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樂義

鎖定
王樂義,男,漢族,中共黨員,1941年11月出生, [1]  現任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孫家集街道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壽光市政協常委、壽光蔬菜協會理事長。
1989年,他帶領村民率先在壽光試驗成功了日光温室蔬菜種植生產技術,並引發了壽光乃至全國的蔬菜“白色”革命 。他多次到河南、河北、湖南、湖北、新疆、吉林、山西等地講課;派出1000多人次到二十多個省市實地指導蔬菜生產;引進、試驗新技術、新品種十多個種類,為廣大農民開創了一條致富路;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評價,連續十九年被評為縣市省優秀共產黨員,1990年被評為濰坊勞動模範、山東省勞動模範;1992年獲中國改革勳章;1993年被評為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1994年被評為濰坊市技術拔尖人才,並獲山東星火獎;1995年被國家六部委評為“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1996年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拔尖人才、山東省首屆農民科技明星並榮獲壽光人民勳章;1997年當選為中共十五大代表;1998年被評為首批山東省農村科技大王;2002年當選為中共十六大代表。2010年12月26日,王樂義聘任為山東杏林科技職業學院名譽院長,王樂義為學院師生作了報告。2017年6月17日當選為中共十九大代表。2019年9月,王樂義入選“最美奮鬥者”名單。 [2] 
中文名
王樂義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山東壽光
出生日期
1941年11月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主要成就
冬暖式蔬菜大棚技術
榮譽稱號
“最美奮鬥者” “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

王樂義個人經歷

王樂義執掌帥印

王樂義 王樂義
1978年9月,三元朱村15名黨員一致推舉37歲的王樂義當村黨支部書記。那年春天,王樂義被診斷得了直腸癌,公社出錢為他做了肛門改道手術,腰上掛了個糞袋子,生活起居不便。聽説他要當支書,老母親和妻子説什麼也不同意。但王樂義心想:黨組織信任我,全村人需要我,就是搭上命也得挑起這副擔子。在第一次支部會上,他明確表態:“水有源,樹有根,黨的恩情比海深!領導和大夥兒都這麼信得過我,我就幹。到底能活幾年我説不上,只要身體能撐得住,活一天就為黨做一天的工作;活一天就為老少爺們乾點實事!”就這樣,他拖着病殘之軀,一干就是20多年。
2019年9月23日,山東省慶祝2019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的主會場活動在濰坊壽光市三元朱村舉行,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向廣大農民朋友們發出倡議:“愛祖國,跟黨走,爭做新時代的新農民。懂農業,種好地,爭當生產經營新主體。學科技,闖市場,爭做增收致富帶頭人……” [3] 

王樂義解決温飽

當時的三元朱村,還是一片貧瘠的土地,種菜菜不長,種糧糧不收,村民連肚子都填不飽。三元朱村的地大都在東、南、西三個埠子嶺上,土質差而且缺水。要想拔掉“窮根”,讓羣眾過上好日子,必須先從三個埠子嶺開刀。剛上任那幾天,他領着村委會成員圍着三個埠子嶺轉了一圈又一圈,制定了發展規劃:“東嶺蘋果西嶺桃,南嶺山楂帶葡萄。”王樂義帶領幹部羣眾苦戰三個春秋,使三個埠子嶺披上了綠裝,飄出了果香。
王樂義 王樂義
到1988年,全村已發展果園430畝。昔日光禿禿的埠子嶺成了“花果山”、“聚寶盆”,滿山遍野的果樹成了“搖錢樹”。全村年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幾十元增長到1200元。

