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殷

鎖定
王殷(?-954年2月 [1]  ),瀛州(今河北河間市)人,五代十國時期的武將。
王殷曾祖曾為一州長官,其後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在軍隊擔任小官。王殷從小喪父,由母親撫育。王殷少時從軍,作戰勇猛,升遷極快。王殷歷仕四朝,後漢末年因擁立郭威稱帝,被授予天雄軍節度使,後積功升任侍衞親軍都指揮使、鄴都留守和同平章事。 [7]  廣順三年十二月(954年初),王殷入京朝見,在滋德殿被抓,褫奪一切官職,流放登州。王殷剛一出城就被處死,親族也被遷往登州。 [10] 
王殷自後漢末年統領禁軍,負責防衞北方契丹的襲擾。 [13] 劉承祐大肆屠殺前朝重臣時,傳信於郭威。在郭威兵變後,王殷率澶州駐軍助其回京平亂, [8]  是郭威最終得以建立後周的功臣。 [18] 
本    名
王殷
所處時代
五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魏州 [2] 
逝世日期
954年2月 [1] 
主要成就
擁立郭威建立後周
官    職
侍衞親軍都指揮使、天雄軍節度使等
籍    貫
瀛州 [2] 

王殷人物生平

王殷亂世從軍

王殷的祖父王光曾任滄州教練使,就定居在滄州。唐朝末年,由於後梁後晉後燕三方地方割據勢力對河北三鎮的反覆爭奪以及三鎮之間的相互攻伐 [41]  ,幽州和滄州地區戰火不斷,王殷的父親王鹹珪避禍南遷,故而投效於魏州軍帳下。王殷出生於魏州開元寺,年少從軍,一開始為華州小校 [30]  ,後積功升為偏將。 [2] 

王殷侍奉多朝

後唐時期
後唐朝同光(923年4月-926年5月)年末,王殷被升為華州馬步軍副指揮使,王殷就將家定於華州。天成年間(926年5月-930年3月),王殷被調任為靈武都指揮使,在外鎮守很長一段時間才又調回朝中。清泰三年(936年)五月,天雄軍因劉延皓剋扣軍需發生叛亂,捧聖都虞候張令昭趁機佔據鄴城,朝廷派宣武節度使兼中書令範延光出兵討伐,王殷跟隨範延光的大軍一起討伐魏州。 [25]  此戰,王殷帶頭冒着弓矢炮石,首先登上城牆,以先登的功勞被授以祁州刺史,很快改為原州刺史。 [4] 
後晉時期
天福年間(936年11月-944年7月),王殷為母喪丁憂,很快就有詔書奪情起復他去擔任憲州刺史。王殷上奏摺推辭以求為母守喪。後晉高祖石敬瑭嘉獎他的孝行並同意了他滿孝的請求。少帝石重貴即位後,正逢王殷服喪期滿,石重貴召他回來執掌禁軍,多次升遷到奉國右廂都指揮使。 [5] 
後漢時期
開運四年(947年),劉知遠(後漢高祖)稱帝 [42]  ,拜杜重威為太尉、歸德軍節度使,杜重威畏懼不受命,固城自守。劉知遠先命令高行周攻打鄴城,久攻不下,劉知遠遂決定親征杜重威。 [26]  王殷跟隨劉知遠到鄴城下,由於杜重威非常善於守城, [29]  鄴城難以攻克。王殷與劉詞身先士卒,奮力而戰。王殷頭部中箭,折斷的箭頭從他口中取出,王殷仍堅持帶傷作戰很久。劉知遠因為這件事嘉獎了他。乾祐三年(950年),王殷升任侍衞步軍都指揮使,同時擔任夔州節度使,當時正遇上契丹侵犯邊界,劉承祐(後漢隱帝)派他領兵駐紮在澶州。 [3] 

