記 [2] 
1957年,王治國列席中共八屆三中全會擴大會議 [2] 
1964年,湘潭地區分家劃為湘潭、岳陽兩個地區,王治國調回省委任省委農村部副部長、省人民政府農林水辦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 [2] 
1965年,大型水利灌溉工程——韶山灌區上馬,王治國任副總指揮兼副政委及工程黨委書記。 [2] 
1969年秋,恢復工作,任湖南省革委會生產指揮組農村組副組長,後任省生產指揮組副組長、省委農村領導小組組長。 [2] 
1977年,任省委書記處書記兼副省長 [2] 
1983年,王治國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任省顧委副主任。 [2] 
1992年12月,從省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崗位上退下來。 [2] 
1994年,王治國當之無愧地贏得了“袁隆平基金獎”。 [2] 
1995年1月,中央批准王治國離休。 [1] 
2014年2月19日6時40分因病醫治無效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1] 

王治國人物事蹟

王治國1923年出生于山西,在山西他度過了童年和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烽火歲月。1949年4月南下湖南後,他就一直在這片遠離家鄉的紅土地上奮鬥着、奉獻着,把湖南當成了“第二故鄉” 。王治國出身農家,三四歲開始認字,7歲進小學,“ 七七事變” 後投身抗日救亡洪流。在北方家鄉的對敵鬥爭中,他是英勇的戰鬥員和出色的宣傳員,長期擔任黨的區委書記、縣委宣傳部長職務,參軍後又任獨立營副政委、教導員等職。而1949年來到湖南後,從縣委書記幹到副省長、省委副書記,田野始終是他的廣闊的辦公室,農民始終是他心頭的牽掛。甚至在退居二線任省顧問委員會副主任時,仍然密切關注湖南農村的建設工作。他在回首往事時,感慨地説:“ 我在湖南的50年中,和湖南全省特別是湖南農村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2] 

