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毓寶

鎖定
王毓寶(1926年-2021年6月10日),女,漢族,天津人,中國農工黨黨員。天津時調的創始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國家一級演員,天津市藝術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天津市曲藝家協會理事。 [3]  [5]  王毓寶基於傳統,博採眾長,勇於創新,1953年以一段氣質清新的《摔西瓜》創立了天津時調這一曲種,並不斷髮揚發展,使之成為獨具特色的天津本土曲種。 [3]  演出的代表節目:傳統的有《放風箏》《踢毽》《七月七》和《拷紅》等;現代的有《翻江倒海》《軍民魚水情》和《夢迴神州》等。 [2] 
2021年6月10日,王毓寶去世,享年95歲。 [2] 
中文名
王毓寶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6年
逝世日期
2021年6月10日
職    業
天津時調錶演藝術家
代表作品
《放風箏》
《踢毽》
《軍民魚水情》
《夢迴神州》等

王毓寶人物生平

王毓寶從小隨父學習京韻大鼓、單絃、靠山調。1953年,參加天津廣播曲藝團之後,藝術得到更大發展,並且在王焚、祁鳳鳴、姚惜雲等協助下共同改革舊時調,以一曲《摔西瓜》正式定名天津時調。 [4]  專工天津時調演唱。其嗓音條件極佳,演唱清新脱俗。最受歡迎的曲目有《踢毽》《七月七》《秦(青)樓悲秋》,改編曲目有《摔西瓜》《翻江倒海》《毛主席來到咱農莊》等。2000年,其演唱的《喜榮歸》獲中國曲藝牡丹獎;2003年獲中國金唱片獎演員獎;2008年獲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 [3]  王毓寶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天津時調代表性傳承人。 [5] 
2021年6月10日,王毓寶去世,享年95歲。 [2] 

王毓寶家庭生活

王毓寶父親是王振清,長子是王大海,1968年下鄉至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科右前旗,1972年考入長春曲藝團,1987年正式拜董湘昆為師,開始學習京東大鼓,國家一級演員。 [7]  還有個兒子是劉小凱(天津市曲藝團弦師、國家一級演奏員) [4]  [6] 
王毓寶
王毓寶(5張)
1997年,王毓寶突發心肌梗塞,手術後醫生再三強調:“為了控制情緒,您以後就不能再登台演出了! ”也就是從這天起,王毓寶揮淚告別了曾陪伴她60餘年的舞台。告別了舞台,她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對天津時調的改革創新和培養新人上。王毓寶的學生劉迎、劉勃揚等都已成了天津時調的名角。 [4] 
一提起天津時調,人們自然就會想到王毓寶,20世紀70年代,她的一曲《軍民魚水情》紅遍了大江南北。從那時起,人們才知道了天津時調,也認識了王毓寶。 [1] 

王毓寶8歲走票

王毓寶 王毓寶
1926年,王毓寶出生在天津河北大街石橋西衚衕的一個手藝人家。父親王振清,是油漆匠人,自幼酷愛演唱《靠山調》(時調的曲牌)。每逢夏日傍晚,吃罷晚飯,他就約上三五個人,在衚衕口擺上桌椅,泡上一壺大葉清茶,一邊品茶,一邊彈絃歌唱。時常引得鄰居和過路人的駐足圍觀,唱到精彩處,大家不禁齊聲叫好。興致上來,有時要唱到月過中天、夜涼人靜才收場。耳濡目染,王毓寶在五六歲時也迷上了時調,並開始跟父親學習。因她嗓子好,有衝勁,能唱高腔,而且悟性好,不怯場,所以,在父親的精心調教下,王毓寶很快就掌握了《靠山調》的技巧,並能唱上三兩段。後來,父親組織的“時調沙龍”漸漸地在津城小有名氣,凡地方上有民俗活動或是親戚朋友有喜慶集會,都要請他們去演唱助興,名曰“走票”。8歲時,王毓寶就開始跟隨父親到處走票,很受觀眾歡迎。 [1] 