王殷擁立雄主

乾祐元年(948年),劉承祐即位。由於新主年幼,劉知遠在死前,指定楊邠、史弘肇、蘇逢吉和郭威等大臣輔佐幼主 [27]  ,因此朝中軍政財賦大權被顧命大臣所把控。劉承祐不滿這些大臣的掣肘,利用蘇逢吉和楊邠、史弘肇的嫌隙,在廣政殿埋伏甲兵,殺了入朝的楊邠、史弘肇,隨後聯合太后一族李氏族人大肆殘殺朝中在京城的重臣以及軍隊的實權人物。 [6] 
王殷此時官至侍衞步軍都指揮使、寧江節度使。之前由於契丹寇邊,劉承祐曾命王殷屯兵澶州防備契丹南下。 [13]  樞密使郭威在鄴城領兵與契丹軍隊作戰。 [14]  對於這兩位手握重兵不在京中的大將,劉承祐下密詔令郭崇暗害身在鄴城的郭威,令澶州主帥李洪義暗害王殷。 [6]  李洪義本身怯懦,害怕事敗,反而把大梁城內的變故告訴了王殷。王殷和李洪義派人趕到鄴城將情況告之郭威,請他進京平亂。郭威兵變南下,王殷於澶州獻城投降,並率軍跟隨郭威赴京平亂,後被授予侍衞親軍都指揮使。 [8] 
由於郭威曾允諾部下在攻克京城後可以進城大肆劫掠, [45]  乾祐三年十一月乙酉(951年1月2日),郭威自迎春門入京,隨後軍隊在城內大肆劫掠、四處放火, [46]  更有兵卒闖入大臣家中打劫,逼死朝臣。 [47]  王殷和郭崇一起請求郭威説:“如果不制止軍隊的劫掠行為,大梁城今晚就會變成空城。”郭威聽從兩人的建議,嚴令各軍禁止劫掠,京內兵亂才平息下來。 [48] 
廣順元年(951年)元月,郭威即皇帝位, [43]  授予王殷天雄軍節度使,加封同平章事,仍然和原來一樣掌管禁軍。 [7] 

王殷擁兵遭疑

廣順元年(951年)元月,王殷帶着他所轄的侍衞親軍赴任鄴城留守。但凡河北道有駐兵的藩鎮,都要稟告王殷接受他的節制。 [9]  [58]  王殷又在民間多方收斂錢財,郭威聽到後對此非常不滿,就遣了使者告訴他:“我離開鄴城的時候,倉庫裏儲存了不少財物,愛卿你和國家同為一體,若為國家取財,要多少就給你多少,為什麼要擔心沒有錢財呢?” [37] 
廣順二年(952年)夏天,郭威征討兗州(詳見兗州之戰)回來,王殷在路旁拜迎,郭威賜宴後就離開了。 [38] 
王峻和王殷一樣是擁立郭威稱帝的功臣,但王峻晚年愈發驕縱,不僅阻攔柴榮回京,還有欺凌郭威的勢頭,郭威因此將他貶黜到商州。王峻到商州就得了腹疾,沒多久就死了。 [28]  郭威擔憂王殷知道這件事會有兔死狗烹的想法,就派遣王殷的兒子王承誨去鄴城見王殷,向他講述王峻的過錯和罪行,以此來安撫王殷。 [39] 
廣順三年(953年)秋天,王殷以永壽節(皇帝生日)為由,上表請求入京覲見。郭威雖然一開始答應他的請求,但隨後擔憂他入京的動機,很快就派使者制止他進京。何福進駐守鎮州,一向看不慣王殷的專橫,他在覲見時向郭威奏報了一些王殷的隱秘之事,於是郭威愈發懷疑王殷有不臣之心。 [40] 