王樂義第一桶金

羣眾的温飽問題解決了,但王樂義並沒有滿足。他意識到,要想讓農民收入不斷上台階,還得圍繞土地做文章,讓土地生金!
1988年臘月廿八,王樂義的堂弟王新民從大連帶回來1公斤頂花帶刺的鮮黃瓜。寒冬臘月裏這幾根水靈靈的黃瓜讓王樂義眼睛一亮:這不正是一條致富的好門路嘛!當打聽到黃瓜產自遼寧省瓦房店市時,他再也坐不住了。
春節剛過,他就帶上乾糧下了關東,直接上門取經。第一次去,吃了閉門羹;第二次去,人家還是不鬆口。王樂義就是不罷休,剛出正月,他又第三次來到那個小山村。人家問他碰壁撞牆都不回頭,圖啥?他誠懇地説:“俺們村窮,就是想學點技術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王樂義一心為民的執著之情終於打動了對方:“就憑你老兄對鄉親們這份心,我破例把技術教給你。”就這樣,王樂義冒着嚴寒,廢寢忘食,苦學一個月,終於掌握了這門新技術。
王樂義在大棚 王樂義在大棚
學成歸來,王樂義根據本村的自然生產條件反覆試驗,不僅熟練掌握了學到的大棚技術,而且對大棚從方位、牆體、棚頂結構、大棚骨架、覆蓋薄膜等5個方面進行了大膽改革,終於建成了深冬不需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
這時已是1989年8月,王樂義決定立即上實體大棚。可是無論他怎麼做工作,就是沒人建。因為建一個大棚需要萬餘元,對剛剛解決温飽問題的村民來説,拿這麼多錢本來就比較困難,更何況還是頭一次搞,風險相當大。但王樂義認為,這把幫助羣眾富裕的“金鑰匙”不能丟。於是,他號召全村17名黨員幹部先打頭一炮。看個別黨員幹部信心不足,王樂義便耐心細緻地做工作:“革命戰爭時代,黨的任務是領導羣眾打天下;和平建設時期,共產黨員的最大責任就是帶領羣眾共同致富!搞大棚雖然風險很大,但咱們都面對黨旗宣過誓,這個風險咱不擔誰擔?”17個大棚很快在村北的大田裏建了起來。8月建棚,10月播種,12月底鮮嫩的黃瓜就上了市!到第二年5月初,17個蔬菜大棚最低的收入2.07萬元,最高的收入3.03萬元。以前全村沒有一個萬元户,這次一下冒出了17個!村民們眼熱了,心動了,紛紛要求建大棚。第二年,全村大棚一下子發展到144個,當年户均增收1萬元。

王樂義技術升級

冬暖式大棚的成功,使三元朱人嚐到了甜頭,但王樂義並沒有因此止步。為使大棚種植技術不斷改進和完善,在他的倡議下,村裏投資100萬元,建起了集科研推廣、物資服務、科普培訓於一體的科技大樓,從中國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等單位長期聘請專家教授進行技術指導,並派人到日本、荷蘭學習引進新技術、新品種。幾年時間,就有國外100多個蔬菜新品種在大棚裏安家落户。
1992年,成功地進行了無公害蔬菜生產試驗。
王樂義綠色蔬菜 王樂義綠色蔬菜
1993年,大棚桃、葡萄、杏、甲魚、螺旋藻開發獲得成功,畝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
1996年,集大棚滴灌保温氈、模板護牆、電動捲簾機、鋼架支撐、微機控制於一體的新一代高標準大棚試驗成功。
1997年,開始大面積開發綠色蔬菜。
1998年,與哈慈集團合作投資1000萬元,對大棚保健菜進行了試驗開發。
2000年,三元朱村人均純收入達到7500元,全村户均存款達到10萬元。
2018年,三元朱村年總產值達6700萬元,人均收入30300元。 [3] 