王毓寶力登大雅

王毓寶在教曲兒 王毓寶在教曲兒
王毓寶正式登台是在1938年,那年她12歲。由於父親日漸年邁,家庭生活的重擔幾乎都壓在了她的肩上,她不僅要孝敬父母,還要供弟弟上學。當年,像她這樣年紀輕輕就養家餬口的藝人很多,所以,王毓寶也沒覺得有什麼委屈,反而覺得挺自豪。
20世紀30年代,曲藝已從撂地(劃塊地兒露天演唱)進入書場、茶社,但有些園子還是把時調拒之門外,認為時調低級,不能登大雅之堂。王毓寶當時心裏非常不服氣,憋着勁要為時調打一個翻身仗。機會終於來了,1948年冬,因南市羣英戲院要大修,經理很怕包括王毓寶在內的這班人馬流散了,就與小梨園議定將他們暫“借”給小梨園,待羣英戲院修好後再回來。但小梨園的管事偏偏不要時調,他説:“小梨園從開張那天起上的就都是高雅曲藝,獻演的也都是一流藝員,我今兒個要是讓《靠山調》這樣低級的玩意兒上了場,往後我們還怎麼邀角兒呢?”因為羣英的老闆知道時調能賣座兒,生怕這一撒手王毓寶被別的班子挖走,所以就極力推薦讓她試試,最後,雙方達成協議:試演3天,如果觀眾認可就接着演,否則3天后走人。
當時只有23歲的王毓寶深知這次機會難得,她在曲目上、唱腔上都做了精心的準備,所以,在連演3天中,場場博得滿堂彩,一場比一場叫座,特別是第3天,很多社會名流紛紛慕名而來。也就是在這一天,時調才正式登上大雅之堂,才真正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王毓寶紅了,各大戲園子都來搶她,最忙時,她一天要趕三四家場子。

王毓寶時調正名

王毓寶 王毓寶
在時調前冠以“天津”二字,定名為“天津時調”,還是在解放後。1953年初,天津廣播曲藝團成立,王毓寶成了新中國的曲藝工作者。她和絃師祁鳳鳴、姚惜雲等共同創作了《摔西瓜》,這一曲目調整了唱腔旋律,變化了前奏過門,改變了演出形式,賦予傳統《靠山調》以新的生命,特別是王毓寶那高亢嘹亮、圓潤寬廣、華美婉轉的演唱,和她那清脆俏麗的“疙瘩腔”,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津城一炮打響,這曲《摔西瓜》也成了天津時調的開山之作。因時調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且演員多為天津人,所以從此,時調即得新稱“天津時調”。
王毓寶的演唱日臻成熟並自成一派,她具有美妙的抒情女高音歌喉,每次演唱,開頭一句就先聲奪人、拔地而起,響遏行雲,繼而轉折跌宕,沉落低迴,常常落腔未畢就掌聲雷動;全曲終了,更是滿堂喝彩聲,經久不息。真有“一曲歌罷四座皆驚”的強烈感染力。但她並不滿足,仍積極致力於改革創新工作,她先是在一向只唱不説不做的傳統演唱中加進了動作身段和朗誦,最大限度地表現出曲目的內涵,增加了藝術感染力;後又在一個曲目中根據不同的人物運用了不同的曲牌,如在《拷紅》中老夫人用了“老鴛鴦調”,紅娘則運用了歡快活潑的“怯五更調”,更加貼切、鮮明地表現出了人物個性;《軍民魚水情》在全國的轟動和《夢迴神州》的創新成功,標誌着以《新靠山調》為主體的天津時調逐漸趨向完善。

王毓寶難忘演出

王毓寶 王毓寶
1958年8月,在全國曲藝匯演時,組織上選拔了十幾個在全國有較大影響的節目,到北京飯店為來訪的西哈努克親王演出,王毓寶的《翻江倒海》也榮幸地入選了。那是王毓寶終生難忘的時刻,在宴會上,隨着音樂過門的響起,王毓寶第一個走上了舞台,她剛一在台上站定,只見坐在前排的周總理就把手中的筷子放下了,神情專注地看着台上的她,隨後,席間所有的人也都齊刷刷地放下了手中的筷子,靜靜地等待着她節目的開始。就是總理的這一個小小的動作,讓王毓寶激動不已,並讓她牢記一生,動作雖小,它卻包含着總理對她以及所有文藝工作者的尊重,多少年過去,王毓寶每每談及此事還彷彿就在昨天。所以,在“文革”後,王毓寶創作並演唱了《心中的讚歌向陽飛》,其中唱到“我唱洪湖水,總理拍手隨;我唱南泥灣,總理來指揮”一句時,她總是禁不住淚如泉湧。

