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王曰倫

鎖定
王曰倫(1903年1月23日-1981年7月20日),字叔五,出生于山東泰安前寒武紀地質學家、第四紀地質學家、礦牀學家。1927年畢業於山西大學工學院,1956年加入九三學社 [1]  [6]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2] 
曾任中央地質調查所西北分所所長,地質部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研究員。20世紀30年代在丁文江工作的基礎上,在雲南奠定了中國前寒武地層層序及其底界。1937年,發現了黔東震旦系冰磧層,為地層對比找到可靠依據。50年代初,改正和釐定了五台山區變質地層的層序。與賈蘭坡共同發現了周口店猿人產地第四紀冰川遺蹟,提出南、北方震旦地層應為上下關係。60年代組織、參加華北前寒武紀第四紀地質研究,主編全國中、晚元古界對比劃分專著。代表作有《中國海相火山—沉積成礦理論及相關地質問題》、《對中國寒武紀以前古老沉積岩劃分的意見》和《全國震旦系對比線索》。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1]  [3] 
中文名
王曰倫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山東泰安
出生日期
1903年1月23日
逝世日期
1981年7月20日
畢業院校
山西大學
職    業
地質學家
代表作品
《全國震旦系對比線索》
主要成就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王曰倫人物生平

1903年1月23日,出生於山東省泰安縣(今岱嶽區)夏張鎮趙莊,為普通農家子弟,自幼天資聰慧,父母決心省吃儉用將其培養成材。 [1]  [3]  [6] 
王曰倫
王曰倫(4張)
1916年,考入山東省立第三中學。 [6] 
1920年,初中畢業,有幾家較富裕的父老資助王曰倫繼續求學,得以考入山西大學預科。 [6] 
1923年,升入山西大學工程學院採礦科。
1926年,他參加正大鐵路沿線和呂梁山地區的地質考察,發現山西馬坊鏡鐵礦,獲庚子基金委員會獎金。 [3] 
1927年,畢業於山西大學(今山西大學太原理工大學)採礦科,任瑞華地質調查研究會技術員。 [1]  [6] 
1927—1941年,王曰倫主要在福建、廣西、雲南、湖南、貴州、四川、河北、山西等地區從事岩石、構造、地層等基礎地質及有關鐵、鉛鋅、銻、錫、磷、煤礦等礦產資源研究。 [6] 
1929年,他又轉入中國最大的地質機構——農礦部(以後相繼為實業部、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同年與孫健初在熱河灤平發現了三家子鐵礦。 [2] 
1931年,發現昆明—東朵櫻一帶磷礦線索。
1930—1934年,任北平地質調查所調查員。
1935—1937年,在貴陽地質處工作。
1937年,又發現昆明北鄉中邑村磷礦線索;同年,他發現了黔東震旦紀冰磧層,為地層對比找到了可靠依據。這是首次發現滇東震旦系冰磧層,證實了南方冰磧層的普遍存在。 [1]  [3] 
1938—1941年,任經濟部地質調查所昆明辦事處主任。
30年代至40年代初,王曰倫在西南地區研究寒武紀及志留紀地質,以黔南地質調查為基礎,建立下古灰統分層的標準剖面,至今仍被地質界普遍應用。 [3] 
1942年,任甘肅地質礦產調查隊隊長。
1942—1949年,王曰倫主要在陝甘寧、新疆、青海地區從事地質研究工作,為西北地區地質調查做出了貢獻。 [6] 
1943年春,又奉命組建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西北分所,並任所長。
1943—1949年8月,任蘭州中央地質調查所西北分所所長。
1949-1950年,任蘭州地質調查所所長、甘肅省企業廳地質師。
20世紀50年代初,糾正了美國學者威利斯和布萊克韋爾德1903—1904年所建立的五台山區前寒武紀地層系統,改正和釐定了五台山區變質地層的層序,這是中國前寒武紀地層研究做出的一項具有突破性的成果。 [6] 
1950年,在五台山區進行古老巖系中的鐵礦資源調查時,就注意到花崗岩、閃長巖(或玄武岩),與大理岩、片岩及石英岩等相間出現的現象。 [6] 
1951年,與賈蘭坡在周口店地區進行地質考察,在猿人洞下及高樓發現有泥礫,並在周口店附近發現了冰川地形及大量的冰川停積物,礫石上除有條痕外尚有冰流底面,認定周口店第四紀冰川有三期。
1951—1955年,任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北京地質調查所、全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地質部普查委員會工程師以及221勘探隊副隊長。 [6] 
1956年,任地質部地質礦產研究所礦牀室副主任。
1957-1963年,任地質部地質研究所前寒武紀地質及變質岩研究室副主任。
1958年,王曰倫在大石門石英砂岩的夾層中發現了萊德利基蟲化石,證實大石門石英砂岩同於下寒武系底部碎屑岩系。1959年,在全國前寒武紀鐵礦地層現場會議上,王曰倫做《嵩山地層》專題報告,經與會專家現場考察與討論,解決了許多懸而未決的地層問題,對嵩山區前寒武紀地層順序基本取得了一致認識,王曰倫的分層方案為河南省地質局廣泛採用。 [6] 
1960年,他在太行山區考察前寒武紀地層。
1961年,又同地質力學研究所等單位的同事對太行山地區進行了綜合地質考察,初步建立了黃壁莊地區,井陘地區,元氏、贊皇、高邑、臨城、邯鄲一帶的第四紀冰期、間冰期地層系統,將太行山東麓第四紀初步劃分為馮村冰期、黃壁莊冰期、贊皇冰期和北冶冰期4個冰期與間冰期。 [6] 
20世紀70年代,根據中國國家建設之所需,進行了鐵礦資源研究,對找礦實踐和礦牀學理論研究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978年,開始再度重點轉入前寒武紀地質研究。
1964—1981年,任地質礦產部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原華北地質科學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研究員。
1979年, 王曰倫加入中國共產黨,直到病危仍心繫祖國地質事業。 [3] 
1981年7月20日,病逝於天津。 [2] 

