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曼碩

鎖定
王曼碩(1905年—1985年1月11日) [4]  ,原名王文溥、字萬石。山東肥城人。擅長油畫、書法篆刻。1905年生幹山東省肥城縣,祖籍山西洪洞。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畢業,曾任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延安魯藝美術系主任,東北魯藝教授、副院長,東北行政委員會文化局局長,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副院長,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顧問等職,是新中國美術家和藝術教育家。作品集有《王曼碩印存》(天津楊柳青年畫出版社出版),《王曼碩作品集》(遼寧美術出版社出版)。
中文名
王曼碩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05年
逝世日期
1985年1月11日 [4] 
原    名
王文溥
萬石

王曼碩個人生平

1923年在北平美術專科學校圖案系學習;
1928年赴日本就讀於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系,畢業後在該校研究室學習兩年。
1935年回國任京華美術學院、北平藝專西畫系教授。
王曼碩作品 王曼碩作品 [1]
1938年赴延安任魯迅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
1946年隨魯藝工作團赴佳木斯,任東北畫報社記者。
1949年任東北魯迅藝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東北行政委員會文化局局長。
1954年調北京歷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顧問等職。曾歷任合江日報社、東北畫報社記者。
1954年4月,率中國畫家代表團赴蘇聯舉辦中國現代國畫展覽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59年平反。
1975年後在美術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1978年後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顧問。
1982年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王曼碩印存》。年底,離職休養。 [5] 
1985年1月11日零時30分,因患肺炎,經醫治無效,在北京積水潭醫院中樓第4病房與世長辭。 [5] 

王曼碩個人作品

早期油畫作品有《日本婦女肖像》、《故鄉之晨》、《破石膏》、《蘋果和書》、《罌粟花》等。
《自畫像》(油畫)、《日本婦女肖像》(油畫),(均藏於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即現在的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系),《破石膏》(油畫)參加1937年4月在南京舉辦的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並被收入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西畫圖案雕刻集》,《故都之晨》(油畫)等,《簡明藝用人體解剖圖》是1941年為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編繪的教學圖集,1951年10月、1952年5月先後由上海萬葉出版社出版初版和二版。
論文《國畫與素描》(《美術研究》1957年第2期),《現代中國畫展覽作品目錄序言》刊於1957年莫斯科出版的俄文版單行本。作品集有《王曼碩印存》(1981年天津楊柳青年畫出版社出版),《王曼碩作品集》(1986年遼寧美術出版社出版)。
回憶錄《憶魯藝的美術教育》。

王曼碩個人成就

王曼碩人物評價

一代人民藝術家——王曼碩
王曼碩篆刻 王曼碩篆刻
王曼碩,原名王文溥,號萬石,1905年生,泰安肥城市老城人。1923年考入北平美術專科學校,1927年考入日本東京美術學校,1935年回國,先後受聘於京華藝術學院和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1938年奔赴延安,執教於魯迅藝術學院,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東北畫報社記者,東北魯迅學院副院長、教授,東北行政委員會文化局長,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兼黨委書記,中國藝術研究院顧問。1985年1月11日病逝於北京。
王曼碩出身於書香門第。家中藏有王羲之、鄭板橋等名家書畫真品,他耳濡目染,自幼受到藝術的薰陶。中學時期,即酷愛繪畫、篆刻和書法。他喜歡魏體,曾反覆臨摹龍門20品;亦喜愛浙派篆刻,西泠八家中,尤愛丁敬的作品。
他廣泛瀏覽我國古今藝術理論書籍,尤其愛讀《藝舟雙楫》、《桐陰畫訣》、《畫鑑》等清人著名書畫論著,為後來在藝術上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923年,王曼碩考入北平美專,後因家貧輟學,自學美術。家人怕徒勞無益,勸其另闢新途。他堅定地説:“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滴水即能穿石,以我毅力,豈有不成之理!”自此愈加發憤,除一日三餐,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在苦練書法、繪畫和篆刻上。1927年,王曼碩東渡日本,考入東京美術學校油畫系,他如魚得水,如飢似渴地研究繪畫理論,隨時隨地進行速寫和篆刻練習,進步很快。畢業後又考入該校兩年制的研究室深造,其間,曾加入留日學生秘密組織的馬克思主義學習會,受到了革命教育。
1935年畢業後回到北平,作了《故都之晨》和《破石膏》兩幅油畫。這正是當時北平蕭索頹敗的景象。同時,也對民生凋敝的舊中國進行了無情的鞭笞。同年,他先後受聘於京華藝術學院和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歷任講師、副教授和教授。其間,拜師齊白石,學習書畫篆刻,被齊白石譽為“藝術界不可多得的人才”。1937年4月,曼碩的作品《故都之晨》、《破石膏》、《靜物》等,在南京第2次全國美術展覽會上展出。其中《破石膏》被收入同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西畫圖案雕刻集》中。
1938年8月,王曼碩目睹國土淪陷,國民黨政府腐敗,消極抗日,他感到異常憤慨,毅然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執教於魯迅藝術學院並任美術系主任,為革命培養了大批藝術人才。教學之餘,亦操刀治印,曾為博古、李鼎銘、江豐、宋侃夫等人治印多方。1939年,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王曼碩書法 王曼碩書法 [2]
1946年,王曼碩隨魯藝工作團赴佳木斯,任東北畫報社記者,曾編繪102幅連環畫《於廷州罪惡史》在《東北畫報》上連載。編寫的小故事《懶漢》等小冊子也出了單行本。1949年後,先後任東北魯迅藝術學院教授、副院長、黨組書記,東北行政委員會文化局長。曼碩艱苦樸實,工作勤勉,中共中央東北局曾授予他“模範共產黨員”的稱號,《東北日報》亦刊登過他感人的事蹟。中國美術家協會成立後,是該會最早的會員和理事之一。
1951年,王曼碩在延安魯藝編繪的教材《簡明藝用人體解剖圖》,由上海萬葉書店出版,此書是美術院校基本理論教科書,出版後,不僅美術工作者,許多醫務工作者和醫科學生也爭相購買。1954年,被調往北京,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兼黨委書記。工作之餘,致力於國畫的研討。1957年,在《美術與研究》上發表了《國畫與素描》一文,對國畫的發展進行了精闢的論述。
同年4月,率中國畫家代表團赴蘇聯舉辦中國現代國畫展,深受蘇聯人民的歡迎。反右時,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59年得到平反,調至民族美術研究所。那時,他研讀了大量古代金石書法方面的作品和論著,並常到齊白石處切磋交談。齊白石曾作梅花、雁來紅各一幅,並抄錄毛澤東《沁園春》一詞相贈。曼碩得助於齊白石指導,廣取諸家之長,逐漸形成了自己婉通而厚重的藝術風格。
1963年,日本畫家代表團來華,他陪同防問,併為代表團成員杉本健吉、硌伊之助等人治印留念。
“十年動亂”期間,王曼碩被無端批鬥,下放農村勞動。曾先後為黃胄、華君武等人治印。1978年第2次得到平反,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顧問,他正以晚年的餘力,更加勤奮地為黨工作。1982年,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了《王曼碩印存》。由於患病,1985年1月11日在北京積水潭醫院與世長辭,終年80歲。
次年,《王曼碩作品選》由遼寧美術出版社出版。對於王曼碩一生,黨和人民給予了他高度評價,稱讚他“在金石篆刻的實踐、研究和在藝術教育、培養藝術人才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是國內知名的人民藝術家、教育家、美術家、金石書法家”。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