王殷結局悲慘

廣順三年(953年)冬天,朝中郊禮在即,十二月乙丑日(954年1月26日)王殷從藩鎮進京朝見 [32]  ,郭威令他依舊負責朝廷內外的巡邏警衞。王殷在京內進出,隨從不下數百人,加之他儀態威武、身材偉岸,朝野內外震恐不安。戊辰日(1月29日),王殷入宮上奏説:“郊祭在即,軍民大量聚集,臣在城外設防警備,請陛下酌量增撥士兵武器,以備不測。” [33]  因為這個理由很合理,但準其所請又有逼宮的風險,郭威對此很是為難。當時,朝野都知道郭威有病在身,走路都很艱難,長久都不能上朝聽政。郭威可能無法主持即將舉行郊祭大禮,軍中出現郊賞少於唐明宗的流言,柴榮掌軍時日尚短,軍心浮動 [36]  ,朝野內外都擔心王殷可能借此發難。於是,在壬申日(2月2日)這一天,郭威強撐病體坐在滋德殿上,等王殷進來問候時,就下令抓住他,立即下令把他流放登州,等他出了都城,又立即殺了他,朝中大臣心裏這才安定下來。 [10]  [34] 
郭威又立即令澶州主帥鄭仁誨趕赴鄴都撫慰王殷家小,王殷的次子是衙內指揮使,沒有出府拜見鄭仁誨(也有説法是鄭仁誨貪圖王殷家財 [16]  ),鄭仁誨不奉旨就誅殺了他,並把王殷的家屬遷往登州。 [44] 

王殷主要影響

擁立郭威:在後漢末年,後漢隱帝大肆誅殺在京權臣及其家族,並派遣供奉官孟業攜帶密詔到澶州和鄴城殺王殷、郭威和王峻, [31]  孟業先到澶州見鎮寧節度使李洪義,李洪義沒有執行密詔,反而將這事情告訴王殷。王殷當機立斷,將孟業扣押在澶州,派遣副使陳光穗攜帶密詔去鄴城見郭威。郭威因此才知道京中發生變故,在鄴城軍中發動兵變揮軍南下。等到郭威軍至澶州,王殷和李洪義獻城投降,王殷率軍跟隨郭威一起渡河回京平亂, [8]  參與和劉承祐的軍隊作戰。 [7]  後來劉承祐兵敗被亂軍所殺, [49]  郭威入主京城, [46]  與大臣共商立武寧節度使劉贇為帝,並派人去徐州迎接劉贇進京。 [50]  此時,契丹犯邊,太后命郭威出京討伐,而國內軍事交由王殷負責。 [51]  郭威率軍行至澶州,兵士擁立郭威稱帝。 [53]  王殷和王峻在京內得知澶州兵變的消息後,立刻派郭崇去阻止劉贇進京,並解除了劉贇的宿衞力量,將其控制在宋州 [52]  此外,王殷和王峻又派馬鐸領兵任許州巡檢,控制劉知遠從弟劉信 [55]  ,劉信在馬鐸領兵進城後自殺。 [54] 
駐邊防備:在後漢時期,領軍駐紮澶州以防備北面的契丹的侵擾 [13]  。在後周時期,駐軍鄴城,節制河北諸鎮,同時也擔任防備契丹南下的任務。 [14]  [9]  [58] 

王殷歷史評價

王欽若等:“謙謹好禮,事父母尤謹。” [30]  (《冊府元龜》)
薛居正等:“性謙謹好禮,事母以孝聞。” [11]  “然而二王(指王峻、王殷)之誅,議者譏其(指郭威)不能駕馭權豪,傷於猜忍,卜年斯促,抑有由焉。” [21]  (《舊五代史》)

王殷軼事典故

王殷嚴母孝子

王殷性格謹慎,注重禮節,尤其以服侍母親孝順而聞名於世。王殷的母親教子嚴厲,每當王殷與其他人結交,來去一切都先去稟告母親,如果母親不同意,王殷就不再與那人交往。因此他雖然身在軍中,但是所交往的人並不複雜。等到他做刺史的時候,政事稍有處理的不好,被他母親發覺了,王母就要王殷站在庭院裏,對他進行責問或用棍子責打他。 [11] 
後晉年間,王殷堅絕拒絕後晉高祖的奪情起復的要求,為母親守完孝期。 [5] 

