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永吉

(明末清初大臣)

鎖定
王永吉(1600年-1659年)字修之、六謙,號鐵山,高郵人,歷仕明朝、清朝兩代,貳臣。與吳偉業(吳梅村)交好。
中文名
王永吉
別    名
字修之
六謙,號鐵山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600年
逝世日期
1659年
出生地
高郵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官    職
內秘書院大學士、內國史院大學士
諡    號
文通

王永吉簡介

天啓五年(1625年)進士,授大田知縣。崇禎初,改仁和知縣。歷遷饒州推官、户部郎中。十四年(1641年),任通州兵備道。十五年,超擢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平龍山、滄海淵諸山寨。清兵第六次入塞,十六年掠至山東,永吉堵御無術,轄地盡失,匿而不聞。及清兵退,乃率兵復空城,以恢復報。召對,永吉引罪,上(崇禎帝)諭以圖功,不為罪,升永吉以兵部侍郎總督薊遼,駐遵化。
十七年,永吉與遼撫黎玉田、總兵吳三桂等疏請棄孤城寧遠,並撤兵民入關,輔臣極阻,未成。3月,李自成兵逼京師,上命永吉、三桂等棄寧遠入衞。永吉馳出關,與玉田、三桂等徙寧遠五十萬眾,日行數十里,十六日入關,二十日抵豐潤,而京師已陷矣。永吉間道南下歸裏。(明)安宗繼,以澤清、史部尚書徐石麒薦,永吉賄首輔馬士英,命以戴罪總督山東、河北等處軍務,駐徐州。12月,改總督防河鎮將。
弘光元年(1645年),兼巡撫鳳(陽)、淮(安)、廬(州)、揚(州)四府。
清兵南下,永吉與澤清、總漕御史田仰等同入海。未幾,與澤清同降清。以順天巡撫宋權薦,授大理寺卿。順治四年(1647年),擢工部侍郎。永吉疏辭,上(順治帝)責其博虛名,特允之,並諭永不錄用。久之,起户部侍郎,上治河等策。十年,擢兵部尚書。十一年,與刑部尚書巴哈納分賑直隸八府災。轉左都御史,擢秘書院大學士。永吉在兵部時,鞫德州諸生呂煌匿逃人行賄,讞未當,下王大臣詰問,永吉厲聲爭辨。事聞上,諭曰:“永吉破格超擢,當竭力為國,乃因詰問,輒至忿怒,豈欲效陳名夏故態耶?”謫倉場侍郎。十二年,授國史院大學士。尋加太子太保,領吏部尚書。十五年,以兄子樹德科場關節事發,左遷太常少卿。改左副都御史。
十六年,卒,贈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諡“文通”。

