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樾

(南宋理宗朝狀元)

鎖定
王樾,是蒼溪縣禪林鄉青山村人,唐代刑部侍郎王潯六世孫,王詩第四子。其父王詩,官至洋州刺史。後升任刑部侍郎。王樾自幼聰慧機敏,受父親訓導,學業大進。公元1232年登進士第,宋理宗金殿策對第一,高中狀元。曾授京畿大夫,後升巡案。年老回鄉,躬耕田壟,培育子孫,後裔十分發達。
所處時代
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蒼溪縣
主要成就
狀元
本    名
王樾

王樾人物家庭

王樾生二子,長子王鼎,次子王佐。
長子王鼎,宋武烈將軍,歿葬於通江縣上七十里馬桑埡,墓名鍋洞碑。生四子,依次名為柴、炭、煙、灰。當時因遭遇元軍追殺,就僅取小名。王柴、王炭、王灰三兄弟下落不明,後裔無考。王煙後裔人丁興旺,在通江、南江、巴中一帶有宗祠可考。
次子王佐,字翼順,文韜武略兼備,為南宋忠武大將軍。宋理宋寶祐六年(1258年),元憲宗蒙歌大汗率鐵騎四萬多,當時號稱以十萬大軍攻蜀,意奪劍州。王佐受命統軍救蜀,直殺昭化(今廣元一帶),安營紮寨於長寧山。後伺機攻敵,初戰告捷,挫敵鋭氣。後來蒙歌前往,親臨督戰,戰事異常激烈。當時的縣宰王仲,守將蒲元見元軍勢力強大,為保住小命,逐放棄進攻,獻城投降。副將徐昕戰事中遇害。大將軍王佐身先士卒,舉盡全力反擊,只因兵力懸殊過大,初困於嘉陵江邊。王佐帶領所剩兄弟,與蒙歌血戰數日,終因後無援軍,以身殉國,所統部下全部壯烈犧牲。元世祖嘉其忠勇,敕葬亭子口,封建爵伯,諡文忠,題其碑名曰:“王將軍墓”,建將會神祠。
據《宋代科舉錄選刊》、《宋登科記考》《保寧府志》等史籍記載: “王樾六弟王浩之子王績生九子,王績之妻蒲氏生有四子:王壎、王域、王垓、王圻,蒲氏去世後,續絃胥氏生五子一女:王坻、王城、王埛、王堪、王堦、王英。九子皆先後登進士第,只有王壎為舉人,十女王英,因才德兼優被入遷皇宮,傳説王英的母親去逝後,皇上賜金棺葬之。故在川北歷史上有“九子八進士,一女搭金棺”之説。”九子八進士”的後代 :王敦、王思、王仁、王毅、王智、王義、王平、王鑑、王儒、王禮、王惠等皆入學,同樣以博學聞名於世。王績伯父王度文任陝西漕驛