王殷重視情義

後晉隱帝不滿顧命大臣的掣肘,聯合太后母族的將領大肆誅殺朝中重臣和他們的親族,一時間殺人滅族,人心浮動。重臣蘇逢吉作為樞密院事,都感到震恐,郭威和王峻家屬被劉銖誅殺得婦孺不留,而王殷的家人僅是被李洪建下令看守還給提供飲食。 [12]  後來郭威率兵入京,在清算劉銖和李氏一族時,李洪建也被抓獲,王殷多次向郭威上疏為李洪建求情。 [15] 

王殷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曾祖
王昌裔
官至瀛州(今河北河間)別駕
祖父
王光
官至滄州教練使,舉家遷至滄州
父親
王鹹珪
唐末,為避戰禍南遷,投於魏州軍
子輩
長子
王承誨
官至飛龍使
次子
不詳
表格參考資料: [2]  [9]  [16] 

王殷人物爭議

王殷次子因何而死
舊五代史》中《王殷傳》記載是“不出候謁,仁誨誅之”, [44]  是王殷的次子不敬長官,才惹來殺身之禍,而《鄭仁誨傳》記載是“仁誨不奉詔即殺其子,蓋利其家財妓樂也”,鄭仁誨是垂涎王殷家財妓樂,殺了王殷的次子,最終損了陰德,導致自己絕嗣 [16]  司馬光所著的《資治通鑑》記載是“仁誨利殷家財,擅殺殷子”,鄭仁誨是覬覦王殷家的財富,才殺了王殷的次子。 [35] 
王殷為何被殺
《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和《資治通鑑》都有記載是郭威重病,王殷在郊禮準備工作上,帶有眾多隨從,並請求郭威酌情給予一定兵器鎧甲,此時皇帝和大臣都懷疑他的居心。 [1]  [10]  [17]  但是在王殷被殺後郭威的隨後反應上看,《資治通鑑》的記錄是“下制誣殷謀以郊祀日作亂”, [1]  其他兩本史書沒有明確郭威是否有誣陷王殷謀反。但是三本史書也都記錄了郭威在抓住王殷後,立刻褫奪王殷一切官職,王殷出京流放後被殺,而《舊五代史》和《資治通鑑》則更明確記載了郭威是在王殷一出京城就殺了他, [1]  [10]  足見郭威對王殷勢大的忌憚。那麼導致郭威這麼着急的要殺王殷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首先,在“五代為國, 興亡以兵”的風氣影響下,領有軍隊且戰功顯赫的將帥更容易成為軍士擁帝的對象。郭威自己就是倚仗樞密使的權勢以及抵禦契丹的重兵,兵變登上帝位,而繼承人柴榮基本沒有什麼軍功, 主要是依靠和郭威的關係而擔任軍職,因此他很難在政權中得到軍士的擁護。 [18] 
其次,職業軍人集團將領為代表的後周立國功臣王峻、王殷兩股勢力,是柴榮日後順利即位的隱患。而王殷不是郭威的嫡系,還掌握過天雄軍節度使這一要職。多位五代帝王(如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郭威)都曾擔任這一軍職,該職務實則是影響政權穩定的一支重要地方勢力。 [18]  此外,五代時期,戰鬥力強悍的禁軍勢力在政權遞嬗中能起決定性作用。 [20]  郭威在後漢任職期間卻未在侍衞親軍中擔任要位,他即位後與侍衞親軍的關係也不是十分親密,而王殷卻長時間擔任禁軍主帥。 [19] 
此外,郭威身體情況急遽惡化,久不視朝,柴榮雖已入朝獲封晉王,但禁軍頻有流言傳出,軍中不穩, [36]  柴榮繼承人的身份並不牢固。出於對身後政權能否平穩過渡的擔憂, 郭威才立即採取行動,廣順三年(953年)誅殺“二王”(王峻、王殷),進一步削弱開國功臣勢力在朝中的影響力,鞏固了柴榮在朝中的位置。 [18] 