王永吉明朝崇禎時期

天啓五年(1625年)進士。授福建大田知縣
崇禎初,調浙江仁和知縣。任上建設漕倉、懲刁訟、築悍海塘,鹹著異政。
後遷江西饒州推官,擢户部郎中。 [1] 
崇禎十四年(1641年),任通州兵備道。任上按地編丁、按丁徵徭,民困以蘇。歲旱,設法勸賑,全活甚眾。之後王永吉擢山東巡撫去之日,民為立祠。 [2] 
十五年(1642年),超擢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 [3]  當時京畿、山東、河南等地連年大旱、蝗災,瘟疫流行,民大飢,官府又橫徵暴斂,餓殍遍地。崇禎十四年時,先有山東李廷實、李鼎鉉等人起義,克高唐州、東平府,被山東巡撫王國賓平定。後有李青山等人也率民眾起義,阻斷漕運,被總兵劉澤清等人於次年正月間平定。之後王永吉到任,接替王國賓。王永吉剛到任,就攻打佔據龍山、滄海淵諸山寨的義軍餘部,率領三百騎與之戰鬥,未浹月,次第殲其渠首,赦免協從者,收縛散遣殆盡。一時王永吉譽滿京城,有北史(可法)南王(永吉)之稱。
四月,崇禎帝以山東飢困,手詔就撫之,民各歸本土,務農耕作,發帑銀二萬給王永吉以賑之。 [4] 
九月,李自成圍攻開封,官軍決黃河堤,水沖毀開封城,黃河改道。王永吉上疏言:「黃河決汴城,直走睢陽,東南注鄢陵、鹿邑,必害亳、泗,侵祖陵,而邳、宿運河必涸。」崇禎帝令總河侍郎黃希憲急往捍禦,希憲以身居濟寧不能攝汴,請特設重臣督理,乃命工部侍郎周堪賡督修汴河。 [5] 
十月,清兵由阿巴泰率領,第六次入塞南掠。
十六年(1643年),清兵殺掠至山東,王永吉堵御無術,不閲月連失七十餘城,所管轄的濟南、兗州、東昌三府州縣盡失,匿而不報。率兵尾隨清兵,待清兵兵退出一城,便率兵收復空城,以“恢復失地”上奏朝廷。之後召對,王永吉引罪自劾,崇禎帝諭以圖功,並以王永吉“收復失地”有功,不以為罪,擢升王永吉以兵部侍郎總督薊遼,駐遵化。 [6] 
十月,清兵屯山海關外;薊遼總督王永吉趨山海關、永平,崇禎帝發內帑銀八萬兩、户部銀十萬兩資餉。 [7] 
十七年(1644年)正月,薊督王永吉與遼撫黎玉田、總兵吳三桂等上疏:「遼東前後屯衞復失,寧遠孤懸二百里外,四面阻敵,勢孤難守,且寇氛日迫,三輔震驚。宜撤寧遠兵民,入守關門。即京師猝有寇警,關門之援,旦夕可至。」崇禎帝問內閣輔臣陳演、魏藻德等,二人怕如果支持棄地回防,之後反而會被皇帝怪罪,因此十分反對,言:「無故棄三百里,臣等不敢任其咎。」並引漢朝棄涼州的事情為證。之後又集科道九卿會議德政殿,支持王永吉提議者,惟大學士範景文、兵部尚書張縉彥、兵部侍郎金之俊、左都御史李邦華、翰林學士倪元璐、吏科給事中吳麟徵等人,尤其吳麟徵十分支持,但是內閣堅執如初。於是此事便擱置了。 [8] 