王樾軼事典故

----根據明陶文舉《放船台陶氏源流》殘本《王樾棄第》(又名《真假王樾》)改編
宋紹定五年,即公元1232年,榮王趙與芮是理宗皇帝之同母弟,卻仰慕風雅,時常召集一些文人墨客,談詩文、論音律,自詡為文壇領袖、風流王公。榮王聞王樾於上一年隨父居住在京城,能詩擅畫,精通音樂,善彈琵琶,是位才子,很想結識他,裝點門面。但是,幾次相約,都被謝絕。最近,聽説王樾將參加今年會試,又寫了一信,差人送往王樾居所。榮王信中表明:只要答應交往,他可疏通權勢,送王樾一個狀元。並要王樾明日陪他去拜見太后,所需禮物也由榮王籌備。王樾看罷,原信交給差人,説:“請回復榮王,放榜之後,登門拜會。”
差人回榮王府,遇上世居京城的“才子”柴周臣。此人不學無術,靠吹拍廝混,近半年不時冒王樾之名招搖撞騙。差人無奈,將榮王請王樾的內情告知柴周臣。柴周臣説:“大哥,你如實回稟就是了。事成,必以小妹妻之。”差人巴望得很。柴周臣回到家裏,暗暗思忖:自已缺少真才實學,別説中狀元,連進士也難着邊。但想到王樾不願和榮王親近,榮王又沒見過王樾,柴周臣竟然準備冒名一試,一步登天再説。想來想去,看見自己乖巧的小妹,於是,柴周臣拿定了注意。
次日,榮王騎着高頭大馬,在儀仗和衞士簇擁下,直奔太后宮中。半路,榮王遇見一個身穿樂師服裝的人,跪在道旁,口稱王樾恭候榮王。聽説是王樾,榮王大喜。榮王下馬,將他扶起,説:“久仰盛名,今日幸會。請名士隨我一同到拜見太后。”柴周臣連連説:“是”。榮王心想:莫道秀才清高,功名富貴也能打動他們的。榮王給太后見禮後,便將“王樾”引見給太后。撲在地上,柴周臣連磕了三個響頭。太后高興地説:“王名士乃當今名士,本宮還經常讀你的詩哪!”太后見他身穿樂師服,問其何故:榮王忙説:“儘管是名士,但是,畢竟還是一介平民,怎能進太后宮。他為了拜見您,才這樣打扮。”太后説:“難得王名士一片孝心。聽説王名士善彈琵琶?”柴周臣説:“小人新譜一曲《山居吟》,請太后指教。”柴周臣抱起琵琶,裝模作樣地亂彈一氣。太后大字不識不幾個,更何況音律,礙於顏面,不懂裝慣了,連聲誇讚。榮王雖有些疑惑,又怕在名家面前説錯,也隨聲誇讚。柴周臣卻洋洋自得,故意賣弄玄虛。這時,宮廷樂師首領毛敏仲打太后府邸前路過,也來晉見。得知王樾名士在場,毛敏仲很是高興。但是,當聽到“王樾”不堪入耳的演奏,毛敏仲心想:這也叫彈琵琶?有這樣的名士嗎?毛敏仲忍耐不住,上前向“王樾”請教,並要和他對彈一曲。柴周臣不屑地説:“請便!”毛敏仲抱起琵琶,彈了起來。只聽得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好似高山流水,明月清風,竹林滴露,松谷鳴泉。那柴周臣卻搖頭擺手,喊道:“太俗了!不堪入耳!”毛敏仲請太后、榮王評論,他們仍誇讚“王樾”所言極是。毛敏仲嘆口氣説:“要是世上人都能靠本領吃飯,哪裏還有窮途的志士,餓死的賢人!”説完,忿忿而去。榮王見母親很賞識“王樾”,便在一張紙箋上寫道:“名士王樾,不可落了名次。”太后也寫了一張:“名士王樾,務必奪魁。”兩箋下面都署上“山居吟”三字為暗記,然後交給“王樾”。太后又照樣寫了一張,交給了身旁的親信。
科場開考的那天,監考官張翀剛到考場,太后便派人送來書信。張翀看罷,滿面笑容、畢恭畢敬地對差官説:“請上差回稟太后,在下一切照辦!”開考時辰已到,張翀坐在監考的官廳上,下令開考。考題是“早朝即事”作律詩一首。應舉的秀才們個個專注地依題應對。只見柴周臣冥思苦想,腦脹頭昏。硬着頭皮,柴周臣湊成一律,呈交張翀。張翀一看,勃然大怒,喝道:“此詩純屬胡説八道,給我趕出考場去!”柴周臣趕忙掏出事先模仿太后和榮王的紙箋遞上---將”王樾“改為”柴周臣“。張翀一見“山居吟”三個字,馬上轉怒為喜,又拿起考卷看了一遍,説道:“方才不曾仔細看過,加上才疏學淺,未解其意。此詩實在是高妙!不是天下名士,怎能寫出這樣的佳作?”接着,王樾交卷。明知此詩很好,張翀卻胡亂挑剔。王樾辯解,又被張翀喝斥。氣得真名士王樾暗暗地説:“遇上這樣瞎眼判官,真是黑白顛倒,是非混淆!”把柴周臣定成第一,張翀趕快將考卷交丞相賈似道複審。賈似道氣惱地説:“這樣狗屁不通的東西,怎能評為第一?”説完,叫張翀取末捲來看。看了王樾的律詩,賈似道賀不絕口。他問道:“為何這樣出色的考卷,卻被評為末等?” 張翀上前説明那份卷子的來歷。賈似道説:“爾等乃是趨炎附勢之輩!本相絕不準爾等搞此類鼠竊狗偷之事!為朝廷選賢,必需據實錄才。”
王樾中了狀元。在瓊林宴上,禮部尚書上官鼎為王樾敬酒,誇獎他的才學。王樾感慨地説:“文章的優劣,也看誰評定。監考官説我的文章分文不值,而尚書大人説我的文章字字珠璣。這才是:‘毀我的船頭波浪拍天來,捧我的空中樓閣隨地起’呀!”
柴周臣沒了狀元的名份,一肚子邪氣沒處放,在瓊林宴會上大吵大鬧。他揪住王樾的衣領,罵他是王爺的奴才,給太后磕頭,騙來的狀元。王樾當着大家申明自己並沒有見過榮王,也沒見過太后。柴周臣從懷中取出紙箋,念給大家聽,送給大家看。王樾有口難言,只求禮部尚書上官鼎查明此事。上官鼎派人請來張翀詢問此事,張翀見事已敗露,便説:“太后確有書信為王樾求情奪魁。”聽後一想,上官鼎請他迴避,決定自己處理此事。
因為並不知柴周臣冒名之事,上官鼎便把王樾召來,令人扒去袍帶、斥責道:“你枉為才子,又不守本分,真是卑劣!明日聽參!”可嘆王樾滿腹冤屈,又向誰訴?這時他才明白:世道昏暗,功名場上,鬼魅含沙,餓鬼爭食,自己萬不該求取這功名。
太后知道“山居吟”的案子發了,派人通知榮王。榮王得信,飛馬趕往禮部來見上官鼎。上官鼎叫來王樾,榮王大吃一驚,説道:“我沒見過這位王樾。快帶原告!”衞士把柴周臣押來,榮王説:“這才是我和太后見過的王樾。為何有兩個王樾呢?”王樾説:“此人冒充並誣陷於我,請王爺裁決。”見事不妙,柴周臣還想百般狡賴。榮王拍案喝道:“此事我已明白,分明是你假冒王樾,招搖撞騙,沒能得逞,又把歹事捏在真王樾身上!”
上官鼎恍然大悟,令人將柴周臣綁起,押到官府問罪。榮王命人將袍帶送還王樾,但是,王樾説:“不必了。人生在世,好壞是非,本來很清楚。誰知,名姓能替換,文章能冒充,狗屁文章變錦繡,豬樣蠢才被提升。王爺實是慕王樾一個虛名,何曾認得真王樾?!”説完,他棄官離京,回到川北蒼溪縣禪林寺一帶以耕讀為業。後,理宗皇帝欽點信州上饒縣人徐元傑為狀元。
注:陶文舉,明國子監教授、四川蒼溪人。 儒學坊 正德三年(1508),為國子監教授陶文舉(蒼溪)立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