王殷史料索引

薛居正著《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列傳四·周書十五》 [22] 
歐陽修著《新五代史·卷五·雜傳三十八》 [23] 
司馬光著《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九、 [57]  卷二百九十、 [24]  卷二百九十一 [56] 
參考資料
  • 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一》:“(廣順三年)十二月……壬申,帝力疾御滋德殿,殷入起居,遂執之。下制誣殷謀以郊祀日作亂,流登州,出城,殺之……乙亥,帝朝享太廟,被兗冕。”以中國台灣 “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網站進行換算,即為954年2月
  • 2.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列傳四》:王殷,瀛州人。曾祖昌裔,本州別駕。祖光,滄州教練使,因家焉。唐末,幽、滄大亂,殷父鹹珪避地南遷,因投於魏軍。殷自言生於魏州之開元寺,既長從軍,漸為偏將。
  • 3.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列傳四》:漢祖受命,從討杜重威於鄴下,殷與劉詞皆率先力戰,矢中於首,久之,出折鏃於口中,以是漢祖嘉之。乾祐末,遷侍衞步軍都指揮使,領夔州節度使,會契丹寇邊,遣殷領兵屯澶州。
  • 4.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列傳四》:唐同光末,為華州馬步軍副指揮使,因家於華下。天成中,移授靈武都指揮使,久之代還。清泰中,張令昭據鄴叛,殷從範延光討之,首冒矢石,率先登城,以功授祁州刺史,尋改原州。
  • 5.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列傳四》:晉天福中,丁內艱,尋有詔起復,授憲州刺史,殷上章辭曰:“臣為末將,出處無損益於國家。臣本燕人,值鄉國離亂,少罹偏罰,因母鞠養訓導,方得成人,不忍遽釋苴麻,遠離廬墓,伏願許臣終母喪紀。”晉高祖嘉而許之。晉少帝嗣位,會殷服闋,召典禁軍,累遷奉國右廂都指揮使。
  • 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九》:帝自即位以來,樞密使、右僕射、同平章事楊邠總機政,樞密使兼侍中郭威主征伐,歸德節度使、侍衞親軍都指揮使兼中書令史弘肇典宿衞,三司使、同平章事王章掌財賦......邠等入朝,有甲士數十自廣政殿出,殺邠、弘肇、章於東廡下……帝遣供奉官孟業齎密詔詣澶州及鄴都,令鎮寧節度使李洪義殺殷,又令鄴都行營馬軍都指揮使郭崇威、步軍都指揮使真定曹威殺郭威及監軍、宣徽使王峻。
  • 7.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列傳四》:及李業等作亂,漢隱帝密詔澶帥李洪義遣圖殷,洪義懼不克,反以變告殷,殷與洪義同遣人至鄴,請周太祖赴內難。殷從平京師,授侍衞親軍都指揮使。文明太祖即位,授天雄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典軍如故。
  • 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九》:李洪義畏懦,慮王殷已知其事,不敢發,乃引孟業見殷。殷囚鄴,遣副使陳光穗以密詔示郭威。…….郭威乃留其養子榮鎮鄴都,命郭崇威將騎兵前驅,戊寅,自將大軍繼之。……是日,郭威已至澶州,李洪義納之。王殷迎謁慟哭,以所部兵從郭威涉河。
  • 9.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列傳四》:殷赴鎮,以侍衞司局從,凡河北征鎮有戍兵處,鹹稟殷節制。
  • 10.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列傳四》:是年冬,以郊禋有日,殷自鎮入覲,太祖令依舊內外巡警。殷出入部從不下數百人,又以儀形魁偉,觀者無不聳然。一日,遽入奏曰:“郊禮在近,兵民大集,臣城外防警,請量給甲仗,以備非常。”太祖難之。時中外以太祖嬰疾,步履稍難,多不視朝,俯逼郊禋,殷有震主之勢,頗憂之。太祖乃力疾坐於滋德殿,殷入起居,即命執之,尋降制流竄,及出都城,遽殺之,眾情乃安。