二月,李自成率大兵自陝西渡過黃河入山西北征。二十六日,陝西總督餘應桂請調諸將,並上疏:「賊眾號百萬,非天下全力剿之不可。請調天下鎮將如左良玉、吳三桂,並高傑、唐通、周遇吉、黃得功、曹友義、馬科、張天祿、馬岱、劉澤清、土國寶、劉良佐、葛汝芝,及副將丘磊、惠登相、王光恩、孔希賢、金守亮等,齊赴軍前,會師真保之間。督撫之外,加一督師,如史可法、王永吉其人者,賜以尚方,懸公侯之賞,以鼓勵之,庶賊可滅也。」崇禎帝未用。 [9]  二十九日,陳演去職,王永吉上疏力詆其罪,請置之典刑,給事中汪惟效、孫承澤亦極論之。 [10] 
三月初四日,欽天監奏帝星下移,詔百官修省。詔:「封各總兵吳三桂平西伯、左良玉寧南伯、唐通定西伯、黃得功靖南伯,給敕印。劉澤清實升一級,劉良佐周遇吉高傑馬岱馬科、姜瑄、孔希貴黃蜚、葛汝芝、高第許定國、王承胤、劉芳名、李棲鳳、曹友義、杜允登、趙光遠、卜從善、楊御藩,各升署一級。督撫馬士英、王永吉、黎玉田李希沆,分別應實署。」初六日,因大順軍勢如破竹,畿輔震動,崇禎帝始命棄寧遠,並徵調王永吉、吳三桂、唐通、劉澤清等率兵入衞。之後詔書傳至王永吉駐地遵化,王永吉請嚴居庸關守禦,並立即疾馳出關,與駐守寧遠的吳三桂、黎玉田等人徙寧遠五十萬軍民(五十萬軍民或許應該包括之前被濟爾哈朗攻破的前屯衞、中後所、中前所等地逃奔寧遠的難民。)入山海關。初十日,真定、寧武相繼陷落,崇禎帝又命王永吉節制各鎮鎮將,一切調度機宜,進退將吏,賞罰功罪等,俱聽便宜行事,令吏、兵二部給發空札五百張軍前應用,敕印即行撥鑄。 [9]  王永吉、黎玉田、吳三桂等人從海、陸兩路徙兵民入關,吳三桂指揮海船往返渡民入關。陸路日行數十里,五十萬兵民井然有序,未有損失,安全入關,並被分別安置到永平府的灤州、昌黎、樂亭、開平衞等地,全賴總督王永吉、巡撫黎玉田、總兵吳三桂指揮得當。 [11]  王永吉先率兵入衞,吳三桂則率精鋭殿後。 [12]  十六日,王永吉入山海關,二十日抵豐潤,二十三日到達距離京師兩百多里的盤山(今天津薊州盤山),而京師已經被李自成攻克四天了。 [13]  王永吉便與之後引兵前來的吳三桂會合同歸山海關。
四月十七日,王永吉率領三十騎,戎裝乘馬,間道南下歸鄉。 [14] 