王治國疏理“ 生命線” ‚立足農業主陣地

王治國是以軍分區宣傳科長的身份隨軍南下的。進入湖南,他先是在岳陽整編訓練國民黨岳陽縣自衞團。隨着南下的部分軍隊幹部轉入地方,王治國被安排到湘潭地委辦的建設學院工作,1950年3月調任湘潭縣委委員兼城關區區長,建市後改任湘潭市市長、市委副書記,1952年7月任湘陰縣委書記。
雖説當時王治國來湖南已有3年,但除了湘潭,他對湖南地形地貌知之甚少。打開地圖一看,湘陰四周環水。想到要面對水天相接、一望無際的景象,來自山西的“旱鴨子”心裏着實緊張。可是越懼什麼卻越躲不過什麼,王治國上任不到兩個月,老天爺就試圖給他一個“下馬威”:9月24日,湘陰遭受大水災,鼎新垸、民新垸等潰決,1600多人遇難。王治國立即帶領縣委一班人以及全縣幹部羣眾抗災救災,組織生產自救,重建家園。他根據湘陰一半湖區、一半山區的特點,因地制宜地部署工作,較好地恢復了生產,度過了難關。
“吃一塹,長一智”,不能再讓洪水肆虐。1952年冬至1953年春,在省、地委的領導下,王治國組織湘陰人民整修了南洞庭湖。天道酬勤,1953年湘陰獲得了大豐收,超額完成徵購任務,也解決了羣眾的吃飯問題。
不料,好景不長。1954年6月以後,長江流域洞庭湖區又遇前所未有的特大洪水,湘陰湖區只剩一個垸沒淹,大部分堤垸漫潰,垸內一片汪洋,20多萬湖區羣眾無處安身。怎麼辦?王治國將眼光移向了山區。將湖區災民轉移到山區是個好主意,可是山區與湖區素有的矛盾又使他感到棘手。
因為地理環境的差異,山區羣眾長期過着不算富裕但還穩定的生活,而湖區飽受洪澇侵害,“十年九不收,一年狗吃粥”。貧富差異導致兩邊的羣眾矛盾重重,連山裏人到湖區去幫助扮禾也要遭受欺辱。看來,要順利安置湖區災民,先得做好山區與湖區兩邊羣眾的工作。他和縣委提出了一個口號,叫做:“天下農民是一家,有難大家幫。”湖區有了難,動員山區羣眾主動來幫忙,團結抗災,團結度荒,並創造了“借雞生蛋”的救災辦法,也就是湖區災民被安置在山區羣眾家後,借山區羣眾收完一季稻的“冬閒田”生產自救。這樣,很快把災民安置了下來,並加強了山區與湖區農民的團結。
防汛搶險、修堤治湖,王治國始終戰鬥在第一線。1954年災後省委決定治理洞庭湖,設立了全省整治洞庭湖指揮部,下轄西洞庭、南洞庭兩個分指揮部。王治國任省指揮部副指揮長兼南洞庭湖的指揮長,他在湘潭地委支持下,帶領湘潭地區、寧鄉、望城、湘陰、岳陽等地的幹部、民工、技術人員展開了治湖戰鬥,指揮部就設在湘陰臨資口鎮。
災後的冬天似乎特別長,也格外冷。即使這麼多年過去,在王治國的印象中,那一年的冰天雪地仍令他刻骨銘心。戰天鬥地、與嚴寒抗爭就是那個寒冬的全部內容。本來就缺衣少被,還得注意工地安全問題,規定工棚裏不準生火,凍得民工受不住。不想凍死嗎?那就乾脆出工吧。勞動成了禦寒的好辦法。 [2] 
“英雄的人民,英雄的事業,英雄的人民治理洞庭湖。”工地提出的抗冰抗凍、戰勝困難的口號鼓動着不會被冰凍嚇倒的工地指戰員,6萬多幹部羣眾同心協力、艱苦奮鬥,戰勝嚴寒和施工中的各種困難,提前完成了治湖任務。從1954年冬到1955年春,3個多月時間,修建4道新堤,總計堤長500裏,花費土石方680多萬方,堵住7個潰口。這一年的整修卓有成效,為南洞庭湖區抗洪抗災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親身感受了湖南的水災之患,王治國深知興修水利之重要。1956年春王治國接任湘潭地委書記後,大辦水利成了他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1957、1958、1959,連續3年大辦水利,攸縣酒埠江水庫、醴陵官莊水庫、岳陽鐵山水庫、寧鄉黃材水庫、湘潭花石水庫……這些今天依然發揮着作用的水利設施,都是在王治國直接領導下建設的。
1964年湘潭地區分家劃為湘潭、岳陽兩個地區,王治國調回省委任省委農村部副部長、省人民政府農林水辦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1965年,大型水利灌溉工程——韶山灌區上馬,華國鋒任總指揮兼政委,王治國任副總指揮兼副政委及工程黨委書記,具體負責建設施工。10萬民工上陣,1年建成通水,圓滿完成了任務,為此王治國深感欣慰。那之後,對省裏其他水電工程,如五強溪水電站、鳳灘水電、黔陽小水電、歐陽海灌區、大圳灌區、六都寨灌區、青山水輪泵以及全省水利配套工程,他都一如既往地積極支持,因為他深切地體會到:水利是農業生產的生命線啊!此外,他對綠化荒山、植樹造林、開發丘陵、平整土地等農田基本建設也付出了辛勤勞動,全省學洛塔、學野雞坪的決定,就是他起草的。 [2] 

王治國支持袁隆平,推動第二次“綠色革命”