王曰倫主要成就

王曰倫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工作照
工作照(2張)
20世紀30年代在丁文江工作的基礎上,在雲南奠定了中國前寒武地層層序及其底界。1937年,發現了黔東震旦系冰磧層,為地層對比找到可靠依據。50年代初,改正和釐定了五台山區變質地層的層序。與賈蘭坡共同發現了周口店猿人產地第四紀冰川遺蹟,提出南、北方震旦地層應為上下關係。60年代組織、參加華北前寒武紀及第四紀地質研究,主編全國中、晚元古界對比劃分專著。70年代,他致力於鐵礦資源的研究,提出了海相火山成礦的新觀點。 [1]  [3] 
王曰倫對前寒武紀地質研究造詣很深,對礦牀地質、區域地質、地層古生物、石油地質、煤田地質、第四紀地質、大地構造、古冰川地質理論等學科研究,均有獨到見解,且論著甚豐。主要有:《湖南寧鄉鐵礦地質》、《祁連山東段地質礦產》、《五台山五台紀地層的新見》、《中國震旦紀冰磧層及其對地層劃分的意義》、《中國的前寒武系》、《中國上前寒武系的劃分和對比》、《邯邢式鐵礦牀的鐵質來源及成因的控討》等。 [3] 
  • 論文著作
1943—1949年他任中央地質調查所西北分所所長時率其同仁“西至新疆,東逾隴山,北入蒙旗,南越祁連,測定經緯點,繪製地質圖,研究其地層,勘察其礦藏”,填制地質圖18幅,區域地質圖9幅,詳測礦區圖14幅,概測礦區圖34幅,撰寫巖礦專著16種、地質及其他論著50餘種。 [6] 
主要論文
1 王曰倫、王景尊,正太鐵路沿線地質礦產,國立北平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地質彙報15號,1930:49~92。
2 王曰倫、丁文江、尹贊勳,雲南馬龍曲靖之寒武紀及志留紀地層,中國地質學會志,1937,16(1):1~28。
3 王曰倫,雲南磷礦之成因及時代,地質論評,1941,6(1~2):73~94。
4 王曰倫,山西省鐵礦產生的種類和問題,地質論評,1951,16(1):71。
5 王曰倫、賈蘭坡,周口店第四紀冰川現象的觀察,地質學報,1952,32(1):16~25。
6 五台山研究隊(王曰倫),五台山五台紀地層的新見,地質學報,1952,32(4):325~353。
7 王曰倫,對中國寒武紀以前古老沉積岩系劃分的意見,地質學報,1955,35(4):361~374。
8 王曰倫,全國震旦系對比線索,地質論評,1960,20(5):203~205。
9 王曰倫,中國北部震旦系和寒武系分界問題,地質學報,1963,43(2):116~140頁。
10王曰倫等,北秦嶺東段前寒武紀地層初步觀察,地質科學院地質叢刊,甲種,前寒武紀地質專號,1963:160~187。
11王曰倫等,中國海相火山—沉積成礦理論及相關地質問題,地質出版社,1988。

王曰倫榮譽表彰

他主持的《中國第四紀大冰川》項目和《邯邢鐵礦成礦理論和找礦方法》項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他主持的《中國震旦亞界(晚前寒武系)》項目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他參加的《中國地質圖類及亞洲地質圖》項目獲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  [5] 