  • 11.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列傳四》:殷性謙謹好禮,事母以孝聞,每與人結交,過從皆先稟於母,母命不從,殷必不往,雖在軍旅,交遊不雜。及為刺史,政事小有不佳,母察之,立殷於庭,詰責而杖之。
  • 1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九》:時中外人情憂駭,蘇逢吉雖惡弘肇,而不預李業等謀,聞變驚愕,私謂人曰:“事太匆匆,主上倘以一言見問,不至於此。”業等命劉銖誅郭威、王峻之家,銖極其慘毒,嬰孺無免者。命李洪建誅王殷之家,洪建但使人守視,仍飲食之。”……王殷屢為洪建請免死,郭威不許。
  • 1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九》:(乾祐三年,五月)詔侍衞步軍都指揮使、寧江節度使王殷將兵屯澶州以備契丹。殷,瀛州人也。
  • 1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九》:(乾祐三年,五月)威至鄴都,以河北困弊,戒邊將謹守疆場,嚴守備,無得出侵掠,契丹入寇,則堅壁清野以待之。
  • 1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九》:劉銖、李洪建及其黨皆梟首於市,而赦其家。郭威謂公卿曰:“劉銖屠吾家,吾復屠其家,怨仇反覆,庸有極乎!”由是數家獲免。王殷屢為洪建請免死,郭威不許。
  • 16.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列傳三》(鄭仁誨)子勳,累歷內職,蚤卒,絕嗣。初,廣順末,王殷受詔赴闕,太祖遣仁誨赴鄴 都巡檢,及殷得罪,仁誨不奉詔即殺其子,蓋利其家財妓樂也。及仁誨卒而無後, 人以為陰責焉。
  • 17.    《新五代史·卷五十·雜傳三十八》:明年,太祖有事於南郊。是冬, 殷來朝,殷握兵柄,職當警衞,出入多以兵從,又求兵甲,以備非常。是時,太祖 卧疾,疑殷有異志,乃力疾御滋德殿,殷入起居,即命執之,削奪在身官爵,長流 登州。已而殺之,徙其家屬於登州。
  • 18.    孟慶鑫.後周太祖郭威安排的輔政格局及其影響[J].蘭台世界,2017,(14):84-86.
  • 19.    宿溢輝. 周宋之際:政策的因襲與變革研究[D].華東師範大學,2021.DOI:10.27149/d.cnki.ghdsu.2021.002631.
  • 20.    張其凡.五代政權遞嬗之考察——兼評周世宗的整軍[J].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01):22-30.
  • 21.    《舊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三·太祖紀四》:雖享國之非長,亦開基之有裕矣。然而二王之誅, 議者譏其不能駕馭權豪,傷於猜忍,卜年斯促,抑有由焉。
  • 22.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列傳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26]
  • 23.    新五代史·雜傳第三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26]
  • 24.    卷二百九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3-26]
  • 2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天雄節度使劉延皓恃後族之勢,驕縱,奪人財產,減將士給賜,宴飲無度。捧聖都虞候張令昭因眾心怨怒,謀以魏博應河東,癸丑未明,帥眾攻牙城,克之;……癸亥,唐主以張令昭為右千牛衞將軍、權知天雄軍計事。……尋有詔徙齊州防禦使,令昭託以士卒所留,實俟河東之成敗。唐主遣使諭之,令昭殺使者。甲戌,以宣武節度使兼中書令範延光為天雄四面行營招討使、知魏博行府事,……,範延光拔魏州,斬張令昭。詔悉誅其黨七指揮。
  • 26.    《新五代史 · 卷五十二 · 雜傳第四十》:漢高祖定京師,拜重威太尉、歸德軍節度使。重威懼,不受命。遣高行周攻之,不克,高祖乃自將攻之。