王樂義技術推廣

王樂義在講解 王樂義在講解
冬暖式蔬菜大棚的試驗成功,引起了壽光乃至山東全省、全國的關注,很多地方來聘請王樂義做顧問,學習這項技術。一聽説要外傳技術,許多村民不約而同地找到王樂義:“樂義啊,你受這麼大難為,才為大夥找到了一把‘金鑰匙’,可不能輕易傳出去,咱先封鎖3年,等‘發’起業再説。”可王樂義心裏想:沒有黨的好政策,哪有三元朱的今天?當初不是人家把技術無私地傳給我,我們三元朱人怎麼能有這把“金鑰匙”?再説黨號召共同富裕,咱們富了,怎能忘了全國的農民兄弟。他拿定主意:一定要説服黨員羣眾,把大棚技術傳出去!黨員會上,王樂義情懇意切:“我們是黨員,就要考慮大多數羣眾的利益,咱不能自己富了就不管別人,外地的農民兄弟跟咱一樣想致富啊!”工作終於做通了,王樂義全身心地撲到了推廣技術上。
1990年,他在壽光市跑了4萬多公里,指導建起5130個大棚,全部獲得成功。
1991年,他又指導建起了1萬多個大棚。如今壽光市以大棚蔬菜為主的蔬菜生產已發展到74萬畝,年產蔬菜35億公斤,收入30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蔬菜之鄉”。王樂義同時把目光投向了全國。10多年來,他的足跡踏遍了長江以北11個省、市、自治區,舉辦了3000多期技術培訓班,發放科普書籍8萬多冊、錄像帶5000多盤,毫不保留地把技術傳給了千家萬户。他走到哪裏,致富的腳印就延伸到哪裏。
1993年5月,新疆一位領導同志來考察,對王樂義説:“新疆一年有8個月吃菜從外地運,你能不能幫我們新疆發展大棚蔬菜?”沒過兩個月,王樂義就帶領6名技術人員到了新疆哈密地區,幫助他們搞起了26個大棚。
1994年,王樂義又帶着42名技術員再次進疆,從南疆北疆,一路走一路傳授技術。短短几年,冬暖式大棚已遍及天山南北,新疆人吃菜基本上實現了自給自足。
1995年7月,王樂義應邀到延安講課,所見所聞深深地打動了王樂義。回到三元朱村,他立即召開了黨員幹部會:“延安是革命聖地,為革命作出巨大貢獻。但現在羣眾仍沒有擺脱貧困。延安需要發展大棚蔬菜,我建議選一個技術好、能吃苦的黨員去,工資和路費由村裏出。”幾天後,黨支部成員王佃軍帶着村裏無償提供的蔬菜種子和農膜等材料,趕到了延安市甘泉縣虎皮頭村,很快就幫助建起了幾十個蔬菜大棚。後來,王樂義又向延安增派了技術員,使延安的大棚蔬菜生產迅速發展起來。三元朱村有160多名技術人員常年在外傳授技術,其中27人被當地聘為科技副鄉(鎮)長,2人被聘為科技副縣長。
王樂義發明和推廣日光温室蔬菜種植生產技術,掀起了一場“菜籃子革命”,結束了冬季北方人只能吃白菜蘿蔔的歷史;他創造了生命的奇蹟——1978年因直腸癌做過大手術,至今,他身體依然健壯硬朗;他的胸懷裝着全中國——他無私地將大棚技術在全國推廣,使億萬農民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王樂義現任職務

2001年,註冊了“樂義”牌蔬菜商標,申請並取得了國家質量監督局頒發的無公害農產品標誌證書,產品遠銷日本、俄羅斯、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5] 
現任壽光市孫集鎮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壽光市政協常委、壽光蔬菜協會理事長、山東銀寶輪胎集團名譽董事長。

王樂義主要榮譽

他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優秀共產黨員”“誠實守信模範”等多項榮譽稱號,是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黨代表。
2019年9月,入選“最美奮鬥者”名單。 [2] 
2023年5月,榮獲首屆“賈思勰農業獎”終身成就獎。 [6] 
2024年1月,入選濰坊市“40年·40人”傑出人物名單。 [7] 

王樂義外界評價

王樂義懷抱孩童 王樂義懷抱孩童
“做人就要做王樂義那樣的人。”這是村裏家家户户教育後生們常説的話。高尚的人格、無私奉獻的精神,使王樂義成為村裏威信最高的人。他説話大家聽,講理羣眾服,做起思想政治工作來人們信服。十幾年來,三元朱村不僅大棚菜聲名遠播,全村的精神文明建設也遠近聞名。連續13年無刑事案件、15年無上訪事件、11年無超生現象。村黨支部連續19年被評為省、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十幾年來,王樂義苦心鑽研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熱心傳播致富之道,被譽為“綠色使者”。他外出傳藝,走到哪裏,哪裏就敲鑼打鼓地歡迎他。新疆和田市的幹部羣眾贈給他一塊銅匾,上寫十六個大字:“樂在授藝,義滿和田,恩比東海,情結崑崙”。