20年前,對於是否推廣雜交稻還存有對立的兩種意見,王治國屬積極支持推廣派。當時,他無法料到,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甚至會在國際上引起第二次“綠色革命”。
王治國一貫重視湖南的糧食生產,原因很簡單: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吃飯是第一位的大問題。餓殍載道的景象觸目驚心,捱餓的滋味痛心入骨。湖南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有責任挑起糧食增產的大梁。
有句農諺:“有收無收在於水,多收少收在於肥。”王治國篤信。他在當湘潭的地方官時,就重視抓肥料建設,積極推廣醴陵集綠肥、挖凼子的辦法,每年大搞一次積農家肥運動,叫“四勤八有”。1957年,王治國列席中共八屆三中全會擴大會議,就“醴陵企石農業社狠抓肥料建設,實現畝產過千斤”作了專題彙報。
王治國從事農村工作的時間很長。1969年秋,在“文革”中受到衝擊的王治國恢復了工作,任湖南省革委會生產指揮組農村組副組長,後任省生產指揮組副組長、省委農村領導小組組長,1977年任省委書記處書記兼副省長,都是分管農村工作。就是在這段時間,他參與了水稻雜交優勢利用的具體領導和組織工作,關注和支持了這項重大農業新科技的試驗。
對於雜交水稻的推廣價值,有人曾產生懷疑:“空殼率高,能推廣嗎?”王治國説:“事實勝於雄辯。1976年至1981年,全省累計雜交稻種植面積8550多萬畝,其中雜交晚稻7000多萬畝,共增產稻穀90億斤左右,平均畝產比常規稻要高100多斤。雜交稻的推廣迅速地改變了晚稻低產的面貌。1975年全省晚稻畝產平均只有351斤,1981年上升到537斤,其中雜交晚稻平均畝產650斤,有5個地市33個縣畝產700斤以上。省、地、縣農業部門聯合在湖區搞的7個百畝豐產示範田,雜交晚稻平均畝產784斤。”
看準了的事就抓緊幹。在應用推廣雜交稻方面,王治國下大力抓全省組織協調工作,為爭取時間,組織大量人力、財力到海南、雲南等地制種,把試驗、示範、推廣聯成一體,使農業科研、院所校和各級農業行政部門,上下左右統一起來,一條心、一股勁做好試驗示範、推廣普及工作。他經常調查研究,總結經驗,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並對湘南、湘中、湘北分類指導。由於雜優水稻的迅速推廣,很快實現了晚稻超早稻的多年願望,為調整農業佈局和耕作制度創造了條件,促進了農業技術改革,提高了科學種田水平,使湖南省糧食生產連續登上新台階。
王治國親率省農業廳、省科委的領導同志幾次三番奔波在北京,向國務院有關部門廣為宣傳,又參加了全國雜交稻授獎大會。為了表彰袁隆平的巨大貢獻,國務院決定對雜交水稻研究設立特等獎,獎金10萬元。這次大會確立了袁隆平在雜交水稻研究中的地位。1994年,王治國當之無愧地贏得了“袁隆平基金獎”。
1983年,王治國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任省顧委副主任。他仍然密切關注湖南農業和經濟發展。用他的話説,就是:“長期做農村工作的同志,對農業、對農民、對農村工作有深厚的感情。農業的興與衰、農民的喜與憂,一直縈繞在大家的心頭。農業豐收,大家都高興;農業徘徊,大家憂慮;農業減產,大家都焦急。” [2] 