  • 27.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七》:帝召蘇逢吉、楊邠、史弘肇、郭威入受顧命,曰:“餘氣息微,不能多言。
  • 28.    《資治通鑑·卷二百八十七》:樞密使、平盧節度使、同平章事王峻,晚節益狂躁,……峻力論列,語浸不遜,日向中,帝尚未食,峻爭之不已。…帝見馮道等,泣曰:“王峻陵朕太甚,欲盡逐大臣,翦朕羽翼。朕惟一子,專務間阻,暫令詣闕,已懷怨望。豈有身典樞機,復兼宰相,又求重鎮!觀其志趣,殊未盈厭。無君如此,誰則堪之!”甲子,貶峻商州司馬,制辭略曰:“肉視羣后,孩撫朕躬。”……峻至商州,得腹疾,帝猶愍之,命其妻往視之,未幾而卒。
  • 29.    《新五代史 · 卷五十二 · 雜傳第四十》:高祖病甚,顧大臣曰:“善防重威!”
  • 30.    《冊府元龜·卷七百五十六》:王殷少為華州小校,謙謹好禮,事父母尤謹,積勞至華州軍指揮使。
  • 3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九》:弘肇待侍衞步軍都指揮使王殷尤厚,邠等死,帝遣供奉官孟業齎密詔詣澶州及鄴都,令鎮寧節度使李洪義殺殷,又令鄴都行營馬軍都指揮使郭崇威、步軍都指揮使真定曹威殺郭威及監軍、宣徽使王峻。
  • 3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一》:乙丑,殷入朝,詔留殷充京城內外巡檢。
  • 3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一》:戊辰……王殷每出入,從者常數百人。殷請量給鎧仗以備巡邏,帝難之。
  • 3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一》:壬申,帝力疾御滋德殿,殷入起居,遂執之。
  • 3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一》:仁誨利殷家財,擅殺殷子,遷其家屬於登州。
  • 36.    《資治通鑑 · 卷第二百九十一》:加晉王榮兼侍中,判內外兵馬事。時羣臣希得見帝,中外恐懼,聞晉王典兵,人心稍安。軍士有流言郊賞薄於唐明宗時者,帝聞之,壬午,召諸將至寢殿,讓之曰:“朕自即位以來,惡衣菲食,專以贍軍為念。府庫蓄積,四方貢獻,贍軍之外,鮮有贏餘,汝輩豈不知之!今乃縱兇徒騰口,不顧人主之勤儉,察國之貧乏,又不思己有何功而受賞,惟知怨望,於汝輩安乎!”皆惶恐謝罪,退,索不逞者戮之,流言乃息。
  • 37.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列傳四·周書十五》:(王殷)又於民間多方聚斂,太祖聞而惡之,因使宣諭曰:“朕離鄴時,帑廩所儲不少,卿與國家同體,隨要取給,何患無財。”
  • 38.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列傳四·周書十五》:(廣順)二年夏,太祖徵兗還,殷迎謁於路,宴賜而去。
  • 39.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列傳四·周書十五》:及王峻得罪,太祖遣其子飛龍使承誨往鄴,令口諭峻之過惡,以慰其心。
  • 40.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列傳四·周書十五》:(廣順)三年秋,以永壽節上表請覲,太祖雖允其請,且慮殷之不誠,尋遣使止之。何福進在鎮州,素惡殷之太橫,福進入朝,摭其陰事以奏之,太祖遂疑之。
  • 41.    吳樹航. 唐末五代河北三鎮割據的衰亡[D].河北大學,2015. P7-P26
  • 42.    《新五代史·卷十·漢本紀第十》:二月戊辰,河東行軍司馬張彥威等上箋勸進。辛未,皇帝即位,稱天福十二年。
  • 43.    《新五代史·卷十一·周本紀第十一》:廣順元年春正月丁卯,皇帝即位,大赦,改元,國號周。己巳,上漢太后尊號曰昭聖皇太后。戊寅,漢劉崇自立於太原。己卯,馮道為中書令。
  • 44.    《舊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四·列傳四》:太祖尋令澶帥鄭仁誨赴鄴,殷次子為衙內指揮使,不出候謁,仁誨誅之,遷其家屬於登州。