王毓寶收洋徒弟

1986年4月27日,王毓寶收了個洋徒弟。一天,南開大學的薛寶琨教授找到了她,很神秘地説:“王老師,我求您個事兒,您能不能答應呀?”王毓寶説:“您可千萬別提‘求’字,我可擔待不起,有什麼事兒您儘管説,只要我能辦到的就絕不推辭!”於是,薛教授就説:“我有一個叫白卓詩的學生,是個美國人,但對中國的曲藝很感興趣,特別是喜愛聽您唱的天津時調,多少次讓我引薦她拜您為師,跟您學上幾段。我被她那股認真勁感動了,所以今天特登門求您破破例,收下這個洋徒弟!”王毓寶聽後也犯難了,她心想:我收的徒弟倒是不少,可收個説外國話的洋徒弟,自己怎麼教,她能不能學呀?後來,他倆商定先見面看看再做決定。第二天,薛教授就領來了一個美國留學生,大家一交談,王毓寶驚奇地發現這個外國女孩兒不但會講一口流利的中國話,而且對中國的曲藝頗有研究,曲藝的曲種、流派説得頭頭是道。王毓寶當即拍板:“你這個洋徒弟我收下了!”白卓詩一聽非常高興,當時就要給王毓寶磕頭拜師,被王毓寶攔下了:“現在是新社會了,不興磕頭了,不過,拜師總還得有個儀式。”
1986年4月27日上午,在天津古文化街於樂園舉行了拜師儀式,天津時調創始人王毓寶正式收美國留學生白卓詩為徒。這在當時的天津曲藝界算是一大新聞了,那天,天津曲藝團、實驗曲藝團的團長以及駱玉笙、陸倚琴、張志寬等曲藝界人士100餘人參加了拜師儀式。
白卓詩一星期到王毓寶家來一兩次,一時記不住的就用錄音機錄下來,回去再練。就這樣,她跟隨王毓寶學習了近一年,完整地學會了《秋景》和《盼情郎》兩段。白卓詩博士畢業回國後還經常與王毓寶聯繫,彙報她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情況。

王毓寶相親相愛

劉志凱,1923年9月生於天津。他為人熱情,性格豪爽,自幼酷愛曲藝,他對北方各曲種悉心鑽研,尤其喜愛天津時調。解放初期,經人介紹與王毓寶相識並相戀,那時,他還在天津紡織管理局工作。1954年調到石家莊工作,1956年春,他二人結為伉儷。婚後,劉志凱常年在外,每年只能回來近一個月的時間,這樣兩地分居的生活一直持續到1980年初,劉志凱與人對調才得以回津,結婚20多年的夫妻才算得以團聚。劉志凱對王毓寶在藝術上全力支持,並一起創作了《拷紅》《小燕學藝》及《劉少奇來到花明樓》等唱段。他二人婦唱夫隨,事業上、生活上配合得很是默契。但天有不測風雲,從來沒得過病的劉志凱,1984年11月24日早晨8時,準備外出時,在東火車站的天橋上突發心臟病,雖有好心人把他及時送到天津第一醫院,但他的心臟卻早已停止了跳動,醫院確診為心肌梗塞。得到消息後,王毓寶發瘋似的趕往醫院,一進急診室,見人在擔架上躺着,她撲上去緊緊地抱住丈夫,一遍又一遍地呼喚着丈夫的名字。王毓寶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説:“我當時見他躺在那兒,我就上去推他喊他,見他半天沒反應我就急了,瘋了一樣地喊大夫,叫他們趕緊救人呀!大夫説,我們已經盡全力,實在是來不及了。可我哪相信呀,眼睜睜的,早晨出門時,人還好好的,一轉眼的工夫人就沒了,我哪受得了呀?一下子,我也昏死過去。”
老伴去世後,王老就一直與小兒子小凱生活在一起,兒子、兒媳非常孝順,小孫子也已上中學,一家四口,相親相愛,其樂融融。小凱1983年進入天津曲藝團,專攻四胡和大提琴,初時為母親伴奏,現已成為時調樂隊中的骨幹。與他同母異父的哥哥王大海,1968年下鄉至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科右前旗,1972年考入長春曲藝團,與劉威(現已改行影視)搭檔説相聲,1987年正式拜董湘坤為師,開始學習京東大鼓,現已成為東北著名的京東大鼓表演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他雖已在長春成家,但每年都要回天津老家幾次,探望親人,看望家鄉父老。