王治國襟懷坦蕩,做一個樸實正直的人

“王治國是個待人誠懇,工作作風樸實的好領導。”與他共過事的同志都這麼説。 [2] 
王治國剛到湘陰時,正趕上“三反”“五反”運動。他在縣裏主持全面工作,高臣堂則在湖區領導抗洪防汛。在運動中,王治國感到領導幹部和一般幹部中有一定的對立情緒,他想,既要讓領導靠近羣眾,澄清事實,又要給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即“下樓洗澡、輕裝上陣”。因此,王治國強調,一方面,縣委要統一思想,進行黨內教育,局長、科長、區委書記等各級領導要嚴於律己,深刻反省,開展自我批評,以期得到羣眾的瞭解與諒解。他自己還在《新湖南報》上就1951年結婚時買了一籮筐瓜子花生糖果招待客人一事公開檢討,雖然並未請客辦酒,但相比別人,還是“奢侈”了點。另一方面,他又號召在羣眾中做工作:“搞運動是幫助黨整風呢?還是藉機整人呢?還是團結起來,幫助領導下樓好。” [2] 
王治國性情率直,作風民主,同志們和他極易相處。當時的湘潭地委班子成員至今記得王治國那時候的一句口頭禪:“我們是大哥二哥麻子哥。”他那意思是説,班子成員水平不相上下,鼓勵大家出主意想辦法,共同商討搞好工作。因而在討論工作時,一班人都敢於講真話、提出不同意見,爭得面紅耳赤,甚至拍桌打椅也是常有的事。王治國襟懷坦蕩,從不計較,事後決不會給人“穿小鞋”,工作上該支持的一定支持,生活上該關心一如既往地關心。 [2] 
王治國對人對己很少有私心雜念,在他的心目中始終有一杆秤,那就是他恪守的黨的原則。違背原則的事,不管是為誰,他堅決不做,因此免不了要得罪人。王治國有一個比他小五歲的外甥,從小玩鬧在一起,以後參加革命又同在一個部隊,打游擊、搞宣傳,志同道合,感情深厚,只是1949年王治國南下了,外甥留在山西老家繼續從事黨的工作。1979年,外甥帶着一雙兒女來到了王治國家,一番敍舊問候之後,王治國弄明白了他們此行的另一個打算:想在湖南找個工作。王治國很乾脆地一口回絕。外甥不相信那麼深的親情感動不了王治國,很有耐心地住下來磨,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2]  從此,再沒有親戚找他求職。 [2] 
王治國當領導這麼多年,最主要的工作方法就是實事求是,下基層,調查研究。當湘陰縣委書記時,他檢查工作會跑到鄉村、大隊、生產隊,那時候洞庭圍8個隊他跑了個遍;在湘潭地委工作時,他曾定下這麼個規矩:地委領導只留一個人在機關,其餘統統下基層,先下去,再回來研究工作,第二步要抓什麼,再下去;當了主管農業的副書記、副省長,王治國還是保持着這麼一股實幹精神。
他坐辦公室的時間很少,經常下鄉,輕車簡從,常常就是和秘書、司機三人行。他那車常常是車輪上裹卷着粘粘的泥土,車身上蒙着厚厚的灰塵。他從不擺什麼架子,下基層有縣城招待所不住,偏偏要住鄉政府或乾脆就住農民家。晚上,就着煤油燈昏暗的亮光,他找來鄉幹部、村幹部、農民座談。他説這樣才能瞭解最真實的實際情況。下基層的路線,他也盡挑小路走,還自有他的道理:大路旁的“花架子”隨處可見,走小路才能看到實際情況。
這麼不辭辛苦地奔波在基層,瞭解實情,為他制定決策或是出謀劃策提供了底藴。張家界的開發,某種程度上王治國也有一定的功勞。張家界本是林業廳所轄的一個林場,當時林業局要栽樹,森工局要砍樹,發生了矛盾,雙方吵得不可開交。王治國來到張家界林場,聽林場一個技術人員介紹了張家界的美景,再親自爬山一看:“嘿,真不愧為大自然的瑰寶!要保護,不能再砍林了,否則,要貽誤子孫的啊。”回到長沙,他便四處遊説,廣為宣傳,引得一個個省領導慕名而去,張家界的保護、旅遊開發工作便一步步展開了。 [2] 

王治國人物評價

王治國同志對黨忠心耿耿,把畢生的精力貢獻給了共產主義事業。他對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和偉大事業堅定不移,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時期的嚴峻考驗。他對黨的事業無比忠誠,工作兢兢業業,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出色地完成了黨和人民交給的各項任務。他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時刻牢記黨的宗旨,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光輝的一生,是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的一生。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優良作風和光輝業績,將永遠銘記在人民心中。 [1] 
參考資料
  • 1.    王治國同志逝世  .湖南日報數字報刊[引用日期2022-10-15]
  • 2.    肖綺暉.奉獻,在遠離家鄉的紅土地上——王治國在湖南[J].湖南黨史,2000(02):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