王樂義樂於助人

對外地來三元朱村學習參觀的,王樂義更是敞開大門,來者不拒,熱情相待。十幾年來,先後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習參觀者70多萬人次,為外地培訓技術員2700多名。特別是對貧困地區和個人有難處的,總是有求必應,傾心相助。
王樂義陪同習近平調研三元朱村 王樂義陪同習近平調研三元朱村
1992年4月,四川省峨眉山市的一個小夥子,借錢來到三元朱村學習。沒地方吃飯、住宿,王樂義就把他安排在自己家裏吃,住在村辦公室,學完回家時,又親自掏錢給他買上了價值400多元的種子、農膜和農藥。小夥子回去後,大棚搞得很成功,收益非常好。小夥子逢人就誇:“多虧了山東的王樂義大叔。”
1996年4月12日,雲南省彝良縣下崗工人段雲華、段雲良姐弟倆,千里迢迢來到三元朱村,流着淚向王樂義訴説了生活的艱辛。王樂義安慰他們説:“放心吧,你們這就是到家了。”特意為他們在村委會大院安排了食宿,指定了教師。姐弟倆在三元朱一住就是兩個月。學成後,王樂義又給他們寄去了130公斤豆種。一茬下來,姐弟倆收入7000多元。他們寫信給王樂義説:“在您身上,我們不僅學到了技術,也學會了做人。”
除了南來北往的人,還有大量的信件寄給王樂義,每月都有上百封,有人要學技術,有人要討資料,有人要買種子……他堅持每封來信都編上號,認真回覆,一一滿足他們的要求。

王樂義大公無私

王樂義受到人們的愛戴,不僅因為他創造了蔬菜種植的奇蹟,更因為他具有高尚的人格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王樂義成年累月傳播大棚技術,但他家卻沒種大棚。不是他不想種,而是他沒工夫種。他説:“我沒有大棚,是想讓大棚發展得更多、更好,讓更多的老百姓儘快富起來。”為了選準蔬菜品種,他把自己的果園當成了試驗田,從外面帶來的蔬菜種子讓老伴先試種,成功了傳授給大夥,失敗了自己承擔損失,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敬佩。
王樂義陪同胡錦濤調研三元朱村 王樂義陪同胡錦濤調研三元朱村
王樂義常對村裏的幹部説:“我掂量,光顧自己不能當支書。自己身不正,肚量不大,沒有替別人着想的心,怎麼能讓人家服氣?當幹部的只有堂堂正正做人,心裏時時裝着大家,才有號召力。”有件事王樂義一直不願提及。70年代末,公社裏考慮到王樂義帶病沒白沒黑地忙活,就把一個招工指標分給了他的大女兒,但王樂義想到村裏的年輕人都眼巴巴盼着出去當工人,就把指標讓給了別人。女兒知道後想不開,喝農藥自殺了。面對親人的責怪,王樂義既像是自責又像是辯解:“誰家的爹孃不疼孩子?是孩子小,不懂事啊!”
錢散人聚,錢聚人散。王樂義常説:“錢這東西,生帶不來死帶不去,看重了是命,看輕了是紙。對共產黨員來説,能為羣眾辦事才是根本。”自擔任村支書以來,他沒佔用過集體一分錢,還把應該屬於自己的錢拿出來為集體和他人謀福利。壽光市因推廣大棚技術獎給他2萬元,他分文未取。他到北京得了1萬元的“如心農業獎勵金”,會議期間就到中國農科院買了3600元的蔬菜種子,之後又拿出6397.4元買了設備,用於村裏搞試驗,自己只剩下2.6元錢。王樂義一年的工資是4000元,加上老伴侍弄的果園收入,在村裏屬中下等水平。他出去傳授技術,山南海北的轉,從不要人家一分錢,人家覺得過意不去,給他點茶葉和香煙,他都拿到辦公室,招待四面八方來參觀學習的客人。

王樂義綠色使者

綠色使者王樂義 綠色使者王樂義
王樂義致富思源,富裕後不忘貧困地區的羣眾,先後到11個省市區傳授農業實用技術,被譽為“綠色使者”。1992年獲“全國農業科技推廣先進工作者”稱號,200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獲“全國十大農業科技優秀人才”稱號。
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黨員,靠着勤勞、智慧、膽識,創造了“綠色奇蹟”——試驗成功了冬暖式蔬菜大棚技術,結束了中國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鮮蔬菜的歷史;掀起了一場以種植大棚蔬菜為標誌的“白色”浪潮,被稱為當代中國農業的第二次革命。更為可貴的是,他以其寬闊的胸襟,不遺餘力地把技術傳到四面八方,使億萬農民羣眾走上了致富道路。他,就是山東省壽光市孫家集街道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

王樂義向新境界攀登

面對眾多榮譽,王樂義依舊保持着農民的憨厚與樸實。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進京接受表彰之後,他就思忖着:自己成為道德模範了還不夠,要讓村裏直至更多的農民兄弟們都達到道德模範的水準。這就像當年他傳授冬暖式大棚技術一樣,懷揣着一個樸素的理想:“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正富。”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