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正林

(黑龍江省農場總局副局長)

鎖定
王正林 (1919~1980),河北省趙縣人。1937年高中畢業後,他和同學們一起,徒步南下武漢,參加抗戰鄉村宣傳隊。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11月來到蘇家屯,先後擔任瀋陽市第二總區(柳匠屯總區)區委副書記、區長,組織開展了減租減息、救濟貧民、改造政權等各項工作,極大地鼓舞了廣大羣眾的革命積極性。離休前任黑龍江省農墾總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他對農墾事業嘔心瀝血,被譽為“北大荒的焦裕祿”。 [2] 
(概述圖來源 [2] 
中文名
王正林
民    族
籍    貫
河北省趙縣西關村
出生日期
1919年
逝世日期
1980年9月26日 [1]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目錄

王正林人物生平

王正林1919年生,河北趙縣人。讀高中去了北平,參加過“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盧溝橋事變之後,跟隨平津地區流亡的學生輾轉來到武漢,在鐵礦區打工時,秘密參加抗日宣傳活動,1938年5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9年春天,在鄂西北特委黨員培訓班上,王正林和肖寒相識,共同的抗日信念加深了戰鬥友誼,逐步孕育出難以割捨的戀情,經組織批准結為革命伴侶。培訓班集訓結束,兩人分到了《拂曉報》工作。《拂曉報》是1938年9月在河南確山縣竹溝鎮創辦,新四軍四師師長的彭雪楓是這張報紙的創始人、領導人。抗戰年代,王正林和肖寒還參與了豫皖蘇邊區《羣眾導報》、淮北四地委《路東通信報》的辦報工作。
戰爭時期,辦報條件差,鐵筆、鋼板、蠟紙、油印機是主要的工具。1943年春,日偽軍分多路掃蕩宿東地區。敵人來了,形勢危急,部隊經常轉移,馬上要把設備和印好的報紙隱藏起來,有時還要帶上辦報設備一起行軍。一到宿營地,抓住空隙展開工作。晚上寫稿就點上蠟燭,燭光必須遮擋好,防止被敵人發現。採自抗戰前線和抗日根據地的諸多報道,如號角、似鼓點,極大地鼓舞了抗日軍民的鬥志。郭文之在《回憶老戰友王正林同志》一文裏寫道,路東通訊開始有4人,隨後一人變節,一人調走,只留下正林、肖寒,擔負着報社的徵稿、編輯、排版、刻寫、印刷直到發行的大量工作。一次,報社和地委機關轉移到蒿溝集附近的村子,報社同志連續工作一夜,第二天上午,敵人突然竄出來逐村搜查。正林、肖寒臨危不慌,扮成農民在麥場上翻麥秸。敵人走了,他們急忙回村繼續報紙刻印……
抗戰勝利後,王正林夫婦離開江淮大地,服從革命需要,向東北進軍。
伴隨着解放戰爭節節勝利的局勢,王正林先後擔任瀋陽市桃匠屯區區委書記兼區長、寶清縣委書記等職,帶領羣眾剿匪、土改,動員翻身農民開荒生產。新中國成立,他出任樺川縣委書記,繼後調至吉林省農業廳任副廳長。
1954年,王正林的人生翻開新的一頁。這一年,新中國成立5週年,蘇聯政府提出幫助中國援建大型穀物農場,毛澤東主席十分高興地説“這個國營穀物農場不僅在推動中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方面會起重要的示範作用,而且也會幫助中國訓練農業生產方面的技術人才和學習蘇聯開墾荒地的寶貴經驗。”12月7日,國務院通過《關於建立國營友誼農場的決定》,場址選在了黑龍江省集賢縣的三道崗。為紀念蘇聯對我國重要的、巨大的、友好的援助,《決定》把這個農場命名為“國營友誼農場”。
中組部對友誼農場的領導班子高度重視,從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抽調一批地、縣級領導,配備至農場各級領導崗位。國務院任命黑龍江省農業廳廳長王操犁為農場場長,吉林省農業廳副廳長王正林出任副場長兼總農技師。在烽火年代經受了革命戰爭考驗的兩位老軍人,又開啓新徵程,帶領來自祖國四面八方的建設者進駐荒原,開始了創建國營大農場的征戰。
建設友誼農場,是年輕的共和國氣壯山河的大會戰。王正林不會忘記,郵電戰線派來的人冒着風雪突擊架設44公里電話線路,確保通信聯絡暢通。築路大軍夜以繼日,搶修從鐵路終點站福利屯通往農場場區的60公里公路,使蘇聯援助的2000餘台(件)農機具及時運達場區。水利支援隊伍在七星河沿岸,修築完成近20公里防洪大堤。1600多名建設者拉開了農場基建的序幕。以顧問馬·巴·尼科連柯、總農學家彼·謝·克魯奇科夫為代表的蘇聯專家團隊,緊鑼密鼓為農場培訓2000來名農業技術和機務人員。王正林,作為農場墾荒播種前線總指揮,他和蘇聯專家早出晚歸,在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下,跑遍農場每個角落,圍繞開荒、土壤改良、輪作、機械作業、播種等等課題,展開論證和計劃部署。