王永吉明朝弘光(南明福王)時期

同年(1644年)五月,弘光帝繼位於南京。
六月,東平侯劉澤清上疏推薦起用王永吉、郭景純、張捷、鄒之麟、張孫振、劉光鬥等人。
八月,史部尚書徐石麒推舉朱大典、王永吉。內閣輔臣馬士英票旨『永吉身任督師,致北都淪陷;朱大典贓私狼籍,先帝嚴追未給;何得朦朧推舉?』其實這道旨是馬士英以賄賂沒有送到,所以才擬旨切責。沒多久賄賂送至,之後二人得以擢用無礙。高宏圖何應瑞二人合詞請用王永吉,允之,起王永吉戴罪總督山東、河北等處軍務,同陳洪範等料理酬北事宜,且駐河上,擇險要地方暫料理山東、河北戰守事宜,俟陳洪範等還日奏請進止。
九月,勒王永吉駐徐州。又命王永吉填塞黃河在開封的決口。
十月,馬士英奏賜王永吉一品鬥牛服色,以隆接待北使(清朝使者)之禮。
十一月,御史沈宸銓彈劾張縉彥、王永吉、何謙、邱祖德、黃希憲、魯化龍等人,弘光帝命張縉彥、王永吉勿問,何謙等法司提究。 [15] 
十二月,改命王永吉總督防河鎮將。十八日,命王永吉防(黃)河北、張縉彥防(黃)河南。 [16] 
弘光元年(1645年)二月,因高傑之前死於睢州之變,弘光帝下諭史可法:『河上防禦,責成王永吉、衞胤文料理。』 [17]  王永吉派人偵得建州精騎(清兵)盡往陝西征闖(李自成大順政權),北直、山東一帶皆單虛,向朝廷建議:『臣近聞西安已破,流賊敗走漢中,不勝踴躍,繼又不勝憂疑也。虜乘虛擊賊,所向披靡,其氣必驕。向屢入內地未逢敵手,今見國家新創,半年以來未能出門一步,其心必懈。驕與懈皆犯兵家之忌。若簡驍勁馬步一枝,直走開、歸,進窺曹、單,防其抄襲淮陽,為正兵;以驍勁馬步二枝,疾趨沂、濟,為奇兵,電擊星馳,計日而可復二城。若二城既復,袞、濟、臨、德遂成破竹。軍聲一振,青、齊豪傑響應,土兵民馬、銃炮軍資,遠近輻輳,聯絡犄角,攻其無備,必建奇功。蓋當此內外凋敝時,須破釜沉舟決一死鬥。倘欲動出萬全必勝之策,實無此策。臣不勝踴躍者此也。若謂長河、長江,未必直稱天塹;一番挑激,彼必速來,殊不知奴虜虎視中原,意欲併吞天下。特與逆賊相持,不暇傾巢壓境耳。今西安破陷已真,虜既入陝,寇復入川,宣、雲、秦、晉、東豫、荊、襄,胡馬進退自由,前無所牽,後無所掣,全副精神總在江南,縱不挑而激之,能保其不投鞭而問渡哉!臣不勝憂疑者此也。乞敕下部議:如當決戰,便須乘此機令速挑馬步數萬、備辦糧餉,分道進兵;若兵馬、錢糧不能應急,先宜固守,亦須處處堅牢、事事著實。防江者當代防河者籌畫;河如長在,便可作江上藩籬。若從晉、豫上流渡過開、雒,則徐、碭、潁、亳俱是平原,安得有河可守?司餉當代司兵者焦勞,士馬飽騰,則戰氣自然百倍。今長戍荒原,在在枵腹;一或潰決,更以何兵為守!昔齊人有「乘勢待時」之説;今有勢可乘、無時可待,過此以往,事變愈多,日益忙亂矣。』 [18] 
四月初一日,左良玉死後其子左夢庚繼續統兵東下,南京震恐,急調史可法統兵南下防禦。而此時清軍已經往江南進犯,兵至河南。王永吉疏報:『清兵已過黃河,自河南歸德至(鎮江)象山共八百里,無一兵防禦,揚(州)、泗(州)、邳(州)、徐(州)等地勢同鼎沸。』清兵連破亳州、碭山,明廷才讓史可法率兵還師防禦。此後,王永吉又奏報:『徐鎮孤危援絕,勢不能存。乞敕史可法、衞胤文共保徐州,方可以保全江北』。而徐州守將李成棟已經棄城南逃。王永吉再次疏報:『棄徐萬分可惜,乞敕劉澤清固守淮安,勿託勤王移鎮』。十八日,命王永吉以總督防河兼巡撫鳳陽、淮安、廬州三府,提督三府軍務;錢繼登兼巡撫揚州一府。錢繼登辭命,命王永吉並撫揚州。爾後,清兵由清朝豫親王多鐸率領,大舉南下,圍攻揚州,王永吉則逃入劉澤清軍中。
五月,清軍統帥固山額真準塔自山東向南進攻。二十八日,兵臨劉澤清駐地淮安。劉澤清將原管淮安、海州等十一州縣土地、人民、兵馬、錢糧留交總兵柏永馥代理守衞,自己同總督王永吉、總漕都御史田仰等帶着一批文武官員、士兵乘船沿黃河東下,自安東衞(今漣水)逃往海上。聯同王永吉在內的這一批人進入大海後,打算全部向南走,但是遇到了海上颶風,王永吉與劉澤清等人被迫向北返回,船隊停泊在當時的黃河入海口廟灣。而田仰則率領總兵張士儀、張鵬翼等人再次南下,去往崇明島抗清。而清朝也屢次招降王永吉、劉澤清等人。
閏六月,劉澤清、王永吉率領澤清麾下總兵馬化豹以及副(總兵)、參(將)、遊(擊)劉旺、韓應傑、艾懷英等人,並裹挾降清後聽聞明安宗繼位於南京復歸明朝的原任明朝石城島總兵馬登洪、專程從朝鮮渡海到明朝抗清的總兵朝鮮人林慶業以及兵兩千、船三十艘降清。 [19] 