王曰倫人物軼事

王曰倫泰山之子 獻身地質

王曰倫出生在五嶽之首——東嶽泰山南麓、山東省泰安縣趙家莊一個貧寒的中農家庭。他自幼聰穎好學。在家鄉唸完初中之後,由幾家富裕鄉親資助,出外進一步深造。他到山西太原,以初中畢業的同等學歷考上了山西大學預科。預科結業,選擇本科專業時,他升入該校工學院採礦科,從此投身於祖國的地質礦業事業。
1927年,他大學畢業後,由老師介紹,到山西大學瑞華地質調查研究會工作。1929年,他又轉入中國最大的地質機構——農礦部(以後相繼為實業部、經濟部)地質調查所,他在該所工作了整整20年,直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他先後擔任了該所調查員、技佐、技士、技正,乃至西北分所所長等職,他在該所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奠定了一生事業的基礎。
王曰倫到農礦部調查所不久,就參加了傑出的地質學大師——中國地質科學創始人之一的丁文江領導的“西南地質大調查”。他與丁及中青年地質學家譚錫疇、李春昱,測量學家曾世英自北平乘火車至漢口,再乘輪船溯江而上去重慶。他們乘的輪船在沙市碼頭靠岸時,王曰倫問明瞭開船時間,上岸購物。哪知他在開船時間之前趕回碼頭時,卻聽見一聲汽笛,輪船提前開出了。他趕緊僱一支小快船,飛快追至江心,當二船相靠時,他往輪船跨去,未能站穩,掉入江中。丁文江等連忙責成船員扔下救生圈和纜繩,才將他救起。
他們旅途雖歷盡艱險,卻在半年多野外地質調查中取得了重大成果。例如丁文江與王曰倫等建立的黔南獨山地區“豐寧系”地層系統一直得到國內外地質學界的承認和讚許。 [2] 

王曰倫尊重科學 精準求實

二十世紀50年代末期,一些前蘇聯地質學家到中國的秦嶺走了一圈,繪製了16幅1:20萬的地質圖。蘇聯專家把東秦嶺的地層定為滹沱系的變質岩老地層,屬於前寒武系地層。王曰倫受國家委派前往驗收,通過認真的調查研究,他認為蘇聯專家定錯了,東秦嶺不單單有前寒武系地層,還有早古生代時期的地層。當時的蘇聯被尊為上賓,堂堂蘇聯地質學家竟被中國地質工作者指出錯誤,感到面子上過不去。於是就説:“你要是能找到化石,有確鑿的證據,我請客!”王曰倫絲毫不示弱地説:“好,我找到化石,你請客,咱們就這樣定了。”為了讓事實説話,王曰倫帶領地質人員再次深入秦嶺調查,終於發現三葉蟲化石,這是驗證秦嶺岩層的最有力證據。在1959年全國地層工作會議上展示了秦嶺的三葉蟲化石,蘇聯專家在事實面前不得不承認他們的地質圖確實畫錯了。 [5] 

王曰倫生命不息 奮鬥不止

二十世紀70年代初期,王曰倫從豐富的實踐經驗中提出一種新的成礦理論——海相火山岩成礦論。該理論認為,大約在5億-4億年前的奧陶紀,海底火山噴發頻繁,火山活動帶來很多富鐵物質,經過海水的物理和化學作用,沉積成大型富礦。這種成礦空降寬廣,可以形成巨大的層狀礦。這一理論打破了傳統的“矽卡巖”成礦理論的約束,擴大了找礦的範圍。當時,我國地質界贊成和相信這一理論的人並不多。1973年,王曰倫不顧高齡,來到河北邯鄲鐵礦區,在現場指導一台鑽機穿透“矽卡巖”後繼續向下打鑽,鑽到900米時,在兩個層位相繼發現40米厚和90米厚的富鐵礦層,邯鄲礦區的儲量從原來的2億-3億噸猛增到8億-9億噸。他帶領團隊在冀東某地質隊考察構造問題時,他發現那裏的鐵礦並非如舊時説的單斜層,便提出復向斜構造觀點。鑽探也證實了該觀點,鐵礦儲量有了成倍增長。在那之後的幾年裏,王曰倫一直不辭辛苦,輾轉奔波,到江蘇利國澤、安徽銅陵、湖北大冶、陝西東秦嶺,還有湖南、廣西、海南島等地,驗證火山岩成礦理論。王曰倫院士把一生都奉獻給了祖國的地質事業。滿懷真誠的愛國熱情和強烈的責任感,憑藉豐富的地質知識,在不同的年代都為國家找到豐富的礦產寶藏, 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他為事業奔波的足跡永遠刻在祖國的山川間。 [5] 

王曰倫社會任職

王曰倫擔任過中國地質學會理事、天津市地質學會理事長、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前寒武紀地層分會委員、前寒武紀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地質學會第四紀冰川及第四紀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委員、天津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等職,他是第九屆天津市人大代表。 [6] 

王曰倫人物評價

王曰倫為中國寒武紀特別是前寒武紀地層研究付出了巨大精力,做出了卓越貢獻,對許多重大地質問題有獨到見解,其中絕大部分觀點和看法被以後的研究證明是正確的。他同時還對中國第四紀地質及冰川研究同樣有過重要貢獻。(九三學社評) [6] 
王曰倫同志對於中國的地質事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數十年如一日。他是老一輩地質工作者心目中的“鐵牛”。(《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所刊 第七號》評) [4] 
王曰倫學的是採礦專業,而他能成為一位著名的地質學家,完全是自學和努力的結果。他沒有學過古生物學,但他對標準化石很熟悉。他沒有學過冰川學,而對我國第四紀冰川有相當研究。他沒有學過地層學,卻對我國前寒武紀地層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在科學上不斷創新,勤勤懇懇,從不迷信權威,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九三學社評) [6] 
參考資料