王毓寶時調情結

天津時調創始人王毓寶和她的雕像 天津時調創始人王毓寶和她的雕像
1997年10月4日晚上,王毓寶突感四肢無力、胸悶憋氣,一下子栽倒在客廳的地板上,兒子和兒媳聞聲出來,只見母親“臉色也白了,嘴唇哆嗦着,光張嘴説不出話來,身上的汗把衣裳都濕透了”,他們趕緊叫救護車把母親送到了一中心醫院急診室,王毓寶被確診為“大面積心肌梗塞”。手裏拿着醫院的病危通知書,兒子、兒媳聯想到父親就是這麼走的,渾身直出冷汗,腦袋嗡嗡直響,一時竟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曲藝團、衞生局的領導已聞訊及時趕到,一方面安排王毓寶住院,一方面派人將心內科專家請來,為王毓寶做了溶栓治療,栓塞及時得到控制和緩解,在安全度過72小時危險期後,所有的人才長舒了一口氣。經過近一月的治療,王毓寶終於康復出院了。但行前,醫生再三強調:“為了控制情緒,您以後就不能再登台演出了!”也就是從這天起,王毓寶揮淚告別了曾陪伴她60餘年的舞台。
王毓寶雖然告別了舞台,但她怎能捨棄自己鍾愛一生的事業呢?不能登台了,她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對時調的改革創新和培養新人上。王毓寶在幕後默默地耕耘着、奉獻着。如今,她的學生高輝、劉迎、劉勃揚等都已成了天津時調的名角。看到自己的學生一個個走上舞台,得到觀眾的認可和歡迎,王毓寶欣慰地笑了,她重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看到了自己的價值。
王毓寶忘我地工作着,為時調事業奔波忙碌着,1998年6月終因積勞成疾而心臟病復發,住進了天津胸科醫院,這次的病情遠比第一次嚴重,但她仍頑強地挺過來了,專家為她做了心臟支架手術,手術非常成功。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的王老不無感慨地説:“一是要歸功於黨和組織的關懷;二是要感謝現代醫學的發達和專家的精湛醫術;三是我自己的心態好,保持樂觀知足的情緒。我想在我有生之年盡最大力量再多培養幾個學生,回報國家,回報社會,讓天津時調這顆曲苑奇葩永葆青春,長盛不衰。”

王毓寶所獲榮譽

2000年,其演唱的《喜榮歸》獲中國曲藝牡丹獎;
2003年獲中國金唱片獎演員獎;
2008年獲中國曲藝牡丹獎終身成就獎。 [5] 

王毓寶人物評價

王毓寶先生一代大師,熱情地謳歌新時代、新生活,用全部的熱情擁抱熱愛她的觀眾和養育她的土地。她的一篇篇作品,一曲曲時調,是我們曲藝寶庫當中的明珠,她一生奮鬥,贏得曲藝終身成就獎的光榮稱號,不愧時代、不愧她一生熱愛的事業!她的優秀傳統和清新的表演風格,永遠是我們學習榜樣! [4]  姜昆 評)
王毓寶老師終生創新、走改革之路,留下了一系列傳承有序的代表作,如《摔西瓜》《軍民魚水情》等。同時,她致力教學,桃李滿園,有的農村孩子來求藝,她也悉心教導。最令人敬佩的是,她始終生活在人民中間,記得有一次慰問的哥的活動,需要跑一些地方跟的哥們見面,她都是不辭辛勞。可以説,她是把畢生的藝術奉獻給了人民、奉獻給了天津的家鄉父老。 [6]  (著名曲藝理論家孫福海 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