王永吉清朝順治時期

順治二年(同年,1645年)十一月,以順天巡撫宋權推薦,授大理寺卿
四年,奏請遣官往直隸省恤刑。六月,擢工部右侍郎。永吉疏辭,順治帝以其實非恬退而徒尚虛名,特允之,並諭永不錄用。(順治帝諭:『有心願居官而徒尚虛名,或一次再次控辭者,皆是踵明朝故套。已有明上諭,再有控辭者即允所辭永不錄用。王永吉何得不遵明上諭?著革職永不錄用。』)
罷職歸家數年,有詔起用廢員,復至京師。八年閏二月,吏部疏薦趙開心、熊文舉、王永吉、李元鼎。八月,起授户部左侍郎。九月,條奏三事:『一、查衞所屯地分上中下三等,撥上田予運丁以濟運費。二、各項折色銀兩仍令官收官解,其本色物料動支折價採買,如舊額不足,酌加數倍,以蘇民累。三、洲田丈量重,為民害。請將蘆課併入各州縣考成,酌定五年一次丈量,則蘆政可以不設敕。』
九年三月十五日,王永吉與大學士希福、范文程、額色黑、洪承疇、寧完我、陳之遴,學士伊圖、蔣赫德、能圖、葉成格、劉清泰、白色純、張端,侍讀學士索諾木、魏天賞,侍讀叟塞,吏部尚書高爾儼,禮部尚書郎球,吏部侍郎熊文舉,禮部侍郎恩格德,户部侍郎趙繼鼎,兵部侍郎李元鼎,刑部侍郎孟明輔,工部侍郎李迎晙,禮部啓心郎董衞國,禮部理事官楊鼐,禮部主事卜顏、喀代為殿試讀卷官。
王永吉居家時,究心黃河下游閼壅為害,曾建議修涇河閘,疏浚射陽湖。七月,條奏治河事宜:『黃水自邳、宿而下至清河口,淮、泗之水聚於洪澤湖亦出清河口,淮、黃交會,東入於海。然黃強淮弱,勢不相敵,淮、泗逼而南趨,直走四百餘裏,出瓜州、儀真(今儀徵)方能達江。一線運河,收束甚緊,即有大小閘洞沿途宣泄,而海口不開,下流壅塞。所以河堤潰決,修築歲費金錢,九載以來、八年昏墊,海口之當開,固刻不容緩者也。查海口之在興化、泰州、鹽城境內者,俱被附近居民將閘門填塞。乞敕河、漕重臣相度疏濬,復其故道。淮、泗消則黃河勢亦減。』
是時直隸、河南、山東、山西、皆報大水,江南、江北、湖廣、浙江皆稱大旱,屢詔蠲賑。而湖廣、四川、福建、廣東諸鎮待餉甚急。永吉疏請下廷臣籌足餉救荒之策,上命永吉詳具以聞。永吉因言:『各省老弱、病廢、罪革、佔冒之兵當清,而老病、弱斃、缺額之馬亦當清,十汰其二。以百萬之餉計之,歲可省二十萬。即以裁省之項,酌定直省災傷分數,詔諭蠲賑。則兵清而賦亦減,賦減而民安。』皇帝欣然採納。會畿輔奸民有借投充旗下橫行不法者,王永吉請敕禁王大臣濫收人投旗,以息諸弊。
十年二月,擢兵部尚書。四月,坐“任珍案”,降一級,罰俸一年,仍供原職。
十一年,二月與刑部尚書覺羅巴哈納等分賑直隸八府。三月,轉都察院左都御史。奏言:『鄭成功盤踞漳)(州)、泉(州)、潮(州)、惠(州)之間,乞諭督撫諸臣制器練兵,不可因鄭成功已經受撫心生懈怠,更不可顯露張皇,以致疑畏反側。』又奏請以江寧總兵昂邦章京管效忠移駐鎮江,蘇松常鎮提督總兵張天祿移鎮吳淞,蘇州總兵王燝移鎮瀏河,皇帝皆從之。(注:“不可因鄭成功已經受撫心生懈怠"一句。清廷在順治九年、十年的鄭成功攻漳州之戰、泉州灣大捷、海澄之捷後兩方議和,暫時休戰。清朝屢次引誘招撫,而鄭成功則一直對清朝虛與委蛇,拖延時間藉以籌餉招兵,整頓兵馬。王永吉這道奏疏正是在此段時間內上奏,也可以看出清朝並沒有放鬆對鄭成功的警惕。果不其然,鄭成功在同年11月再攻漳州府城,戰端再起。)
四月,授內秘書院大學士。之前永吉在兵部任職時,審理德州諸生呂煌藏匿逃人並行賄案,由於王永吉審案、結案稽遲,又不題參德州知州,編假話替窩藏逃人的一方解釋,還想通過嚇詐來判逃人主家的罪。於是下諸王大臣詰問,永吉厲聲爭辨。皇帝知道了結果,下諭曰:『王永吉破格超擢,簡任機密,當竭忠為國以圖報稱。昨諸王大臣會議呂煌一案,詰問情由,輒張威忿怒,全無小心敬慎之意,豈非欲效陳名夏故態耶!負恩殊甚,宜加重處。姑從寬革去大學士,降一級調用,罰俸六個月。』八月,罷職。