1955年5月2日,開荒典禮安排在一分場二隊作業區隆重舉行。
這是友誼農場里程碑式的一天。王正林和全體建設者,在中蘇兩國的國旗下莊嚴承諾:黨和政府交給的光榮任務今天開始執行了,能不能給國家增產糧食、能不能為我國的農業作出示範,開荒至關重要,我們要在兩個月內完成國務院規劃的開荒兩萬公頃任務,向黨的35週年生日獻禮。典禮結束,集結的機車同時啓動,巨大的轟鳴聲奏響了開荒進軍曲。《人民日報》記者以《第一天》為題,記錄下這樣的見聞:到達五分場第十生產隊已經是黃昏,作業站由綠皮宿營車、帳篷、草房組成,四周原野望不到邊際,幾天前這裏燒過荒,野草灰燼給荒原鋪上深灰色地毯,新犁起的處女地,正散發着濕潤、誘人的泥土味,一位拖拉機手感慨寫下了“烈火燒盡萬年野草,黑油油的土地望着太陽微笑”的詩句。
開荒是艱辛的。12支開荒隊,採取“兩班倒”晝夜作業,每個班次隊員工作時間長達12個小時以上。一次,王正林路過作業區發現有台拖拉機停在地裏,走過去一看,發現拖拉機手累得趴在方向盤上睡着了。王正林心疼地換他下來休息,自己開起拖拉機犁地,一干就是半天。下去檢查開荒進度,王正林有時借宿職工住的草棚,睡在夜班工人的被窩裏。
顏世良,時任生產隊長,來農場之前是位縣級幹部,報到那天鵝毛大雪,是王正林從車站把他接來的,兩人在草棚裏促膝交心。顏世良曾撰文回憶説,開荒很像過去打仗,沒日沒夜,領導是指揮員也是戰鬥員,沒人擺“官架子”,一樣住草棚,喝井水,幹部和職工親似戰友,情同兄弟……
6月18日,友誼農場報喜:48天,完成預定開荒任務。
中央發來賀電指出,全體職工已經提前完成開荒計劃,目前正積極進行超計劃開荒和大規模整地工作,希望繼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克服困難,及時總結經驗,不斷改進工作,為辦好我國第一個新型國營農場而奮鬥。
建場第一年,農場開荒超額完成指標達到2.34萬公頃,當年實現播種3400餘公頃,收穫糧食360多萬公斤。年末,總場、分場、生產隊的辦公場所,以及農機修理廠、穀物加工廠、倉庫、發電站、俱樂部、部分職工宿舍同時建了起來。
1957年3月,王正林擔任友誼農場黨委書記兼場長。
面對蘇聯專家撤走的新情況,王正林沉着冷靜,科學借鑑蘇聯正規辦農場的經驗,結合三道崗地區的地域特點,從農田規劃、耕作制度,到經營中的定額管理、生產責任、經濟核算,以及農機、農藝管理、科技人才培養使用,逐步完善了章法和機制。幾十年來,農場領導幾經更迭,而按科學規律辦場、靠科技創新興場的傳統代代相傳,不斷推動農場朝着提高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水平前行。農場官方數據:截止去年,累計生產糧食384.56億斤。農業標準化覆蓋率100%,農機總保有量4.7萬台(件),田間綜合機械化率99.8%。土地總控面積、耕地規模、累計產糧數量,在全國農場中排名第一,多次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場、標兵場,2016年還入選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王正林任場長數年,後來離開了農場,先後在合江農墾局、東北農墾總局、黑龍江省農場總局等領導崗位上任職,他把智慧和精力全部奉獻給了共和國的農墾事業。
在佳木斯為我們接站,隨即陪同前往友誼農場。她説,戰爭年代過來的幹部很革命,我爸就是這樣的人。
抗日戰爭結束,王正林和妻子肖寒帶着剛出生的女兒,隨部隊進軍來到了東北。組織上調王正林到友誼農場任職,他二話沒説,愉快服從安排,把4個女兒留在了省城,自己上任去了。當時,在省婦聯任副主任的妻子去了中央黨校學習。學習結束,他勸她把家搬到農場,一道開發北大荒。肖寒在《不能忘卻的紀念》一文回憶:那個時候,孩子們在上學,放學回來很想見到爸爸。夜裏頭等啊等啊,沒聽到爸爸回來的聲音就睡着了。早晨醒來,不見爸爸,只看到一雙他換下來的濕漉漉、沾滿泥巴的鞋擺在牀下,人早已離開了家……
王曉林,家中排行老四。隨上山下鄉的洪流,插隊在完達山下的雲山農場。她羨慕軍人想當女兵,王正林回信説,你的想法我理解,可爸爸是在做人民的官,這權利是為人民大眾謀利益的,不能為自己謀私利。你的要求爸爸不能答應,請原諒爸爸。他對女兒説,你要想一想,在農場不要覺得很委屈,10萬官兵脱下軍裝來到北大荒參加墾荒,農墾崗位是光榮的。王曉林沒有責怪父親,在農場放軍馬、抬石頭,不挑工作愛崗位,不久入了黨。
肖寒的妹妹在東北農學院畢業,想來友誼農場,王正林沒同意,結果去了西藏。王正林弟弟在河北務農,不止一次來信要來墾區謀業,王正林也沒有同意。農場有個司機家裏男孩多,糧食不夠吃。王正林對肖寒説,我們家女孩多,飯量小,每個月送人家30斤糧票。
1980年9月26日,王正林積勞成疾,生命停留在第61個年頭。10年之後,友誼農場8000餘人為他們心目中的共和國墾荒英雄、友誼農場的精神代表王正林自願捐款,一座紀念碑矗立在友誼縣城的友誼公園。
在友誼縣博物館,陳列着兩尊人物塑像:一尊王操犁,一尊王正林。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