  • 45.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九》:郭威取滑州庫物以勞將士,且諭之曰:"聞侯令公已督諸軍自南來,今遇之,交戰則非入朝之義,不戰則為其所屬。吾欲全汝曹功名,不若奉行前詔,吾死不恨!"皆曰:"國家負公,公不負國,所以萬人爭奮。如報私仇,侯益輩何能為乎!"王峻徇於眾曰:"我得公處分,俟克京城,聽旬日剽掠。"眾皆踴躍。
  • 46.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九》:(乾祐三年十一月)乙酉旦,郭威望見天子旌旗在高阪上,下馬免冑往從之,至則帝已去矣。……郭威聞帝遇弒,號慟曰:"老夫之罪也!"……威自迎春門入,歸私第,遣前曹州防禦使何福進將兵守明德門。諸軍大掠,通夕煙火四發。
  • 47.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九》:軍士入前義成節度使白再榮之第,執再榮,盡掠其財,既而進曰:"某等昔嘗趨走麾下,一旦無禮至此,何面目復見公!"遂刎其首而去。吏部侍郎張允,家貲以萬計,而性吝,雖妻亦不之委,常自系眾鑰於衣下,行如環佩。是夕,匿於佛殿藻井之上,登者浸多,板壞而墜,軍士掠其衣,遂以凍卒。……右千牛衞大將軍棗強趙鳳曰:"郭侍中舉兵,欲誅君側之惡以安國家耳;而鼠輩敢爾,乃賊也,豈侍中意邪!"執弓矢,踞胡牀,坐於巷首,掠者至,輒射殺之,裏中皆賴以全。
  • 4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九》:王殷、郭崇威言於郭威曰:"不止剽掠,今夕止有空城耳。"威乃命諸將分部禁止掠者,不從則斬之。至晡,乃定。
  • 49.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九》:帝回轡,西北至趙村,追兵已至,帝下馬入民家,為亂兵所弒。
  • 50.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九》:太后誥稱:"郭允明弒逆,神器不可無主。河東節度使崇,忠武節度使信,皆高祖之弟;武寧節度使贇,開封尹勳,高祖之子。其令百官議擇所宜。"贇,崇之子也,高祖愛之,養視如子。……於是郭威與峻議立贇。己丑,郭威帥百官表請以贇承大統。太后誥所司,擇日,備法駕迎贇即皇帝位。郭威奏遣太師馮道及樞密直學士王度、秘書監趙上交詣徐州奉迎。
  • 5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九》:鎮州、刑州奏:"契丹主將數萬騎入寇,攻內丘,五日不克,死傷其眾。有戍兵五百叛應契丹,引契丹入城,屠之,又陷饒陽。"太后敕郭威將大軍擊之,國事權委竇貞固、蘇禹珪、王峻,軍事委王殷。十二月,甲午朔,郭威發大梁。
  • 52.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九》:武寧節度使贇已至宋州,王峻、王殷聞澶州軍變,遣侍衞馬軍都指揮使郭崇威將七百騎往拒之,……是夕,崇威密誘令超,令超帥眾歸之。贇大懼。……崇威遷贇於外館,殺其腹心董裔、賈貞等數人。
  • 5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九》:(乾祐三年十二月)壬子,郭威渡河,館於澶州。癸丑旦,將發,將士數千人忽大噪。威命閉門,將士逾垣登屋而入曰:"天子須侍中自為之,將士已與劉氏為仇,不可立也!"或裂黃旗以被威體,共扶抱之,呼萬歲震地,因擁威南行。
  • 54.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九》:馬鐸引兵入許州,劉信惶惑自殺。
  • 55.    《舊五代史·卷一百五·列傳二》:蔡王信,高祖之從弟也……王峻遣前申州刺史馬鐸領軍赴州巡檢,鐸引軍入城,信惶惑自殺。廣順初,追封蔡王。
  • 56.    卷二百九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4-05]
  • 57.    卷二百八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4-05]
  • 58.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帝以鄴都鎮撫河北,控制契丹,欲以腹心處之。(廣順元年元月)乙亥,以寧江節度使、侍衞親軍都指揮使王殷為鄴都留守、天雄節度使、同平章事,領軍如故,仍以侍衞司從赴鎮。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