九月,降補總督倉場户部左侍郎。王永吉具疏謝恩,皇帝諭曰:『王永吉初擢內院時曾有感恩圖報等語,乃行不顧言以致獲罪。人臣果有為君為國實心,當見諸實事,似此空言何用?』仍命通行申飭。任上,王永吉疏奏:『運官領運之後,將漕米盜賣、侵蝕,發追不完。欠一分者,革職。二分者,杖一百,徒一年。三分者,杖一百,徒三年。四分者,發附近衞所充軍。五分者,發邊遠衞所充軍。六分者絞,七分者斬,俱監候。八、九、十分者立決,籍其家產人口。』户部議覆實行。
十二年二月,授內國史院大學士。三月,殿試,王永吉與大學士金之俊、成克鞏、傅以漸,學士張懸錫、胡兆龍、梁清寬、李霨,詹事陳爌,尚書李際期,侍郎衞周祚、王弘祚、李呈祥、袁懋功,左都御史龔鼎孳,通政使朱鼎延,大理寺少卿霍達充漢讀卷官。加王永吉太子太保,管吏部尚書事。永吉疏辭宮保,不允。十月,王永吉與大學士巴哈納、車克、金之俊、陳之遴、劉正宗、成克鞏、傅以漸,學士能圖、葉成格、石圖、禪代、張長庚、麻勒吉、鏗特、胡兆龍、張懸錫、李霨、白允謙,尚書戴明説、胡世安、衞周祚,侍郎袁懋功,左都御史龔鼎孽,左通政董國祥,大理寺少卿楊義充武殿試讀卷官。十二月,坐“顧仁案”,降一級照舊管事。
十三年四月,王永吉上疏言:『嗣後考選本部(户部)司官,遇各省缺出,於外取俸深有薦及卓異推知,於內取中行評博及五部主事,未經考選者,一同選試。』議行
十四年四月,旱。疏奏言:『入夏以來,亢陽不雨,皇上竭誠祈禱,恭祀圜丘,甘霖旋沛,真千載僅見之盛事也。然誠敬格天,不在升中告虔之日,而好生大德自足以上答天心。即欽差滿漢大臣清理刑獄一節,便可以通帝座而協休徵矣。蓋從來沉鬱之氣最能感召災沴,故三年不雨、六月飛霜,史冊記之。今直隸各省,俗未還醇,訟獄繁興,承問者怵於功令方嚴,稍一哀矜恐蹈徇情之罰,更苦時日甚迫草草結局。附以深文,未必準律合情,無門控訴。況當耕耘力作之時,關攝勾提恐妨農業。乞請敕下直隸督、撫、按,於文到之日作速清理獄囚。如有殊常枉屈,奏請上裁。其贖徒以下,保釋寧家。庶解澤弘敷,不崇朝而遍四海矣。』下所司議行。
十月,王永吉因地震具疏引咎,皇帝下諭:『災變示警大小臣工,正當實圖修省,不必引咎。』幾日後,順治帝於南苑集部院三品以上漢官及翰林、科道閲武。期間,皇帝對諸臣説:『爾等不思朝廷擢用之恩,留心部務以圖報效,乃徇庇為奸竟成積習,此豈人臣之誼!嗣後宜痛改前行勉圖效力,更宜自愛身名無致隕越。至於各官,一蒙擢用益當兢兢業業,思如何報答主恩,如何殫盡職業,乃為善類。若甫獲升遷,便揚揚自得毫無敬畏,便是小人耳。朕所嘉者盡職之人,所惡者虛言之輩。前因地震,朕深自惕勵,兼命諸臣共加修省。王永吉身為大學士,即宜實加修省,反虛飾具疏認罪。若雲具疏則為修省,不具疏則不為修省,是修省止永吉一人。諸臣俱不然矣,似此徒博虛名,何如盡心實事耶!朕此諭非即欲加罪爾等也,特開示朕懷,冀爾等改行易慮矢誠效力,各勉為良臣耳,今後若復違朕諭,國法具在決不少宥。』諸臣頓首謝。十二月,吏部議覆王永吉疏言:『凡部院無世職之漢啓心郎、副理事官,考滿稱職系旗下者,應升轉部院理事官。系包衣牛錄者,應遇各衙門不繫旗下理事官缺,與旗下漢啓心郎、副理事官一併酌量升轉。』報可。
十五年,以兄子王樹德通科場關節事發,降五級調用。九月,授太常寺少卿。十月,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十六年二月,卒。順治帝以王永吉勤勞素著,命予優恤,贈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書,照一品例給予祭葬十三次、立碑,蔭一子(王明德),遣官護喪歸裏,諡號“文通”。 [20]  吳偉業親自為王永吉撰寫墓誌銘。 [21] 

王永吉其他記載

有現代學者認為引清兵入關的主謀是王永吉,而非吳三桂。因為王永吉當時身為明朝薊遼總督,為山海關附近的明朝最高官職者,是吳三桂的頂頭上司,所以推論認為是王永吉在背後決策者,而吳三桂則只是被推在台前與清軍接洽者。但是這些都是推測,無直接史料證據。 [22]  (個人質疑:王永吉雖然當時是官職最高者,但是吳三桂身為遼東”關寧軍“集團的領袖人物,真正掌握兵權,大權在握。並且在前有祖大壽等一批前”關寧軍“投降清朝後得以授官封爵,後有李自成攻破京城、皇帝自縊的情況下,”關寧軍“勢力集團只能由自己內部商議,做出有利選擇,而不可能去聽從一個空有官職,而沒有實權的外來户命令。就算吳三桂個人願意聽從王永吉指示,想必”關寧軍“集團會整體拋棄吳三桂而另立領導。王永吉有可能提出過”借虜剿寇“的策略,但是能拿定主意的還應當是吳三桂以及其背後的”關寧軍“集團這些真正的實權派。)

王永吉家族成員

曾祖父:王木
祖父:王煥
父親:王自學
妻:鄒氏、趙氏
子:長子 王明德 等七人
孫:六人
王明德,字亮士、金樵,高郵人。順治十六年,父王永吉卒,王明德以廕生入國子監。康熙初,任通政司經歷。累官刑部陝西清吏司郎中。以律例關係民命,著《讀律佩觿》八卷傳於世。十二年,以督理通惠河道,駐潞河。後遷漢陽知府。十九年,譚弘從吳三桂反清,王明德督糧人川,為敵所執,招降不從,削髮為僧。二十年,譚弘敗死,王明德得還。於萬縣行夜路,跌落深崖,摔成重傷,回家不久即因傷去世。 [23] 
參考資料
  • 1.    清 鄧紹煥、張德盛 《高郵州志》人物誌 、清 吳偉業《梅村家藏稿》(又名《梅村家藏藁》)卷第四十一 少保大學士王文通公神道碑銘
  • 2.    清 雍正《畿輔通志》卷六十七、清 光緒《通州志》卷六 官師志
  • 3.    《明清史料》乙編第六本——山東巡撫王永吉塘報
  • 4.    清 趙吉士《寄園寄所寄》卷九·裂眥寄、清 鄧紹煥、張德盛 《高郵州志》人物誌、清 佚名《崇禎實錄》
  • 5.    《明史》志第六十——河渠二
  • 6.    李清《南渡錄》卷一“命勘議原任總督王永吉”條目、《三垣筆記》中 崇禎二,《明史》列傳第一百六十四曾櫻傳、一百六十五丘祖德傳
  • 7.    《崇禎實錄卷之十六》
  • 8.    《明季北略》第20卷、21卷,《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吳麟徵傳、《庭聞錄卷一》
  • 9.    《明季北略》卷20、《崇禎實錄卷之十七》
  • 10.    《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陳演傳
  • 11.    康熙《永平府志》卷一、卷三,《明史》列傳第一百四十一 陳演傳
  • 12.    《清史列傳.逆臣傳》吳三桂傳
  • 13.    《綏寇紀略》虞淵沉中、《明史》列傳第一百五十四 吳麟徵傳
  • 14.    《明季北略》第二十卷崇禎十七年甲申
  • 15.    《明季南略》卷之一.南都甲乙紀、卷之五.南都甲乙紀續、卷之八.南都甲乙紀續,《聖安本紀》卷之六,顧誠《南明史》第三章 第一節
  • 16.    顧炎武《聖安本紀》卷之六、計六奇《明季南略》卷之八 南都甲乙紀續
  • 17.    《明季南略》卷之七 南都甲乙紀續、《聖安本紀》卷之四
  • 18.    顧誠《南明史》第三章第六節、《偏安排日事蹟》卷十、李清《南渡錄》卷四
  • 19.    《聖安本紀》卷五,《明季南略》卷二、七、八,錢海嶽《南明史》第十四冊卷 列傳第94 叛臣一 劉澤清傳,顧誠《南明史》第三章第六節、第五章第四節,《偏安排日事蹟》卷十,《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原任藩鎮招討總兵官東平侯劉澤清揭帖”、《清史列傳.逆臣傳》劉澤清傳、《清實錄順治朝實錄》
  • 20.    《清實錄順治朝實錄》”王永吉“條目、《清史列傳.貳臣傳》王永吉傳、《清史稿》列傳二十五 王永吉傳
  • 21.    清 吳偉業《梅村家藏稿》(又名《梅村家藏藁》)卷第四十一 少保大學士王文通公神道碑銘
  • 22.    林奎成.《吳三桂與甲申之變》: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 23.    《高郵州志·忠烈傳》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